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游记、书序文言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2)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二、选择题

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泰山风景区大门两侧的一组是(   )

①摘星捧日雄踞五岳之首                             蔚霞蒸云广纳万有之灵

②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                     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③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④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                     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

3.下面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

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晓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的民俗专家,(甲)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应该深厚,(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丙)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务必光临

A.B.C.D.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是什么

陈望衡

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②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③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______________;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_______________,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④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⑤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4.第①段中加点词“显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③段空缺处,正确一项是(   )

①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

②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③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对于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起着影响作用。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8.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对此的看法。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不然,何以解释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天真烂漫,何以解释我们对人世葆有的这份善良?

⑧野地是伟大的。

⑨野地的伟大我在多年后认识的更仔细,它天然具有的安抚和疗伤功能,它天生就有的启迪和疗伤功能,对我的少年时代是多么重要。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⑩因为工作关的关系,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远离自然的少年是多么脆弱,这些缺失了身处自然中成长机会的儿童,体格与性格中普遍缺乏一种东西,例如很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结与孩子难以接触真正的自然有关。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9.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

10.第⑦段画线句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11.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12.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长勤:长期劳作。②耒(lěi):型柄, 这里泛指农具。③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④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3.对这首诗的意境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郁顿挫B.清淡悠远C.古朴典雅D.自然明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虽尊崇孔子,但“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他立志躬耕,表达对孔子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写傍晚与左邻右舍相伴而归,取酒欢饮的情景,画面温馨。

15.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复杂的情感。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⑥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⑦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⑧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⑨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⑩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求人可使秦者(_______)                   (2)大王必欲(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相如广成传舍(   )

A.馆舍           B.停留            C.归宿            D.安排住宿

2)秦贪,其强(   

A.违背            B.辜负           C.倚仗            D.担负

18.把第⑧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9.第⑩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20.从选文中,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B.C.D.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材料作文

26.写作。

人们往往喜欢追逐日出或日落的景观,所以总是面向着太阳,背对太阳的另一侧是没有风景的。其实就在那儿有着鲜为人知的景观,如地理学上称之为地影”“山影”“维纳斯带等奇妙的景观就在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这段话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去看待世界。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士不可以不弘毅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明确对联悬挂的地点是“泰山风景区大门两侧”,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合适,再从对联的要求角度匹配最佳对联。

②“江山留胜迹”,出自盂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诗前四句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泰山无关,排除这幅对联。

③对联是描述孔子的。上联化用《易》意,赞孔子道德崇高,谓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光辉与日月相等,其进退与四季代谢一样整然有序,其奖罚与鬼神所降的吉凶相应。“气备四时”,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绪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原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指气度弘远。“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语出《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下联概括韩愈《原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联语气势恢宏,符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崇高地位与身份。此联与泰山无关,排除这幅对联。

①中有“五岳之首”,是写泰山的;④中有“阳鲁阴齐”,是写泰山的。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应该深厚”的表达不得体,应该用肯定句式,比如“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C.“做出认真的指导” 表达不得体,这是邀请对方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

D.“务必”语气太生硬,有要求的意味,可改为“敬请届时光临”。

故选B

 

4.接受美学是(成为)艺术美学中热门/显要/受重视的研究理论/理念/方法/学问。

5.C

6.C

7.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提出“接受美学”在艺术品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后揭示“接受美学”的内涵:接受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进而以伊瑟尔的理论阐述“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文本的召唤性可与接受者呼应而完成艺术品的二次创作,继而补充说明接受主体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正是接受者的理解体现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全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8.认同。作者的观点旨在强调文本与接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接受者在艺术鉴赏中的主动性。正是读者的多样理解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误读”是二次创作的过程,但理解也要基于文本,是作品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并不意味着偏离主题,毫无文本依据的揣测,是具有创造性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王实甫为《莺莺传》注入自己的理解)读者阅读作品时注入自己的理解而创造了基于文本的新作品。

 

9.作者描述了野地里杂草灌木丛生的气象万千的状态以及远处废黄河形成的视野开阔的背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地逐步呈现野地原生态的特征,体现了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具体描述野地中的生活与思考做铺垫。

10.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把时光比作流水,缓缓流淌,生动地写出我们生长过程的悄无声息和自由自在。同时,运用比拟手法把我们的小胳膊小腿的生长比作植物的拔节生长,似乎我们就是野地里自然生长的植物,表达了作者认为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触。

11.最后一段由眼前冬日的灯下再次联想到故乡野地冬天沉寂而富有活力的景象,童年的自己驻足而立,看同伴跑向野地的场景。由实及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那片野地的无限追念以及感激。

12.作者追念和感激村边的野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1)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自然的博大,思考社会和人生;(2)野地具有疗伤和抚慰功能: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排解无聊和空虚,化解烦恼和痛苦,平复委屈和不安。(意近即可)

给我们启示意义,现在很多孩子往往缺少自然的启蒙教育,缺少一片属于自己的现实空间,可能会使其体格和性格方面有所缺失。所以,应该多亲近自然。(意近即可)

 

 

13.B

14.A

15.“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先写自己难以做到“忧道不忧贫”的感慨,然后叙写了田间劳动的种种欢娱,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然后联想到(用典)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同时也表达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16.    答复、回复    逼迫    

17.(1)D    (2)C

18.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不曾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19.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20.语言描写“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出使秦国,表现了他的自信勇敢、成竹在胸;动作描写,持璧倚柱,怒发冲冠,表现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勇敢;“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体现了他计划的周密和行事的谨慎;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了蔺相如的远见卓识。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

 

21.D

22.C

23.    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选择题汇编


上海市普陀区同济大学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松江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2017届上海市虹口区鲁迅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