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陈洪玉:本科变专科,就像猪肉钱买了青菜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原题

“还我本科”学潮始末




作者:陈洪玉



1978年3月13日上午,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举行1977级新生开学典礼,地点在学校唯一的礼堂兼食堂。校长王炤生发表了慷慨陈词的演讲:今天我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选择了分院,是你们的幸运。四年以后,你们将拿着本科文凭,奔赴到淮阴或者淮阴以外的各个教育岗位工作。大家不要看我们住的是防震棚,要相信一句话:草棚里飞出金凤凰!这一番励志的话、这一番煽情的话,让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手掌红了好几天。

王校长讲得一点没错。我1977年11月28日参加了江苏全省统一的初考入围后,于12月23日参加了全国统考脱颖而出,报考了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时候,学校解释说:南京本部的校舍紧张,容纳不下,你们淮阴地区的考生全部在淮阴分院就近入学,毕业时南师给你们发毕业证书。我们信以为真,也没过于较真。

1977级学生是1978年春天入学,我是3月8号跟着便车来报到的。从忠字塔向东北方向步行,经过一条大约500米长、5米宽的水泥路,来到了南师分院。进了校门一看:一排排平房,又破又旧,还有几排草棚,唯一的两层小楼是行政办公楼。安顿下来,教室是一排50年代的简陋平房,宿舍是当年的防震棚,土墙围,树棍支,稻草缮,一个班40个男生同宿一屋。我心里发凉了,与我心目中的高等学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唯有学校中心路上的意杨露出了如小鸡出壳时的微黄,随着风儿沙沙着响,传递着青春的信息,昭示着未来的希冀。

我释然,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新的开始,新的征途,从这里扬帆起航,奔向春暖花开,奔向蛙鸣蝉叫,奔向色彩斑斓,奔向洁白世界!

我们77级真的不容易,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据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全国考生570万人,录取人数为27万(第一批录取20万,后又扩招7万),录取率4.7%;江苏省考生30.8万人,录取人数为1.4万,录取率4.6%;淮阴地区考生40588人,最终只有934人达线,达线率仅为2.3%。

我们经历了“文革”,经历了知识匮乏的时代。到了学校以后,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甘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恶补当年的欠缺。

我们的校园是原来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的旧址。淮阴是老区,革命战争年代就有华中建设大学、苏皖教育学院、华中医学院、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的迁出,有的撤销,全地区1000多万人口,没有一所高等院校。1958年初,根据淮阴专署的要求,江苏省人民委员会责成其筹办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1958年9月18日412名新生报到,10月4日正式开学。到了1962年,全国两次对高等教育进行压缩、调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于6月17日发文决定撤销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学校和中专校。

1978年下半年,有人传言,要恢复淮阴师专,学制改为3年。

大家没当回事,以为这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们是按照南京师范学院本科的录取分数线录取的,只是就读的学校在淮阴,校长也宣布了我们是本科。早晨起来,围绕操场跑四圈,1600米,稍事休息,再来背诵唐诗宋词;上课的时候,聚精会神,听着于北山、周本淳、萧兵、章明寿、程中原、夏杏珍、钱煦、常才林、郝明树、魏家俊等国内、国际一流的大师授课。听他们讲课,简直就是享受,让你不想吃饭,让你不愿睡觉。

该来的终究来了。1979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第四版刊发了新华社电讯稿: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看到这个官方的消息,学校炸锅了:

“我们是本科的录取分数线,为什么变成专科啊?”

“我们是南师的学生,怎么成为淮阴师专的学生?”

“你淮阴师专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明显欺负人!”

还有更难听的:“我花了买猪肉的钱,怎么给我青菜?”

从这时候起,年轻的心开始骚动,咽不下这口气,接受不了这个不公正的待遇。

早晨照常跑步,但是少有人背诵之乎者也了;课照上,但没人认真听讲了,老师稍微拖一点堂,教室里就响起锅碗瓢盆交响曲,发泄着不满。教室里、操场上、小路边、吃饭时都是议论纷纷、义愤填膺。

我们中文系先录取了两个班,按年龄大小分班,一班年龄大些,二班是年龄小些,后来又扩招了三、四班。老大哥、老大姐们是世故老成,就是叽叽咕咕的,因为他们来读书的时候,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了,早点毕业最好,和家人、孩子团聚,其乐融融,正合吾意。

但是二班的同学们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会当击水三千年,强烈反应:我们是本科生,是来读书的,是来学习的,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我们一定要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抗争!

我在二班年龄并列第三,和同学们感同身受,一腔热血,冲着南师来的,忽然间本科生变成了专科生,确实难以接受。但是,我是党支部书记、班长,尽管内心里支持大家,但不便表达,只好随波逐流、静观其变。

面对同学们日益高亢的不满情绪,当时学校领导或者是中文系的领导从来没有跟我们党员或者学生干部交流过,也没提出过明确的工作要求,基本上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假如学校稍微引起重视,做好引导、疏导工作,不至于搞得万众一心、群情激奋。现在回想起来,换位思考,领导恐怕也有领导的难处,他们可能也很郁闷,可能也很支持学生的想法,只是不可对人言而已。

以后,同学们开始公开讨论:我们要维权,要还我本科。有一位同学说:“还我本科”这个口号好,可以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还有更激进的同学说:要上访,讨个说法。他们的说法和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响应。于是,开始零零星星地筹钱,做好上访的准备。

2月15日,有同学贴出“北京消息”“安徽消息”:北京师范大学分院、安徽师大阜阳分院决定1977级的学生学制为4年。学校里还有不少同学不断传来广东、江西、湖北等省市同类学校的情况,还有本省的盐城、镇江、南通等三家分院学生闹学潮的讯息,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到了极点。

2月16日早晨,校园里出现大标语:“同学们,团结起来,为恢复四年本科学制而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接着不断有新的标语出现在各个醒目的地方,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所有系科都加入了行列。

整个校园,山雨已来。

下午,中文系学生会召开各班正副班长会议,讨论具体的维权问题,并商量晚上6:30在学校灯光球场举行全校学生“还我本科”集会。据我记忆,集会的议程大致是:发表演讲,酝酿罢课,推举代表,组织上访。

是日下午3:00多钟的时候,系里通知:淮阴地委今晚7:00在淮海剧场传达中共中央11号文件,所有党员必须参加。听到这个消息,几个领军人物商量了一下:党员开会去了,缺了不少人,还是等人齐了再集会比较好。于是,就临时宣布集会取消,时间待定。

我准时到了淮海剧场,觉得气氛非常严肃,不像往常开会时的交头接耳、叽叽喳喳。什么情况?原来文件的内容是: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越南全面宣战。

回校的路上,大家沉默不语,我和紧挨着的一位同学小声说:不能再闹了,这个事恐怕要黄了。他点点头,表示赞同。

当晚,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个重大消息。宿舍的灯熄了,心里的火也基本灭了。

“国家,国家,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国家的事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前方将士为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还要为自己的私利给国家添乱吗?”

躺在床上,听着同学们在议论,我一言没发。但是,我自豪,我开心,不为别的,为我们同学深明大义,为我们同学家国情怀,为我们同学理性自觉!

第二天,太阳依旧升起。但,校园开始逐渐恢复了平静。

2018年10月15日初稿

2022年7月5日修改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往事

胡盛元:一个大专生的不平则鸣

乔凯华:当年我们给邓小平

写信要求“专升本”

池渡客:我没资格报中专,

只好考大专院校了

夏德仁:他被中专录取,

却峰回路转走读大学

吴新元:我突围成功考上中专,

妈妈忍不住嚎啕大哭

黄文泉:小镇信用社实习,

居然半夜起来吃狗肉

谢新茂:初中毕业上中师,

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

卫林:技校岁月,

一纸烟盒荡起的涟漪

蒋蓉:缅怀我川维技校的老师

操风琴:还记得那些

拐进中专的寒门子弟?

陈永济:我的高考,

平均分过90,结果读了中师

李振亮:1976,我们在本溪钢校启航

加油吧,少年!写在高考之际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跨入南大

特木热夫:退学中专,

追逐心中的大学梦

艾佩莹:我考上两个中专,

结果选择去了文工团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