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店,将悄然倒下

朱健 朱健zhujian 2022-05-16

一键关注朱健zhujian,点击蓝字,轻松关注



“米饭管饱”的”小哥“食堂。


外卖“小哥”之家
  
    刘跃的夫妻饭店,坐落在上海的市中心福建中路上。
    饭店很小,只能勉强摆下六张小条桌、一张圆桌。
   
    夫妻俩为人朴实,满满的憨厚都挂在了脸上。
    面对每一个客人,夫妻俩都是笑眯眯的。
   
    我就是在刘跃的夫妻店,认识了很多外卖“小哥”。写出了《小哥,快跑》(点击可直接阅读)
   
    刘跃夫妻店经营的是,低价位的家常菜。特别是十八元的盖浇饭,一个荤菜,米饭管饱。
    这是他家的特色。
   
    米饭管饱。
    在今天,对绝大多数不差几元钱的人来说,是完全没有感觉的。

    刘跃说,没饿过的人,是不知道饥饿滋味的。
    1999年,他十六岁从农村来上海打工。在没找到工作时,有一次,他一整天只吃了一碗三块三毛钱的牛肉面。
    当时,他最大的奢望,就是盼着一次能吃上三碗牛肉面。

    因此,米饭管饱。
    是刘跃,对漂泊在城市底层的打工者,感同身受的善举。

    因为,米饭管饱。
    所以,小饭店成为了外卖“小哥”们喜爱的食堂。
    还有几位“小哥”,一天只吃一顿饭,但一顿能吃五六碗米饭。
    他们是小饭店铁打的食客。
   
    白天,小店是“小哥”们吃饭的食堂。
    晚上,小店则是“小哥”们光着膀子、抽着烟、喝着啤酒,温馨而随意的家。

    刘跃告诉我,这些“小哥”,大都是苏北的青年农民,也是老乡。
    他们有一个默契,就是那些业绩好、挣钱多的老骑手,会轮流坐庄,请兄弟们喝个啤酒。
   
    八月的上海,晚上特别闷热。
    一天, “小哥”王波,送完外卖回到小饭店。

    见到王波进来,众“小哥”一起起哄,喊:王老板请客!

    王波是个老骑手,“小哥”们都尊称他为“王老板”。

    王波,笑嘻嘻得意地说,你们这些兔崽子,不就是想吃“大户”嘛!
    今天,我“王老板”请客。

    话音刚落,一个“小哥”就迅速搬了一箱啤酒,“咣当”放在了桌上。

    拍黄瓜、花生米、猪头肉、葱爆肥肠等下酒菜,很快就摆上了桌。
    “小哥”们,把我也拉上了桌,一起吃“大户”。

    王波在众“小哥”们面前,开心得瑟着。

    能不开心吗?
    王波这两天运气好,每天都挣了400多块钱。
    两天挣的钱,就抵得上克强总理所说的,还有六亿中国人,每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
   
    “小哥”们用家乡苏北腔调,夹杂着蹩脚的上海方言,边喝边闹。
    但别有一番,乡村爷们的风趣。
   
    看着“小哥”们,满满溢出的开心样子。活生生的再现了,我们祖先的传统文化:
    丰收农民,把酒喝!
    老少爷们,吃大户!

    这世上,大老板靠资本、挣大钱,“小哥”靠体力、挣小钱。
    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小哥”。只要挣上钱,挣多挣少,心里都是一样。
    美滋滋的,乐开了花。
  
    开心时,大老板喝着上千元的茅台酒滋润着,“小哥”喝着五元钱的啤酒潇洒着。
    这一刻,大老板和“小哥”,都是一样。
    借酒快乐,借酒洒脱。
   
    借助啤酒的快感,“小哥”们将忙碌奔波了十几个小时的疲劳, 在嘻哈打闹中,通通抛到了九霄云外。
   
    将白天给平台、商家、客户、门卫、保安、交警当“孙子”,所受的窝囊气,全撒了出来。
   
    此时,“小哥”们嘴上,一个比一个牛逼,人人嘴上都是爷!
   
    罚他们款的平台,刁难他们的客户,欺负过他们的门卫、交警。
    现在,在他们嘴里都是“孙子”!
   
    刘跃告诉我,这些“小哥”,就是以这种方式。
    在自嗨自乐中,找回尊严、排解忧愁、寄托乡情。

    我非常敬佩刘跃夫妻俩的亲和力。让我看到了“小哥”真实生活的另一面。
   
    同时,也看到了小店友善、宽松的烟火气。
    舒缓了“小哥”们的生存压力,抚慰了漂泊在异乡“小哥”们孤独的心。

“小哥”温馨而随意的家。

老百姓喜爱的市井烟火。

钱,难借

    与刘跃成为了朋友后,我特别想了解,小饭店在大城市生存的现状。
   
    刘跃,也够哥们!
    他一五一十,向我讲述了,他在上海开小饭店的经历。

    刘跃,38岁,江苏宿迁人,16岁来上海。他人生的一大半时间,是在上海成长的。

    他从16岁开始,就一直在饭店打工。从杂工、配菜,一直做到大厨。熟谙饭店的全流程。

    2016年,国家天天在大喊,万众创业。
   
    刘跃,这个在上海的打工仔,也被激发出来,创业开店、当老板的冲动。
   
    对于创业,刘跃最深的感触是:底层人想创业,是借不到启动资金的。
   
    银行的大门,对底层人永远是紧闭的。
    创业基金的天使,也不会眷顾打工仔。

    万众创业。对底层劳动者来说,就是一个响彻大地、空荡荡的漂亮口号。
   
    我好奇地问,没有启动资金,那你怎么开饭店呢?

    刘跃说,是马云和马化腾给他借的钱。

    我突然一愣,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马上好奇地追问,你认识马云和马化腾?

    刘跃说,他是在马云的支付宝“借呗”平台上,借了三万元。
    在马化腾的腾讯“微利贷”平台上,借了一万七千元。

    我一听这个借款数额,非常惊愕,开口就说:
    兄弟,这一共不到五万块钱,你都借不来?你咋混的呀?
   
    刘跃说,老哥哥呀,我跟你不是一个圈子。
    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啊,大家手头都没什么钱。
   
    我们全村人,虽然一半都是亲朋好友。有病有灾时,都难借到钱。
    说创业要借钱,更没有一个人会借的。
  
    所以,他特别感谢马云、马化腾这两位老师,创办的“借呗”、“微利贷”平台。
    对他这样底层创业的打工仔来说,这是比亲戚还亲的“天使”。

    刘跃给我看,他的还款凭证。
    在还款凭证上,  “借呗”,还赠送了他一句民间俗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这句人话,多么暖人心呀!

    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空话、大话、鬼话。
    这是多大的反差呀!

    看着这些放大的细节,你就会真切地体会到。
    市场经济,对底层创业者来说,是有温度的。
   
    是“借呗”、“微利贷”解决了,政府提出的万众创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它弥补了我们现有金融体制的不足。
   
    不与刘跃相熟,我还真不知道底层劳动者要创业,借个启动资金,会这么难!
    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刘跃夫妻俩。


小老板刘跃。


尊称老板,实为“长工”

    刘跃,借到了开店的启动资金,这只是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

    像刘跃这样,漂泊在上海的底层人,是没有社会人脉的。
    所以,他们能获得的创业资源,都是最差的。
    这也是底层人创业,最大的软肋。
   
    在上海,开饭店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
 
    刘跃租的小饭店,六十多平米,每月租金高达2.7万。
    一年仅房租,就要32.4万!
   
    这房租,怎么这么高呢?
    没错。因为上海的高房价,必然传导为高房租。

    高房租,滋润了一批又一批,躺着吃房租的大小房东。
  
    刘跃租的这个袖珍小店,像击鼓传花一样,已经传了四手。
    前四位曾经的小店老板,都华丽转身成了房东。

    这世上,最爽的事情,就是只收钱、不干活。
    是人,都盼望着这一天。
   
    曾经的小店老板,都成了房东,不干活了。
    那,谁来干活呢?
    这就是,新接“盘”的最后一位小店老板。
   
    刘跃,这个创业者,就成了新接“盘”的第五位小店老板。

    作为,第五位小店老板。
    刘跃每月必须将房租,交给前老板们之后。
    他,才能捡一些剩羹里的“利润”。
   
    所以,刘跃夫妻俩,虽然被人尊称为:老板和老板娘。
    但仍必须背负四座“大山”,被剥四层“利”、抽四次“头”,
   
    他们的本质,仍然是底层劳动者,仍然是被剥削者。
    他们仅仅是一对,有经营权的“长工”、“苦力”!
   
    我问刘跃,你为什么要“盘”下,这样一个饭店呢?
   
    他说,父母在农村,看病需要钱。为了把孩子从农村迁到城里读书,他在宿迁贷款买了房,要还贷。他和老婆还要在上海租房生活。
    这一切,都需要钱。他必须去挣钱!
    开小饭店也没有科技含量。只要肯比别人多吃苦,就能挣上钱。

    刘跃这对夫妻,血液里淌满了厚道、责任和担当:
    为了家人,他们愿吃尽天下一切苦。
    
    刘跃,作为小店老板。
    将小店视为了,用自己和爱人艰辛的劳作,去兑换一家人生活费用的珍贵平台。
    他以最狠的铁心、最钢的石肠,压榨自己和爱人。

    夫妻俩,从早到晚,没黑没白。
    逼自己,当牛作马,积攒碎银。
   
    刘跃,他顶着老板的光环,同时在小店打了三份工。
    凌晨,他是采购员。亲自到批发市场采购食材,堵塞回扣的漏洞。
    白天,他是大厨,确保炒菜质量。时常,还要客串“小哥”,给附近写字楼送工作餐。
   
    他爱人,虽然名头上是老板娘,但即要当收银员,又当服务员,还要做清洁员。
   
    每天,夫妻俩要工作15个小时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
    回到那抬不起头、伸不直腰,租住的阁楼间。

    哎,这世上底层百姓是没办法,才忍心剥削自己!含泪压榨自己!
   
    刘跃盘下小饭店后。他没有再花一分钱重新装修。甚至,连门面招牌都没换。
    桌子板凳,都是淘来的二手货。

    刘跃夫妻俩,就是千万个勤俭持家、艰辛劳作的中国人的缩影。
    也是千万个,创业小老板的缩影。
   
    我们的祖先,世代都推崇和遵循的一句老话:勤俭持家,勤劳致富。

    祖先中,乡绅也好,实业家也好。
    他们成功的第一步,都是节俭为先、勤劳为先,榨取自己的辛劳,完成原始积累。
    节俭勤劳,是我们民族的特征和基因。

    但,现推崇的“弯道超车,跳跃发展”。
    助长了:投机取巧,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夜暴富。
   
    真正的成功:
    一定是正道,不是弯道。
    一定是一步一个脚印,绝不是十步并两步的跳跃。

    这本来是常识,但已经没人讲了。

    刘跃给我讲,他苦点累点,自己都能扛。
    唯一挥之不去的内疚是,每年他只有春节十天的时间,回宿迁老家陪儿子。
    儿子已经12岁了,作为家长,他从没有在作业本上签过字。这一切都是农村的爷爷奶奶在代劳。

    我又好奇地问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上海房租这么高!你夫妻俩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回老家开饭店去?

    刘跃说,他们老家的店铺,打了六折,也没有人租。因为客户流量太少。
    上海房租虽高,但客流量非常大。
    更主要的是,上海的营商环境非常好。政府执法部门,没有吃白食的,更没有敲竹杠的。
   
    这番话,从一个最底层的创业者嘴里说出来。
    我这个生活在上海的新疆人,对上海这座城市,更加充满了敬意!

    创业者,不被刁难、不被欺负、不被敲诈。
    这是当下,最稀有、最优质、最珍贵的社会资源。

    刘跃的小饭店,一路走来,随着一点点的聚拢人气、积累客户。
    小店的灶火,一年比一年红火兴旺。
    2017年亏损。
    2018年持平。
    2019年盈利。

    夫妻俩开始乐了,他们玩命耕耘,甚至是自虐式的劳作,终于迎来了收获!
    哪知道,才乐了一年、高兴了一载,灾难就骤然降临了。

老板刘跃,还要兼做大厨、采购、外卖小哥。

老板娘,要兼做收银员、服务员、清洁员。


小店,快挺不住了

    2020年,新冠疫情,一巴掌就把刘跃的小店,打趴下了。

    从汶川地震后,华夏逢灾逢难时,就流行的一句话。
    XX挺住!XX 加油!

    新冠疫情暴发后,XX挺住!XX 加油!
    在华夏大地,更是此起彼伏,呐喊震天!

    其实,高声呐喊的人。
    大多都跟我一样,是体制内的人、端铁饭碗的人、按月领工资的人。
    不管疫情有多么严重,不管灾害是洪水滔天,还是山崩地裂。
    我们的工资,是一分钱也不少的!
    所以,我们对疫情的影响,是没有切肤之痛的。

    但是,像刘跃这样,千千万万个民营小企业、小饭店,靠自己劳动挣钱的人。
    他们就真切地感受到,疫情就是灾难!
   
    疫情头两个月,饭店不能开业。所以,刘跃什么也干不了!
    眼睁睁地看着,小店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可小饭店的房租,每天都在积累。

    两个月下来,小饭店的房租,就已高达5.4万元了!
    房租,变成了负债!
   
    5.4万元,这可是他们全家在老家,种五年地的收入。
    现在成为了一笔沉重的负债!
    而且是,没有招惹任何人,飞来的灾难!

    此时,刘跃多么希望有谁,能帮他一把,帮他顶一顶。
    可是,除了媒体和墙上的标语:XX挺住!XX 加油!
    这样的口号外,什么也没有。
   
    房东,只同意减免一万块钱的房租。
   
    就这样,在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情况下。
     4.4万元,却活生生地被疫情“卷”走了。

    好不容易,等到政府允许饭店可以开门了,但客户没有了。
    最惨的一天,只有四个人,进店来吃饭。

    刘跃说,那些日子真是愁啊!
    每天一睁眼,二千多块钱的各项成本,就压得他,头皮发麻,心跳不止。
    早晨买的食材,晚上倒掉,那真叫欲哭无泪呀!
  
    那是他们开业以来,至暗的日子!

    我问刘跃,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和小饭店,有疫情补助吗?
    刘跃,一脸的苦涩地说,一分钱也没有!

    看着他茫然、失望的脸。
    这时,再想想众人高声的呐喊,媒体天天跳动的字眼:
    XX挺住!XX 加油!
   
    你会觉得,那些口号,多么空洞,多么虚无、多么苍白。
    甚至,是哄哄而起的噪音。

    疫情期间,只有像刘跃,这样最底层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能体会到:
    时代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面对疫情的灾难,像刘跃这样体制外的小小百姓。
    又能靠谁呢?
    只能靠自己!
   
    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自救!
    靠自己的毅力,拼命活下去!

愁眉苦脸的刘跃夫妻。


外卖的奥秘

    刘跃给我说,为了自救、为了止损,他决定做外卖。
    
    餐饮业都知道,小店做外卖是不挣钱的。

    小店,已经有了四个房东,像四座大山一样压着刘跃。
    如果再做外卖,就等于又多了一个老板,又多了一座大山。
    小店,就又要被多盘剥一次。
   
    可在疫情的非常时期,在小店生存面前,只要能保住小饭店。
    明知是吃着亏,抹着眼泪也要吃。
    这叫什么呢?这就叫“无奈”。

    夫妻俩,咬咬牙,腿更深蹲,腰更下沉。硬是又往自己身上,再多压了一座大山!
    
    只有生活中最平凡的人,才能蕴藏最不平凡的坚忍!
    
    为了让我直观地了解,小店做外卖不挣钱,是亏本出力。
    刘跃随手拿了一张,正在出菜的外卖单子,让我看一看。

    他说,大哥你看,这张外卖的单子。
    客户,点了一份尖椒炒鸡杂,一份米饭。一共付了16.8元。

    但外卖平台,要先扣减技术服务、履约服务、商家活动三项费用。

    最后,只给了刘跃的小店8.33元,

   
    刘跃说,这8.33元,摊掉房租、水电煤气、食材,还扺不上成本。
   
    可在去年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能活下来,亏着本,也要硬撑。
    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刘跃说,当时他就下决心,“烧钱”加大外卖!
   
   我说,为什么要“烧钱”呢?

   刘跃说,客户的数据,全掌握在外卖平台手里。
   你不“烧钱”,平台就不会给你引流。客户就根本不知道,你家店的存在!

    刘跃问我,大哥,你懂外卖平台,“热搜”榜排名吗?

    我说,不就是饭菜好,客户评议出来的排名吗?

    刘跃笑着说,大哥,你还活在“雷锋”叔叔的年代吧?

    他说,他家虽是外卖平台的签约饭店。但他家的饭店,目前处在外卖平台里的什么地方呢?
    他要让我,当场看一看。

    刘跃马上拿出手机,让我看屏幕。
 
    他快速地翻着手机屏幕,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才终于出现了他家饭店的名字和菜品简介。

    他说,他家小店目前“隐藏”在犄角旮旯的状况,就是因为他现在没有“烧钱”,去买“热搜”排名。
    所以,必定要名落孙山。

    刘跃说,大哥,今天我为你,专门交一笔学费。
    给你现场,上一堂活生生的“热搜”排名课。

    随后,刘跃在他的手机里,向外卖平台充值了500元的“推广”费。

    顷刻,刘跃家的小饭店,居然昂首挺胸、骄傲地站在了“热搜”榜,前六位了。

    太神奇了,神奇的我恍然大悟。
    原来,“热搜”排名的奥秘就两个字:
    掏钱!

    真是:
    钱,是“热搜”排名的通行证!
    钱,也是人生排名的通行证!

    我问刘跃,那你刚充了500元钱,你家小饭店在“热搜”榜前列的位置,能保多久呢?

    刘跃说,保不了多久,你一天不花钱,“热搜”榜上就找不到了。

    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竞价“游戏”。谁出钱多,谁的排名就在前面。

    刘跃说,除了“热搜”排名。
    外卖平台,还有一系列搏大众眼球的“名头”,也是要花钱购买的。

    刘跃,让我继续看他的手机屏幕:
    优选、热门、好评、回头客、场景、品牌等。
    这些漂亮的“名头”,一个个都是明码标价,价格一清二楚。

    听刘跃给我现场上课、扫盲、讲奥秘。
    我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文盲”、“土鳖”,半天才缓过神来。

    原来,人们看到的“热搜”排名榜,还有那些“好评”、“优选”、“品牌”等。
    都是花钱买来的广告!
   
    外卖“广告”和电视“广告”,都是一样原理,一个爹娘:
    背后推手,都是竞价系统。
    谁出钱多,就推荐曝光谁。

    所以,人们吃的外卖,里面掺和充斥了很多广告费。
    这是现实,也是必然!
   
    刘跃说,疫情爆发后,容许开业的那些日子。
    他每天进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的小店,在外卖平台上充值800元。
    以保证他的店,“热搜”的排名能靠前一点。
    
    就这样,在去年疫情的那些日子,他靠“烧钱”,获得了许多的外卖单子。
    但夫妻俩工作量更大了,劳动强度更重了,更加辛苦了。
   
    他们以自己的坚韧和毅力,背着“五座”大山,咬牙匍匐前行。
    一点一点,慢慢爬过了至暗的日子。

    去年年底,小店靠“堂食”能支撑经营了。他就停止了在外卖平台上的“烧钱”,不做亏本买卖了。

    刘跃,这个淳朴的汉子,对外卖平台的评价,也非常厚道。

    他说,在疫情期间,他做外卖,虽然不挣钱,但毕竟减少了损失,让小店活了下来。
    所以,外卖平台的特殊作用,他也会永远记得。
    而且,外卖平台三天就结帐,从不拖欠钱。这一点,他也非常佩服。
 
    现在,小店在不“烧”一分钱的前提下,外卖回头客仍占他家营业额的10%。
    这些外卖的份额,也为小店摊薄了租金,降低了综合成本。
 

小店为了自救、止损,开始做外卖。

小店大做外卖,度过了至暗的时刻。
  

小店灶火将熄灭

    2021年,上海科学精准的防疫,保证了人们生活的正常。
   
    刘跃的小饭店,也完全复苏和正常了,并且又开始盈利挣钱了。
    久违的丰收喜悦,又挂在了刘跃夫妻俩憨厚的脸上。

    但刘跃,好像命真的不顺,命运不断地在刁难他。
    夫妻俩刚吃了两天的热饭,饭碗就要被砸了。
   
    刘跃,被告之。
    因为旧城改造,小店年底前必须拆迁,这是不可抗力!

    这意味着:
    刘跃夫妻俩披星戴月,几年聚起的人气、积累的客户、吹旺的灶火。
    即将,灰飞湮灭。

    这意味着:
    高房租,没有压垮的小店。
    疫灾情,没有打趴的小店。
    但却倒在了,庄稼成熟的丰收田野。
   
    我与刘跃爱人谈小店拆迁的话题时,她眼里噙满了泪花。
    夫妻俩,五年呕心培育,沥血浇灌的全家“生活之树”将被砍伐。
   
    这“生活之树”的每一个树杈、每一个树枝、每一片树叶。
    对一家人的生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老人看病、孩子读书、还老家的房贷。还有他们在上海租房、生活费等。
     一切费用的来源,全断了、全没了。
     甚至,全家人憧憬的美好生活,也成了泡影、成了梦想。

    一个家,生活之树将被砍掉。
    夫妻俩,成了中年的失业者。
    转瞬间,全家没了一切收入。
   
    将心比心,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刘跃夫妻俩现在痛苦扎心的忧愁。
   
    面对这勤劳节俭、老实巴交的夫妻。
    我突然觉得,即将悄然倒下的小店,不仅充满了悲伤、悲凉!
    甚至,是苦命的悲壮!
  
    再放眼华夏,全国700多万个饭店。
    这两年,由于疫情和高房租。许多店都倒下了。
    当年开的饭店,存活率还不到60%,这近一半的店:
    成了,一闪而坠的流星,
    成了,一现就歇的昙花。

    这一批批倒下的饭店,背后又有多少个刘跃?
    又有多少个家庭,落入到生活的窘迫,没有了收入的来源?
    又有多少个家庭,破灭了未来的希望?
   
    哎!在华夏,小饭店要想办成百年老店,已是天方夜谭,门都没有。
    能活过十年的,就要好好地谢天谢地,烧高香了。

    面对这一现象,我只能自问:
    为什么,底层百姓厄运的概率会如此大呢?
    为什么,底层百姓改变命运会如此坎坷呢?
   
    我问刘跃,小饭店拆迁后,他去干什么?

    他说,还没有想好。可能会去别人家的饭店打工,当厨子。
    也可能去跑外卖,当“小哥”。

    他回答时,没有任何抱怨,而且非常淡漠,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我在想,如果我遇到了小店将被拆迁、自己将遭失业,家里失去了一切收入来源。
    那,我早就崩溃了,甚至疯瘫了。

    再想一想,刘跃来自农村,是体制外的劳动者。他没有铁饭碗、没有社会保障、没有人脉关系。
   
    作为一家之主。
    他抱怨,又有什么用呢?
    不淡漠,又能怎么样呢?
   
    这不抱怨、淡漠:
    是底层百姓,无奈下的隐忍。
    是底层百姓,憋屈的大心脏。
   
    小店,年底前将拆除。
    它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在钢筋水泥的浇灌下,刘跃小饭店的灶火将永远熄灭。
    
    新建起的靓丽摩天大厦里,将会有高大上的豪华中西餐厅。
    但不可能,再有刘跃之类的小、土、俭的饭店了。
   
    一座城市,本应是一个完整多样的生态。
    既要有参天大树,又要有低矮的灌木。这才是一个有温度的现代人文城市。
    
    市井烟火一个个都熄灭了,都成为了过往泛黄的历史。

    若干年后,一定没人会记得,上海的市中心福建中路上,曾经有过:
    一对勤劳的夫妻,开过一个小饭店。
    它成为了外卖“小哥”之家。
    成为了“米饭管饱”的食堂。
    成为百姓喜爱的市井烟火。
   
    面对小店即将拆迁的现实。我只能怀着眷恋复杂的心情。
    记录下,这对平凡的夫妻,靠着勤劳的双手,坎坷创业的经历。
    记录下,小饭店短暂的“一生”。
   
    用小店的故事,告诉朋友,生活都不易!
    这世上,还有太多的人,为了养家糊口,在挣扎的奋斗!

咽泪含笑,留下一张坎坷创业的纪念!

强忍不哭,留下随夫创业的身影。



【下面是我写过的文章,每篇都很好,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小哥”,快跑

护工陈阿姨,总能给人带来思考(百万级阅读量)

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百万级阅读量)

护工陈阿姨(百万级阅读量)
父亲的户口(百万级阅读量)

“公主”的临时户口(百万级阅读量)

一枚公章(百万级阅读量)

武汉,飘来“半粒灰”(百万级阅读量)

一个绝版高尚的人(百万级阅读量)

我的工匠兄弟

好人

有学问的前辈

老前辈

儿子的学费打了水漂

一个小病毒,撂倒一个大行业

谢谢,百姓的贴身卫士

口罩,多彩的江湖

呼吸,呼吸,一切为了呼吸

跨越太平洋的神奇口罩

老爷子,别哭

五味杂陈

唉,谁都有这一天

母亲,越来越“不明白”了

唉!让人又爱又恨的“群聊”

夺命的客车

土“砖”,敲开了国际“大门”

特殊的学费

一个“草根”行业的故事

让心颤动的永恒瞬间

父辈的情义

小田有工作了

小田失业了

公章的律动

母亲的阳台

我的“文盲”兄弟,帮我考大学

父亲节,特别的告慰

劲草,在疾风中生长

给八十五岁的妈妈写篇作文

“黄豆官”在福建

总经理为你流泪

士兵探营




谢谢阅读,欢迎转发!   

由于我开公众号时系统已没有“留言”功能,如需与我进一步交流,可加个人微信。

我的微信号:zhujian195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