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代丨余祥明:“新三届”或“新三级”,哪个更恰当?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9-19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余祥明,1953年生于四川。初中69级毕业,1971年插队落户。1973年入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英语,1977年留校任教。先后在广州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英国华威大学学习。一直在高校任教,2013年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退休。现居广州。


原题

新三届,新三级学人,

哪个更恰当?




作者:余祥明


 

民间、网络、口头、书面,关于“老三届”、“新三届” 的讨论繁多。

 

“老三届” 没有歧义,特指的是66级、67级、68级的初、高中毕业生。文化革命开始时候,他们正在上中学,由于动乱、停课,他们没能按时毕业,直到1968年底,伟大领袖一声号令“知识青年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离开学校。

 

“新三届”则有歧义了。百度百科“新三届与“老三届”相对、相衔接,一种说法,新三届是指66、67、68级的小学生;第二种说法,新三届是指77、78、79级的大学生,即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 以至于人们讨论、发文时,提到新三届,还得花费笔墨解释是指66、67、68年级小学生呢,还是77、78、79级的大学生,以避免歧义。

 

我阅读到一些网络文章也讨论这个问题。请花点时间阅读下文(节选)。

 

名词解释:

老三届 、新三届


1966、1967、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老三届是文化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之后在文革后期还有继续从中学出去的学生,后面的几届也称为“新三届”,新三届中很多也下过乡,当过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古等等。“四人帮”垮台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停止了。

 

“老三届”是指1966年“文革”爆发时在校的三届高中学生和三届初中学生即66,67,68三届。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6届的高三毕业生,俗称“老高三”。“文革”风雨袭来之时,他们正逢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如果那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晚三个月发动,“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将会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门。一场风雨,十年光阴,人生的道路由此转向。


“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是68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于1965年跨入中学校门,1966年6月停课时年仅14岁,尚未读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文革”中,他们在荒废了两年的学业之后,也头戴“知识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

 

新三届

 

新三届与“老三届”相对、相衔接,指称1969年秋季进入初中的小学66、67、68级应届毕业生。他们出生于1950年代中期,1970年代进入青春期。不同于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的新三届。[]

 

因为文革“停课闹革命”中断了正常的教育、升学,“老三届”学生直到1968年底、1969年初被上山下乡运动遣送到农村当知青,中学才同时接纳了已经积压三年的小学应届毕业生(有的留在小学的带帽班里)。他们中一部分人仅仅读了两年书,1971年支边到了云南、黑龙江等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人1972年毕业后插队落户到了农村,极少数人升入高中继续读书。

......


不少地方(如上海等),文革期间的学制延续没有中断。但这不能改变他们新三届的文化身份──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文革高潮期的造反派红卫兵,而是文革时空距离最近的旁观者,下过乡,出生、青春期起迄的时限,恢复高考后回炉等等,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趣味偏好、命运轨迹等,都与典型的新三届毫无二致......

 

[]77级、78级、79级大学生,只是以新、老三届为主体(还有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的年龄跨度大到十多岁,有阶层意义,而无代际意义。” 

笔者注1:文章查自百度,但一直没有查到作者的姓名等信息。在此向作者致谢!)

笔者注2:作家王安忆《69届初中生》、余祥明《超龄生.....》、李向前《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徐小棣《69届》提到部分66级小学生的特殊情况。)

 

看来,作者不同意称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为新三届的提法。

 

持这种说法的还有朱晓刚(科学网博客),他也认为新三届是指66、67、68年暑期在校的小学生,年龄大多数是1953-1955年出生。

 

我赞成作者的说法:与老三届相比相对的新三届是1966、1967、1968年暑期在校的小学生......“77级、78级、79级大学生,只是以新、老三届为主体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有阶层意义,而无代际意义。”

 

我认为,新三届用于特指66、67、68级的小学生,在逻辑上和习惯方面,更恰当一些。

 

首先,既然“老三届”特指中学生(文革中66、67、68级的高、初中生),那么与之相对的“新三届”也应该是66、67、68级的小学生,才对呀!请看,都是66、67、68级,时间同;小学、初中、高中,衔接啊。

 

其次,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百度百科的释义:


“级=年级

年级:学校中依据学生修业年限分成的级别。”


百度百科:“届是按毕业年份算的,哪一年毕业就是哪一届。级是按入学年份算的,哪一年入学就是哪一级。届是量词,略同于次,用于定期的会议或毕业的班级等,应届是指本期的,用于毕业生......”

 

与此释义不同。1963、1964、1965年入学的高中、初中学生,学制各为3年,被冠以高/初66、67、68级。他们本该分别于1966、1967、1968年毕业,只是由于文革浩劫耽误了他们的学习以及不能按时毕业。不过从他们的年级名号可以看出,这是以毕业年份来定的年级名号,级和届两者统一。

 

而且似乎1949年以来,都是如此。笔者为此求证了文革前的校友和其它高校毕业的朋友,他们均证实他们的年级名号是以毕业年为准。如1961年秋入学,1965年毕业,为65级;1962年入学,为66级;1964年入学,为68级。此处,也可理解为,级、届是一致的。

 

文革中有些地区的中学年级称号也是入此。重庆市,我太太的大妹妹,1973年上高中,学制两年,1975年毕业,班级称号——重庆市97中高75级4班。此种情况应该不少。

 

如果有延续性,1978年入学的4年制本科生,应该称号为82级/届,1979年入学的为83级/届。

 

问题来了,为何77、78、79级和届不统一,与文革前也不一致?!与百度百科解释倒一致了!!

 

按笔者的理解,有以下原因。

 

1966年文革爆发,高校停止招生。从197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由于学制不统一,所以改为以入学年份为学生年级称号,如70级、71级。继后,各省市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自此中国高校开始了以入学年份为称号的历史。四川省绝大多数高校自1972年恢复招生。笔者就读的西南师范学院因为被迫搬迁到区县,1973年开始回迁并开始招生。所以73级学生是学校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伟大领袖指示“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因此国家对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制没有统一规定。不过实际情况一般是理、工科、外语三年,文科两年。四川省的73级,则是增加半年时间补课,所以分别为三年半和两年半。笔者就是1973年秋季入学,1977年元月毕业。

 

工农兵大学生最后一级是76级。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就延续下来,按入学年份为年级称号,77、78、79级。

 

还有一种关于入学年份为级,毕业年份为界的说法是8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但是没有得到证实。不过,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入学年份为级,2001,2002,2003级......,毕业年份为届。

 

百度百科现代科学网络,关于级和届的词条信息采集,可能没有顾及到中国高校的历史事实,有待补充、更新。

 

在我的母校暨我任教10多年的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史里,各年级学生名单上如此标明:1977级(1982届春季);1978级(1982届夏季);1979级(1983届)。


甚至将文革以前的年级称号全部修改:原来的1960级,改成1956级(1960届),1965级,改成1961级(1965届),以和80年代以后的提法保持一致。我专门询问65级学长,他们当年的年级称号,回复就是65级,1961年入学,1965年毕业。

 

我认为院史的做法有点过了,还是尊重历史为好。可以在文中注明:69级以前是按毕业年份称号,也称69届;73级以后是入学年份为级,毕业年份为界。这样既尊重历史,不会造成称号混乱,也让校友、读者清楚这些历史及现状。

 

对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至1979年入学的三届大学生,我阅读时发现有个比较客观、明白清晰、不易有歧义的称呼 “新三级学人”。(《中国新三级学人》,作者钟岩,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12月出版。

 

“新三级学人”是指恢复高考后的77、78、79级三届大学生。

 

百度百科“ 新三级学人:这个群体由于同时容纳了“老三届”“新三届”知青和应届毕业生而备受社会关注,这个群体已取得的丰厚业绩人们也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有幸站在中华民族奋起腾飞的新的起跳点上......”

 

学人:求学的人。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诣的人。看看这几十年这个群体在各行各业做出的成就,这个评价是很客观的,也很高规格的,他们享受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我认为“新三级学人”,既明确是“新”大学生,“三”个特别的年级,“学人”又展示这群人的特征,是最恰如其分的称号。

 

余祥明专列

我们曾经用竹片刮屁屁,

这么快就忘了?

超龄生,小学66级的特殊群体

余祥明:推荐上大学,

我遭同队知青诬告

余祥明:从两毛旅店到星级宾馆,

我们这一代的消费升级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三届之歌

陈剑:社会中坚新三届,

批判意识逐渐弱化

《人民日报》发文:

纪念恢复高考的峥嵘岁月

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雷颐:这一代学人的精神年轮

刘震云:中国到底改变了什么?

77级、78级起什么作用?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钱江:78级大学生怎样走进大学

钱江:独具特色77、78级大学生

邓小平最不满意高考政审条件繁琐

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王立东:珍重,我的“新三届”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大学新三届:

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百余省部级大老虎 

三成"新三届"大学生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