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申威达厂房改造设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时代建筑 Author 朱捷 庄慎

打开淘宝,搜索“城市设计联盟专家咨询”,即可咨询



申威达2号楼东立面©吴清山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申威达厂房改造

类型:改造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2266号

设计/建成时间:2016年/ 2019年

建筑面积:22 656 m²

设计单位: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 庄慎、任皓、唐煜、朱捷

设计团队:庄慎、朱捷、邱梅、李立德、张珏、王迪、姚文轩、丁心慧、褚婉茹、韩琦、邓健、张灏宸

业主:上海净鑫置业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上海源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机电单位:上海华东建设发展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华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摄影:吴清山


在线阅读


1 原始状态


申威达改造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基地东临浦东南路,西接浦明路侧的城市公共停车场,南侧毗邻云天地商业社区,并正对南浦大桥引桥段。项目的前身是一家刀具工厂,封闭式厂区内的建筑物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地面积约1.1万,原厂区主入口位于浦东南路侧。业主在收购整个厂区后,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物,并希望将其改造成以办公功能为主,融合商业、展示等多业态混合的高档园区。改造后的总建筑面积约为2万m²。


园区共有5栋(组)既有建筑,其中1号楼和3号楼是多层厂房,层高较高,体量较大。1号楼平面尺寸为64.8 m×18 m,3号楼平面尺寸为49.4 m×25.2 m,建筑消防高度均为24 m。4号楼及5号楼是配套的办公、食堂等体量较小的多层附属建筑,这两组建筑物整体占地范围约50.3 m×38.4 m,建筑高度约12 m。2号楼是由四列不同时期的排架结构组成的单层多跨厂房,平面尺寸为63.5 m×60 m,建筑物最高处为13.5 m,梁底室内净高为7.5 m,该建筑是厂区内当时最重要的刀具生产车间。和城市中的很多旧有厂房一样,厂区内各建筑物紧挨在一起,密度较高。


改造后的总平面


2 城市片段改变促成更大片区的开放与活力


城市内的空间资源宝贵,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渐高密度的城市里,城市建筑的改造设计需要考虑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满足特定使用功能的同时如果能使空间具有额外的城市职能,那就可以促成实现更好的价值与共赢,使一个城市片段的改造活动成为提升周围区域的一次机会。该项目设计之初的策略正是如此。基地西侧外的社会停车场可供该项目使用,园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停车优势,因此在设计之初就确定车辆不进入园区内部。除北侧与住宅小区的分界处,设计将其他三面的围墙全部拆除,以期将原来完全封闭的厂区打造成一个对城市开放的、纯步行的办公商业社区。


1号楼面向西侧的浦明路,视野开阔,成为园区的主入口形象建筑。紧临建筑的部分停车场改造成为园区的入口前广场,并将此处原有的临时用房改造为咖啡店,无形之中将园区的感知范围向西侧扩大,并与城市道路界面更好地衔接。同时1号楼的部分大堂设计为可直接穿越,使人们拥有更多便捷的路径进入园区内部。基地东侧沿浦东南路,延续了原有临街的商业氛围,在 3号、4号以及5号楼之间均形成开放的渗透型入口,并设置对外的商业功能,增强活力的同时又可将人流引至内部。


2号楼作为整个园区的中心,在原高大排架下,设计通过改造创造出半户外的“街道”和“广场”空间。通过这些独特的空间,将上述东西两侧的人行路径串联起来,从而贯通连接了基地最主要的两个城市界面。除此之外,将2号、3号楼与基地南侧的云天地商业空间通道打通,将基地及其周边的社会停车场和云天地商业广场等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重新整合成一体。该地块区域原来由于老旧居住小区较多、南浦大桥匝道交通系统割裂等因素而相对封闭。设计的这些举措很大程度改善了该状况,创造了具有城市活力、开放的办公商业社区,成为该区域一个重要的城市空间节点。


3 城市性片段改造中的混合组织策略


基地中既有楼宇的特征比较鲜明,既有大体量的多层厂房,也有小体量的附属建筑,更有具备旧厂区普遍特征的单层多跨大排架厂房。基地周边环境比较多样化,东西两侧是氛围完全不同的城市道路,南北两端毗邻不同性质的商业与居住区域。阿科米星兼顾环境的多样性、业主的不同使用需求,以及创造城市性片段的体验需求,设计中根据不同楼宇的实际综合情况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混合改造策略。


位于基地西侧的1号楼原是三层厂房,底层层高较高,为8.65 m,其余楼层层高为5.5 m。由于该建筑物是南北走向,占据了基地西侧大部分的沿街界面。因此,设计将入口大堂设置在楼宇的南侧,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塑造为穿越空间,建筑东西两侧的大门在相同的轴线上,使得人流可以非常便捷地穿越大堂而进入园区内部。大堂保留了原建筑底层高大的空间感,在非穿越区加建了带有独立楼梯的夹层休息区,丰富了空间层次。同时设计保留了柱子中间承托桁架的牛腿,并利用牛腿特有的线型,结合顶部灯光形成连续灯带,既现代时尚又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韵味。二、三层平面中每层划分出三间独立办公室,并根据5.5 m的层高,利用走廊上部空间,局部加建了专属的夹层loft,以提高办公空间的附加值。另外该楼的屋顶是整个厂区对外景观视野最好的地点,透过道路对面的棒球场依稀能看见美丽的黄浦江面。为充分利用该屋顶空间,设计扩建了原屋顶处的设备附属房间,改造成为带有景观露台的公共商业场所。


1号楼大厅©吴清山


1号楼正立面©吴清山


与1号楼相似,位于基地东南角的原3号楼同样是大体量的三层厂房。该建筑面向南浦大桥的上匝道,具有良好的城市广告展示面,因此原建筑物的顶部加设了8.4 m高的广告展示墙体。建筑物底层层高9 m,其余楼层层高约为7 m。改造后的入口门厅设置在楼宇的西侧,将东侧的沿街界面植入商业功能并开放给城市。为了形成更丰富的公共空间以及更多的商业展示面,设计拆除了3号楼底层沿街处原有的局部外墙,形成半室外的架空层空间,并在架空处嵌套单层独立的小体量商业建筑,增加了进入园区的渗透式路径。同时该小体量建筑物的内部有独立的楼梯可以上到自身的屋顶,并利用底层的较高层高,形成在架空层内的半室外露台,创造了立体的、趣味性的外部空间。3号楼二、三层层高达7 m。与1号楼附属于下层空间的夹层loft不同,3号楼的夹层空间设置了独立的疏散走道。新增的夹层平面布局可以更自由,既可以单独划分成独立的办公室,也可以与下层空间连通形成loft空间,增加了夹层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二层的loft空间沿着走道方向连续布置,阳光可以透过南向窗户洒满整个通高空间。而三层的loft空间则垂直于走道断开布置,夹层空间可以享受到与下层空间同样的采光和通风条件。loft空间布局模式的不同,对应了使用模式的不同,可以灵活地应对将来租户多种使用需求。另外在该楼屋顶城市广告墙面形成的高围合空间内,设计加建了一层使用面积,并在其屋面处设置休闲运动场所,提高了空间的立体使用效率。


左图:3号楼,室内2层夹层©陈平楠

右图:3号楼,室内3层夹层©陈平楠


左上图:3号楼一层平面图

右上图:3号楼一层夹层平面图

左下图:3号楼二层平面图

右下图:3号楼二层夹层平面图



左图:3号楼A-A剖面

右图:3号楼B-B剖面


3号楼外观©吴清山


4号和5号楼位于基地的东北角。设计通过在这两个建筑之间新建围合式的外廊和玻璃天棚,一方面,将原来零散的、小体量的建筑物整合成一组建筑,以平衡基地内其他建筑物的体量感,另一方面,在两个建筑之间形成既公共又具有私密领域感的庭院空间。该庭院在东西方向串联了城市街道和园区内部,其地面高出城市街道0.6 m,加建的围合式外廊也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成为4号、5号楼室内空间的延伸,园区亦可在此举办各种活动。改造后的该组建筑共设4处独立入口门厅和垂直交通,办公空间可分可合,既可以作为一个大型公司的办公总部,也可以竖向分隔成4套独立的、有着三层空间的中型办公室,或者是分层划分出更小的办公单元,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4号、5号楼城市街道入口©吴清山


4号、5号楼去往3号楼的通道©吴清山


除了室内外空间的优化,设计也根据不同的特点对建筑物立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园区最高的两栋建筑——1号、3号楼采用简洁统一的米色石材幕墙,以期在城市尺度上控制整个园区的基调。1号楼立面细节较规则、正式,凸显园区主入口的气质。3号楼立面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将每一个窗户的开启扇设计成不同的宽度和角度,形成渐变的韵律,在稳重的立面中加入细微的变化。而体量相对较小的4号、5号楼则采用深色的铝板幕墙,立面上设计了大进深的窗洞,庭院上方黄铜色的围合外廊成为独立的连接体元素,强调了该组建筑的独立性。与4号、5号楼有着相同建筑高度的2号厂房外墙采用了深灰色的仿真面砖,还原大排架单层厂房的原始特征,并嵌入外墙发光砖体系,形成相对轻松的商业气氛。每栋楼宇根据自身的特点使用不同的立面材料和设计手法,产生了犹如城市建筑片段聚合般的多元和丰富的质感。


左图:3号楼立面细节©吴清山

中图:4号、5号楼©吴清山

右图:4号、5号楼,黄铜色围合外廊©吴清山


4 将单体建筑物改造为开放的城市片段


改造设计中经常会碰到如何处理城市里高密度建筑的问题。这个项目里,我们尝试了将单体建筑物改造为一处开放城市空间的做法。整个厂区内原有的建筑密度较大,除去必要的厂区道路之外几乎没有空余的绿地和广场,严重缺少办公商业社区所需要的、有利于人们聚集交流的公共空间。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并没有采用拆除原有建筑物的方法,而是希望通过对厂区中央2号厂房的改造,在其建筑内部将城市性质的开放空间创造出来。


2号厂房的主体结构共有四跨,其中三跨是混凝土排架结构,由北向南跨度分别是18 m、18 m、12 m。最南侧还有一跨12 m为加建的钢结构建筑 (后期改造中将其拆除,置换一栋与原有外轮廓一致的3层钢结构建筑物)。在保留的三跨混凝土排架屋盖下方,设计置入了三条高度低于排架底部0.5 m的条状办公构建物,该两层高的轻钢结构加中空玻璃外围护的办公体块是单独建造于大空间厂房内部的,与原有的厂房结构完全脱开,成为独立的“屋中屋”体系。


2号楼,“内部的外部”©吴清山



2号楼,首层公共空间©吴清山


左图:园区内街©吴清山

中图、右图:2号楼,厂房原有结构和新建筑©吴清山


2号楼构思草图


 2号楼轴测分析图


改造的策略是将厂房原有的外门窗玻璃全部拆除,将建筑物的外壳视为一个“自然之物”。为形成一个通透的、采光良好的围护覆盖,设计还拆除了原有厂房的部分混凝土屋面,替换成轻质的透明阳光板,形成两条分别宽为3.5 m和7 m的通长采光天窗。这样,园区中部一个全覆盖的大型半室外空间就形成了。之后的策略是在其中重新置入三组条状办公构建物,它们并非原厂房的贴身改造,也未占满厂房内部的所有区域,而是彼此保持了适当的空间距离。设计通过办公体量的错动组合,将“冗余空间”塑造成在大覆盖之下的类似城市中“街道”和“广场”的空间。围绕这些空间的底层植入与办公紧密结合的小型商业或展示等开放功能。这些既是室内(大覆盖屋面之下)又是室外(没有气候边界)的模糊空间,是进入每个办公单元的走道和门厅,同样也是由西向东串联整个园区的“街道”和“广场”。在这多义的“冗余空间”中,既作为底层商业的外摆区,也可以是办公展示空间的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聚集交流,或休憩或工作,这里将成为整个园区最有活力的核心公共场所。


左图:2号楼,拆除内部后的厂房©庄慎

右图:2号楼,室内效果图


2号楼,“屋中屋”


这样的空间设计策略同时也是结构设计策略。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结构的安全性问题是最为重要的。类似2号厂房这样的既有建筑普遍建造年代久远,当时的结构安全措施远不如现在这样严格,加上年久失修,如果在原有结构柱梁体系内再进行搭建和贴身改造,就很容易出现结构的安全隐患。而在2号厂房中置入的“屋中屋”办公构建物用轻钢结构作为本身独立的结构体系,与原有厂房结构完全不搭接,不会对原有结构加入新的荷载或者在对其二次改造过程中产生新的破坏,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原有结构的安全性。而新建的条形办公构建物由于在大覆盖的保护之下,也减少了受水平风力等室外因素的影响,使其结构体系可以更为轻巧和安全。同时,设计仅在新建的条形办公体块中设置空调系统,将自然通风的大覆盖厂房作为第一道气候防护,避免了阳光直射的办公构建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身外围玻璃的节能措施,使其更为明亮和通透。


2号楼,一层平面图

2号楼,二层平面图


2号楼,剖面图


在大屋顶覆盖下的每一条办公构建物均以模块化的方式拼接而成,每个独立的模块单元为二层,单元尺寸为18 m×6.2 m×7 m(二层总高),每个单元均含有专属的独立楼梯和厕所水吧区。这些模块化的办公单元,尽可能地将建筑、结构和设备整合起来。标准的轻钢柱梁体系,镶嵌了模数化的玻璃门窗。内部楼梯的隔墙、梯段以及栏杆扶手都是统一的标准单元部件。楼梯的隔墙还集成了公用设备专业的管井。预留了专属水吧和厕所区,今后可以用类似“整体厨卫”的模式直接组装。二层波形钢板的上方铺设高架地板系统,以便灵活地布置机电管线。在理性规则的空间内可以支持多种使用场景。模数化的装配式构件有利于现场的快速施工,同时干作业施工不会污染周围环境,对周边居民的干扰也减少到最低程度。统一尺寸的标准化构件降低了工厂预制的成本,同时也可以较为方便地拆除和搬运,以便在其他场地中重复利用,也特别适合改造后短时间使用的项目。这样的装配模式非常符合目前中国大力发展工业装配化产业的趋向。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受到业主工期的约束,以及目前装配式产业还不够成熟,我们原本将更多机电设备(比如空调风口、智能化设备等)集成于隔墙和二层楼板之中的设想最终没有实现。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5 改变城市的片段


片段,是一相对于整体的某种局部,在城市发展变化的时间过程里,在某一次设计中,是经常会碰到的对象的状态或状况。阿科米星认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是城市空间的日常状态,也是设计者会面临的常态。片段本身处在改变的状态,而一次设计也是一次改变,设计师应该遵循片段改变的规律,研究它的变化原理,以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去。


改造后的园区与城市街道联通©吴清山


申威达厂区改造,正是当下常见的在高密度城市中的工业用地中,运用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进行的一次实践。阿科米星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的特点和资源,并与新的使用需求紧密结合;采用了空间整理的思路、灵活的混合组织策略及局部调整方式,来形成高密度城市中新的积极的片段;既满足自身的功能需要,同时也灵活地创造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强调方法的有效性,希望被改造后的厂区不再封闭地孤立在城市中间,而是以同样多元丰富的面貌融入其周围的环境中,成为这个区域中重要的城市片段。


(图片来源:图片、图纸由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参考文献:

[1] 庄慎. 看不见的改变:论使用端空间技术化的可能[J]. 时代建筑,2018(3):32-35.

[2] 庄慎,华霞虹.应用:作为行动和认知[J].新建筑,2016(2):10-16.

[3] 庄慎,华霞虹.空间冗余与非识别体系[J].建筑师,2016(6):21-26.

[4] ZHUANG Shen, HUA Xiahong. Learning from the Everyday World[J].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17, 21(3): 222-233.



视频

【航拍+访谈】《亚洲金融大厦一》视频节目重磅来袭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文件下载
全国31个省市村庄规划政策文件汇编|附文件下载
《街道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附下载
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附全图)
控规中的城市设计为什么重要?|  附《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2020试行版)》
《伦敦发展计划2021》The London Plan 2021丨附文件

汇总
汇总:全国22个主要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案例 | 附链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规划(附链接)


原创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王其亨:探寻中国古建筑之美
仇保兴:城镇化,我们如何规避误区?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体城市设计战略专辑
院士观点专辑
新型城镇化战略专辑
TOD系列专辑
专家观点专辑
国外城市案例专辑
城市更新专家
企业观点专辑

院士
张锦秋院士:让建筑在城市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崔愷院士: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业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霍普股份|龚俊: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THAD|万载古城
奥雅设计|李宝章:我的一万步公园——深圳蛇口 · 东角头地铁站公园

院校
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北建工|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哈工大|金广君院长: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东南大学|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西建大|中国大学生对巴西贫民窟的更新之策——最高奖

竞赛
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重庆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科普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规、控规、修规、概念性规划及相互关系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