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断裂性想象——2023年美国科幻研究协会年会(下)

科幻巴别塔工作组 科幻巴别塔 2023-09-22

朋友们好!这是SFRA2023年年会会议回顾的第二期!
本次会议从“断裂性”的角度出发,关注科幻文本中一系列断裂性想象。
感谢老吕、思齐、旦雪和小王的工作!

  • 本期目录:

    专题31:历史与神话
    专题32:赛博朋克中的断裂
    专题37:科幻与未来研究
    专题39:海洋乌托邦
    专题53:医学未来主义
    专题61:植物怪谭
    专题62:科幻中的时空关联和中断
    专题73:颠覆资本主义
    专题80: 原住民未来主义
    专题81:颠覆乌托邦
    专题 86:颠覆时间


  • 专题31:历史与神话

  • 波兰比亚威斯托克大学(University of Białystok)文学系讲师西尔维娅·博罗夫斯卡-斯泽斯琴(Sylwia Borowska-Szerszun)盖伊·加尔里夫·凯(Guy Gavriel Kay)的作品《日之终光》(The Last Light of the Sun,2003)对盎格鲁-撒克逊主义叙事的颠覆。奇幻文学(尤其是中世纪幻想文学)往往依赖于中世纪背景,比如包括君主封建社会,并以通过暴力施加影响的男性英雄为特征,因为评论家认为中世纪奇幻本质上还是保守。而博罗夫斯卡-斯泽斯琴认为,《日之终光》则挑战了这种传统倾向。该小说背景设定在维京人入侵撒克逊英格兰的时期(暗指了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时期)。凯的小说可以被归类为历史奇幻,他将幻想与写实相结合,以挑战这个时期的刻板印象,同时也颠覆了长期以来仍然强大的盎格鲁-撒克逊主义叙事。通过讨论历史灵感、叙事策略和对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描绘,博罗夫斯卡-斯泽斯琴提出,凯的作品有意识地试图打破与不列颠群岛早期中世纪相关的传统论调,尤其是那些被民族主义、优越主义和父权怀旧色彩所涂染的观念。


The Last Light of the Sun
,2003

  •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教育学院讲师弗朗西斯·福斯特(Frances Foster)讨论了雷克·莱尔顿(Rick Riordan)所著的《波西·杰克逊》系列(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205-2023)中的神话元素与英雄主义。在希腊神话中,种种英雄战胜外来威胁的和怪物,代表了秩序战胜混乱。希腊英雄及其冒险故事成为雷克·莱尔顿的《波西·杰克逊》宇宙的暗线背景,但他们的故事在莱尔顿的作品屡次得到改编。米诺陶洛斯不再困在迷宫中,而是在风暴夜晚出现在户外。同样,黄金羊皮位于波吕斐摩斯的岛屿上,这种位移扰乱了神话中古代元素,使它们在新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Foster认为,莱尔顿笔下的新英雄与他们的古代英雄对应物同时进行了身份认同和对抗。莱尔顿笔下的“新”英雄们有意识地承担了以前(神话中)分配给他们对应物的任务,例如击败米诺陶洛斯、寻找黄金羊皮和探索迷宫,但这些任务的新语境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些差异扰乱了神话英雄这一概念。

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 波兰卡托维兹西里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Silesia in Katowice)文学系助理教授艾娃·德拉布(Ewa Drab)重点探讨了当代英文奇幻文学如何在跨越传统历史和幻想思维的过程中处理历史事件和既定现实。德拉布认为,奇幻文学通过动摇历史体验,富有想象力地赋予了文学文本的接受模式中的参与性,因此读者被指派去解释过去的意义(也包括对当下乃至可能对未来事件的影响)。换句话说,与历史幻想的接触似乎会激活一个人对历史的感知,使其在事实的被动接受与对其意义的创造性解释之间划出界限。Drab的研究重点关注了英语奇幻作品对特定文化背景的不充分的呈现和探索,她讨论了贾斯汀娜·爱尔兰(Justina Ireland)的《恐怖国度》(Dread Nation,2018)、盖伊·加尔里夫·凯的《伊莎贝尔》(Ysabel,2007),以及切丽·迪马林(Cherie Dimaline)的《骨髓窃贼》(The Marrow Thieves,2017)。这三本小说都扰乱了时间的概念,提出了关于人类历史连续性的问题。

  • 专题32:赛博朋克中的断裂

  • 英国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英文系博士研究生维姬·布鲁斯特 (Vicky Brewster)以莎拉·福瑞( Sara Faring)的哥特心理小说《第十个女孩》(The Tenth Girl,2019)和斯图尔特·托尔顿(Stuart Turton)充满神秘色彩的《伊夫琳·哈德克斯的七种死法》(The Seven Deaths of Evelyn Hardcastle,2018)中出现的“故障”为切入点,讨论模拟世界与数字干扰问题。布鲁斯特认为,如果不是那些故障扰动的出现,托尔顿与福瑞创造的模拟世界完全能够凭借逼真、沉浸的效果而顺利达成向现实的过渡。在此基础上,布鲁斯特指出,相较于那些传统意义上发生在模拟媒体上文本性的虚拟干扰,作为深度数字世界的《伊夫琳·哈德克斯的七种死法》和《第十个女孩》所表现出的乱局来自人类而非数字。而当故障扰乱到某角色所处的整个现实时,就会引发该角色对其所生活世界的质疑,而这种怀疑将促使人们思考物理现实是否比虚拟更优越,成为突破模拟世界的催化剂。

The Seven Deaths of Evelyn Hardcastle,2018

  • 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西蒙娜·巴赫特洛塔(Simona Bartolotta)通过分析菲利普·K. 迪克(Philip K.Dick)的《暗色扫描仪》(A Scanner Darkly,2006)和澳大利亚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Greg Egan)在《检疫》(Quarantine,1992)中有关“干扰/断裂”的自我寓言,讨论后人类技术引发的本体认识论干扰渗透到赛博朋克里独特的现代感,并据此提出了“赛博黑”概念。巴赫特罗塔认为,“赛博黑”是一种通过形式干扰,协调技术与技术介导,使得惊悚和(新)黑色小说元素占据一般科幻模式的混合形式。而这些技术的广泛实施,已经打破了自我在现实中的统一性与稳定性。稳定的丧失又将进一步促使角色努力尝试通过技术建立起有关他们所在世界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和焦虑的情感折磨将变得难以逃脱。


    A Scanner Darkly,2006

  • 来自日本神户大学(Kobe University)全球人文科学学院全球文化系(Faculty of Global Human Sciences Department of Global Cultures)的讲师中村麻美和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张沛从女性视角出发,基于纪大伟(Chi Ta-Wei)《膜》(The Membranes,2003)和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2021)中断裂/被扰乱主体性现象,关注赛博技术的应用。她们注意到,上述两篇小说都将赛博技术被塑造为一种剥削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其视作有关成长的讽刺故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审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1985)中的“灵巧的手指”形象(这是一个对亚洲女性劳动生产力的东方刻板印象),她们建议批判性地探索《膜》所表现的有关“灵巧”手指的潜力,以及《克拉拉与太阳》中,以同情心为特点的“灵巧”思维。并呼吁关注这些文本在揭示以中产阶级核心家庭为重心的新自由主义社会中,一系列诸如如再生规范、异性恋规范和能力主义在“赛博技术”加入后所产生的偏移。

Klara and the Sun,2021

  • 专题37:科幻与未来研究

  • 柏林未来基金会(Stiftung Zukunft Berlin)的独立学者伊莎贝拉·赫尔曼(Isabella Hermann)博士依照其本人参与过创作的《帕尔格雷夫 22 世纪全球政治手册》(Palgrave Handbook of Global Politics in the 22nd century,2023),发表了题为“科学家为何要建立科幻世界?”的讲话。赫尔曼倡议科学家不仅要读科幻小说,还要写科幻小说。并解释道,科学家之所以要建立科幻世界,是因为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真实的未来可能性,还能为当下寻找技术和社会隐喻。例如,《帕尔格雷夫 22 世纪全球政治手册》就探讨了2121年的全球政治形势,在那时联合国与民间集团成立了一个新机构,该机构以算法优化全球政治。尽管这一机制能够消除战争、饥饿和苦难,但人们对其是否真正公正的疑问也提出了批判性的看法。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在火星上发生的秘密战争以及关于社会和科技进步以及人类是否愿意过和谐生活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科学家在科幻世界构建中的探索和思考。总之,赫尔曼认为,通过参与另类世界的构建,科学家能够更加生动地认识未来的颠覆性潜力和挑战。


Palgrave Handbook of Global Politics in the 22nd century,2023

  • 奥地利理工研究院(Austr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员温泽尔·梅纳特(Wenzel Mehnert)在讲座中介绍了一种名为 “未来写作工坊”(Zukunfts-SchreibWerkstatt)的参与式方法。该方法最初由奥地利未来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罗伯特·容克(Robert Jungk)和诺伯特·穆勒特(Norbert Müllert)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社区理念来增强人们对未来的灵感和创意。然而,正如容克和穆勒特所指出的那样,以不局限于政治、广告、娱乐等已经走过的道路来构建未来想象,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梅纳特建议,需要采取通俗易懂、鼓舞人心和引人入胜的方法 来激活未来肌体,启发参与者阐述并分享他们心目中的未来。


  • 来自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政治学助理教授卡斯滕·舒尔茨(Karsten Schulz)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科幻小说与未来研究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两个领域相互促进的方式以及对人们有关未来理解的影响。舒尔茨注意到,近年来科幻小说和奇幻元素开始逐渐融入未来研究领域,被用以帮助人们对“未来”的理解。他认为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人们开始意识到神话、叙事和讲故事对塑造人们对未来的看法的重要意义。许多学者也逐渐承认科幻小说在想象和创造多样化未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科幻作品不仅为超越实证研究和以政策为导向的预测过程外提供了新视角,在知识、哲学层面以及情感层面也都贡献了新的可能性。

  • 专题39:海洋乌托邦

  • 以色列海法大学 (University of Haifa)英语语言文学系高级讲师克伦·奥姆里(Keren Omry)从汉娜·布斯特(Hannah Boast)的“水文小说”(hydrofiction)概念出发,借助阿米塔夫·高希在《特大紊乱》(The Great Derangement,2016)中对于“水”的讨论,强调了科幻文学中海洋、河流内在的颠覆性力量。通过对阿萨夫·加芙隆(Assaf Gavron)的《水上乐园》(Hydromania,2008)、里弗斯·所罗门(Rivers Solomon)的《深海》(The Deep,2019)、纳姆瓦利·塞尔佩尔(Namwali Serpell)的《古老的漂流》(The Old Drift,2019)等作品的讨论,奥姆里认为这些小说将贫穷与希望融为一体,在稀缺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某种乌托邦式的愿景,但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反思了乌托邦的崩溃。这样一来,水文小说颠覆了根深蒂固的以土地和人类为基础的权力结构,面向海洋动物而生成的另类主体性。

The Great Derangement,2016

  • 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艾丽奥诺拉·罗西(Eleonora Rossi)首先强调了在过去几年中各个学科兴起的“非人类转向”(non-human turn),在此背景下,“水”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批判性概念,可用于揭露、批判和抵制白人至上主义、定居者殖民主义和异族父权制等环环相扣的暴力逻辑。通过对尼迪·奥科拉弗的《潟湖(Lagoon,2014)的详细分析,罗西探讨了“水”带来的游牧空间和流动性,以及由此构成的水下和水面乌托邦。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梅德尼耶大(Istanbul Medeniyet University)英文系副教授苏米拉·布兰(Sumeyra Buran)则从唐娜·哈拉维的《与麻烦同在》(Staying with the Trouble,2016)所描绘的后人类“怪物世”想象出发,介绍了我们在面对生态挑战时逐渐展现的“超人类转向”(more-than-human turn)。她详细讨论了土耳其 Netflix 剧集《绝夜潜行》(Yakamoz S-245,2020),影片中,太阳极性的改变造成了致命的伽马射线,任何暴露在阳光下的人都会瞬间致命。但是,人类并没有像很多好莱坞电影中讲述的那样搭上逃亡的宇宙飞船,而是乘坐潜水艇进入海洋深处,描绘了一种面向海洋的后人类世界。

Staying with the Trouble,2016

  • 专题53:医学未来主义

  • 在本专题中,加拿大卡尔顿大学 (Carleton University)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谢丽尔·汉密尔顿(Sheryl Hamilton)首先强调,对于生活在全球北方的人来说,疫病是避之不及的灾祸,是需要克服、纠正、改变的负面状态。但实际上,人类的文明从未真正离开疾病,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视角加以审视。通过亚历克西斯·肖特韦尔(Alexis Shotwell)的《反对纯粹》(Against Purity,2016),汉密尔顿尝试建构某种非二元的理论框架,重新理解身体、社会以及疫病之间的关系。随后,她介绍了卢克·杰拉姆(Luke Jerram)的 病毒雕塑、尼古拉·格里菲思(Nicola Griffith)的小说《菊石》(Ammonite,1991)、电影《僵尸世界大战》(World War Z,2013)、布莱恩·K. 沃恩(Brian K Vaughn)的诸多漫画作品、H. G. 威尔斯(H.G. Wells)的《世界之战》(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等作品,并以此出发,探讨了通过科幻文学建构哈拉维眼中“怪物世”的可能性。


Against Purity,2016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苏马克·穆赫吉(Somak Mukherjee)则聚焦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什(Amitav Ghosh)的科幻小说《加尔各答染色体》(The Calcutta Chromosome,1995),讨论了凝聚在“血液”中的权力关系。在穆赫吉看来,小说对于血液的刻画和呈现实际上与加尔各答的城市空间紧密结合,而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血液在流动、转移的过程中,也被卷入了更为隐蔽的殖民语境之中。他认为,通过《加尔各答染色体》,我们可以从某种“物质”的层面审视这座城市的历史、生态和社会环境,为我们理解后殖民城市空间和政治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


  • 波兰华沙大学(University of Warsaw)美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安戈涅茨卡·科瓦琴斯卡(Agniezska Kotwasińska)讨论了布兰登·柯南伯格(Brandon Cronenberg)电影中对于异体移植(allotransplantation)的再现。在人文主义的框架中,身体应被理解为一个主权自我:封闭、包含、统一并处于理性控制之下。相比之下,异体移植提供了一种在文化上更为模糊的身体/恢复的意义。在柯南伯格的两部电影《病毒抗体》(Antiviral,2012)和《占有者》(Possessor,2020)中,个人经历、记忆或人格实际上可以通过利用物理上的移植技术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中,由此模糊了“身体”的边界,显示出对于身体整体性原则的明确拒斥。

  • 专题61:植物怪谭

  •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ät Bochum)戏剧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凯瑟琳·佩欣(Catherin Persing)带领我们聚焦植物的能动性,将植物从背景引到了前景。她指出,植物构成了人类生存和文化的物质基础,而由于表面上的被动性,它们在几个世纪以来沦为装饰性背景或不显示能动性的第三方,但几年来,植物在文学研究视野中越发重要,这场 “植物革命”带来了某种植物转向(vegetal turn)。她详细讨论了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Algernon Blackwood)创作的怪谭小说 《柳树》(The Willows,1907)以及《树之爱侣》(The Man Whom the Trees Loved,1912),认为小说对植物的刻画挑战了时间性、知识性和能动性概念,同时质疑了西方世界的基本信仰,并让我们能够直面激进的他者。

The Man Whom the Trees Loved,1912

  •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英文系博士研究生布里安娜·贝斯特(Brianna Best)则重点讨论了真菌和蘑菇在推想类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她从陈楸帆的《菌歌》出发,探讨了神话叙事在后人文主义语境中的变化。在贝斯特看来,神话蕴含着某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将源自远古、扎根土地的原著文化与技术加持下的现代性联系起来,复魅于主人公“苏苏”身上,以此解构原始主义和进步主义之间的简单二元对立。在接触到篁村的生态系统,并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真菌神经网络相结合之时,苏苏看到了无限重叠的另一种未来,显示出一种面向“尚未”的乌托邦欲望。


  • 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英文系博士研究生麦肯锡·帕特森(MacKenzie Patterson)首先强调,以新怪谭(New Werid)为代表的当代科幻文学对人类中心主义逻辑的反思日益深入,揭示了迥然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亲密纠葛。她以杰夫·范德米尔(Jeff Vandermeer)在2019年出版的新书《死亡宇航员》(Dead Astronauts,2019)为例,讨论了植物所孕育的颠覆性力量。帕特森以梅林·谢德雷克(Merlin Sheldrake)的理论代表作《纠缠的生命》(Entangled Life,2020)为基础,介绍了针对植物的基因改造技术,以及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通过对《死亡宇航员》中“植物思维”(plant thinking),认为在植物之中,内含有一种能够抵抗资本异化和攫取的力量。


Dead Astronauts,2019

  • 专题62:科幻中的时空关联和中断

  • 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英语系的博士研究生安德鲁·科拉(Andrew Korah)通过对考德怀纳·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的两篇短篇小说——《马克精灵》(“Mark Elf”、1957)和《午后女王》(“The Queen of the Afternoon”、1978)的分析,探讨史密斯是如何开始远离人类中心主义的。科拉认为,通过人和动物之间的持续对话以及冲突,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组合,也激发了人类对生态需求的敏感性。在史密斯的故事中,动物和人类一样是未来的推动者。在人类世的背景下,史密斯对如何看待动物参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当物种相遇》(When Species Meet)开头时提到的问题: “当我抚摸我的狗时,我在抚摸谁?”(“Whom and what do I touch when I touch my dogs?”),科拉分析了史密斯故事中的角色,不论是机器人、植物、动物、人类还是由多个类别组成的生物,他们必须共同努力。


When Species Meet

  • 美国圣劳伦斯大学(St. Lawrence University)人类学系的副教授亚当·哈尔(Adam Harr)分析了英国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尔顿(Olaf Stapledon)的《造星主》(Star Maker,1937)。哈尔利用人类学、语言学、媒体研究和文学理论来分斯塔普尔顿如何利用语言和叙事学手段实现破坏性的“标量移位”(scalar shifts)。哈尔将扎卡里·霍顿(Zachary Horton)对视觉媒体中的“标度变化性”(Scalar alterity)和“标度坍塌”(Scalar collapse)的分析扩展到对斯塔普尔顿创造标度的叙事技巧的阐释。科幻和奇幻小说有特别的能力,可以在人类时间、空间和意识尺度之外的背景下描绘人类的思想和行动。《造星主》以跨越数十亿年和多个宇宙的兴衰展开,是科幻小说颠覆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早原型。哈尔认为,在标量变化和标量坍塌之间的振荡中,《造星主》向读者呈现了一种“不可伸缩性”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以人类为中心的欲望被悬置,限制在有限的特范围内。


  • 罗马尼亚阿尔巴尤利亚大学(Alba Iulia University)历史与文献学院的教授玛利亚-阿娜·图潘(Maria-Ana Tupan)从“游牧主体”(Nomadic subject)概念出发,对三部以移民问题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阿卡蒂·马婷(Arkady Martine)的《名为帝国的记忆》(A Memory Called Empire,2019)、吉姆·克雷斯(Jim Crace)的《大陆》(Continent,1986)以及电影《魅惑人鱼姬》(The Lure,2017)进行比较。在图潘看来,女性后人文主义理论家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提出的“游牧主体”已经成为当代移民世界的一个缩影,是一种后人文主义式的祛魅,人们在世界范围内无线流动,为的却是经济回报与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与过去追求信仰、文化提升或人类进步的旅行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A Memory Called Empire,2019

  • 专题73:颠覆资本主义

  • 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罗天任从德里达、本雅明、阿甘本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出发,从幽灵学的角度讨论了《中国2185》(1989)、《赛博朋克2077》(Cyberpunk 2077,2020)和《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1995)等作品中的生物技术以及生物经济。他认为,用哈特和奈格里(Hardt and Negri)的话来说,幽灵同时是生命脆弱性和韧性的标志,它们既记录了帝国(Empire)统治强加给生命的难以承受的暴力、痛苦和不公正,也记录了生命超越、破坏现有新自由主义秩序的潜力。在科幻叙事中,幽灵永远无法被生物政治的可支配性所把握,成为某种难以忽视的“问题”。

  •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讲师刘芸彤(Carolyn Lau)研究了蒂姆·毛恩(Tim Maughan)的《无限细节》(Infinite Detail,2019),该小说也被称为“后互联网”小说,显示出对于技术敌托邦的抵抗。小说以半虚构的People’s Republic of Stokes Croft(英国布里斯托附近的自治区)为背景,形成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政治飞地,但在刘芸彤看来,这片飞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超越性,但原先资本主义的等级关系依然在“新世界”中施加着影响,其中蕴含的乌托邦蓝图因而也摇摇欲坠。但同时,刘芸彤指出,小说作者Maughan塑造了两个交替并行的时间线,通过刻意的断裂和重构来创造新的潜在性。小说中的“身体”也都不是完全辖域化的实体,而是不断向外打开、连接,形成德勒兹和加塔利笔下的配置或欲望机器。


Infinite Detail,2019

  • 专题80 原住民未来主义

  • 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University of Oviedo)英语、德语与法语学院讲师米亚索·埃吉巴尔-欧加图 Miasol Eguíbar-Holgado首先介绍了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去殖民共同体”(decolonial solidarity),并通过加拿大梅帝斯族(Métis)作家切尔西·沃威尔(Chelsea Vowe)的 小说集《水牛是新的水牛》(Buffalo is the New Buffalo,2022),探讨了殖民化进程对原住民社会的严重冲击。她将殖民性视为一种“缓慢暴力”(slow violence),在漫长的持续性破坏之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被殖民主义和白人中心主义所取代。在此基础上,埃吉巴尔-霍加图以小说集中出现的种种角色关系为例,详细阐述了原住民与土地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wâhkôhtowin),强调了这种亲缘关系对于反抗殖民压迫的重要作用。


Buffalo is the New Buffalo,2022

  •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Dresden)美国研究博士研究生詹·艾登(Can Aydın)带我们回到19世纪,介绍了西方殖民者为北美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带去的种种“硬件”,包括铁锅、毛毯、枪支等等,认为这些“硬件”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但同时,硬件中包含的“软件”,即异族父权制、性别二元论、基督教、启蒙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却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历史问题。他进一步介绍了赛博朋克叙事游戏《1870》,尤其是游戏塑造的“发现场景”(scenario of discovery):游戏拥有超过60种结局,主人公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质疑着自己原先的殖民主义思维,从而邀请玩家代替角色寻找一种去殖民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


  • 德国不莱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英国与美国研究中心讲师阿莲娜·奇霍列夫斯基Alena Cicholewski同样从游戏的角度,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由《80天环游地球》改编的互动叙事游戏《80天》(80 Days,2014),以及游戏刻画的极地探险。在游戏的某一条故事线中,主人公在前往北极的路上车辆被毁,遭遇险境,被北欧萨米族的一位工匠所救,前往一座秘密城市 Qausuittuq。在这座城市中,不同的北极原住民聚集在一起,保护自己的聚落,并计划一场反殖民的革命行动。通过对80 Days视觉元素和游戏机制的分析,奇霍列夫斯基认为,游戏突出了历史上极地探险与欧洲帝国主义的深度纠缠,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作《80天环游地球》中的殖民色彩。

  • 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ät Tübingen)美国研究系博士研究生玛丽娜·平格勒(Marina Pingler)则从人类世(Anthropocene)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加拿大原住民作家瓦格辛·赖斯(Waubgeshig Rice)的小说《硬壳雪月》(Moon of the Crusted Snow,2018)。她将人类世看作一种需要被打破的“宏大叙事”,因为人类是由文化、性别、种族和经济的基于差异的集合,而不是一种同质化的地质力量。在平格勒看来,《硬壳血月》借鉴了17世纪清教叙事的部分特色,故事中的土著人往往被塑造成食人者,以魔鬼的形象出现,但与前者不同的是,作品以一种后现代和后人文主义的方式,也确立了殖民主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批判地回应了清教叙事的启蒙主义,由此构成了詹姆逊和琳达·林恩(Linda Linne)眼中的“元类型文本”(metageneric text)。


Moon of the Crusted Snow,2018


  • 专题81:颠覆乌托邦

  • 波兰克拉科夫“国民教育委员会”师范学院(Uniwersytet Pedagogiczny im KEN w Krakowie)的博士研究生阿格涅什卡·乌尔班奇克(Agnieszka Urbańczyk)介绍了美国作家阿达·帕尔默(Ada Palmer)名为“未知土地”(Terra Igno)的系列小说中的自由乌托邦。她认为,帕尔默的乌托邦质疑了新自由主义的社会语境,并揭示了当代霸权权力的隐形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对于文学未来想象的素质和控制。帕尔默笔下的25世纪既可以说是对自由主义完美世界愿景的完成,也可以说是对自由主义完美世界愿景的模仿。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家庭被替代、性别概念被废除、制度化的宗教消散、民族国家瓦解。但是,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平等现象只是在名义上被消除了。资源仍然有限、奴隶劳动仍然存在、宗教在暗中推动政治决策,现状靠暴力维持。帕尔默所描绘的系统的力量在于破坏了旧秩序的幻觉,这个系列作品是对支撑我们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制度最强大的工具——霸权的研究。

Ada Palmer

  • 独立学者彼得·塞弗斯(Peter Seyferth)同样也分析了阿达·帕尔默的“未知土地”(Terra Igno)系列小说,指出其中的世界是一种颠覆性乌托邦。小说中的不仅是有缺陷的、批判性的乌托邦,而且是一个混乱的乌托邦。塞弗斯认为该系列中的混乱是其叙事风格和世界建构的一部分。赛弗斯用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k Jameson)的颠覆概念(concepts of disruption)来理解颠覆性的想象力对该系列小说中的世界的意义。

  •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文理学院的教授,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史蒂文·夏维罗(Steven Shaviro)介绍了卡尔·内维尔(Carl Neville)的小说《土地征收》(Eminent Domain, 2020)。这是一部或然历史、半乌托邦式的科幻小说,设想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了一场革命,最终消灭了王室和资本主义,建立了不列颠人民共和国。在这个小说中,内维尔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理想,但却远非完美的世界。这部小说中还涉及了多元宇宙这个科幻设定,与内维尔的另一部小说《决议之路》(Resolution Way, 2016)产生了一些共鸣,描绘了一些相同的人物但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Eminent Domain, 2020


  • 专题 86:颠覆时间

  •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Trieste)早期现代史助理研究员茱莉亚·扬努齐(Guilia Iannuzzi)首先介绍了18世纪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演变,并讨论了真实历史在推想类小说对于这些意象的再现。她首先探讨了海伦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的几部经典小说以及彼德•科洛西姆(Peter Kolosimo,1968,1979),以及科洛西姆主编的杂志《Pi Kappa》,认为自18世纪以来,废墟作为来自过去的碎片,产生了对未来的新想象。根据考古学对于“过去未来”(past futures)的思考,扬努齐指出废墟的内在的“时代措置”能够生发出一种未来主义式的认知疏离,并讨论了推想类小说的时间概念。

  • 芬兰埃博学术大学(Åbo Akademi University)英语语言文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曹颖宝(Ann Tso)指出,在斯蒂芬·金的《闪灵》(The Shining,1977)以及 《它》(It,1986)中,施虐者父亲作为邪恶的化身时常出现,在一种恐怖叙事的背景下,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被悬置,科学、伪科学和真相之间的关系也会以更加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她随后聚焦斯蒂芬·金的《11/22/63》(2011),讨论了小说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重述,故事从或然历史的角度,将肯尼迪未竟政治理念视为某种乌托邦愿景。但曹颖宝认为,由此一来,《11/22/63》也彰显出一种民族本质主义,虽然小说在某些方面确实显示出历史偶然性所孕育的或然性,但这种本质主义却又否定了斯蒂芬·金努力在小说中呈现的政治潜力。

电影《闪灵》主题绘图(图片来自网络)

  •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吕广钊以罗伯特·诺奇克(Robert Nozcik)的理论作品《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1974)为基础,介绍了英国科幻作家肯·麦克劳德在《坠落革命》四部曲(Fall Revolution quartet)中刻画的自由无政府主义政治社群和由此衍生的“元乌托邦主义”(meta-utopianism),并讨论了通过无政府自由市场自发产生的超低限度的国家(ultra-minimal state)和最低限度国家(minimal state)。在吕广钊看来,虽然诺奇克的理论在英国受到汤姆·奈恩(Tom Nairn)等左翼知识分子的批评,但仍可以为麦克劳德对80年代以来撒切尔主义的回应提供思辨基础。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1974

文稿:吕广钊、李思齐、周旦雪、小王
排版:小王


会议回顾汇总
20.会议回顾:断裂性想象——2023年美国科幻研究协会年会(上)
19.会议回顾 | 格拉斯哥大学 X《基础》:变革之际——女性主义科幻研究
18. H. G. 威尔斯研究会:威尔斯与传记书写
17.会议回顾 | 2022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攫取主义(Extractionism)
16.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下)
15.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 (上)

14. 伯明翰大学:批判性奥威尔

13. 2021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科幻——行动与反抗

12. 世界科幻研究协会(SFRA):未来叙事与社会公倚

11. 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国际奇幻论坛 GIFCon 2021

10.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研究会2021年度会议

9.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超越边界:帝国、身体与科幻文学

8.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 : 进行中的项目 (Work in Progress)

7. 利兹大学:当代中国类型文学及海外接受

6.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生产性未来: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

5. 兰卡斯特大学:幻想与身体 (Embodying Fantastika)

4.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

3.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最终章)

2.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二)

1.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