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丨贺捷新:我们都是千里夜奔

免费加盟☞ 新三届 2024-04-01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杨涟,坐标河南,评论家,撰稿人,民间学人。读书写作,不负自己,以文会友,江海平生。

原题

贺捷新的夜奔





作者:杨涟



贺捷新,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

01 

五十多年前,新疆大学家属院,一个自幼喜欢读书的男孩儿梦想圆梦高校。谁知天降大雨,父亲受冲击,无奈之下,离家出走,千里迢迢,独自一人来到母亲的老家,流落开封打小工谋生,尝遍底层酸甜苦辣。独自生存中,他倔强,自尊,努力,渴望读书。后来,上学,成家,当老师,写作,读书,研究,出书,成名,成为客座教授,完成自己的千里奔袭。奔袭的原点,是少年的苦楚,青年的顿挫,中年的奋发,老年的突破。如同千年前林冲夜奔一样,他从乌鲁木齐奔向自己的山河大海。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开封,宋朝国都,今日小城。人才高飞,学子远走。偏居一隅,难领风骚。高人学者,隔山相望。做学问无优势,搞文艺无出口。有朋友让我推荐开封作家作品,我告诉他视野放眼全国。

直到一次偶遇。十几年前一天,我在新浪博客发现一个名叫“乌之川”的开封写手,视野宏大,加了qq,看了博文,发现这个从新疆走来的教师,爱骑摩托,游历广泛,洒脱有生气。交谈中他谦虚礼貌,客气有加。数年后,这个名叫贺捷新的男人成了知名作家学者,声震开封。出了两本书,写了上百万字,一介布衣,悄无声息中引领开封文学风骚,走在人文学界前沿,不输全国高手,成为开封读书帮主。

贺先生早年被开封作协原主席孔令更先生发现,引为知交。孔先生独具慧眼,眼光过人。后来贺老师的作品没有辜负孔先生的发现。近几年我和贺老师成为忘年交,微信讨教语文,读书,教育,学界话题。老师倾囊相授,并慷慨为我的书作序,文章皆为四到六字短句,彰显开封读书人的气象。这里摘录一段:

“杨涟先生与我时有网谈,交谈甚洽,而素未谋面。他要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初觉意外,也很感动。我对他说,我只是一退休教师,卑下浅薄,无名无份。承蒙厚意,但恐托负不效,有损大作清誉和读者兴味,不如请开封名家作序,才益于新书推行。可杨先生说就要我写,却之不恭,只得从命。杨涟先生爱读书,自有书缘。我们谈及上一代读书人,读书是自觉和习惯,他们身上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读书情怀,而可触可见。时文化未断层,风气使然,而这正是今天缺失的东西;又谈及中国典籍丰富,好书众多。好读之人,诚是以骄傲,然时代多巨变,典籍有所未备,虽经史子集不能涵盖,亦是显然。故读书求通透,传承创新,古今一体,不存偏见,才是道理。如斯,经典永流传,并雏凤清于老凤声,则读书风气,可望清新而懋懋然。

贺捷新先生

两代读书人相会,互相勉励。老师送我他的回忆录《载沉载浮》,香港凤凰书品出版,装帧典雅,打开一看,分为自序、,西北有浮云和梁园吟,章节和文章题目真雅致,文字高格调,赏心悦目,有文学的样子。书序言中第一句话:“载沉载浮,是父亲的一生,还有母亲”。这是读书人不简单,超越了所在城市的格调和职业角色的气象。如同他读《剑桥中国宋代史》认为,研读宋文化,须拓展目光,打破地域束缚。

我理解了,城市和读书没有太大关系,读书、创作是个体劳动,和所在城市关系不大,城市并不决定作家、读书人的高度,它只取决于自己。贺老师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和卢叔宁先生职业一样。早年夹缝生存,向死而生,逆境苦读,饥寒求知,内心有一团求知的火焰。终成乌鲁木齐城内一泓暖流,完成读书人的超越。

02 

贺捷新先生经历不凡。父亲贺义夫为组织发动新疆和酒泉起义的国军将领。1950年生于酒泉,襁褓时随父母所在一兵团酒迪运输司令部进驻新疆。乌鲁木齐实验中学1966年初中老三届。文革中打小工活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师退休,现为河南师大等三所高校客座教授,开封市图书馆《开图讲坛》、三余读书会、城市书房主讲人。自由撰稿人,网名乌之川,著有长篇纪实散文集《西北有浮云》《载沉载浮》等五部,约200万字。即将出版随笔集《原花》,以读书札记和文化讲座讲稿为主。

贺捷新先生作品


贺老师58岁开始写作,大器晚成,极有耐心,晚年发力。第一篇稿子交给同事拜冉老师,拜老师读后说:老师,写吧,火候到了。贺老师一位学生不久前留言:“我遇到两位使我受益匪浅的老师,他们好读书,也引导我读书……这两位老师就是您和拜冉老师”。高手从此出世。第一次投稿,一万五千字的非虚构文学《和平岁月》被冯克力先生慧眼识珠刊于《温故》,后被香港中文大学《民间历史》收入。贺老师写作生涯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冯先生的慧眼推动了高手的产生。

贺老师文章有董乐山先生之风,文字隽永,纵横四海。退休后别人走下坡路,他走上坡路,酣畅读书,被邀讲课,尽情写作。他曾作文《在暮光里读书》,道尽退休生活,近年来写旧雨流年,文章被《河南大学文学院铁塔学社》《达西先生的历史》《开封老三届》《红头绳儿》《新光汴影》等公号发表,亲朋好友,庭院深深,往事历历,浮现眼前。与开封电视台读书栏目“书香汴梁”合作,出镜于多期专题文学节目,沉醉于俄罗斯文学忧郁的情结,计划做俄罗斯文学系列节目。

早年客居开封的贺捷新早已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开封是他的福地,他十几岁时走出家门,蜕变成男人。现在很多人四十多岁还像个孩子,当年暴风骤雨中,少年贺捷新已长大成人,在底层社会交往中重生。此后无论境遇如何,始终读书,夙兴夜寐,不辍弦歌。28岁考上中学教师,悉心教书,视生如子。

贺捷新先生父母贺义夫和王秀琳

开封作家,首推贺捷新。文风典雅考究,有学养,自称纪实散文,我称作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读其回忆录文章,有读《往事并不如烟》和《巨流河》的感觉,有文化积淀,有显著风格,有个人色彩。这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他每天读书写作,时常讲座,生活简单,不追求居住场所的高雅。这和其家教有关,16岁出疆患难之中,其母叮嘱:好好活着,粗茶淡饭足矣。年轻时谈婚论嫁,其母教导:找个普通家庭过日子的孩子。父母决定了其一生的走向。

03 

年轻时做中学语文老师,贺老师也遭遇过职业困惑。面对高考中考的束缚和中学语文的羊肠小路,他也困惑过。人到中年,晋升受阻,辗转别校,他顿悟出应对之策: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读书写作。一旦没有过分的欲求,有个寄托后,他发现挖掘自己的余地很大,生活也变得宽松愉快起来。贺老师志向远大,不愿做只会教学生解题、提分的教书匠,不屑于做分数教练、高级教学技工。他读书多,乐于帮助青年教师,在学识、教学技巧上指导他们,徒弟众多,年轻教师对其赞誉有加。

当不把升迁、荣誉、单位利益看重,在名利场之外寻找天地,他重新找到自己。在职场狭隘的圈子里,不计较高低,吃点儿亏,到别处去。寻求读书、精神上的积累,并把这种博雅的状态带给身边的同事和家人。贺老师觉得,在中学教师的职场里面争来争去,一辈子活得很紧张,累的不得了,也俗的不得了。读书写作,他找到精神出口,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得到放松,达到最佳状态。内修内敛高于在职场上厮混,修炼好自己,拿出东西,自然会获得认可。当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有人邀请你讲课。在哪个方面下工夫,就会成为哪方面的人。


贺捷新在讲座中

贺老师认为,语文老师首先是读书人,然后才是语文老师。当年,他们是一群不一样的中学老师,嗜书如命,下了班围炉谈书,冬天,炉子上烤着红薯,黄昏的教研室里弥散着醉人的甜香。那群语文老师,赵新珍去了开封大学教书,陈兆龄做了河南大学教授,曹惠良成了国家级教师,孙克强考研在河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贺老师给大学生讲课,评价很好,他教书不用新设备,就站那儿讲,学生们很神往,赞叹有大家风范。他认为,教书匠一辈子停留在技巧层面,而长年累月读书,则不讲技巧,出手就是东西,在精神上探索得更艰深,也更有趣。老师把学生引到哪个高度,学生会效仿,引不到,学生也清楚。他教的很多学生,都因他喜欢上读书,爱上文学,师生成为忘年交。

我曾说,贺捷新是开封的苏炜。苏炜教授是耶鲁大学学者、作家。文科需要幼功,需要门里出身。很多中学语文老师是教书匠,文章里没有功夫,全是花拳绣腿,贺老师不仅有功夫,而且深厚,他让那些招摇过市、装模作样的中学语文老师和花瓶作家显出原形,像一个异军突起的高手,前半生隐姓埋名,后半生缓缓升起。

其实,如果没有年轻时的蹉跎,他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有创伤的人才能快步前行,虽九死而犹未悔。他是当年新疆大学图书馆安静读书的少年,十几岁长大成人离家出走的隐忍青年,人到中年遭遇职场波折的语文老师,四十岁找到坐标的阅读高手,退休后一路狂奔的作家学者。宛如一个奔跑的男孩儿,独自上路,尽情寻找。走过拐角,看到更多风景和更多的路。

贺老师自称自由写作人。很多大家都是自由写作人。他在拙作序言中说:“作者人到中年,写作适得其时。逝者如斯夫,尘嚣归无痕。岁月很像不辍地吹着的和风或苦雨,在一般无二地吹刷着人世间尘垢,这时候,写作,即一种生活态度,真实而弥足珍摄。”尘嚣归无痕,文化却有痕。我们的生命注定飘散,精神的作品却将长存。贺老师告诉我,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不读书,一切免谈。无需观察和关注周围有没有高人,高人都在书里,修炼需要闭关。

04 

有天,他坐在家门口城墙下看《索尔仁尼琴传》。一个环卫工人经过,搭讪道:看这书的,不是一般人。贺老师请来人坐下说话,来人一直站着,问:你读过索尔仁尼琴的《红轮》没?贺老师说,想买一直没买,书太长,16卷,怕读不下来。环卫工说,我网购一套,书不怕长,看一页是一页,总能翻完,就像我扫地,时间长总能扫干净。

读后惊讶。高手原来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贺老师有一批来自全国的文友高手,他们发展很好。如新疆学者、作家崔保新,其书《沉默的胡杨》由贺老师写下万字书评,如同为新疆起步后成为海外女作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的张西,贺老师读其长篇小说《海外剩女》,想起有相同海外经历的朋友。贺老师文化底蕴深厚,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大量读书,我称作野蛮生长,野生野长,也称作自学。

贺老师是民间学者,如学者丁东先生所言,当前,网络让民间学者和专业机构学者站在同一起跑线。这些人比起大学、研究所的学者,有其优势,研究出于兴趣,不需要为申请课题、项目看人脸色,这是做学问最好的状态。古往今来,多少创见都是为学术而学术的产物。为学位而学术,为职称而学术,为挣钱而学术,为权力而学术,都不如为学术而学术值得尊敬。

贺捷新与年轻朋友交流


贺老师认为,中学生不会写文章因为读书少,中学语文老师同样如此。中学生作文假大空,堆砌华丽辞藻,中学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文章空洞无内容,如同鼎盛时期的骈文。贺老师说:“总需选择一样东西当做生存意义,所以我选择写作。”读书写作,是牵引我们前行的光,是我们获得沉浮于世的力量。幼时母亲教他读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这种气象,古人称作修养,欧美称作文明。寒暑惊天变,冷暖感人情。贺老师文章中的故事发生在新疆和开封寻常百姓和巷陌之中,这是构筑城市精神的重要基石。志分两种,一种是走出去,闯天下,一种是在原地,寻突破。贺老师千里奔袭落脚开封,在开封读定今生。

贺老师当年遭遇抄家,家里藏书被洗劫一空,多年以后,他和当年抄家的中学生有天壤之别。他们是乌合之众,贺老师是读书种子,他们是广场舞大妈,贺老师是高知老人,他们无知了一辈子,贺老师求知了一辈子。到头来两者比人生积累,作品数量,儿女高低,生命质量,高下立判,云泥之别。

贺老师坦言,当人生陷入低谷,当决不短视,亦不合流,相信常识,走自己的路。我评价贺老师家族:名流之后,少年沉浮,流落开封,休养生息,素履以往,自强不息,儿女争气,重返往昔。

古城千载,家族百年,自有人在灯火读书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们都是千里夜奔。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三届菁英
“负翁”樊建川:立志建100个博物馆
陈小奇:捕蛇少年“涛声依旧”,
音乐梦想“跨越巅峰”
王小波的力量,
在于他拥有一个常识的立场

张曼菱:我与张贤亮的交往
朱大可:富有诗性和个性魅力的人
雷蕾:与丈夫易茗“互忍”到白头
曹培:我的“弟弟”邓正来,
一位社会科学界的个体户
刘索拉:把声音抛出去有时搭上命

查建英:80年代是一个浪漫时代
查建英 :离开后才逐渐懂得中国
侯杰:77、78级音乐人,
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叶小纲:父亲叶纯之二三事
陈丹青:纪念星星美展40周年
刘溢:我们班同学相互有过不杀之恩
裴庄欣:对西藏不是重拾也不是回归
龚巧明:诗和远方,在天边的雪域高原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樊建川:一个痴迷于收藏记忆的敲钟人
陈凯歌张艺谋:当年拍电影
“暴露阴暗面”,也曾受到围攻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
谁是最好的影帝?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张大青:我是怎么误入电影圈的
张维迎: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
说话要对得住良知
查建英 :离开之后才逐渐懂得中国
彭小莲:我带着一份满满的爱上路了
庄稼婴:怀念彭小莲,一辈子的朋友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赵汀阳:一个哲学家的漫画生涯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方鸣:手机上写作的文字雕琢者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