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材料: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著名导演李安说:我拍电影,从来不愿意把它当工作一样,所以常常是挑战自己,找不熟悉的、心里底层最害怕、最不敢面对的一个题材,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又剥了一层皮,这层皮剥下,连我自己都不晓得有哪些内容,把它剖析出来,对观众是一种交代,对自己和世界也是一种探索。
学生作文:
勇敢寻觅更深处
李安曾说,他拍电影从不当其为工作,所以常挑战自己,找最不熟悉、不敢面对的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并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对观众的交代,也是对自己和世界的探索。李安透过话语传达出的是自己的职业态度,而实际上他的话中更深潜藏着的却是他勇敢寻觅更深处的钻研精神和勇气。那么,他的观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而言究竟能有哪些启示呢?
找最不熟悉的、心底里最害怕的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李安的拍影原则。诚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事物和人心都是复杂的,在外界你不会清晰透彻地明白事物在你的干预下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对内你不知道在内心住着的是圣女贞德还是恶魔梅菲斯特。在这么多复杂的未知面前,人们往往选择退缩,宁愿不去思考。但倘若拒绝复杂思考人又怎么进步?孔子读《周易》至韦编三绝,读书带给他的感受是“欲往而不知其所穷”,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途径去接近真理。由此可见勇于面对外界或是内心里自己所惧怕的未知和软弱是更深地了解并改造自己和世界的必要条件,从不敢面对到勇于面对的蜕变,也是人成长的缩影。
在拥有勇气、坚定信心并认识到钻研和学习 重要性后,我们还需要向李安学习他“不把工作当工作”的工作态度。我认为李安口中的工作指的是机械化的、单调而毫无活力的生活模式,而我们需要摒弃它,追求一种更有生命力的认知,那便是将工作当成挑战,工作的内涵应是创造性的劳动。这种认知需以拒绝平庸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为精神基础,也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格物致知”,发现新事物与真理。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李安“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他的看法。当然在科学领域同样需要深入钻研和不断探索,但在文艺文学领域,探索的方式和着眼点却有所不同。文艺和文学应当在反映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揭露其内涵本质,这样的文艺和文学才能被称作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但反观当今横行于世的小市民化文艺作品甚至是与现实生活“畸形联系”的虚无文学,李安的准则实在是值得学习的榜样范本,钻研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总的来说,勇于寻觅更深处的钻研和勇气是必要的,人们为此而工作的性质应是创造性的,同时人们要牢记工作不可脱离现实这一原则底线。唯有如此,人才会真正进步,社会的巨轮才能更好向前。
离开 · 深海 · 灵魂漂流
郝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曾经刻画了一种波澜不惊,平和安稳的所为美丽,人们各司其职,其乐融融于这一份安稳之中,直到打破这一份安逸的人出现,宣扬着未知与激情的革命。
生活中的大多数是属于前者的,而李安明显属于那个不“安分”的后者。从《少年派奇幻漂流》中那片广袤而暗藏汹涌的蓝色中,我看见这个中年人的疯狂,然所谓疯狂却是无数大多数都缺乏的激情,勇气,热爱,剖析,审视,然后一次次羽化升华的力量,而如果社会与世界失去这份品质,那边即将沦落为郝胥黎笔下的那个“美丽”新世界。
而拥有这份情感,不仅仅要像pi身处的大海一般拥有平静下的激情,我们更需要拥有探索未知的纯真好奇,如果李安没有探索的好奇心,只有所谓的一腔热血,那就是一部烂俗大片,而李安正因为有了这份探索的好奇,才能在热情的原动力下依旧保持理性与谨慎的思考,所以我所说的好奇心不仅仅是人类亘古以来对世界保持的纯真情怀,更多的是抱有情怀后在文明史上形成的严禁理性的思维方式,就如同李安口中的剥洋葱,首先“敢”剥,其次便是“细”剥般的剖析与深思,而“新世界”的人首先失去的是质疑之勇,自然不会存在理性之思了。
而失去了无数个质疑,探索而后归于理性的头脑后,便是郝胥黎笔下世界,状貌美丽繁荣,实则原始混沌,人们是去了高速运转的脑,便只是麻木地生活于浮华空洞。一如伍尔芙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的生活,罔谈再有什么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了,一如中世纪的颓靡,余下的只有愚昧与怠惰,既然人失去了思维与创造力,世界必然只余下教堂上呆板的基督标志,若在没有大陆之外对新事物的好奇,对一切美好的向往,也就不会有李安创造的无数绚烂世界,我想,人类如此,世界如此,生命亦如此,我们并不缺少毛毛虫,我们缺少的是蛹,敢于变化的蝶,突破于沉湎旧茧的温暖。生命之律动,一如无数痛苦而欢欣的羽化与升华,需要破茧成蝶后回归与理性与勇敢的剖析过程。
一切不仅仅是存在,无数的演进与衍化都是探索与挑战,回首而深思的历程,我们一如踏上那片深蓝色的海,在汹涌起伏的旅程中更新自我,最终又寻回自我,得到灵魂上的升华。
洋葱皮下的真实
当潘多拉打开魔盒,人们知道,世界即将被绝望的阴霾所笼罩——一切黑暗与罪恶都从盒中溢出。然而,潘多拉魔盒中最后遗留的,还有希望!
每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过程?不断克服恐惧,挑战自我,最后获取希望。
李安把这一过程更形象得比作“剥洋葱”。
“我拍电影,常常是挑战自己,找不熟悉的,心里底层最害怕,最不敢面对的一个题材,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又剥了一层皮,这层皮剥下,连我自己都不晓得有哪些内容。”李安敢于面对未知的恐惧,就好比在剥洋葱时敢于冒流泪的风险。而这流泪换来的——奥斯卡“小金人”,则是最好的馈赠。
李安还说:“剥洋葱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探索。”如果说流泪是剥洋葱的代价,那么洋葱皮下的真实则是对这种“剥洋葱”式的探索最好的馈赠。
《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在守旧老人的威胁和山谷中遗骸的威慑下,非但没有因恐惧而退却,反倒是勇敢地迈出了通向新文明的第一步。瞧,他回来的时候是多么得伤痕累累,可见他在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多少困难险阻。漫游者痛苦地剥开人生的“洋葱”,一层一层,流着泪,不知道最后一层洋葱皮下究竟隐藏着什么真实。然而最终,他信心满满得回来了!恐惧早已被他踩在脚下,他将要为族人指引一片新世界!那世外桃源便是他最后探寻到的洋葱皮下的真实!他带来了希望!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许多人害怕面对未知的恐惧,止步不前;更多的人害怕面对过去的错误,意志消沉。要说他们身上的压力,绝对比漫游者要小得多,而他们的思想却要比守旧老人还要腐朽——还没有剥开“洋葱”,却被流泪的风险而吓倒!如此一来,他们永远也不得窥见那洋葱皮下的真实。
这样的人是懦夫,连山谷里的骸骨都比不上!所幸,社会上他们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在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路上。
在此,我想提醒他们一句:“剥洋葱”式的探索少不了流泪,然而只要敢于冒流泪的风险并能努力克服它,你们一定会得到名曰“洋葱皮下的真实”的馈赠! 你们要坚信,潘多拉魔盒中遗留的,还有希望呢。
别怕在黑夜中前行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讲过这样一段故事:一个工匠想要造一把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回,最终这把权杖成为了梵天世界中最完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告诉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倾尽所有的价值,我们必然要学会挑战自己,正视困难,就算再艰难险阻,也要用力奔向远方。
学会挑战自己,是一种硬着头皮也要对世人呼喊“我能行”的精神,对于世界是一种探索和证明,对于自己,也是通向成功的一个进升阶梯。正如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自己不愿将拍电影视作工作,而是一种挑战,他愿意直视那些心底最不敢面对,害怕又陌生的题材,一步步深入了解其内容,把它们剖析出来以完整、全新的电影形式呈现给观众,这是一个交代,也是一种探索。正是李安的这种不断挑战,在黑夜中摸索着寻找光明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也与他完美的作品形成了对应,最终获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用深度,而不是用时间去衡量的。去评价一个作品的好与坏,也不是全看其倾注了多少心血,而是看它是否是创造者不愿安于现状,勇于挑战别人所想象不到的事情而创作出来的,此中必然有程度的深浅,正确地对待挑战,勇于创新便显得更加重要了。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现在有多少能力,而是要看他是否愿意做一颗小而饱满的种子,圆润晶莹,深扎在泥泞又黑暗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勇敢地开出这世间最美最剔透的花,骄傲地绽放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
纵观历史长河,哪一个作品不是饱含着创作者的爱,穿越千古破空而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耳边激昂地回响,梵高的向阳花对着光明傲然挺立,这些作品又有哪一个不是由创作者在黑暗中探索挑战,最后惊艳世人的呢?
不要害怕在黑夜中前行,我相信,不管是那些大师们,还是我们普通人,都可以寻到彼岸的春暖花开。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勇于面对黑暗,面对挑战,在最深的泥土中绽放自己,才是创造的最高境界,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不”之遥
从不可能到可能到底有多远?从不敢到敢又有多远?很多时候人们恐惧未知,并且轻易地为它们打上了“不可能”的标记。但是这一“不”之遥到底有多远无人知晓,他们只是披着保守派的外衣蜷缩在壳内不敢踏出第一步。实际上,有些一“不”之遥并不远,甚至很近。
著名导演李安说:“我拍电影,从来不愿意把它当作工作一样,所以常常挑战自己,找不熟悉的,心里底层最害怕、最不敢面对的一个题材,然后,想剥洋葱一样,又剥了一层皮,这层皮剥下,连我自己都不晓得有哪些内容……”李安在化不可能为可能时,从未想过这一“不”之遥到底有多远。但他不仅做到了,甚至是精益求精。在面对那些“不”时,李安直面挑战。而对于我们来说,同样也应该直面不可能,跨越这一“不”之遥。
跨越一“不”之遥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人不能毫无方向的前进,同样也不能直面不合时宜的挑战。诚如李安所说的“害怕”,这种不可能是你从未做过的事或是截然相反的道路。“你所恐惧的终将造就你。”从认识自我做起,去想想那些你从未接触过的蓝天白云,去追寻那些啼鸟芳香,去攀登那些受人仰视的高峰。这一“不”之遥便有了方向。
跨越一“不”之遥,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毕加索绘画《亚威农少女》时还未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几何画法。尽管他名声鹊起,但他不沉溺于一时的虚名。他要对自己的艺术负责。于是他渐渐走出了自己的画风,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如果我们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同样的路,这固然是一种坚持,但同时也是对不确定未知的懦弱。这样的人生并不能算是负责的。走出自己的光彩才是人真正应该做的。
跨越一“不”之遥,是实现精致人生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奋斗。当我们在跨越这一“不”之遥时,我们也走上了精益求精的追逐之旅。李安将克服不可能的过程比作剥洋葱,戴伦将克服义肢灵活性的过程比作镶花……杰出的有为人士们都将自己克服不可能的过程看作是一种锻炼,是一种精益求精。在这条路上,他们跨越了一“不”之遥,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哲学》中有一条真理:世上没有未知,存在的只有已知和待知的食物。在跨越一“不”之遥时,我们应敢去面对未知,去发掘自我。
的确,并非所有人都能跨过这距离,但是当风初定,丝纶慢整时,你又是否会为你那一潭星而雀跃?
于学者而言,“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做的便是求知……境无止尽,我们应该做的,便是里近更近。
探索的荆棘路
著名导演李安说:“我拍电影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工作而是挑战自我,选自己最不熟悉,最怕的题材进行剖析,无畏结果的未知,只为探索。”
李安在探索电影拍摄上可谓成功,而我认为他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勇于在布满未知因素的探索的荆棘之路上奋力前进。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踏上这条探索的荆棘路的,但只要敢踏上这条路的人都可谓英雄。
历史的翅膀拍打着巨浪飞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多少制度的改革,又有多少思想的浪潮。那些发明创造者都是英雄,因为他们有勇气踏上探索的荆棘路。历史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完整,中国也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强大。
更值得敬佩的是勇于在荆棘路上坚持向上的人。探索的荆棘路布满未知的因素,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现什么。
李安在拍电影时探索到的是人性之中的勇敢与坚持,是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但探索之路上并非永远如此美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拿起笔,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他探索到的是当时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探索到的是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但无论探索到的是什么。是否是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他们都坚持在探索这条荆棘之路上。
我不禁深思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
他们因为对真理的坚持而不断的探索,在那之后又用电影和文字这样直接的方式让真理无处遁形。他们因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不惜让有时残酷的真理公诸于世,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真相。
反观当今社会的我们,多少次面对探索的荆棘路望而却步,多少次踩在荆棘路上停滞不前,更不要提因对社会的责任而帮助他人认清现实了。说起来,实在惭愧。
愿我们都能成为勇于踏上探索这条荆棘路的英雄,在这条通往真理的路上大步奔跑,无惧未知的结果,只求探索真理以大白于天下,给自己,社会及世界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