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劝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赤壁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促织》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鸿门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六国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与妻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之心》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文言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屈原列传》《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习题


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石钟山记》相关知识点及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浪(激荡,掀动)

B.之乎(知道)

C.笑而不信也(本来)

D.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几乎)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3.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桴止响腾B.被发行吟泽畔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6.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击而求之  考:考究

而聆之               扣:扣住

B.虽大风浪不能也    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访:探寻

C.徐歇             韵:韵味

余方心欲还           动:动摇

D.虽知而不能        言:说出来

而笑李渤之也           陋:粗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B.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

C.记之者已少       言之不详

D.火尚足明也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④/②⑤/③⑥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③⑥/②④⑤D.①③/②⑤/④⑥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自以为得其实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长子迈将饶之德兴尉

1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3.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14.下列句中都有名词作状语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③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大石侧立千尺

⑤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⑥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⑧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⑧D.⑤⑥⑦⑧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也             鸣:使……发出声响

B.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恰好

C.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之乎                     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16.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②送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乎    ⑤周景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浪(鼓:振动)

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恰好)

C.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之乎(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郦元以为下深潭(临:对着)

1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硿硿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于是余有叹

C.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D.而此独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9.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2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郦元以为下深潭____________

(2)微风____________

(3)水石相____________

(4)至唐李渤访其遗踪____________

(5)南声函胡____________

(6)北音清越____________

(7)桴止响____________

(8)余韵徐____________

(9)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10)森然欲搏人____________

(11)余自齐安舟行临汝____________

(12)有大石中流____________

(13)而臆断其有无____________

(1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____

(15)而笑李渤之____________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自以为得其实____________

(2)将入港口____________

(3)空中而多窍____________

(4)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____

(5)余方心动欲还____________

24.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而此独以钟名____________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____________

(4)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___

(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____________

2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2)磔磔云霄间____________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____

(4)大声发于水上____________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___________

(6)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___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反诘句表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2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是说也,余常疑之B其声呜呜,如怨如慕

C有穴窈D相许

29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3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③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④,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

[注]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辈。③厉声:高声。④磨勘: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B.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D.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等到行加冠礼的时候。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嘉佑二年”与《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都是干支纪年法。

C.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D.对义: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B.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苏轼说:“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C.苏轼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很让王安石生气。王安石以“不在朝为官”为由,最终没有答应苏轼。

D.苏轼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称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裨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矣乎!

(苏轼《答秦太虚书》)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二红饭》)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廪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即国家用来存放、储藏粮食的仓库。廪入就是从国库获得的收入,即官府给官员提供的俸禄。

B.朔,中国古人依据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历法,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十五是望,月末一天是晦。

C.太虚,指的是位居“苏门四学士”之列的秦观。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文中苏轼对他以字相称,也是表达了对秦观的尊重。

D.东坡,在文中就是指苏轼本人。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生活窘困,在东门外开垦了一块坡地帮补生计,后来苏轼即以“东坡居士”为号。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B.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C.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D.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3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小舟径至店下        (2)吾事岂不既矣乎

(3)故奴婢舂以为饭        (4)小儿女相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2)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39.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说他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葆生命的激情。在黄州,困苦之中,苏轼感受到了哪些生活之乐?请依据选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僧寺八九架上,构其半,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不列于三山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草木有江东玉兰,有蘋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芬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僻俭名其平生也。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间,其甃之也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也。

(注)①静宜园:香山寺故址。乾隆十年(1745)秋重修后改名静宜园。②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③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④甃(zhòu):用砖砌的井壁。⑤):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二)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4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其半,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也  怼:骄傲

C.其甃之也矩  中:合于,符合

D.清和  言:言辞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不僻俭名其平生也

B.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

C.僧寺八九架上  澄澄然渟

D.草木有江东玉兰  翠微松古之直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翠微山的景观,边叙边议,将山人格化,既真实展现了翠微山的秀丽奇巧,也表达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

44.《说京师翠微山》中,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5.文段(二)最恰当的标题是(   )

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

46.请指出文段(一)和文段(二)中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窾,遂为辩以补其遗。

②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③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桶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④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

(罗洪先《游石钟山记》)

注释:⑴船靠岸 ⑵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 ⑶指刘秀王莽昆阳大战古战场 ⑷盘曲貌

47.本文第二段“丙午春,余过湖口”一句用的是__________纪年法。

4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垂者(________________)   ②是石彭蠡入江处(________________)

不相肖(________________)     ④而致虚者有道耳耶(________________)

4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词性、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

A.听其所以鸣/因记以候好古

B.水/又况人心乎

C.遂为辩补其遗/因记候好古者

D.错出惊涛/巨浪其亦有助

5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

(2)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

51.本文对石钟山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第二段划线句予以赏析。

52.分别概括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阐发的道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词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涛声依旧,但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挥洒自如,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也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他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过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有删改)

5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当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作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了不朽的词赋,并使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文章开篇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一生中最有影响力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

54.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55.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意思是“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殆”,大概。

故选D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
B.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并列。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不是特殊句式;

B.是宾语前置句,“余”作“欺”的宾语,前置了,“余欺”即“欺余”;

C.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D.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今以钟磬置水中”即“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故选B

4.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B.“被”,同“披”,披散。

C.“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D.“孰”,同“熟”,仔细。

故选A。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