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青浦区范文《眼见与心想》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上海2021年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上海2021长宁区高三二模试卷

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题汇总(16区全)

上海市2021浦东新区语文二模 ( 含答案)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选择题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人物传记类古文阅读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初三二模古文汇编


2021上海高三二模默写题汇编(16区全)

2021上海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16区全)

2021上海高三二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汇编(16区全)

2021上海高三二模文言文书序、游记类阅读汇编(16区全)

上海市2021届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高三二模作文黄浦范文《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2021高三二模作文浦东新区范文《论年轻人的价值追求》

2021上海高三二模静安区作文范文《偏见与科学》

2021上海高三二模宝山区作文《学“会”“爱”》范文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奉贤区范文《没见过与不存在》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金山区《看别人生活与生活给别人看》范文

2021上海高三二模黄浦区作文范文《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2021上海高三二模嘉定区作文范文《英雄主义》

202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论证过程分析(学生版)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杨浦区《“量”的追求》范文

2021上海高三二模虹口区作文范文《真实与否》

2021上海高三二模松江区作文范文《利他与利己》

2021上海高三二模崇明区作文范文《没答案与全是答案》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徐汇区范文《理解与共识》

2021上海高三二模普陀区作文《多想想与想太多》范文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青浦区范文《眼见与心想》

【青浦(5 篇)】

常言说“眼见为实”。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以心为眼

常言说“眼见为实”。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比起从他人口中听到的,我们眼睛所见证的,似乎是最为真实的。我们看到世间的色彩, 天空的辽阔,行人的面孔,一切都给予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充沛的心灵感受。我们用自己眼中的真实,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有时我们所看到的,也并不一定全是真实的。受限于视角与视野,我们往往会被眼前之景所迷惑,并忽略了其它可能性,殊不知自己也掉入了自己的眼睛为自己所设的圈套。

我们被高大的山遮去了视线,自认为到了尽头,却不知其背后正是我们心之所向的那片澄静的湖泊;我们被沿路的白骨吓倒并匆忙逃跑,却不知道那正是先驱者们开创的道路。因此,比起被眼前所见的“真实”之景所迷惑,我们更应坚持自己心中所想,来塑造自己所见之物。

在茫茫烟云之中,我们要以心中的力量为梯,攀上那人生圆满之境,才能看到真正的真实。其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往往是外界渴望让我们看到的。他们搭起了舞台幕布,上演着一出出感动自我的戏码,渴望以此来欺骗自己的观众。我们或许会被其所迷惑,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之中,最后掉入失意的苦海。而此时,我们更应坚定自己心中所想,重构自己眼前的世界。其二,我们心里看到的,有时才能给予我们最真实的感受。我们用眼睛看到花骨朵的绽放以及凋谢,沉浸于“春天已逝”的苦痛之中,而我们内心看到的,则是“尽管春天已逝,但我仍要踏上寻找春天的漫漫旅程。”我们心里有的,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在一阵落花中,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与方向。我们的世界因此重新有了色彩,在现世纸醉金迷的社会中,找到了生的希望。

但是,我所说的,也不仅仅是让我们坚定了自己心中所看到的,而不去倾听外界的声音, 不去用双眼看外界而只陷于自己的内心。这样只会让我们成为井底之蛙,一生为自己所困。我们在透过内心看世界的同时,也要用其它感官来感受世界,只有如此,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在质疑其真实性的同时,也请先透过自己心中之眼来看外界。不是被自己内心局限,而是用心梯,攀上那真实之境,来获得对抗世界、看见真实的强大内心力量。

 

 

坚持内心理性判断  

 

常言道:“眼见为实”。但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到底我们眼中所见之物是事实还是自己心灵的呈现呢?这值得探讨与深思。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眼睛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见的事物都是真实且有效的。这是不可置否的。我们也常常认为眼见为实比耳听为虚更为可靠。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然来到了一个“后真相”时代,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眼见为实的真实可靠,p 图,假冒层出不穷。乃至所见为真,却也可能只是事实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而已。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 心灵的判断显得更加重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所见的事物都是我们的一个视角,而探寻要靠心灵。一味地坚信眼见为实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眼见为实”究其本质便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才是实际的。但其根本却早已立足于你的内心对于眼睛的信赖,才会产生“眼见为实”的观念。

坚持自己的内心,理性地看待外物,是我们在这大雾四起的迷茫世界中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只要保持内心的理智,才能对眼前之景有清晰的判断与理性的指导。就像在革命时期,拯救国人精神的鲁迅一般,他毅然绝然的选择弃医从文,便是不再受“眼见为实”的迷惑从内心深处理性的认识到那时的国人虽受医疗条件不好的制约,但其根本上最缺的却是精神的救赎,鲁迅凭着心中救中国以崛起的大义,透过现象,找寻到事情真正的本质。

“心中此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我们不能否认眼见作为辅助工具的作用,但我们更应明白心中“青山”的重要。如佛曰:“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就是什么。”我们应坚守自己心中的“青山”,顺应自己的内心,在大雾四起的迷雾找寻自己心中的真实。

同时,我们也断不可一味地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就如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般。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全然不顾理性判断;坚持主观臆想。那便于井底之蛙一般,自大却无知。离开了实际这一实地。

让我们手持理性判断这一船舵,顺着内心的东风,在这“碎片化”的大海中不断探寻属于自己的真相。

 

 

眼见为虚  

 

常言道:“眼见为实。”然而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窃以为, 上述论断皆有偏颇之处,毕竟当下社会“眼见不一定为实”。心中所想固然能够左右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眼见为实”固然有其合理性所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们确实更倾向于站在观察者的第一视角亲眼见证他们所认可的“现实”。这本无可厚非。一旦人们失却了“目见” 而止步于“耳闻”,则将沦为“狼来了”中的村民之辈,终将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然而,“眼见为实”这条曾经被人们奉为圭臬的铁律在当今社会恐怕难以适用。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后真相时代,各种修图技术、造假行径滥觞正在日渐侵蚀眼前所见之物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当真相被层层翳霭掩盖之后,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人们便一再被社会主流价值所裹挟,在心中生长出扭曲病态的价值观取向。长此以往,则“单向度”之思想日益猖獗,人们对自己内心存在偏颇的价值观的信仰更加坚定不移。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恰好完美阐释了“心中所想影响目之所及” 的现象。这种“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偏执过分强调了人之主体性。容易使人陷入妄自尊大的泥淖之中。诚如魏微所言:“爱者唯见其善,憎者唯见其恶。”人们总是在无意之中给外在事物附着不着边际的价值,由此而变得耳目闭塞,助长了心中傲慢的火焰。日渐沦为唯己是图的自我中心者。

因此,我们应当适时地跳出自我思维框架的束缚,将自己置于“无我”之境中。唯有跳出自我的狭隘与偏见,才能于高屋建瓴之中更加清晰全面地体察周遭的一切事物。由此而放低自我的姿态,以谦卑之心客观地认识世界。扑灭心中傲慢偏执的火焰,倒也能不拘时俗, 明快前行。

本质上来讲,心中之物对我们看待外界的态度的影响潜移默化,难以根除。与其与自己的内心的偏隘相斗,不如将客观公正、卑以自牧的道德准则内化于心,如阳明先生一般,只要心下澄明,“人的心中有了春气,秋风便不会引人愁思。”

目之所及虽不一定为实,我们仍不能放弃对真相的孜孜追求,不妨放开自我的偏执与狭隘,以开放包容、公正客观之心拥抱世界。

 

 

以心为眼  

 

常言说:“眼见为实”,可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就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会失去最后可以用于判断真伪的工具?

其实不然。在现在信息爆炸,资料泛滥的社会中,耳听为虚的负面作用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真假信息交缠的洪流足以遮蔽所有的感官。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反翻也消磨掉了追求真相的热血。这样一个伪真相时代中,虚假的现实、片面的真相,已足以让眼见之物真伪难辨。但是,这并非代表了我们判断能力的永远消失,在肉眼无法被信任的当下,我们需要打开“心眼”,用合理的推断,严密的逻辑,科学的常理,思致的思考与冷静的思维铸就心中的双眼, 从而不被虚幻所欺,不因情绪所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心眼”的“心”并非是佛所说的“心”。佛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这不是对“心”作用的否定,而是对人们不要被情绪与主观偏见左右的警告。佛所说的“心”,是一种狭隘的主观主义,是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思想。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下,眼前所见自然也只会是心中所想,甚至于正常的行为也会被恶意揣测和擅加脑补,使他人成为主观情绪渲染下的牺牲品,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黑人将军奥德赛一样,自卑与愤怒使他误会并扼死了他深爱的妻子。一次次悲剧和误会都告诉我们, 切莫被心里的情绪与固有观念扭曲思想,而要保持眼中的清明。

此外,“心眼”的作用并非只是判断的工具,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切莫忘记追寻真相的初心。在每一次的声讨中,参与者或许并未看清真相就参与其中,但他们那心中对于公正与正义的追求依然难得可贵。与之相对的,在被伪真相折磨后,有许多人开始变得对外界的真伪开始麻木,走向各人自扫堂前雪的另一个极端,成为冷漠的看客。这无疑也不利于真相与正义的发展。若是不以“心眼”为主,加强辨别能力与内心活力,社会在冷漠中只会渐渐异化, 沦为“最后轮到我了,却不会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的悲哀境地。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所需的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以心为眼,辨别真伪的能力,更是不变初心,追求公正真相的决心。我们要有不被冲动裹挟的冷静,有不被虚假消磨的真心。

让我们摘下有色眼镜,以心为眼,人人如明镜,让虚假无所遁藏,让真相不再迟到。

 

 

穿花寻路以洞见  

 

常言道“眼见为实”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此处“眼见为实”指的是眼睛所见之实体,心里所见为自我意识下的心灵选择,是一定高度的俯望。事物纷繁复杂,变化多端,于其中,人应选择看见,也应选择看不见的防止心灵被玷污。

眼见为实乃不变真理,目光之所及皆为真实物象,无法为人意志所转移,使人能尽可能洞见真实。佛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可某种程度上,我们周围的真实并非真相,尤其在网络社会发达的今天,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消磨着每个人对真相的耐心,而沦为虚伪的帮凶,西安某神经外科医生在经过 8 小时手术后狂饮葡萄糖水补充体力竟被嘲为恶意挪用医疗资源,以看似真实臆断的评论助长虚假风气。“眼见为实”但不一定为真,相信之也应保有对亲眼所见的内心判断。

法国有名作家说过:别人在抱怨玫瑰上的刺,而令我欣慰的是刺上还有玫瑰。内心所怀有的意识体系会影响人在判断中的思考角度,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左右看到的与忽略的。余华教导中高考作文引发热议,有人说:文学已死。有人却发现文学的平民化。于其中应当反思的或许是我们是否为了心中早已生成的判断而使事实去刻意迎合,从而使选择流于无视之下的断章取义。当内心狭隘时,我们并非看到,而是无视,而造成无视的也许是个体偏见, 也许是社会主流观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内心无可遵循,因为人性亦有善面,纵使可被外物扰乱,看到需要视野,选择渴望高度。心灵之所拥有不应局限事物本身,相反应关照万物与细节,在事件的每处细节看到人间至善,《生门》纪录片中母亲对有智力缺陷女儿怀孕的笑时时刻刻告诉我, 阅尽世间黑暗,只要我站上光明的立场,我便能选择我所看见的使我涌起感动。

事实上,此中对于内心的选择性看见和眼见为实的实事求是也非完全对立,我选择“看不见”不是因为消极避世,而是摆脱过度沉重的污垢,擦亮双目以砥砺前行以期看见世间更加美好的事物,是而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善意,让那些躲在角落里的肮脏变为可见之美好。现实社会中,不乏有许多人悲观消极,因为他们目睹了太过阴暗而消沉,生命的价值在这种否定中一再贬值,实属可惜。不妨收起目光,朝着阳光进发,心怀光明,便不怕黑暗,不怕所有。从而不仅为社会举起光明的炬火,也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归宿。

黄庭坚有诗: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愿每个人选择自己的看见,穿花寻至一切的洞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