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任正非:狂欢路上的清醒者
文 | 王真好
最近,华为又被顶上了风口浪尖。
5月16日,华为海思处理器负责人发表了一篇公开信敲碎了华为被封杀的诅咒。信中,她慷慨激昂地写到: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和供应!”
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说道:
“在5G、光传输、核心网等领域,华为不会受到打击,还会长期领先世界很多年。”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任正非用最坚决的态度和最彻底的行动,对企图阻拦华为发展的声音,作出了回应。
从1987年创立华为,到今天成为世界领先企业,任正非在过去40多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贡献或许无出其右。
华为的崛起,本质上也有赖于创始人任正非的商业格局。正是他超越时间和阶段的非凡眼光,才成就了当下屹立不倒的华为。
从昔日无路可走,到历尽千辛看到光亮,在众人蒙眼狂奔的年代里,他作为“狼王”带领群狼劈山跨海,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只有了解任正非曾经的谋略和胆识,才能理解他今天的光芒和底气。
曾经很多人认为,在当下的科研实力上,华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但任正非却对这种说辞有着不同的看法。
近期接受采访时,他多次表示:“要承认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度、广度,正确认识我们国家整体和美国的差距。”
任正非所言非虚,在愈演愈烈的商业战场里,一贯地喊口号,而不是踏实地做技术,才是最大的坏。
不喊口号,踏实做企业,甚至某种程度上以出让利益换取和平,这是任正非长期以来制定的策略,也是华为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
从华为开始进军智能手机行业伊始,华为员工就有一个巨大的疑问:自身完全能够生产芯片,成本低、更安全,为什么任正非固执地坚持“1+1”政策,一半用自己的芯片,一半购买美国芯片?
直到最近华为身处风波,人们才明白。此前任正非购买国外芯片并不是一种低声祈求的姿态,相反这是他更为高明的商业战略。
以少许利益出让,换取更多的合作伙伴,换来更大的市场。任正非知道,华为不能孤立于世界,应该融入世界,与所有人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不被任何人扼住喉咙。
1997年,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谷,卢布大幅度贬值,电信市场的投资几乎停滞,国外通信企业哀嚎一片,纷纷从俄罗斯撤出自己的投资。
然而任正非却说,几年不盈利又怎样,帮助俄罗斯顺利度过难关,才能考验一家企业的能力,“我们付出一点代价,换来的将是未来广阔的俄罗斯市场”。
那时候,华为的推销员像打鸡血一样,马不停蹄地奔向俄罗斯所有地区。在竞争对手滑雪、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里,华为员工在不断地攻取阵地。
任正非用最坚强的意志告诉国外客户:“大家都走了,但我们华为还在!”
这种契而不舍,百折不屈的精神,最终打动俄罗斯运营商。
从那以后,华为在俄罗斯市场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增长。等到2003年时,华为在俄罗斯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3亿美元。
2003年,面对在全球急速扩张的华为,竞争对手看不下去了。打头阵的是一家叫做思科的通讯设备公司。他们起诉华为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试图将刚刚露头的华为打压下去。
面对指控,任正非没有慌乱,他一眼识破这是思科创始人钱伯斯一次有预谋的暗算,开始了企业的“卧薪尝胆”:
“敢打才能和,小输即是赢。”
在华为的积极配合下,当地法院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源代码审查,最终得出结论:两家公司源代码的相关性只有1.7%,华为的产品完全没有任何抄袭行为。
审判结果摆在面前,思科败下阵来,多年“不垄断”的形象摇摇欲坠。
思科败诉时,华为本能乘势掩杀,将思科打趴下。但任正非紧急调转策略,与思科签订和解协议,主动退出了美国市场。
在所有人都大惑不解的情况下,任正非解释道:
“如果在市场上到处树敌,会被群起而攻之。我们宁愿放弃一些市场,也要与友商合作。要主动示弱,以土地换和平。”
保持低调,给友商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是任正非独有的商业谋略。
他明白,自己要用知识产权建立“核保护伞”,让华为在友好的国际竞争中长大。
也正是他这种非凡的格局,让华为在毫不起眼的状态下,悄然成长为了一代国际巨头。
华为如今的国际形势不似以前那般乐观,但仍旧有大量的美国零部件、器件厂商给予了华为支持。他们在大量备货,赶在政府延期90天的禁令下达之前,完成华为供货。
多国企业更是纷纷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对华为断供,全力保证华为生产。
另一边,即便谷歌、ARM迫不得已接受政府要求,但企业负责人仍旧在积极与美国政府探讨相关条令,争取早日恢复与华为的合作。
这正是任正非多年来谦逊、乐于助人积累下的善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正非用中国特有的智慧,上演了一部逆风翻盘的好戏。
以利益换来的少许和平,并不是任正非最终的目的。
他要做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下,培养一批能打硬仗的狼。只有这群狼拿下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企业的围攻中突围。
居安思危,在晴天的时候修屋顶,这是任正非超越常人的商业眼光。
2002年,与思科打赢官司之后,任正非并没有像媒体表现的那样,陷入胜利者的狂欢。
相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极限生存的假设:
如果有一天,所有美国先进芯片和技术,都不再为华为提供服务,那华为将会怎么办?
尽管在当时这被认为是无稽之谈,但还是引起了任正非足够的警觉。
这世上永远没有一劳永逸,他决定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发起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研发海思芯片。
芯片是智能手机的大脑,是整部手机中最关键的零部件。一款小小的芯片,从启动到研发成功,即便世界知名企业,也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
那时国内手机厂商采取的手段,无非购买芯片和电子元件,组装出售。面对井喷的手机市场,他们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在所有的手机企业中,只有苹果、三星这样在手机销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才敢拥有芯片研发能力。
但华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通信设备运营商,彼时还刚刚经历了几场大的危机,在财务报表上并不宽裕。
但任正非仍旧找来当时研发部的主力研究人员何庭波说:
“我给你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给你2万人,一定要站起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何庭波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海思芯片在华为一直拥有“烫手的吸金娃娃”的绰号。近十年的时间,华为在芯片项目上的累计投入超过10亿美元。
纵然是不计成本的投入,无数业内人士仍旧认为,任正非这是在痴人说梦。
果不其然,当第一代海思芯片发布之后,立刻引来骂声一片。有媒体用“海思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来形容像老鼠屎一样又毒又坏的华为芯片。
任正非却坚持将芯片的地位,放的比手机更高。他坚持让华为手机使用自己的芯片,即使功能上暂时落后于对手,也仍旧死磕。
这是任正非的原则,只有不断在实战中运用,才能充分暴露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下药修正。
十年饮冰,一朝爆发。2013年,华为P6S搭载全新麒麟910芯片问世。次年,华为P7搭载麒麟910T技惊四座。
如今,一直迭代到华为最新手机P30,他的处理器麒麟980已经足够对抗行业大佬高通、苹果,同时开始向国外出口。
得到了都是光辉伟岸的成就,背后的心酸和血汗却往往被人忽略。能够在十年时间里实现芯片超越,是华为几代人透支的青春。
在华为研发部门,仅有30%的员工,能够在零点前入睡,22%的员工体脂超标,甚至有员工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任正非同样不好过,动过两次癌症手术,一度在手术台上昏迷不醒。但身体稍一恢复,他仍旧每年坚持飞往全世界洽谈客户,慰问员工。深夜独自打车、坐地铁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华为员工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中国科技的突围,才能在中兴遭遇制裁之时,保住民族企业的一丝希望。
如今,华为在全世界拥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在职研发工程专家超过2000人,技术研究人员过万。
曾经用出让利益换来的和平他们并没有浪费,而是在悄然间迅速成长,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才是华为精神中,最打动人的地方。
当下境遇里,即便在谷歌停止操作系统合作的基础上,任正非仍旧能够霸气地宣布:“华为没有影响,很多技术仍旧领先世界。”
华为手机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宣布,华为的操作系统最快在今年秋天面世。并且如果安卓应用重新编译,在这套操作系统上,运行性能提升超过60%。
当年晴天时修补的屋顶,终于在雨天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
华为折叠手机
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历经40年的发展,无论是当初对手思科的百般阻挠,还是如今美国政府的打压,任正非始终没有沮丧或者失落。
他知道,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任正非始终保持着非凡的冷静和专注。
从和平时期的奋战,实力壮大之后,华为也发起了自己的反击。
今年3月7日,华为在深圳总部举办的外媒记者会上,宣布指控美国政府《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第889条款,违反美国宪法。
发布会上,华为轮值主席郭平指出:美国政府长期污蔑华为,曾长时间多次入侵华为的服务器、窃取邮件和源代码。
但在任正非心中,最重要的远不是在舆论上与对手撕扯,而是沉下心来,突破核心技术,夯实自己的技术基础,并永远保持旺盛的战斗精神。
面对诸多媒体大肆宣扬华为精神,鼓吹华为必胜的舆论,任正非保持了一贯的谦逊和真诚。
“为什么不洗一个“冷水澡”呢?我认为,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冷静、沉着。热血沸腾、口号满天飞,最后打仗时不行也没用,最终要能打赢才是真的。”
在21日的采访中,面对国内外媒体提出“买华为就是爱国”的道德绑架时,任正非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华为毕竟是商业公司。”
这才是一个企业家的真正的格局。他明白在当下的语境里,如果把“华为”与“爱国”划上等号,他能收获的不仅仅是国内雪花般飘来的订单,同时还有巨大的手机销售市场。
但他偏要给公司泼冷水,一遍遍的劝告媒体和企业宣传人员,不使用“民粹主义”,不煽动民众情绪,“那不是爱国,是害国!”。
“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开放’,华为的前途仍旧是在开放”。这位75岁的老人,仍旧像创业之初时那样高瞻远瞩。
不盲目,不跟风,不捧杀,在目前的形势下,不把华为碰上神坛,才是对民族企业最好的支持。
当下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我们期待拥有更高的国际地位,但同时也在谋求更多的商业合作。不激进、不莽撞,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争取最大程度的合作共赢。
你死我活的对抗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挑战和竞争中与其他企业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出路。
而其中我们能做的,不是过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在艰难处境下,打造更多的“华为”。
正如多年前任正非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
“中国13亿人民,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那几个企业好好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
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
参考资料:
虎嗅:《任正非采访全记录》
饭统戴老板:《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
蓝血研究:《华为俄罗斯20年:逗比的38美元到海缆1855公里》
华商韬略:《任正非的艰难时刻》
图片来源:
网络、视觉中国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选
看更多深度人物故事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最 人 物
踏实做好自己
才是对华为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