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年 | 余祥明:超龄生,小学66级的特殊群体,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余祥明,1953年生于四川。初中69级毕业,1971年插队落户。1973年入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英语,1977年留校任教。先后在广州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英国华威大学学习。一直在高校任教,2013年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退休。现居广州。

原题
超龄生
小学66级的特殊群体

——兼谈66级衍生的

初69,70,71,72届




作者:余祥明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就听说重庆市的“超龄生”不用下乡当知青,直接分配到工厂当工人。这在当时全国山河一片红,举国上下议知青的形势与政策下,重庆的 “超龄生” 确实是一枝独秀,让人好生羡慕!

但超龄生究竟是什么,标准如何定,我多年一直是稀里糊涂,也无意刻意打听,对此一知半解。我太太是重庆人,几十年经常听她说起某同学是超龄生,我也习以为常,懒得寻根问底。前几天来家做客的老邻居,老同学就是当年的超龄生。我这才彻底弄清楚超龄生的定义。

谈超龄生,离不开小学66级,那么先谈谈小学66级。由于各省市入学时间不一致,小学66级衍生出初69级/届,70级/届,71级/届,即人们常说的 “新三届”。有一点是一致的:文革祸起时,1966年7月毕业的66级,接受了完整的小学教育。

新三届与“老三届”相对,一种说法,新三届是指77、78、79级的大学生,即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另一种说法,新三届是指66、67、68级的小学生;本文是第二种说法。

北京市石景山中学的69级初中生是1967年秋天(10月)入学,生源是66级和67级两个年级的小学毕业生,1969年7月毕业(在校两学年),几乎一锅端到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兵团。(信息来源:百度文章《知青岁月》作者侯水文、新三届公众号《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作者李向前、《69届》作者徐小棣)。也有其他人的文章谈到,1968年1月2日入学,1969年7月23日毕业离校(1年7个月23天)。

关于上海的初69级,著名作家王安忆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分别发表于《收获》1984年3、4期,1986年首次出版。上海的69届/级是1967年秋季(9月)入学,1971年1月毕业(两年四个月)(百度文章,作者钱建国);也有文章讲68年9月入学的,可能是个别现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小学66级,1966年9月升入初中,但文革已经开始,所以没有上课,直到69年3月才回校复课闹革命(同时存在66、67、68三个年头的小学毕业生,也就是69届、70届、71届),各种政治活动占据大部分时间,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11月毕业,在学校时间8个月。毕业时有留城分配工作,有下乡当知青的。(新三届公众号《郝寒冰:重返1969,中学生的“复课闹革命”》

安徽省铜陵的小学66,67,68级三个年级“小三届”,一起于69年元月于进入中学学习,在校学习时间两年,以大批判,学工、学农、学军为主,真正的知识学得不多。70年元月毕业时四个面向(工厂、农村、基层、边疆),“年龄相对较长的三分之一同学去”面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进了工厂。余下则升学高中,1972年底毕业。” 与我所了解的全国各地小学66级毕业生相比,他们的命运是最好的。(信息来源:新三届公众号《汤晓华:“小三届”的中学时代,第一堂课“忆苦思甜” 》

四川省各地对待小学66级毕业生的政策不一样。省会成都市的小学66级、67级、68级毕业生统一于69年9月进入初中,复课闹革命,部分同学71年3月赴云南兵团(在校时间不到两年),大部同学7月毕业下乡插队(两学年)。(信息来源:笔者的同事,广东某高校教师

四川省辖自贡市的小学66,67,68三个年级于68年9月同时进入中学,70年7月毕业,在校时间两学年,中学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其中,69年1月至9月,全部放假在家,因为学校要动员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66级,67级毕业后,68级又留校补课一学期。毕业后,71年上半年三个年级一起到邻近县区插队落户。(信息来源:笔者的学生,四川某高校教师提供

我们四川省内江地区威远县小学66级于1966年7月毕业。那时文革已经波及县城,但是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被录取为初69级,并于9月入学。刚刚入学,没有上课,就积极投入革命:参加修建石油大会战(到山区修公路一个月)、成立红卫兵组织、写大字报刻印派发传单、外出串联......由于69级学生年龄小,没有参加武斗等活动,更多的时间是作为 “逍遥派” 游离于革命之外。我本人则更多时间是断断续续生活在母亲工作的乡镇诊所(公社所在地)。

直到1968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6,67,68级的高、初中生被赶到农村去以后,我们才于69年3-7月回校复课闹革命。没有教材,而且上课时间很少,更多的是在学校养蚕、外出采摘桑叶,到农村支农,期间还为庆祝党的 “九大” 召开,举办庆祝活动等等,占用大部分时间。数学课学到一元一次方程;语文课学习毛泽东主席看了延安评剧院演出的〈逼上梁山〉写给演员们的信;英语只学了几个字母......初中生应该学习的课程是什么,我们都不清楚。

1969年7月我们毕业,成为实际只有小学水平的初中毕业生!然而不知何种原因,离校后一年半的时间里,69级身份不明:既不再是在校学生,也不是上山下乡对象,没有任何部门单位过问我们。我们就像没有爹妈的孩子,无人关爱,处境尴尬,自生自灭。

值得庆幸的事是我们这些16-7岁的花季少年,没有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在社会寻衅滋事,而是留在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也有很多男同学千方百计找各种关系,托人找各种零工做以打发时间:向农村亲戚学木工、砖瓦工,在公社砖窑学习制作陶器,在县酒厂干打杂的粗活,在县水泥厂做包装工,在养路段做养护工,在建筑工地做杂工等等。

我自己就做过建筑工地的杂工,公社油坊给夯土墙的师傅挖土担土的小工,在医院修房时给砖瓦师傅做小工,一直都干的是挖土、运砖、制做水泥浆浇筑混凝土、缷石灰制作灰浆等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的体力活。甚至还有女同学也做重体力活:我们班上三个女同学和我一起养护公路!

直到1971年3月,69级才集体或者单个到本县的各公社生产队插队落户。

现在回到(当时四川省辖)重庆市特有的“超龄生”群体话题。我的太太就是重庆市的小学66级毕业生。受文革影响,重庆市的小学66级毕业生停课闹革命,没能进入中学。他们无所事事,逍遥三年,蹉跎岁月。直到1969年9月复课闹革命,小学66级、67级、68级三个年级才一并进入初中。三个年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只有66级接受了完整的小学教育,因此66级单独分班上课。

与全国各地的学校一样,天天闹革命,大批判,支援亚非拉,反对帝修反,学军、学农、学工,几乎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开学一年半,政府号召支援边疆建设,部分同学1971年3月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其余同学7月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省达县、南充等地区插队落户。

同学们刚刚入学两个月,政府有关部门突然宣布,以1953年4月1日为界,之后出生的同学,继续在初中学习,之前出生的同学被称为“超龄生”,单独分班学习,两个月后分配工作。

这就回到文章开头的 “超龄生” 话题了。“超龄生”同学(已满16岁)被迫离开刚刚熟悉的校园,以小学学历的身份踏入社会。他们被分配到大大小小的国营、集体、工厂、商店等单位工作。他们由于文化程度有限,有些人分配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不太理想,但是 “超龄生” 还是很受人羡慕:至少保留城市户口,铁饭碗能够自食其力、不用离乡背井远离家人、父母不用牵肠挂肚担惊受怕......

但是这批“超龄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劣势就凸现出来:文化程度太低,最后学历为小学,他们根本无法参加1977、1978年的高考;他们中提干的人也凤毛麟角,多数在非关键、不太重要的、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从事体力劳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知识、强调文凭,知识爆炸、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他们更加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更显得弱势,是被忽略、被抛弃的群体。90年代中期企业改制、岗位重组的改革大潮中,他们最早被淘汰下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无一技之长,还要另外找工作,买社保,他们的心酸、心灵的创伤、工作的艰辛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现在他们已经退休,由于他们属于特殊群体,人数不多,没有为自己呼吁的话语权,各种政策也于他们不利,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享受有限,拿着不高的退休金,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

超龄生,是那个非常年代的特殊群体,是时代的牺牲品!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小小少年

张曼菱:被放逐的少年,悲伤与升华

卜新民:千年古镇松口,

勾起多少幽幽乡思

 陈建桥:乡情何处存放,

最遥远的过去最美丽

吴晔:我的乡愁:童年愁温饱,

少年愁无书,青年愁不公

梁勤星:川中少年的家园记忆
夏玉和:红剁椒,
满满的童年和永远的妈妈
吕贡呈:安置百年之后的灵魂
杨盛龙:我家今昔,已是两个“星球”
龚国庆:县城男孩成长实录
刘惠君:文革时期的县城中学岁月

 陈建桥:乡情何处存放,

最遥远的过去最美丽

吴晔:我的乡愁:童年愁温饱,

少年愁无书,青年愁不公

梁勤星:川中少年的家园记忆
夏玉和:红剁椒,
满满的童年和永远的妈妈
吕贡呈:安置百年之后的灵魂
杨盛龙:我家今昔,已是两个“星球”
龚国庆:县城男孩成长实录
刘惠君:文革时期的县城中学岁月

操风琴:人间烟火最温暖
操风琴:双抢啊,双抢
葛有彦:故乡旧事
葛有彦:从小看戏着了迷
张维迎:辛庄村的特朗普
冯印谱: 工分,工分
社员的命根
冯印谱:父亲的旱烟袋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谢长顺:东北乡下杀年猪
佟振国:心底深处的小山沟
田平疆:水井之缘
冯印谱:贫管会和工宣队
冯印谱: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冯印谱:“大锅饭”与“土皇帝”

 胡书文:家里有上顿没下顿,

我差点被母亲送人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