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咨询师专栏】邹峰:关于晓宇和他一家,我的思考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图 / 极昼工作室

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金家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金晓宇本人出院回到家里,接受了搜狐极昼工作室的采访。看了金晓宇本人讲述的故事,再结合之前金晓宇父亲的讲述,作为一直关注青少年情绪障碍和亲子关系的我,有些话不得不说。

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金晓宇的父母已经尽了他们的最大努力去帮助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从父子的讲述的互相对比中,还是觉得有很多点是值得思考的,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需要强调的是,我对晓宇的父母有足够的理解和敬意。他们和我父母是同时代的人,巧的是我们家也是两个男孩子,晓宇的年龄和我弟弟相仿,哥哥晓天应该和我年龄差不多。晓宇父母是1984年调回杭州,我父母也是差点1984年调到杭州,晓宇父母是桐乡人,我妈妈是桐乡的隔壁海宁人。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个年代的父母的做法,包括他们之间的争吵冲突。

我写这个文章绝不是要批评晓宇的父母,而是表达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们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一  我们对待伤害的态度,比伤害本身更重要

关于金晓宇意外眼睛受伤,金老先生的叙述中有这么一句:

从六岁剩下一只眼,妈妈就为他流泪,抱着他不知哭了多少次。


孩子因为意外一只眼睛失明了,发生这样的伤害当然是让人痛苦的,但是既然不幸已经发生了,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把它淡化,让孩子感觉到这不是什么大事,我们依然可以做原来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妈妈抱着孩子一次次的崩溃痛哭,其实就是把伤害反复强调,放大,把伤口一次次撕开,让孩子更恐惧和绝望。

美国有个滑雪运动员,因为疾病失去了双腿,后来她装了假肢继续滑雪。她写文章列举了她用假肢带来的很多好处,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她说用了假肢,出去滑雪再也不怕鞋子受潮脚冻伤。和男朋友约会,她可以根据男朋友的身高选择不同长度的假肢,不用担心身高不般配带来的尴尬…。

乐观稳定的家人,是治愈孩子创伤最好的良药。

二  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容器

把孩子不可承受的情绪接下来,然后转化为可以承受的情绪再返还给孩子。这是比昂著名的容器论。

设想晓宇因为眼睛不好在外面被小朋友嘲笑,回到家里找妈妈哭诉,妈妈紧紧地抱住晓宇,让孩子的眼泪在妈妈怀里尽情地流淌,等孩子哭够了,再拍拍孩子后背,在耳边轻轻地安抚几句,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妈妈也需要流泪发泄情绪,但是一定不能比孩子更崩溃,否则是相当于让孩子充当了自己情绪的容器。

孩子需要父母的共情和理解,也需要来自父母的力量。有时候共情和给力量是一对矛盾,家长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做到了共情,又没有被过度的卷入,而是用一个坚定的态度给出力量。

三  所有的症状都是解决方案

金老先生说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晓宇最困难的时候。晓宇去年10月突然一个人去温州,又若无其事地回来了,他预感到晓宇的躁狂要发作了,不久晓宇就被强制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有两个点。

首先,十一月到来年三月正好是冬季,抑郁或者双相患者在冬季容易症状加重。

第二点,晓宇自己的叙述是:

去温州的时候我是知道的,有意识的,就想坐坐火车看看风景,想去温州散散心。老爸之前照顾老妈吃不消,我让他请个保姆,或者送养老院,他不愿意。老爸照顾老妈累了也要发火,他发脾气的时候嗓门很大,说你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好,我就想躲一躲。


晓宇去温州的目的就是想离开家躲避那种压抑的气氛。

所有的症状都是解决方案。离开家去外地透透气,这是晓宇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家长对症状特别恐惧焦虑,用强制的手段去控制症状,其实是剥夺了患者的解决方案,让患者更加恐惧和无助,然后发展出更严重的症状,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四  父母不要吵架,互相指责

晓宇说:

那时候我父母都在民生药厂工作,比起天津的时候,待遇差了,记得刚来杭州的时候,他们俩一天到晚闹矛盾。


家庭氛围不好,就像一个管道系统压力过大,其中最薄弱的环节肯定最先出问题。晓宇是小儿子,一只眼睛又刚刚失明,正是最敏感脆弱的时候,父母吵架,家庭氛围不好,对年幼的晓宇来说一定是雪上加霜。


五  把决定权还给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晓宇几次说到到妈妈对自己的管控:

妈妈管我管得很严。小学读得好好的,她看着别的学校质量好,就让我转学。我想学历史,她让我学国际贸易……


她生病之后,对我的控制力减弱了。


浙江教育书店我三进三出,每次不想去之后,我妈妈就拖着我,一定要再去。


妈妈在我人生的道路几次关键环节像火车轨道一样,(替我)扳动轨道。例如大学填志愿,坚决不让我填历史系,而是填英语系……


不顾孩子的兴趣,片面地考虑眼下的就业前景,功利性地强行替孩子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这是家长很常见的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孩子一次次地无法自己选择,最后就陷入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就会不愿表达

晓宇说:

我总是把感情放在心里,有时候自己想一想,不表达。在家里我选择服从爸妈,他们会告诉我一个答案。


请允许我再一次引用弗洛伊德的名言:未被表达的情绪,从来不会消失,只会被活埋,然后以更丑陋的方式呈现出来。

孩子情绪无法用言语表达,长期压抑,就会用极端的行为来表达。比如金爸爸说晓宇砸了家里的很多东西。到了医院,医生就简单地判断这是躁狂导致的行为。在我看来这是他表达愤怒,缓解情绪的方式,也是他的解决方案。

在家里,我选择服从爸妈,简单的几个字,就是习得性无助最好的注解。

有人说,孩子长大过程中,注定和父母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就是悲剧。


六   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想着能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

晓宇说:

她(当时)在家里跟我说,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开朗一点,我很在意她说的话,又不知所措。


不同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势,向性格的人其实有很大的优势,不需要刻意去改变。而且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家长如果试图通过施加压力要求孩子改变,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增加孩子的内心冲突。

比如晓宇认为妈妈的话很重要,但是他又不知道如何去改变性格,就会非常惶恐,不知所措。不改变又觉得对不起妈妈,内心充满自责和冲突。这些冲突和不安全感,最后通通外化为症状。

家长越是想改变孩子,孩子越是没有安全感,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是害怕改变,导致家长越是想改变孩子,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不要去改变别人。用荣格的话说:我们连改变别人的念头也不要有。

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唯有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有人研究,已经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大约是10%,而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要占90%。

希望我的这些思考,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关阅读:

陪伴外甥30年,我的自我疗愈
夫妻同心,是孩子康复的良好土壤
当下:消极被动的伪接纳,打不开亲子间的心结
家人陪伴、药物治疗,助我渡过生二娃后的艰难时刻
面对抑郁复发,我唯有接纳、前行
辛苦了,今天你又多活了一天

邹峰简介:

渡过签约咨询师,渡过线下营发起人之一,渡过爱孩子团队成员,渡过杭州基地团队成员。

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多年前接触到抑郁症,有陪伴患者康复的经历。之后研学心理咨询知识,取向为人本主义,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陪伴,对处理青少年学习障碍、厌学、校园恐惧等方面有心得。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邹峰老师的页面,预约咨询

邹峰专栏:

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我对空心病的解读

如何终结“应该之暴虐”?

如何建立“治疗同盟”?

家长先破,孩子才能破

凡是已经发生的,都是好事 

怎样才能不让女儿成为下一个包丽?

表达就是疗愈

看见就是疗愈

心理治疗,其实比你想像的简单

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信任的奇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