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丨谭方明:44岁荣誉毕业生,我在澳洲圆了大学梦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4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谭方明,生于广州。72届高中毕业后,在农场当知青3年;在广东作家协会学习、工作12年。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在餐饮业和制造业从事低技能工作13年,同时从事中文教育。获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社会工作荣誉学士学位、职业咨询研究生证书。在澳洲联邦政府的就业服务承办机构工作将近20年。2020年辞职退休。


原题

梦锁大学24年




作者:谭方明


(1)
碎了玻璃心

我没受过中国的高等教育,至多在广州业余大学(业大)旁听过几节课而已。

那是1973年炎夏。我郑重其事地填好了业大入学申请表,拿着它从农场基层的作业班班长、作业区区长、到场部的政工科科长、场长,逐级向领导讨签名争取利用私人时间去上学的机会。一路顺风,不但处处遇到好人,好人还指点我如何去场部找负责人拍板。

我找到了书记,恭恭敬敬递过布满各级领导签名的申请表,求批准。书记阅读申请表并沉默着,我阅读书记的表情并紧张着,严肃气氛持续了一辈子当中难忘的几秒。书记终于抬起眼看我,眼镜片后面射出一束犀利目光,我敏感地接住了。

“你想飞呀?没门!”

书记话带戳穿阴谋的得意与阻止阴谋得逞的坚决,不由分说跳过教育与指导,一言中的,眨眼间击毁了十七岁年轻人的玻璃心。书记永远不会了解也不屑于了解,业余上大学乃本小知青农耕闲暇的幻想而已,纯属喜好,远非他所想象那么老谋深算。

当时的沮丧不可描述。事过几十年后,我管书记那行为叫做用权力管制人的心念。

入学申请表中所有由各级干部签署的支持意见,自然是一笔勾销并即时生效。我之前为讨签名跑了几天,尘埃终于落定,紧张切换成失望。后得一位古道热肠的业大老师出面通融,校方准许我当文科旁听生。

通常是农场作业班收了工,我就匆匆踏上自行车,从广州郊区直奔位于北京路尽头与沿江中路交接的天字码头,赶乘驶往河南的过江渡轮。时值黄昏,江风轻拂,恰到好处。每次起航汽笛鸣响,我都会低下头看珠江水怎样翻滚,渡轮在江水撞击下怎样摇摆,船身旁边那堆小浪花怎样欲拒还迎而终被加速前行的轮渡甩掉……观察让人进入忘情状态,一刻成永恒,回味至今。

但是,过了江就得面对现实。业余,插班,旁听…… 我因名不正而自卑,无法融入同学们早已形成的那个欢乐小集体。如此这般折腾下来,越发难堪那种种与知识无关的焦躁。我乘着某班回程轮渡,迎风作出决断:中止旁听,从此锁起大学梦。

这一锁,把心灵中某块区域也一同锁起来了,甚至多年不敢触碰。然而,时代更迭,命运巨轮只管转动、带动或碾压。集体记忆中那些个人片段,好丑还得自己去收拾。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天字码头。(网图)

 
(2)
一言惊醒
 
上业余大学不遂,玻璃心还碎了一地,我的知青生涯却以进入文学机构学习和工作而告终。没料到在文学行业劳作一些年之后,飞来澳洲“洋插队”了,埋头苦干从头越。这下该与年轻时那个大学梦渐行渐远了吧。人生如戏,多年后,我竟然从厂房车间走了出去,跨进大学之门。

命运在冥冥中推动,我觉得自己重蹈了类似老三届人在1970年代末上大学的某些覆辙,只是时间被推后二十多年,地点被改为墨尔本。我是到了澳洲七年以后才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期间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难以规划职业。

生活稳定下来之后,是时候谋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了。但路子该怎么走呢?确实迷惘。凭着直觉,凭着当年来澳洲漂的那点无知无畏精神,我在40岁那年,拥抱着虚无缥缈的愿景,铁了心结束包装工岁月,整装待发觅前途,起点是政府为移民进入职场及专上教育而设的二级英文课程。

在节骨眼上,我遇到了海外学历认证处的评估官尤拉,一位波兰裔澳洲人。

了解本人履历之后,尤拉建议我读大学,还举自己为例:“虽然我在波兰是英文教师,在澳洲却是没有资格教书的。当我获得澳洲学历之后,就能在现在这个位置帮助人了。”

尤拉签名认证的海外学历


那瞬间我的感觉甚为复杂,既感到某种找到组织般的亲切,又觉得上大学可望不可即。我明白无力感与自信心缺失有关,所以要重建自信。

重建自信,从哪儿着手?当时感觉就像那句歇后语说的,“狗咬乌龟 ——无从下口”。

尤拉送了一个忠告:“离开移民圈和英文班这些舒适区。”

挺惊世骇俗的,非过来人未必能说得这么到位。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听起来还似乎有悖于政治正确。但我捕捉到忠告背后的逻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早年因农场书记一句话受重创,我连人带大学梦打包锁了起来,怎想到时隔二十多年,尤拉一句话就把梦中人唤醒了。这事着实奇怪,我与书记,与尤拉,各有一次短暂交集而已,人生走向却环环相扣。

24年后,我决定正式开始追逐大学梦。

那么,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呢?

英文课程有位老师教了一个简易方法:排除掉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其余就是有兴趣也有热情的,也就是适合的。我用这个方法检测,轻松发现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与数字打交道,与人互动则会唤起热忱与创意,产生深层次的感动与升华。

老师进而推荐了一本小书《荣格类型学》(见图3)。匆匆忙忙走过前半生之后,我首次接触到MBTI性格类型分类学说,也是首次对自己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

《荣格类型学》,购于1996年


在英文老师热情帮助下,我通过大学里的“成年学生” (Mature-age student) 方案申请入学,顺利进入了社会工作专业,与那群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大孩子们走进同一课堂。

40岁,下狠手把自己赶出了尤拉口中的舒适区,首战告捷。

大学迎新日,老师给满屋子新生介绍情况。说到考核要求,有孩子惊叹“哇,压力好大!”老师淡定回应:“大学生活就是有压力的生活。”

师生俩对话挺有趣的。听后我想,不该抱怨呀,学习压力难道不是意料中事吗?那一刻意识到,英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全是短板的自己,说不定有个压力管理的强项呢。暗喜。

(3)
三板斧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一学生要修八门课。《澳大利亚社会政策的制定》是第一学期第一本必读书。

作为非英语背景高龄学生,我的读书第一招是“笨鸟先飞”。

上课三天前开始预习。打开书,只见遍地生词全面开花。待我把生词逐个查下来,前言跟后语挂上钩凑成句子了,越发似是而非。尝试放眼整个段落,所有疑团打成了结。

得改变方法。与其费大劲逐句琢磨,不如把段落中的主要内容翻译成简单中文,让自己一目了然。好不容易啃了几页书,做了诸如下图一类的阅读笔记。

1997年的阅读笔记


讲师东尼是该书的合作者。上课那天,人家不到半节课就把我呕心沥血几个晚上那些阅读成果全带过去了,翻篇,又讲了无数话,都是我没来得及预习的。

一下课,新生们就扎堆吐槽东尼他们那本书如何枯燥无味。

我说了苦哈哈啃书本那故事。“别担心,我们都一样,你并没有落后。”同窗的回应充满共情力,让我感到舒服,认为自己没那么不堪。年纪相差二十多年的小同学,云淡风轻地就给我补了一课人际沟通。

我检讨了学习方法。以眼前的英文水平,再怎么废寝忘餐去预习,阅读效率也赶不上讲课速那是毫无疑问的。况且,连英文拼写都指望不上,还做什么课堂笔记呀。

于是,对症下药想出了读书第二招“将勤补拙”。

带了个小录音机上学,一边将老师讲课完整录下,一边抄写投影机打出来的讲义。回到家,重听录音啊,整理笔记啊,忙个不亦乐乎。结果是:期待中万无一失,实践中耗时费力。

再次复盘。笨鸟先飞也好,将勤补拙也罢,成效均不尽如人意。可是八门课接踵而来,怎容我磨磨蹭蹭?

忽然!忽然!忽然想起高中语文老师教的一句古文“一言以蔽之”。那时候我对古文所知甚少,遇上如此简练而包罗万象的语言,简直是五体投地。没想到二十多年之后这句话又蹦了出来,还给我蹦出个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那就是我的读书第三招“一言以蔽之”。

与此同时,我也正在学习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再聚焦于所谓劣势。焦点转移了,对自身的焦虑也自然减轻许多。预测自己在英语听力上最多达到30-40%,我竟大胆决定,放弃对课堂笔记和生词的追逐,允许自己在放松状态下聆听,听懂多少算多少,听不懂也不责备自己。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听完课后,归纳出重点,用一句话写下来。然后,顺藤摸瓜查资料,细读参考书,做笔记,写作业。

行为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室的学习笔记


幸得老祖宗智慧的启发,我的学业顺利上了轨道。44岁以荣誉学士学位毕业(即Honours Degrees,又译为优等生),圆了大学梦,迈出了在他乡重建职业自信的关键一步。

2022年5月25日写于墨尔本

谭方明专列

戏改,粤剧名伶们的人生大转弯

谭方明:广州西关,

荔湾涌边的昌华园纪事

谭方明:广东“文训班”,

一群文青的始发港湾

谭方明:跳楼出走的冷暖猫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澳新华人

王茹:我在澳洲当中医

陈苑苑:澳洲在线补习老师初体验
澳洲落地生根的中国洋娃娃
儿子小草和他的洋爸爸
陈苑苑:此情不关风与月,
一场跨国婚姻的欢合悲离
邹坚峰:女儿学校里的奇葩事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岁月 青工光阴 高考之路校园回望 浪漫故事 菁英人物职业生涯 学术 家国春秋……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忆苦思甜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