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何谓佛教忍辱行

悟灯 云林志工 2024-03-19

ren



ru




xing





在《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文殊菩萨问佛,在世尊涅槃之后,末世众生于处无佛之时,应该如何修行,应该如何护持、读诵、讲说、弘扬《法华经》呢?于是世尊告诉文殊菩萨,菩萨摩诃萨在佛入涅槃之后, 于未来世中,想要讲说弘扬《法华经》,应当安住四法:



应当安住菩萨行处;

应当安住菩萨亲近处;

应当安住安乐行;

应当生起大慈心与大悲心。

这是世尊为我们众生指明了方向,当我们处于无佛之时,只要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所讲说的安住四法,依然还是可以得到解脱、自在与安乐。



什么是安住菩萨行处呢?

《法华经·安乐行品》云:


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世尊在《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所说,菩萨行者首先是住在忍辱地之中,其次运用柔和之心,善巧方便地顺应一切人、事、物,进而做到不急促、不惊怖。又要对一切人、事、物不起执着,又能清楚地彻看一切人、事、物的本质——诸法实相,基于对诸法本质的认识,而又能对诸法的表象不起执着、不生颠倒妄想的分别之心,这才能称为大菩萨们的“行处”。然而,在这个末法时代,要做到对诸法不起执着,一看就能看到诸法的实相,又能不起分别心,还能够做到柔和善顺,心不急促、不惊怖,这一切要在忍辱地之中才能做到。因此,住忍辱地成为末法时代成就修行的关键之所在。



什么是忍辱?如何才算是住在忍辱地中呢?

关于“忍辱”的定义,忍是忍耐之意,辱是堪忍外境之侮辱,合称为忍辱。一般认为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即是“忍辱”。但是,此种忍辱在南岳慧思大师看来是通俗的解释,是世俗见中的忍辱,并不是大乘佛教中所讲的菩萨行者所修习的忍辱行。关于菩萨行者所修行的忍辱行,依南岳慧思大师解释:


打骂不报,此是世俗戒中外威仪忍,及观内空音声等、空身心空寂不起怨憎,此是新学菩萨息世讥嫌,修戒定智方便忍辱,非大菩萨也。何以故?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


世俗戒外威仪的忍辱,不是真正意义上学佛修习菩萨道的忍辱。打骂不报,只是初发心修习菩萨道之人为了避世讥嫌,持的是世俗戒外威仪忍辱,这不是真正的菩萨行。南岳慧思大师认为:作为菩萨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为了度众生,就不能只拘泥于世俗戒中的忍辱。菩萨行者为了护持大乘佛法、使正法久住,对一切众生也不能仅拘泥于慈悲软语,有必要时还是需要金刚怒目,当头棒喝。


南岳慧思大师认为,作为菩萨行者只行世俗戒中的忍辱,不治伏恶人,让恶人的恶心肆意增长,败坏正法,这不是真正的修菩萨行。若不能够护持正法,只求世俗忍辱,在外表看上去虽然是相似的忍辱,但是实际上,内心中纯属在行魔业。作为菩萨为了度众生之目的,就是为了成就众生修学佛法,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诸菩萨的发心。


菩萨行者为了修习大慈大慧,就得具足忍辱,建立大乘教法,以及护持一切众生,因此就不可以一心执着于世俗忍辱。如果有菩萨对恶人也护持,而不能对治降伏,常常说我是在修行忍辱,让恶人的恶业继续增长,并且迫害善人,进一步破坏正法,此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萨,只是外表上诈现威仪而已,其实就是在行魔业,命终之后与恶人一起都是堕入地狱。


那么,末世众生如何才能住在“忍辱地”中修学佛法度众生呢?南岳慧思大师认为,住“忍辱地”,即是修习“众生忍”、“法忍”、“大忍”,只要做到此三忍,即是住在忍辱地之中。


那么,什么是众生忍呢?什么又是法忍与大忍呢?



众生忍


众生忍,即是修学菩萨道之人,首先修习空观,观自身的五蕴之身是空性,对一切法、人、事、物之本性,也要清楚明了地知道也是属于空性。譬如打骂,因为我有此身体,才能被人打骂,如果没有此身体,就无法被打骂到,因为没有受者之主体。又如骂声,骂声随着口开,也就随着音声消灭了,前和后无法同时存在;详细观察,骂声是没有生灭,犹如空中之响声,随生随灭。也就没有能骂的人与被骂的人。音声不会自己跑到耳朵里来,耳朵也不会自己去取音声。如此地去观察之后,也就都没有了瞋恚与欢喜了。


其二,修菩萨行之人对待一切众生都没有打和骂,而专用柔和软语令众生欢喜,为了取得众生的依赖,以及为了度化并且加以引导归向佛道。本身对于打骂之事,内心安稳不乱,是名为“众生忍”。众生见此菩萨所修之忍辱,即能发菩提心。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名之为“众生忍”。


其三,对于刚强难化的邪恶之众生,为了调伏其心,想令其洗心革面,反之需要用当头棒喝,目的是为了使他生起惭愧之心,因此而得发善心,亦是名为“众生忍”。



法忍


法忍,亦是含有三层意思。第一,我们开始修习佛道,观察一切法都是空寂,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断和常之相。从一切法的角度来看眼根是空的,乃至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根等也是空的。眼睛观看色相是空,观察声音、香气、味觉、触觉、意识等也是空的。再进一步观察能观的眼识也是空,以及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等识也是空的。因为这些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是含摄在一切法之中。因此,菩萨以智慧来观察一切法是没有生灭、断常等相,但是凡夫众生由于颠倒妄想认识,观看一切法而有生灭、断常等分别。然而,诸法真实之相是没有生相亦没有灭相,亦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也没有造者、作者,更没有受者。所以善恶之果报犹如空中之花,不真实,以及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亦都是空性。因此,十八界是没有名号,由于众生的分别心,假名安立而已。此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亦都是空性。其性本来是常住不变,是寂然之相,那是由于对一切法心不动。如此观照方是菩萨修行实践法忍之行。


其二,菩萨行人对于如上之法忍都已具足,再用此方法教导众生,观察众生的上、中、下根机的差别,运用方便智慧引导一切众生入住于大乘教法之中。从声闻乘、缘觉乘乃至菩萨乘的三种观行合为一体,归于一佛乘。一切众生的色心与诸佛菩萨的圣行是没有差别。声闻与缘觉、凡夫与圣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同于一法身,那就是佛。


其三,大菩萨以自在之智慧观察众生的根性,用善巧方便示现成为众生的同事,进而教导调伏众生。大菩萨或者示现持戒之相,修行细行,或者示现破戒之相,没有威仪。但是这些都是为了圆满原本所发的誓愿,所以,在六道之中示现种种身,目的是为了调伏与度化众生修学菩萨道。这才是菩萨修行法忍,目的更是为了具足六度,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大忍


大忍,又称为神通忍。神通忍是指大乘菩萨行者从初发心之时,即立誓愿,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法,以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三十七道品,一切智慧,最后证得涅槃,深入实际之中。然而在此时却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回想自己修学菩萨道时的誓愿,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现在都看不见一切众生,这是违背了自己往昔的誓愿。如此想念之时,十方一切现在诸佛,即显现色身,同声赞叹此菩萨行者说:善哉!善哉!大善男子,怀念本来誓愿不舍众生,我待诸佛初学佛道之时,也是如此发大誓愿广度一切众生,勤习学习佛道,既然证得涅槃,深入实际之中,也是不见众生。回想原本的誓愿,即生后悔之心。顾念众生,是时即见十方诸佛同声赞叹我,也是如你忆念本来的誓愿一样,不舍众生。


十方诸佛说如是语之时,菩萨行者听闻诸佛语,心中生起大欢喜,此时即证得大神通。自己在虚空中坐,尽见十方一切诸佛,具足一切诸佛的智慧,一念中尽知十方诸佛之心,亦知道一切众生之心。一念之中都能遍布观察众生,一时想度化一切众生。因此心广大之缘故,而称为大忍。为了度化众生,色身、智慧对应众生的根机差别,在一念心中即现一切身。在一时说法,一音能作无量音声,无量众生在一时之间成就佛道。因此,称为神通忍。




忍辱行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基于此,世俗戒中的外威仪忍辱不能称为真正的忍辱,在大乘佛法之中的忍辱行,即是实践“众生忍、法忍、大忍”,方能称为真正的忍辱行。忍辱行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亦是可以归纳为自利与利他的两个方面。


修习众生忍的意义:在自利方面,对于自身而言,可以降服自己的瞋恚烦恼心,远离障碍、灾祸。其次,修习众生忍可以破除我执,远离偏见,可以看清一切人、事、物的本质。在利他方面,修习众生忍,运用慈悲心、欢喜心、软语对待职场同事、亲朋好友,以及一切众生,可以建立深厚的友谊,和睦相处,成为善增上缘。若遇到刚强、小人者,即可学习菩萨用善巧方便,使其善根增长。



修习法忍的意义:从自利可以破除我执与法执,究竟诸法实相。利他上可以教导众生,以自己所得的正知正见,引导众生修学菩萨道。并且可以自己所学和所证去成就一切众生圆满菩萨道。


修习大忍的意义:在自利方面,众生忍和法忍可以具足圆满六度;在利他方面,原本可以取证涅槃,深入实际之中,但是由于发菩提心,立誓愿广度一切众生,为了不违本愿,还垂形九道,度化一切众生。

转载自《法音》421期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华严共修“

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1



往期回顾


通告通启

征稿|法布施从分享开始

法讯|庚子年“结夏安居•华严共修”牌位登记中

▲通启|杭州灵隐寺关于取消2020年朝山活动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志工服务疫情防控须知


新闻动态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今日启建

杭州灵隐寺僧众2020年6月6日清晨结夏安居

▲杭州佛学院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 有序返校复课

杭州灵隐寺恢复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方丈言教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上)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下)

方丈言教|解说《地藏经》

方丈言教|生命无常

方丈言教|《心经》的题义与版本


志工感悟

志工感悟|做志工感受到的温暖
志工感悟|法雨滋润希望的种子
志工感悟|一件绿马甲  带给我无上荣光
志工感悟|红尘处处好修行——讲解组四期学习感悟(一)
志工感悟|愿以清净身语意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视频 | 梵呗合唱《华严字母》

赏析 | 梵呗清唱 《华严 起梵腔》

藏识|梵呗清音的时空艺韵探微


皈依三宝

常识|什么是皈依?

学处|皈依的目的是什么

学处|皈依的利益是什么?

学处|参加皈依的注意事项

学处|皈依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


佛教常识

常识|佛法僧三宝

常识|寺院建筑

常识|寺院佛事

常识|四无量心

常识|六度


佛教器物

▲常识|佛教呗器——钟

▲常识|佛教呗器——鼓

▲常识|佛教呗器——磬

▲常识|佛教呗器——木鱼

佛教器物|幢


佛化生活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上)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下)

佛化生活|生病与探病

佛化生活|如何建设佛化家庭?
佛化生活|居家八法


菩提学处

怎样远离过度睡眠——《佛说离睡经》解读

明因识果  改往修来——读《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如何安顿身心——所依经典《八大人觉经》

切莫误解佛教——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学处|“信”在修行中的意义与作用


佛教历史

历史|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

历史|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
历史|元代杭州佛教的消长

历史|明代限佛与杭州佛教
历史|清代杭州佛教的盛衰


撰文|悟灯

摄影|一叶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