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谈外交 |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很多年轻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告诉我,说他们到了国外,更感到祖国的可爱,比在国内时对祖国的感情更深,听到污蔑中国的言论,就会觉得应该义不容辞地加以驳斥。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就像孩子在父母身边时,对父母的爱习以为常,一旦走出家门,到远方学习或谋生时,对父母、家庭的思念和热爱会倍加强烈。
对于常年在外的外交官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从小就在学校里学到,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等等,我们为祖国的历史感到自豪。但是,只有到了异国,这份自豪感才会更加强烈,更加具体化。
1975年5月12日,应法国政府的邀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访法之旅。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在机场欢迎邓小平副总理。
邓小平在1975年谈到中法关系时曾说:“把中法两国联系在一起的因素比人们想象到的要多得多。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我接触的法国人中,大多数对自己国家及欧洲的历史很熟悉,对巴黎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他们不仅重视自己的历史,对外国的历史也有很兴趣,尤其是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谈到中华文明,他们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中国非常发达的时候,法国人还在树林里面呢。”对此,法国人比较实事求是。
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我经常到加尔尼埃歌剧院看演出。这个剧院有100多年的历史,很漂亮,它本身就是艺术。这个歌剧院院长跟我很要好,经常给我送票。另外,我还常去蓬皮杜歌剧院看演出。它完全是一座现代建筑。法国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巴黎不愧是艺术之都。
1999年9月1日至12日,国务院新闻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厅举办了“中国文化周”。虽然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各种展览、报告会、歌舞表演等,让法国观众热情高涨,叹为观止。这是我出任法国大使以来第一项综合性文化活动,其成功使我对“文化外交”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是最能使两个民族接近的,而且对双方都只有好处。文化的交流是什么?我给了你这个东西我不少,你给了我这个东西你也不少,是一种互相丰富、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的过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文化的交流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如今虽然通信和旅游都很发达,但从互联网上了解中国和亲身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在欧洲国家工作多年,虽然欧洲人喜欢旅行,但很多人还是负担不起到中国旅行的昂贵费用。文化展览把中国“搬”到了他们家门口,使他们能与中国人交谈、欣赏中国古老和现代的艺术品。在惊叹、感动之余,他们对中国有更具象的了解,更容易产生亲近感……中国文化应该走向世界,中国应该通过文化与各国人民交朋友!
一位法国朋友曾对我说:“你们是坐在‘聚宝盆’上,你们的文化就是你们的‘聚宝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而且发人深省。1999年我们在巴黎举办了中国文化周,第二年又搞了文化季,观众之多、反响之热烈是空前的。
希拉克在参观中国出土文物展和编钟展时说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但由于在近代史上欧洲文明对人类贡献很大,所以大家知道欧洲文明更多,而对中华文明了解不够,这是不公正的。他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2000年12月4日,希拉克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文物考古发现展上欣赏中国辽代文物。
一个法国人告诉我:“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这不是偶然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植根于你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你们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很杰出很辉煌了,今天你们是恢复昔日的辉煌。”一次文化展览能让一位普通的法国人对中国有这样的认识,比任何宣传资料都有效得多。
在驻法大使任上,我比较注重举办文化活动,以文化促外交,还跟我在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做代办时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1990年,吴建民夫妇在比利时的合影。
1989年前后,中国外交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在国外的工作举步维艰。在比利时使馆,大家顶着巨大压力,高层人物见不着,不跟你谈,就见低层人物;正式场合、正式会议不邀请你参加,不给你表达的机会,就设法进入非正式场合、参加非正式的活动;政治讲不清,就从文化里找话题,把想要传递出去的观点和信息带进去。
一次,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所在的区要举办一个文化节。我设法挤了进去,组织了一些文化活动,放了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电影,晚上又搞了一个冷餐会。结果引来不少比利时人和许多各国常驻布鲁塞尔机构的人员,参加活动的人都比较轻松愉快,我也利用这个机会结交了一些朋友。
我在活动中还作了一个演讲。我从中国文化的特点讲起,提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及很强的包容性,谈到中国与比利时的关系。我说虽然目前的大环境不太好,但我对两国关系并不悲观……我是直接用法语讲的,没有念稿子,参加活动的人都能听懂,现场反应很好。
这些都让我体会到,抓文化抓对了。在那个特殊时期,一个介绍中国的节目能吸引几百人参加,中国代办讲话能收到热烈的掌声,很不容易。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