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赏景,人间美事。年年岁岁花相似,风景旧曾谙,而我们所读的书,单从版式、装帧、印刷等外观形态上而言,已与古人所读之书大不相同。前辈古人读什么样的书?“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以时间为序,从宋、元、明、清到近代的一系列古籍珍品展示,为我们呈现了千年时间长河里中国书籍的旧貌与变迁。这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宋代刊刻印刷的宋版书,古书收藏行业有一句话叫做“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宋版书的可珍可贵之处。“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现场,此处展出的几张宋刻本残页均为孤品历代藏书家往往都有典雅而独特的斋号,其中有两位名家的斋号就源自对宋版书的珍爱。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毕生收藏上百种宋书,书楼由此取名“百宋一廛”(廛,读作chán,一间房为一廛)。他自号“佞宋主人”,引领清代藏书界的“佞宋之风”。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喜爱收藏,据说涉猎金币、邮票、古玩等,藏书方面,则非宋元版本不收,他的藏书之地取名“后百宋一廛”,由此向黄丕烈致敬。
清末藏书家叶德辉曾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指清代)收藏家并重元明本。”由此可见历代藏书的范畴变迁。这种变迁与书籍收藏的难度有关。书有水、火、兵、虫“四厄”,越是古老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收藏范畴也因此随时间后延。
五代吴越国时期刊刻的《雷峰塔佛经》局部,出自杭州西湖雷峰塔砖内,“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品
在印刷术发明前,所有书籍都是手写而成的,这类书籍后被称作“写本”。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以字为单位,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说文解字》)和历书(按照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纪念日等供查考的书)等。到了北宋,雕刻上版而后印刷的“刻本”才逐步取代写本成为书籍的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
北宋景佑年间刻本《姓解》,由宋代雁门邵思撰写的姓名起源研究专著,图源网络
宋人刻书态度严谨,刊刻和印刷水平都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氛浓厚,当时刊刻印刷的书籍自然成了后世藏书家的珍藏。在明代中叶,宋版书已备受藏书家追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宋版书是中国古代刻本的初始阶段,又是顶峰阶段。因为那个时代人们习惯于写本,对新兴的刻本有一个从拒绝到接受的过程。所以刻书者如果想让书籍能够销售出去,必须尽量贴近写本的式样,以消弭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抵触情绪。因此宋版书无论在校勘、刻版、印刷及纸张各方面均属上乘。宋版书历时千年,到现在存世稀少,尤其是北宋版的书,佛经以外的北宋版经史子集可能全世界加起来不会超过二十本。这些宋版书不仅是藏书家眼中的瑰宝,也是专家学者眼中的珍罕文献与史料。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据范景中教授介绍,宋代是雕版印刷的一个黄金时期,当时全国有三大刻书中心,分别是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福建建阳,都是刊刻水平很高的地方,以之为代表形成了浙刻、蜀刻、闽刻三种不同的刻书风格。我们以这三类不同产地的刻本为基础,看看宋版书在版式、字体、纸张等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从行款版式来说,宋版书的版式疏朗雅洁,每页行数与每行字数精心设计,有其比例,一般为白口(指两页中间的书口处没有墨迹),左右双边,版心(此处也指书口,即两个半版中间的条状空白行)上刻大字和小字的本版字数,下记刻工姓名,官刻书多字大而行疏。其次看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刻本多采用欧体(欧阳询手书字体);蜀刻本笔法近于颜体(颜真卿手书字体);闽刻本(也称建本)的字体隽秀而势圆,横笔多有向右上微斜之势,并略带弧形。宋版书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
此为南宋眉山七史版《宋书》残页,每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白口,黑鱼尾,版心下方记刻工姓名,现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出
再次看纸张,麻纸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纸种,隋唐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印刷业的兴起,对纸张的需求量猛增,麻纸产量有限且原料成本高,因此皮纸逐步占主导地位,但麻纸仍在许多地区小规模生产。皮纸以木本植物的韧皮加工而成,宣纸即由皮纸发展而来。浙刻本和蜀刻本多用皮纸。竹纸是以竹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纸。我国南方竹子资源丰富,价廉易得,因此竹纸成本很低,产量又大,闽刻本中福建建阳刻书多用竹纸。但宋代的竹纸颜色较深且韧性差,不耐折,纤维多较粗糙,因此建阳刻本的质量比其他刻本粗糙。另外宋代刻书还十分注意避讳,避皇帝的名字,也避与名字同音的字。避讳的方式包括缺笔、改字等。宋刻本中的讳字是鉴别版本时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宋版书浙刻本的经典代表,有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北宋时刊刻于杭州,是天壤仅存的孤本。《结莲社集》的总序字体近柳公权《玄秘塔碑》,正文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风格面貌与后来南宋的浙刻本稍有不同。此次在“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上出现的南宋浙刻本,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所撰《晦庵朱文公文集》在宁宗年间的官刻本,也是杭州刊刻,字体方正,间架疏朗,是传世印刷最为精美的朱熹文集。
《晦庵朱文公文集》,朱熹(撰)
南宋,杭州刻本,纸本水墨
31.7 x 21.2 cm
关于宋版书蜀刻本,此次明珠美术馆展出了宋代四川广都费氏进修堂刻本《资治通鉴》的残页,每半页十一行,每行十九字,同样是白口,黑鱼尾,版式舒朗,字大如钱,是蜀刻里的精品,世称“龙爪通鉴”。所谓“龙爪”,有人认为是与字体有关,形似龙爪而得名,但其实这部“龙爪通鉴”采用的是颜体字,是宋代蜀刻本的常用字体。“龙爪”实际上是指用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槐树变种“龙爪槐”为木料来雕刻书版,由龙爪槐书版印刷出来的书籍,谓之“龙爪本”。
《资治通鉴》,司马光(撰)、周小英(题跋)
宋代,蜀刻龙爪本,纸本水墨
29.5 x 40 cm
与《资治通鉴》残页共同展出的周小英跋文,正是从版本学角度来讨论此书,指出宋代蜀刻本多用颜体字,并提出这部《资治通鉴》应当是宋代鹄山书院以及元代魏天佑刊刻版本的出处。四川广都费氏进修堂刊本。蜀刻多颜体,此板亦然。并有龙爪之称,据云以坚韧之龙爪槐木刻印,故名。惜全书已不可问,遇此残叶,亦似见景星庆云,锡羡垂光矣。后来宋鄂州孟太师府鹄山书院本、元至元二十六至二十八年魏天佑福州本,皆从此本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录战国至五代末的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告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描述王朝的兴衰交替,揭示其中蕴含的发展规律。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残稿》局部,北宋司马光手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图源网络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今山西夏县),世称涑水先生,后称司马温公。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为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行事都很严谨,黄庭坚谓:“余尝观温公《资冶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迄无一字作草。”近人马宗霍云:“司马温公性端重,《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故十九年始克成书。”
明代仇英绘《独乐园图》局部,画卷根据司马光所作《独乐园记》立意,独乐园是司马光的私人园林,此图中身着白衣读书者即为司马光,图源网络
1、潘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资治通鉴纲目版本鉴赏》,《收藏家》2006年第2期:65—68。2、庆山、韦力,《古书之美》,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PAM在线 | “风景与书”作品赏析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02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
03徐冰《芥子园山水卷》
04徐冰《天书》,周小英题跋
05北宋《结莲社集》& 南宋《宋书》,周小英题跋
06明崇祯《吴骚合编》;明初《朱高煦拟古十九首》,周小英题跋
07清乾隆《冬心先生画竹题记》,周小英题跋
08明万历《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珂罗版《马湘兰信札》,周小英题跋
09清嘉庆《柳如是像》,周小英题跋
10晚清《柳如是遗集》,周小英题跋
11王叔晖《薛素素小像》,周小英题跋
12三百年前一束绝妙的情书
13黄均《寇白门小像》,周小英题跋
14张充和《集古梅花诗》,周小英题跋
15《勘书图》,邵仄炯、蒙中、王素柳(画),周小英题跋
16来自三百六十年前的庚子年(清乾隆《庚子销夏记》)
17今向离骚忆(龚自珍编《续离骚》)
18画一首诗(杨小京《西湖十景》)
20宋代人读什么样的书?(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PAM在线讲座 | 现已推出:
01看画、看风景与书之间的关系: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一
02书籍的艺术性与文献性: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二
03曾活跃在西湖风景中的著名人物: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三
04李开升: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05【开卷有艺·读画】追溯《清明上河图》前世迷思
关于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Pearl Art Museum)是一座面向21世纪的美术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旨在“以艺术点亮生活”,通过“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汇聚全球一流艺术与创意资源,以打造“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用艺术与文化为城市赋能。
关于PAM在线
明珠美术馆已全面启动“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自2020年2月2日起每天更新分享高质量有生趣的新媒体文艺内容,始终以创建“无墙的美术馆、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力争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