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3)



一生必读的巨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温馨提示:阅读前,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千福轮相之渊源


    

       无数劫之前,有一国王名马车姆,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得一太子名慧光,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太子慧光具有远远超越一般人所及之智慧,国王理所当然就将之作为王位继承人。后国王去世,众人正欲为太子行加冕大典时,太子却对众大臣说道:“我不能登上王位,因行非法之众生若被我以杀头方式加以处罚,则我本人亦造下大罪业。故而若众生皆能行持十善道,我方才愿当国王。”众人于是就说道:“我们定厉行善法,请你务必当上国王。” 

      慧光这才同意举行加冕大典,并最终登上王位。他当国王以后,要求国人都必须行持十善业。魔王闻听后则顿生妒意,他以造假方式将众多信件寄给众人,信中写道:“众人以前所做善业无有丝毫感应,故而大家以后均可放心大胆广行恶业。”  

       众人在接到魔王以国王名义所写信件后,都不敢相信其中所说话语,他们满怀蹊跷请求国王予以澄清。国王也深感惊讶,他想:我从未写过这封信,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越想越觉奇怪,他便非常想了知此信到底从何而来,人们心态会否因之而生变化。于是他就出宫观察探访。
 
       魔王则在路上幻化成一身陷烈焰中之可怜人,他嘴里不停高声哀号,国王便问:“你为何落此境地?”魔王诡辩说:“我以前令众人广行十善,以此缘故,我现在感受如是痛苦。”国王马上问道:“如是让人行善,自己怎可能感受此种痛苦?如你令众人皆行十善,不知他们到底得未得到安乐?”魔王回答说:“他们均已得到安乐,唯有如我这样劝别人行善法者才落此痛苦境地,受我劝化者则绝不会感到丝毫痛苦。”国王听罢高兴说道:“只要他们能获致安乐善果,自己再感受痛苦也无有任何后悔之处!”魔王闻言立即消失不见。
  
      国王到处令人行持善法,并时时赞叹善法功德,大家信受奉行,时刻牢记三门行善。国王后来以此福德而拥有金轮宝等七轮宝,并逐渐成为转轮王,让四大部洲众生皆行善法。 
世尊因地时如是亲行十善,并令众人亦行十善。以此因缘,后来成佛时,世尊脚掌便具千辐轮相。

       另外,久远之前有普救、善成两商主,各人皆拥有四万商人眷属。善成素喜寂静,后便在一仙人前出家,并终获缘觉果位。商人们则因不见善成踪影而到处寻找,但始终都未找到,他们便将情况告之普救。普救告诉众人务必要找到善成,于是,八万商人便开始在各处广泛搜寻,最后终于见到缘觉。众人诧异问道:“你为何要舍弃我们前往寂静之地?”  

       因大尊者只依靠身体为别人说法而不以言语宣说之故,缘觉就幻现出自身出火、闪电等种种神变令众人生信。普救则令八万商人供养缘觉,并说道:“供养他之功德日后定会成熟果报。”众人便广行各种令缘觉比较满意之供养。普救商主随后又教导这些人守持五戒。 

       当时之普救商主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


 


 目录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6)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8)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0)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2-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2-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6)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8)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0)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