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路丨中国道家、印度小乘和外道线路
2.2.2中国道家、印度小乘和外道线路
下面是中国的道家、印度的小乘佛法和外道,这三派在羯磨曼荼罗里解决问题。西方哲学是背道而驰的,道家以还乃至密教都是在朝着道的方向发展了,也就是会在某种程度上把对立减小,甚至彻底消除、解决了。这里面又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小乘及以下,一类是小乘以上。小乘及小乘以下的印度外道及中国道家都在羯磨曼里解决问题,其方法就是归动为静,让相对之动归于相对之静,即泯去这些现象,使之不起。所以它要达到相对静的境界,还不是绝对之静,权大乘也属于这一系列。
小乘以上,实大乘、禅宗和密教便属另外一条路线了,能够真正达到本体。刚才说的路线,是使动归于相对之静,而这几条路线,都能够让动静真正统一起来,找到超越动静的绝对本体。刚才小乘以下达到的不是真正的本体,是一个相对的静的境界。真正的本体超出相对之动静。
前面已言,羯磨曼里三者中的第一个即中国道家。中国道家要解决阴阳的问题。羯磨曼里的主要对立是动静,在中国文化里叫阴阳,阴阳和生灭的关系是,阴阳是比较浅的,在欲界天以下的境界叫阴阳,到欲界天以上就叫生灭。为什么动静在中国文化中叫阴阳呢?也即阴阳最主要的属性是动静,阳动阴静。
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所以动静的问题,用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名词就叫阴阳,这是非常合适的。在印度文化中叫生灭,也是印度文化本有的名词。
下面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要解决生灭问题,也即羯磨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业、流传停止下来,不再生灭。整个印度文化就是以羯磨这一概念为核心的。在一个外国人写的介绍印度瑜伽派的书中,其中说:“四个互相依赖的基本概念,四个‘运动的观念’,直接把我们带到印度灵性的核心。它们是羯磨、摩耶、涅槃和瑜伽。一个连贯的印度思想史,可以从这些基本概念的任一个出发,其它几个不可避免地也要被讨论。
用西方哲学的话,我们可以说,从后吠陀时代起,印度首要去理解的是:(1)普遍的因果关系规律,它把人与宇宙联结起来,并使人遭受无限轮回的命运,这就是羯磨的规律。”(《不死与自由》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羯磨和轮回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由于造业才有了轮回,即由于心起了动作,进而发动身口,也就有了轮转的过程;而不断地动就是轮回的无限链条的基本情况,所以羯磨和轮回是一回事。摩耶的概念梵文为maya,即幻象。第三个概念是涅槃,即实在,它位于由摩耶編织的幻象和受羯磨局限的人类经验之外的某处,是纯存在、绝对。可以随便地叫它什么名字:自我、梵、无限者、超越、不死、不灭、涅槃等等。具体到涅槃本身的解释是涅者不生,槃者不灭。第四个是瑜伽,即达到涅槃的方法。羯磨是现象世界的生灭境界,涅槃就是要追求的泯去生灭而达到的不生不灭的境界。所以印度文化就是要泯去生灭而证入涅槃,这是各宗各派无论是佛教还是外道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达到的最后境界,用词都是一样的,这是它们的共通之处。
我在大学里,写了一篇有关三大文化比较的文章,也谈到印度文化中的共通问题:“印度哲学自始至终离不开下面的根本问题,即人如何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超出,达到涅槃的境界。印度各派宗教、哲学,不管是婆门教、耆那教、印度教还是佛教都(不管是婆罗门系统的各派哲学还是佛教的各种宗派)都是在围绕着这个主题做文章,他们各有各的理论,而相异的根本只在于他们教人修行解脱的方法不同,主题是一样的。
《奥义书》对于以后的印度思想影响极大,它首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解脱的方法论。其本体论认为梵等于我,而认为现象界是梵的显象(即摩耶),人通过修炼达到了最后的解脱境界就是涅槃。以后印度思想的共同物,如业说(即羯磨)、轮回说、解脱说皆本于此。印度哲学的最高成就是佛学,这不是因为它提出了新奇的理论来满足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恰在于它找到了一条较为稳妥的、正确的达到解脫和涅槃的道路。”
总之,印度文化的各宗各派共同的核心问题就是生灭、羯磨的问题。但只有佛教才能达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灭尽定及小乘涅槃的境界是与外道不共的。印度文化以各自所达到的最深的定境称为涅槃,所以它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路线也是一致的,就是泯相对的动而达到相对的静,只不过是佛教走得最远,最究竟地达到了相对静的境界。有些宗派只能达到四禅,它便以第四禅的不动地叫做涅槃。
所以法相唯识宗有四种无为法,其中一种叫不动无为,就是四禅的定境。所谓无为法是相对于有为法而说的,也就是要解决动的问题,达到某种不动的境界。也就是说,有为法是动作生灭境界,无为法就是不动的境界,所以各种无为法就是解决动的问题过程中的一些站点,不动无为是四禅的境界,是这个解决过程当中的一步。因为四禅是一个比较安稳的境界,已达到了无苦无乐的心相对不动的程度,在比较粗的外道智慧看来,这个就是涅槃了。实际上还不是,前五识差不多不动了,但还有分别意识的细微动荡。在我们这个图上的第四层,五俱意识和定中意识还是比较容易泯掉的,但分别意识很难泯掉,所以到了四禅,分别意识的动作占了主导地位,但在粗心里面发现不了,他就以为是证入不生不灭的境界了。
还有,就是释迦佛的两个老师,一个老师证入了无所有处定,另一个老师证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印度文化达到的最高的和次最高的两个定境,都属于无色界定。无所有处就是一片虚无,超出了所有色法,达到了无色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连无的境界也超越了,但还是没有泯却分别意识,因为它还有微细的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分别意识还在动,还没有最终泯掉第六识。只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进入灭尽定了。灭尽定就属于非想非非想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境界。
这时,就把前六识,包括最细的分别意识,还有第七识染污的那一部分,都泯掉使之不起了,就彻底地把前六识泯掉了,这叫灭尽定。但从究竟意义上说,灭尽定实际上还是没有定下来。前六识定了,七八二识还有不定的成份,所以这叫了了分段生死,最细微的变易生死还没了,所谓变易生死就是微细的心念生灭,还是在动荡。
以上只是小乘以下的路线,到大乘就不走这条路线了。小乘只是泯识使之不起,达到相对的静,也就是小乘的涅槃,并不显智,而大乘要泯识显智。大乘路线是绝对的,可以把小乘的路线包括进去,也就是说小乘路线有的,大乘都有。它要想泯也可以,那就是大空本体,大空本体是泯却一切,一无所有的现量。也可以不泯,那就是理事无碍。
佛最后悟道,有人认为悟的是小乘的极果,认为佛走的是小乘的路线。真实并非如此,按照密法来说,佛一开始他是走小乘的路线,后来走大乘的路线,最后还要走密乘的路线。在《金刚顶经》中有这一品,说一切义成太子证无识身三昧一道清净,已获显教极果,自以为究竟成佛。这时诸佛遍现空中警觉他,要他进修五相成身观。所以到了后来他已经放弃了小乘四禅八定的路线了。小乘大乘和密乘,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佛要走的路线。按密教的说法,佛悟到的是密教极果毗卢遮那如来的境界。
总之小乘就是在普通印度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的非想定的基础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小乘跟印度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就是说,佛当年说小乘法,是为了俯就印度当年的厌世机而说。因为他们都在求泯生灭而进入相对静的境界,所以佛说小乘法还接着走这条路线,只不过走得比他们要更远一点,真正达到了他们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佛当年的两个老师,一个以无所有处为涅槃,一个以非非想处为涅槃,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但无所有处和非非想处都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都不是真正的涅槃。
就像佛当年所说的,都建立在我执之上,都是用定力强压着这些生灭的动态使之不起,只是鼓勇入长期大定而已,当定力一衰竭,念又起来了,前六识又起来了,你必须得从这个境界里出来了,又从高处掉入低处的轮回之中了。所以那不是真正的不生灭境界,谓之寿长则可,谓之不生灭则非也。要说真正的不生灭境界,唯有小乘的涅槃能当之,它确实是在这个路线当中达到了一个安稳的状态了。这种偏空的涅槃,要想多长,就有多长,只要不回心,就可以住在这里休息了,不会再被动地掉入六道轮回当中来了,这确实可以叫做涅槃。这种相对的静已经究竟地达到了,这是一个关键点,到了这以后,就要换路线了。
因为这个路线已经走到头了,只要不回心,就可以住于这如如一片湛然虚空的境界,想要多久就有多久,但不管多久,最终还是要出来,阿罗汉毕竟要回心向大,又要重现身土净佛国土,走菩萨行这条大乘的路线。小乘证入涅槃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功用也不起了,所以涅槃的境界叫空无相无作,在这种境界下就什么相都没有了,什么动作也没有了,所谓无作即无羯磨。如果现化身度人,说明已回小向大进入大乘了。
形上学方法:北大模式实质是“西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全盘西化
形上学方法1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西学之中学渊源》西方伪史考辨简析
共济会系统伪造欧洲和世界历史,编造西方中心论,诋毁东方历史和学术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