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聿铭:遗产背后的痛苦与孤独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2019-08-11

文丨春秋十二郎

 

22天前,建筑大师贝聿铭刚迎来自己的102岁生日。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生日或许是全球华人里受最高礼遇的。


1982年,他65岁的生日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两位副总理亲自为他举办。

 

1997年,人们又在他的祖产——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为他摆下寿宴,来庆祝他的80岁寿诞。

 

今年,或许是碍于身体原因,贝老的生日过得很低调。和记忆中他的其他生日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

 

但回顾他的百岁人生,热闹与尊崇似乎从来不是他生命里的稀缺品。



他经历过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窥探过一个世纪的时代进程。

 

同时,他也把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融进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之中,浇筑在全世界四大洲的10个国家。

 

对于他国人民而言,贝聿铭是“外人”。但这个外人的“中国智慧”,最后却都成为了他们的骄傲。

 

只可惜,建筑可以万古流传,但建筑者却终有离去的那天。

 

5月16日,贝聿铭在睡梦中安详去世。

 

从出生到死亡,贝聿铭在两段传奇岁月中,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也带走了他作为“异乡人”的百年孤独。



  

贝氏家族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家族之一。


他们在苏州延续了400余年香火,始终繁荣兴盛。清朝中期,贝氏还曾跃居为“苏州四富”之一。

 

而日后名扬四海的贝聿铭,便是苏州贝氏的第15代传人,妥妥的一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15代”。

 

贝聿铭出生那年,他的叔祖——颜料大王贝润生花费白银9000两买下了狮子林——中国的四大园林之一,后来又投入80万银元对园林进行重建与修缮。


而他的童年,就在这片曾让康熙帝流连忘返的园子里度过。


 建国后,狮子林被贝氏家族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狮子林里的亭台楼阁、青砖黛瓦,在贝聿铭的心里烙下了美学的萌芽。


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苏州,则孕育了他心里对民族文化的魅力的感知。


 少年贝聿铭


贝聿铭曾表示,苏州是他设计之路的美学原点,而上海则是他建筑梦想腾飞的地方。

 

10岁那年,贝聿铭离开故里,随父亲前往上海定居。彼时,上海作为远东的金融中心,正在兴建24层的摩天大楼——上海国际饭店。

 

幼小的他站在仍在施工的高楼下,看着高耸入云的百米大厦,耳边听到的,却是父亲在和旁人议论的“外国设计师”。

 

他心中不解,拉着父亲的手问道:“中国的大房子,为什么要外国人来修建?”

 

父亲语塞,半天没能给他一个答复。

 


及至长成,贝聿铭也逐渐明白,父亲当年的语塞,是对贫穷落后时局的一种无奈:

 

那时的中国,不缺建筑学的丰厚积淀。缺的,是能让它在当下熠熠生辉的人才。

 

1935年,中学毕业的贝聿铭“违抗父命”,放弃了家人培养他成为金融家的规划,怀揣着建筑师的梦想,踏上一艘前往美国的邮轮,前往麻省理工攻读建筑系。

 

身在异国,孤身求学,支撑他挑灯夜读的,是拳拳报国的信念。

 

在给父亲的家书里,他的爱国之心弥散在字里行间:

 

“我是来学习的,之后可以报效国家。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爱国心,我想使中国变得富强,并为此出一份力。”


 

只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随着日军大规模入侵中国,他回国报效的打算也在战火和家人的劝阻下一度搁置。

 

毕业后,报国无路的贝聿铭索性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热爱的建筑事业中。在哈佛当了3年助教之后,他离开校园,正式投身于美国建筑设计师的行列。

 

那时候,无论主流媒体还是贝聿铭本人都没能想到,作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建筑设计师,这个始终带着“中国烙印”青年会在日后书写一段怎样的奇迹。



 

美国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行业第一次大显身手。

 

建成后,这位学校里走出的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开始发生了转变:

 

“我将不再属于任何流派,因为任何流派都是有限制的。世界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


与日后那个被各国政要和商界大拿所争相聘请的大咖不同,贝聿铭出道时,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来对抗整个行业与公众认知上的偏见。

 

在这场单枪匹马的战争中,贝聿铭一直是孤独的。

 

他孤独地游走在设计的蓝海,孤独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同样,孤独地享受着荣光背后的静谧与寂寥。

 

1963年,如日中天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刺杀。


次年,肯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设一座纪念肯尼迪的图书馆,并邀请社会各界建筑师来竞争这个足以点燃全美的建设项目。


贝聿铭也在其中。

 

在肯尼迪家族的府邸,贝聿铭身上的东方贵族气质吸引了第一夫人杰奎琳的注意。在人群里,他始终习惯性地面带微笑。那和颜悦色的脸庞和真知灼见的谈吐,让杰奎琳最终力排众议、一锤定音:

 

“他非常优秀,还和杰克(肯尼迪昵称)同年出生。我想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贝聿铭与杰奎琳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然而,这大胆的一步,从杰奎琳的风华正茂,一直迈到她垂垂老矣。


这期间,华人设计师建造肯尼迪图书馆的消息在波士顿引起轩然大波。无论贝聿铭给出何种设计方案,都会被当地民众和媒体妄加指责。

 

与此同时,由他接手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修建工作也颇为不顺。

 

美国的国家美术馆位于位于国会山山脚下,在道路和广场的切割包围下,形成了一块梯形形状特殊地域。如何在这里发挥建筑师的最大想象力,成了贝聿铭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待到他灵光乍现、试图用几何图案来设计东馆的外形时,又引来社会各界的巨大争议。这种对传统设计规范的挑战让业内人士纷纷嘲笑贝聿铭:

 

“东馆在他的手里,必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丑陋的建筑。”

 

无数次的熬夜加班,无数次地修改设计方案,贝聿铭从建筑材料选用到室内装修设计,无一不是亲力亲为。


他希望自己能对作品负责,能在每一栋建筑上、都洒下自己作为设计师的心血。可外界对他的质疑声,却从未中断过。



在质疑声中,贝聿铭像极了小说里的堂·吉诃德,对着远处的风车,发起了长达十数年的冲锋。

 

但与小说剧情不同的是,失败的悲剧并未发生在他的身上。

 

1978年,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竣工。开幕当天,现任美国总统卡特亲临现场。当融汇古今的罗马式建筑暴露在镜头前的那一刻,所有的美国民众都被贝聿铭的匠心惊住了。

 

曾经的“最丑陋建筑”一夜之间成为“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的经典案例,而不被看好的贝聿铭,也成了卡特总统口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9年,耗时15年的肯尼迪图书馆便轰动全美。


外观精美、造型独特、巧用玻璃窗廊的设计,不光让美国民众心驰神往,也让曾经疯狂攻击贝聿铭的美媒,称赞它是“美国建筑史上的最佳杰作”。


肯尼迪图书馆

 

肯尼迪图书馆让贝聿铭在美国一战成名,也为他在国际建筑界赢得了广泛声誉。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美国建筑学院的金质奖章。

 

可奖项与掌声的背后,媒体和大众却从未在意过他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

 

当他抛开流派的束缚、徜徉在创造力的海洋时,似乎就注定着他所成就的伟大、必然要在后知后觉中,被世人领悟。


贝聿铭在肯尼迪图书馆

 

 

当巴黎圣母院被大火焚烧时,所有人在惋惜之余,也在关注着另一座法国艺术的瑰宝——卢浮宫。

 

作为卢浮宫前“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的名字也和这座伟大的宫殿紧密相连。

 

就在肯尼迪图书馆竣工两年后,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了卢浮宫的扩建计划。


那时,他向全国15位博物馆馆长征求设计师的最佳人选,其中的13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贝聿铭。

 

年近6旬的设计师,在密特朗的邀请下,坐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虽然早已习惯了质疑,但他并未料到,在巴黎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骤雨”。



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集大成者,贝聿铭承袭了大学导师Mareel Breuer的光学理论,建设性地提出了“玻璃金字塔”的概念。

 

但当他把设计方案交给“历史文物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委员会主席却公然羞辱他:

 

“贝先生,你这东西是个什么破玩意儿,看上去像一颗廉价的钻石。”

 

如果说之前在美国设计仅仅是遭受“非议”,那他在法国受到的舆论压力便可以用“谩骂”来形容: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这个华人会毁掉巴黎”……

 

在排山倒海的反对声中,贝聿铭展现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忍耐与坚韧。


他一遍遍地向公众解释,一遍遍地出席研讨会展示他的创作模型。在那些连翻译都能被骂声气哭的日子里,贝聿铭靠着总统密特朗的支持,硬生生地坚持到了最后。


贝聿铭(右二)在向法国工程师介绍新型玻璃

 

从设计到建成,卢浮宫金字塔花费了13年时间。竣工那天,心力交瘁的贝聿铭意外地发现,前来参观的人群,绕着拿破仑庭院足足围了两圈。

 

古老的卢浮宫在这座透明的金字塔的映衬下,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卢浮宫地下的两层空间原本昏暗沉闷,在贝聿铭的倡议下,室内与金字塔之间被打通,阳光穿过金字塔照进地下两层的展馆,千百年的藏品得以重新接受阳光的洗礼。



就在短短的几天内,媒体的评论风向开始倒向另一边。金字塔成为了法国人民的新骄傲,而曾经支持他的密特朗,也欣喜地在金字塔内为他颁发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从那以后,国际上对贝聿铭的设计造诣愈发认可,他的建筑生涯也开始越走越顺。


但他和外界的热闹,却始终保持着距离。

 

有人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就如同他“异乡人”的身份一样特立独行。


曾和他一样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经常举办烧烤聚会,会邀请一大批建筑行业名流,却唯独缺少贝聿铭。

 

面对记者提问,约翰逊很无奈:不是我和老贝关系不好,是他不愿意来啊!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也说:“贝是一个很冷漠的人,对于争议他从不表态,总是不动声色地在心里盘算一切。”

 

从业几十年,贝聿铭与外界的疏离感被美国媒体捕捉得清清楚楚。美国人或许无法理解,这个异乡人为何如此享受“一个人的世界”。

 

但其实,在贝聿铭的内心深处,他并非排斥热闹,他只是不喜欢异国他乡的喧嚣。

 

他始终向往着那片在他内心生根的土地。


 

 

在美国的岁月里,贝聿铭从未停止过对故土的思恋。

 

他和妻子卢爱玲生育了三男一女,三个男孩子分别起名:定中、建中、礼中。寓意安定中华、建设中华、礼仪中华。

 

作演讲时,他会向学生讲述自己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就连在巴黎向民众解释设计初衷,他都申辩自己作为中国人、对同样有悠久历史的法国人民的感同身受……

 

待到中美关系破冰,思乡心切的贝聿铭终于回到祖国。曾经,18岁的少年带着童年的疑问、乘船漂洋过海欲求学报国。归来之时,他已57岁,离家已有39年。


 

在晚年,贝聿铭将自己毕生所学,都倾注在了中国建筑设计之中。

 

在北京,他受到高规格礼遇。有人建议他在长安街兴建一座高楼,被他断然拒绝。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假如我破坏了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那我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象拥有一栋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一样、居高临下俯视600年的故宫。”

 

他把自己献给祖国的第一个大礼,安置在了北京香山的山脚下。


为了设计香山饭店,年事已高的他拒绝了助手的帮忙,亲自执笔画图,耗费了往常10倍的心血,创造出了中国古典民居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结合体。



不仅如此,在他的倡议下,政府旋即出台了有关规定:禁止在北京二环以内兴建高楼,更不允许在故宫周围设立新的建筑物。


 

而他毕生所学的集大成之作,又莫过于他留给故乡人民的那座美轮美奂的苏州博物馆。

 

他与苏州绵延400余年的家族情缘,在他出生80年后得以再度延续。

 

在古典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在历史的渊源里寻求突破,贝老给自己的“封笔之作”制定了极高的设计标准。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博物馆文献资料,希望能为每一件珍贵藏品量体裁衣,做出独一无二的“苏州设计”。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竣工,一亮相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新馆建设错落有致,水天一色,灰白色的格调彰显了苏州古地的轻盈气质。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人间烟火,也突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远意境。


 

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小女儿”,更是他人生的自传。

 

他把自己的对故土的热爱、对中国血统的认同感,全部贯穿在了这栋建筑之中。

 

苏州博物馆扎根于传统,在中国风的基础之上,贯通了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这种气质,和贝聿铭的一生亦相匹配。

 

身处异国,他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却常常引用陶渊明的诗来比喻人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在长达80年的设计生涯里,他在全世界留下了大量“遗产”——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


他说:真正能留在人世间的,只有建筑本身。


但他似乎忽略了:

 

能在人类世界中千年不朽的,不止是建筑,还有建筑师的伟大灵魂。

 

曾经的流言蜚语在建筑之美面前都已烟消云散,曾经孤独的异乡人终能回归故里、为同胞留下百世纪念。

 

贝聿铭生于传奇家族,却也用百年时间,缔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人生。


曾有人把他誉为“中国最后的贵族”,也有媒体称呼他是“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只是贝聿铭穷极一生要为自己书写的,不过五个字的墓志铭:


中国苏州人。



他曾说:名誉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能留在人世间的,就只有建筑。

 

而他留给世人最好的建筑,或许是筑于时间之上的那颗赤子之心吧。

 

贝老,千古。

 

部分资料来源:


北洋之家:《华人巨星陨落,102岁贝聿铭逝世!富可敌国15代,用100座建筑征服世界!》

环球人物:《传奇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这个深藏不露的“富15代”才是真正的贵族!》

书单:《102岁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最高级的灵魂,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华商韬略:《贝聿铭去世!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世界最后一位大师》

百度百科,等


图片来源:

网络、微博、视觉中国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选


马斯克颜宁郑渊洁 |  郭晶晶谢霆锋

小虎队金士杰 梁博姜文丨鲁豫王源

杨丽萍宁静华晨宇外卖拳王陈志朋

张国荣许嵩褚时健王昱珩武夷三杰

张云雷陈果陈冠希吴青峰俞飞鸿


看更多深度人物故事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最 人 物

缅怀中国最后的贵族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