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音-住定-虹化

找初心👉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定初心 守初心

 共同体< 生命·命运·健康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士以弘道


【看得见的声音】


【学员:师父,今天在打坐的时候,我听音乐……就觉得有一个画面在脑子里,好像壁画一样,那个美呀……像是在沙滩上,那个暖,特别温暖,特别好,我想看看在哪,就什么都没有了,再回来这个画面就没有了,这是脑子的意识吗?】  


万行大和尚:不是脑子的意识,是与一种场能相应。音乐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声音是有颜色,是看得见的。


当你的震动频率比它快,身心磁场比它清净的时候,就能看到它,比它粗糙就看不到它。




不同的音乐由不同的人去唱,场能也不一样。


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生命体。已经到过其他时空回来的人,为了吸引我们这个时空的生命体,所以才把那个地方描绘得多么多么的美好。


其实,他们那个时空的另一些生命体,又何尝不在那个地方诱惑他们呢?


我们到过那个时空后,回来诱惑你们;他们到了我们这个时空回去后,又诱惑他们的群体。


所以天人喜欢凡间,是不是这样?神仙是不是喜欢凡间呢?


因为先下来的神仙,回去告诉他们那些小神仙。哇,娑婆世界是多么多么的好。所以,织女要下凡,是不是?


我们凡夫俗子到了天上,回来说天上多么多么好。所以,我们总想升天。


天上的天人到了凡间以后,回去说凡间多么多么好。所以,天上的就想下凡间来。就这么一个道理。





【为什么数字有能量】


【学员:师父,数字真的有能量吗?】 


万行大和尚:有能量,数字有能量。数字有能量不是数字本身有能量,是数字的发音有能量。


例如“八”,念“八”、念“四”,你发不同的音……我们的气流、音流、波流,波的频率振动率不一样,振动率不一样与外面对接的也不一样。


无论是念出来,还是在嘴巴念“八、八、八”,还是在内心念“八”,都是一种振动频率。不同的振动频率与自然界的频率对接就不一样,所以才有力量。


【学员:像广东那个“八”谐音“发”,它跟这个有关吗?】


万行大和尚:也一样,不管是河南话还是广东话还是湖北话,都是一种振动频率,不同的振动对接不同层次振动的力量。



【万行书院】怎样正确的住定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佛人说,我什么时候入定呢?入了不久就出来了,什么也没有感受到、什么信息也没有接收到,什么能量也没有收到。为什么入了定了而不能住在上面,没有保持多久就出来了,又有了念头带出来了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其实修行人,多多少少都入过定,但是入不长。


其实那不是入定,那还是在入定的途中,你还没有得到消息,还没有受益,不知道怎样进去,也不知道是怎样出来的,但是一看时间呢,才几分钟,有时候有半小时,但是你问他这半小时有什么受益?他什么也不知道。



真正的入定,是清醒的,是有所得的,是有所知的。因为你不是带着觉知入定,所以你住在禅定里面,什么信息、能量都得不到。你是在一种无知无觉的情况下撞入定去的,所以你不知道怎样住定,在定中得不到一些宇宙的消息。宇宙的消息也没有传递给你,所以你是空入定,出定了以后你什么也不知道,没有获得。


真正的入定它是带着觉知(我知道,是有意识的,用有意识表达不完全对,只能用这个语言表达。)这个意识绝不是我们头脑的意识,它是有意识的带着觉知入定,住在定中了,他也保持觉知。所以能够对接宇宙的一些消息,宇宙的消息会传递给他,他变成一个U盘,相当于一个接收器,自然界的消息全部输送给他。


他入定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向宇宙获取能量,获取信息。那么有的人获取完了以后,出定后又忘得干干净净,没有把入定时获取的信息和能量传输给头脑,像个导盘一样。因为入定的时候,它是自性地入定,出定了以后头脑又在工作,所以刚才入定的信息没有传递给头脑,所以他讲不出来。



其实最初的入定,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他经过不停的入定,不停的获取信息,就会和头脑衔接。通过屡次入定以后,这个时候的头脑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入定之前的头脑了,他的头脑也产生质的变化了,可以说他这时候的头脑已经和自性融为一体,变成一体了。


如果成了这种情况,他再入定,获取了能量,再出定以后,就直接可以讲给人家听了,就不存在一个导盘的过程了。


那么在最初入定的时候,它为什么住的时间久?或者是入完定以后出来没有一个信息,这跟他觉知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和觉知的力量是分不开的,如果他觉知的力量很薄弱,经不起大力量的碰撞,他一入定觉知就丢掉了,觉知丢掉不知道自己入定了,入多久也不知道。


在入定当中,对接信息,宇宙向他输入信息,他也不知道,输没输进去,输了多少他也不知道,输了什么信息,他都不知道;当他出定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出来的,所以他的这个入定是白入定了,我们说这是无记定。


无记定就是他没有带着觉知入定,带着觉知入定是不会出现无记定的,他觉知的功夫强,他入定了以后,就可以长期住在定中;如果他的觉知很弱,别说他入不了定,就是入了定,在定中也经不起大力量的碰撞,很快就昏迷,所以他白入定。



我们带着觉知入定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睡觉一样,比如在没睡着之前,头脑有一百个妄念,逐渐变成十个妄念,十个妄念变成一个,一个妄念也没有了,只有觉知,就入了定了。


当从定里面出来的时候,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觉知,有觉知再生起一个念头,你就开始出定了。由一个念头变成十个念头,你就完全的醒定了,由十个念头变成一百个念头就完全醒了。刚开始你醒来,脑袋是不会思考问题的,但是你知道你醒了,过上一分钟,你脑袋开始思考问题了,再过上三分钟,你脑袋就非常热闹了,像开运动会一样,你就不得不起来了。


那么入定、住定和出定他们非常类似我们睡觉,入觉和出觉他们的过程是非常相似。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你学会了如何睡觉,如何入觉,又如何醒觉,就掌握了如何入定、住定和出定。


日常生活中你睡觉,怎么睡着的你不知道,如果你知道是怎么睡着的,可能还不知道你是睡着的。你如何醒来的?什么时候醒来的?你也不知道,当你知道的时候,你已经醒来了。


为什么凡夫是这样的呢?因为他缺掉了一个东西,缺了一个觉知,他没有苏醒,没有拿在手里。如果他把觉知拿在手里,他每天晚上就知道怎样睡觉,怎么住觉,怎么出觉,怎么醒。所以过去祖师们入定、住定和出定,就如同他入觉、住觉,出觉一样,它们整个流程、形式,手法是一样的。



那么对于一个入道的人来讲,他睡觉就是入定,住觉就是住定,出觉就是出定,尽管他的身体在表现上有打坐、有入定、有睡觉有醒觉,其实他的觉知在任何一种形式下都在。


有了觉知我们就说没有入睡也没有睡觉,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刚开始你的觉知可能没有成片成势,它是支离破碎的,所以你感觉到你在睡、你在醒,你在入、你在出。


当你的觉知成片成势了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形式上是有入有出、有睡有醒,从另外一个状态里面,到另外一个境界里面,这个画面永远是如如不动的。身体从日常生活中来看,它是有种种动向,从隐态的境界来讲它是没有动向的。


那么如何把觉知训练出来?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把我们的觉知训练出来。例如你走路的时候知道你在走路,你在甩手的时候知道你是在甩手,你在摇头的时候知道你是在摇头,在吃饭的时候知道是在吃饭。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带着知在参与。



过了这个阶段,知没有参与,知看着你在做,在走路在吃饭在睡觉在吵架等,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你会发现知在走路在吃饭在睡觉在吵架,但是知在做完这些事情以后你会发现,这些种种事情:吃饭、走路、打架、睡觉等,都没有留在知上,这个时候才谈得上,我做一切,一切都没有留在我上面。


这个知是不是自性呢?它不完全是自性,但它又是自性,其实这个知也是一种自性、也是佛性,是我们本来面目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本来面目、佛性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只能通过觉知。



例如我的心,没法拿出来,但是通过我的所作所为,通过事情就把我的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一阵风,你看不见,但是通过树叶摇摆,你就看见风了,它必须借助另一样东西才能把隐态体现出来。


所以我说觉知不是本来面目,是本来面目向外显现的一种手段,是它的一个化身。就像电一样,电是看不见的,但是安上灯泡,电一下子就来了,你把灯泡取走了就说电也走了,电走了吗?电还在插头接口。其实电一直就在插头接口,它没有来也没有去。


所以佛法在世间,必须经过世间的种种万象才能把佛法的形象、价值、动态等等把它完全体现出来。




【万行解惑】化身与转化色身 明心见性了吗




问:为什么修出化身或转化色身也未必明心见性?



万行大和尚

答疑解惑



【问:为什么禅宗的大德化成虹光身的很少,而藏地修破瓦法化成虹光身的多呢?】


修的法、走的路线不一样。藏传佛教在身体上用功比较多,身体的基础打得比较牢。


有些人的确可以修成虹光身,一米八的个子,死了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浓缩到一米左右,若干天或者半年之后就只剩下指甲和头发。


尽管达到了这种境界,也未必证明就已经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了。这只是一种功夫,只要每天重复一个方法,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自然会有这样的结果。


功夫不代表智慧,智慧不是靠时间的积累就可以获得的。但是,只要投入时间,掌握了方法,就会出功夫。


汉传佛教的禅宗特别注重“悟”。可是这个“悟”也误导了很多人,都不学习、不打坐了,认为修行就是悟。



而藏传佛教随便一个活佛、一个喇嘛都读过上万卷经书,几乎都要把藏传佛教的经典研究一遍,头脑里装满了他们的大藏经。


而且有几部大论必须背诵,不会背诵是不会让他们出去讲法的。所以他们的佛学知识非常丰富,佛学基础特别扎实,文字般若很高,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很容易开大智慧。


我们汉传佛教的修行人要么就真的开了大智慧,要么连知识都没有,更不要说开智慧了,因为汉传佛教不主张在经典上死下功夫。


修完有为法之后必须修无为法,从生理转到心理上来修。生理虽然是基础,但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人,一定要有一个阶段专修身体。


如果身体没有转化,没有健康的基础,想在心性上达到一定高度是很难的。


出家人是一辈子修行,必须花十年二十年在身体上下功夫。而在家人修行是在生活中顺手捎带,没有太多时间在身体上用功,可以在心态的转变上下功夫,直接悟空性、证空性。





【问:从哪方面可以判断色身的转变呢?是不是破了五蕴就转变了色身?】


关于色身的转变,经书上记载得很清楚,在色身转变的最初,我们的身体会先出现暖的现象。当暖相产生的时候,身体软绵绵的,即便八十岁了,身体也如同十几岁的童子身。


我们汉传佛教也有一个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

在这四相之中,每一相都有一个征兆,有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暖相产生以后,身体就慢慢开始转变了,疾病会逐渐减少。刚才讲到,身体健康的人手脚是冬暖夏凉,这种人修行很容易出现暖相。


童子身出现暖相是从下往上暖,结过婚的人产生暖相是从上往下产生反应。



到“顶”的阶段主要是头部有些反应,例如耳鸣。这种耳鸣绝对不是病态的耳鸣,而是身体的精气神升到头部以后产生的。


还有眼睛充血、头疼眩晕、流鼻涕等。这种鼻涕不是我们平日排污垢流的鼻涕,而是能量冲上来以后打不开梵穴轮,降下来产生的。


所以过去的祖师修到这一步,至少一百天不说话,把舌头顶着上颚,鼻涕——能量就不会漏掉。


我看在座的还没有一个产生这种现象。我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三个月就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口水多得“咕咚、咕咚”直往肚子里吞。


我想:怎么这么快呢?别人告诉我说小孩子修就是这样,成年人修就没这么快。




接下来是“忍”,也就是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在过关的时候,很难一次十次就过去,一种现象可能要重复百次才会过去。


一般人到这个时候熬不过身体的习气,吃不了这种苦,都会放弃,失去信心。



“忍”这一关过去之后就是“世第一”,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时候你才勉强称得上是一个人。


什么叫做人呢?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我们现在都没有修过四加行,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都不能称为人。


过去我给大家推荐过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这是他的代表作,讲得比较系统。元音老人的著作流通处也要多进几套,大家都要看一看,不看书是不行的。



【问:留下肉身的人是不是都已经将色身转化了?】


对,只要留下肉身,色身都已经转化了。但转化了色身未必就已经明心见性,超越了三界。


【问:修到身体虹化应该已经明心见性了吧?虹化不是身体都空掉了吗?】


如果仅修身体,修到虹化身也未必就已经明心见性。但是我们都能意识到这种情况,古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也会意识到这种情况。


所以,在修虹化身的时候,不仅会把力量用在修身体上,也会用在修心态上。


为了达到虹化身而修身体是得不偿失的。想明心见性、开智慧,还要在心态上下功夫,两方面都要同时下手,两步同时走。


【问:也就是说,不一定要明心见性,只要按这个方法修,就可以达到虹化身?】


对,可以。要达到虹化身,用这个方法修三十年足够了。但是三十年只修身体,心态上没有超越,没有证到空性,没有超三界,达到虹化身又有什么用呢?


临济祖师有个师兄已经修到随时可以坐脱立亡,但他的师弟说:“尽管你有这个功夫,但还是不明白师父的思想!”


所以,这只是身体上的功夫,未必是心性上的功夫。功夫分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心性上的。



【问:这是不是就像六祖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这句话是就心性功夫而言。如果从身体功夫上来讲,能修到虹化的人在这世界上也是少之又少了。


就像一些所谓的“外道”,那是跟究竟的道相比才称为外道。实际上他们的身体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飞,或者潜在水里几天都不会死。


这些都只是身体上的功夫,都是用某种方法修出来的,跟明心见性没有一点关系。


【问:如果拿三界来说,虹化之后到哪里去了呢?】


虹化之后,就回归源头了。源头在哪里呢?无处不在,它本身就是一团光,任何地方都有光。它聚则成型,散则是一团光,或者变成一缕烟,是不需要修的,要修的是这个色身。



【问: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只是修到虹化身,那又到哪里去呢?】


一样是回到源头,与虚空同体,以法界为身,法界藏身。


【问:已经回归本源本性了,还不算明心见性吗?】


没有。不修行的人和修行的人,修与不修,死了以后,最核心的那个东西都是法界藏身,以法界为身。


只是开悟的人活着的时候,随时可以出去与法界融为一体,也随时可以从法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个体,死的时候就可以做主。


而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死的时候是被动的。但他本来就是从法界中来的,死了之后,自然还是回到法界中去。


修行成功的人不用等到死,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脱离四大回到法界中。




(师拿一个套娃比喻)发明这个套娃的人相当了不起,据说它是俄罗斯的一个修女发明的,一定是一个开悟的人。


这有八层身体,每一层的颜色都表达得非常准确,所以我说她一定是一个开悟的人,她可能是为了讲法的方便才创造了这个东西。


你们看,修与不修,好人与坏人,都有这个东西——本来面目(最底一层的套娃)。


不同的是,修行的人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脱离前面的一到八层身体,自由地来去。


没有修行的人,只有死了之后,才能剥离外面这一到八层,但也一样回归到源头。中阴身的道理就是如此。



【问:您是说不管开不开悟,是凡夫还是圣人,死了之后都要回归源头?】


对,都要回归源头。这个东西,最先来的是她,最后离开我们肉体的也是她。


关键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在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脱离外面这一到八层,自由来去,这就要先转变色身。


色身转变以后,就是昨天讲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活着的时候就把她(本来面目)推出去,送上太空。也就是要蓄积精气神和能量,开通中脉,念动真言点火把她送出去。


你们说这是有为还是无为呢?这完全是有为的方法。到了一定高度,有为和无为是不分的,就是一个方法。


只不过为了讲法的方便、入手的方便,把一个东西一分为二,说这是有为的,那是无为的。


到了最后,不仅有为和无为是一体,色身(外面的八层身体)和她(本来面目)都是一个东西。前面八层是她的影子和辐射,是她能量的复制和再现。


如果没有她(本来面目)这个能量的存在,就不可能出现前面这一到八层的身体,这八层身体直接受她(本来面目)的影响。



好多人只是突破了第一层身体就以为自己开悟了、解脱了。没错,就这一层身体来讲,也算是开悟了、解脱了。


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小做梦就可以出去游玩,也就是灵魂出窍,实际上出去的是这一层(第二层)。这是天生的,很多人都有这个功能,而且这个功能有遗传性。


但是达到这一层(第三层),能出去的就少了。一旦能出去,我们就说这个人是个半仙、小神仙,有预知功能,能帮人查事。



【问:有些人晚上到地狱里去当差,就是这一层吗?】


对,就是这一层(第三层),他脱掉了前面的两层外壳了。我们修禅定功夫,最先出现的就是他(第三层)。


常听你们说梦到万行如何如何,实际上你们梦到的就是万行的这层身体,这层身体也是妄想。


比如说今天我想到你WA了,你今晚做梦未必会梦到我,可能明天后天才会收到我的信息。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你的门没有打开,就像你的手机关机一样,我的信息在你的门口等着。明天你的手机开机了,我的信息瞬间就进入了。


【问:如果手机永远都不打开,信息会不会反弹回去呢?】


会反弹回去。但是有的在半路就消失,被大自然的力量同化掉了。


【问:多长时间会消失呢?】


多长时间消失很难确定,取决于他的禅定功夫。三至四层可以主动与人沟通,进入对方的梦境。



【问:这是不是叫作化身?】


跟前面的相比,就叫化身。但跟后面的相比,还是妄想身。


【问:是不是晚上做梦出去的就是妄想身,白天出去的就是化身?】


在《楞伽经》里,佛祖给妄想身取了一个名字叫“意生身”。也就是通过用意识、意念化现出来的,带有作意的意思。作意就是刻意地动念头。


比如一个人在山洞里闭关,但是别人看到他在洞外、在山下。为什么呢?


一个人长期关在山洞里、茅棚里,心总是往外跑,心往外跑就带着一股力量,力量一足,就形成一个影子跑出去了,别人就误以为那是他的化身。


我在西藏碰到拉蒙师父时,向他提出这些问题,他一一给我做了解释,并叫我读《楞伽经》。读了《楞伽经》我才明白这叫作意生身,是动了念头才产生的身体。


但是跟本来面目相比,他还是妄念的化现。而跟第一层躯壳相比,就叫做化身了。真正的化身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而他本人并不知道。


例如你想佛祖,佛祖自然就显现了,但这只是你想,佛祖并没有动念头。达到这个境界时,只要你想佛祖就有用,佛祖不需要动念头想你。



【问:化身是不是有一个实质性的肉身?】


看上去是实质性的,实际上跟我们的肉身还是有区别的,只是眼睛看上去没有区别。


过去很多禅师修到这个层次就很难再进步了。因为他以为自己已经大功告成了,实际上是在这里被卡住了。


你们要是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理解力比较强、悟性比较好的话,看过去祖师留下的悟道偈,以及其他祖师驳斥他们的偈子,就会知道他们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状况。


【问:是不是修出“意生身”还不算明心见性,非得见到最后一层才算?】


所谓的明心见性,每一层相对前一层就是明心见性,就叫作解脱。例如第二层相对第一层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解脱。但最究竟的是这个东西(最里面的一层——本来面目)。



【问: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佛的境界?】


对,就是佛的境界。当时的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就证到了这个东西。我特别读过他们当时证悟的经过,他们对开悟经过的情景描绘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区别。


也就是他们在山洞里,在野外打坐了多少年都没有与道产生感应,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有一天坐着坐着突然感觉虚空中有一股力量降到自己身上,身体发生了一次大的爆破。


从此以后他们感到整个身心都脱落了,与天地融为一体了。这时候他们对自己才产生了真正的信心,才相信世间上没有自己转化不了的事情。


耶稣和穆罕默德对开悟情景的描绘一模一样,只有释迦牟尼佛对开悟的过程没有这样直白地描述过。


他是夜睹明星而豁然顿悟的,但他看到的明星绝不是天上的明星。


他在野外森林里打坐,每天都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之前没有开悟,那一天夜睹明星就开悟了呢?他看到的是里面的明星,而不是天上的明星。



【问:也就是说同样是开悟见性,但每个人所悟所见的深度不同?】


没错,深度不同。


【问:书上说力量大的人,以及很多一透就透三关的祖师,他们是不是过去世都有修过?】


他们都是再来人!真的是一透就透三关,顿悟真的是不离渐修。


一悟透三关是说一个修行人用功多少年都没有消息,突然有消息,刹那间就完成了。


有些人确实是打坐多少年都没有消息,眼前一片漆黑,所谓的漆黑桶底,都要放弃了。就在他放弃的时候,真的就一悟透三关。


而有的人一打坐就有消息,十几年来都有消息。但是,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透三关。这与他们在因地上用功有关。



【问:真的是十地顿超一念间吗?】


绝对可以一念精进超百劫,十地顿超,不历僧祇获法身。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恒常无住

其妙莫名也


以儒修身入世间,

以道养骨身心天,

止定静安虑可得,

以佛养心随万缘。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死心踏地,打坐定时。

身口意定,真言恒持。

事上制心,观照绵密。

正道守戒,誓证菩提。

最近新文点下看:

非凡才是自然

偷天发财(秘藏)

传承之道

连接高我

磕大头的密意

信力大过天

天眼看,修行人前世今生

接收宇宙能量练习

打坐修身心

来自高维的灵魂

实修身与心、证菩提化病(藏)

生病念佛会 ······?

学习运用潜意识的巨大力量!

打破成见,见性成佛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身是菩提树


回头见性,离尘智慧

九喻如来藏

次第捷径、法华七喻

床上八段锦(密)

善待病情

三千大千世界 大画

佛教的世界观

感召真仙沐浴法

两个人来度你

走出剧本

体香奇光静坐法

从身体到精神的桥梁

人格、觉察、正念(藏)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禅苑 请您关注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事物在心上

思虑态恋想

事相皆化去

空也空茫茫

回光来返照

不舍如来藏

明心也见性

知道易反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