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高考改革需考虑国情
今年是中国高考制度创立70周年。1952年,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70年来,尤其是恢复高考45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已今非昔比,经济市场化、家庭少子化、居民城镇化,人均收入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已相当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而且还会迅速提高,与创建高考或恢复高考时的社会环境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世纪以来,高考制度面临着变革的空前压力,不少学者提出对高考进行重大改革,提出各种各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然而,我认为高考是文化遗传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高考改革需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统一高考仍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
高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考试制度。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招生考试制度。高度重视甚至是过度重视教育的读书至上教育价值观,重学轻术、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崇尚名牌大学、对职业教育相对忽视的社会心理,重视公平竞争、笃信考试选拔的传统观念,讲求人情面子、好走关系的社会习惯,诚信不够、防止作弊任务艰巨的现实环境,导致中国人选择采用公平客观但竞争压力巨大的高考制度。
在多数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只是一部分人关注的学习能力测试。但是在中国,高考是具有政治意义、事关教育全局的国家教育考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切。
维护公平竞争、防止考试作弊是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为确保高考考试和录取安全,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签订安全责任书。安全责任书明确,省招委是治理高考环境、维护考试安全、整治考风考纪、组织考试和实施录取的责任主体。省招委要组织教育、公安、安全、保密、宣传、监察、建设、交通、工商、通信管理、无线电管理、卫生、疾控、地震、气象、电力、环保、食品药品、武警、政府应急办等20个部门对高考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省招委在高考期间设立高考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快速有效地处理高考中出现的各类突发、偶发事件。
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需要同时调动20个政府部门来齐抓共管,保障高校招生考试的安全。而且即使这样草木皆兵严阵以待,还有人挖空心思在高考中作弊。这就是中国高考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由于高考是教育领域社会最关注、其改革最复杂最敏感的改革,典型地体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因此高考改革具有重要性和高难度。在有关高考改革的论著中,不少人都会用到“困境”这个词。确实,高考改革如何在科学与公平之间兼顾或取舍,如何在合理与可行之间兼顾或平衡,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合理指符合教育原理或教育理论,符合选拔人才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道理和要求,也就是要破除“唯分数”。但是只要高校考试招生走向多样化、录取走向多元化,经常就会出现可以钻的空子,影响到公平竞争。保送生制度的压缩和规范、高考加分的调整和降低、自主招生的试行和取消,许多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刚性的制度把关,无论理论上多么科学合理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都会被人为因素侵蚀而无法实现初衷。
从改革方向看,高校招生考试应该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趋势发展,只是改革的步骤和速度需要与中国的诚信体系、社会风气、文明进步程度相适应。美国大学的入学考选,包括高中成绩、SAT(学业能力性向测验)或ACT(美国大学入学测试)成绩、推荐信、学生自撰申请资料、面试、其他辅助申请资料等六个方面的考察。多少年来,有许多人都提出应该参考美国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来进行高考改革,或者借鉴与中国高考更接近的韩国、日本等国大学入学考试,采取比较多样化的方式,让考生有充分的选择权。2014年出台的新高考改革,就是部分参考了韩国、日本等国的高考,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3+3的高考科目,就是非常多样的自由“自助餐”模式,然而因为试行中出现弃考物理、等级赋分等问题,结果出台了改进后的“3+1+2”科目组合“套餐+自助餐”。又因为还是出现弃考化学同样会影响学生科学素养下降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在2021年公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由于此科目指引中,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高考实际上又在相当程度上回归到文理分科了。
经过比较鉴别和实践检验,相信大家终会明白,世界各国高校招生考试各种各样,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合适的模式,以统考为主的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本文刊登于《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7期。作者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阅读: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