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继东北雨姐的BGM之后,又一首洗脑全网的歌出现了。来摆出弹吉他姿势,跟我一起唱:“曾经~我茫然前行~黯夜的路上~~微风~刺痛著灵魂~找不到应该的方向~”产出这首歌的电影,可谓是春节档之后华语电影的又一批黑马——《周处除三害》。没有大咖演员扎堆、没有热门话题讨论,甚至都不是一部新片(去年10月已经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却在这几天里横扫春节档大片。上映4天票房达到1.58亿,目前单日票房已经爬到了榜首,让网友们重新回忆起了阮经天的魅力。多少人都是听说“因为尺度很大,点映后又临时更换上映拷贝”的传闻,才走进电影院。不过好在,这次没有掉入货不对板的陷阱。目前《周处除三害》已经被打到了8.2的高分,高赞评论全是:“尺度确实大,也是能在大荧幕上放的吗?”(注:本文涉及部分剧透!!!介意的朋友可以先“收藏”,待观影后再阅读。)01尺度大,不全靠猛洒血浆即使没有看过原片,你大概也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过这段著名的礼堂戏——阮经天对着一屋子的灵修信徒,面无表情地一枪一个,血浆喷射。信徒们面带微笑,唱着那首曲风温柔的《新造的人》,给暴力场景又增加了一万点诡异。论视觉冲击力,在当今电影院里确实是难得的大尺度。另一个被放在“尺度”下讨论的,是电影中的情欲戏份。女主角小美,母亲替继父顶罪入狱,而她则被继父操控、虐待。但“这片子能进电影院”这件事之所以让人格外震惊,倒不只在于这些细节。而是阮经天饰演的主角,完全无法用世俗善恶观来衡量。大陆悬疑片这两年也常拍恶人主角、疯批主角。但他们的“恶”通常是为了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而且最终会幡然醒悟并受到惩罚。在剧情里起到的都是同一种功能:“反面教材”。阮经天演的陈桂林却是个自洽的恶人。恶得毫无悔意、疯得毫无逻辑。出场时他就是意气风发的黑帮打手,帮自己帮派的大哥要账,能直接用手榴弹炸翻整个赌场。在葬礼上射杀黑帮大佬,又插瞎了警察的一只眼睛,最终成功从作案现场逃脱。在街上边跑边呼啸的样子,不像刚刚杀了人,倒像是在什么大赛中得了第一名。枪击案之后,陈桂林被通缉了四年。头发长了、胡子拉碴了,外表看起来像个成熟男人了,也(被告知)得绝症了。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接下来应该是他幡然醒悟,决定发挥余热、除掉其余几个恶人来赎罪。结果陈桂林决定在恶人榜单上给自己打排位。他去警局自首,本来以为作为背负人命的杀手,会被警方立刻严密控制起来。谁知道年轻警察根本不认识自己,反倒被推到一边去排队登记。又发现自己在通缉令榜单上只排在第三,照片还被人撕下去了半张。这怎么行?当坏人也要当一个名垂青史的坏人!很多人评价《周处除三害》时,都会用到“干脆利落”这个词。因为发现自己在观影过程中,脑子真的完全跟着剧情走。不用想着A设定戳中了哪种现实情绪,B人物会不会引发舆论骂战,C细节会不会误导观众。反正从人物到剧情都出格太多了,想也想不过来。现在说回到前面那个“礼堂屠杀”,真正的大尺度倒不止是说场面血浆浓度有多高。而是它并没有完全遵循“正义战胜邪恶”的叙事路径。灵修中心的尊者被揭穿逃犯身份,面对枪口时还在为自己的杀人行为做最后狡辩。“一场天灾,一次地震,要死多少人。你怨过天吗?怨过地吗?”按常理,接下来肯定是主角来一段掷地有声的嘴炮,把对方说到哑口无言。最后打死Boss维护正义,解救其他被洗脑的人。但陈桂林直接玩起了“我连开九枪看你到底死不死”的游戏,主打一个以暴制暴。懒得再论什么是非对错,赶紧闭嘴吧你。而对待眼看着组织头领死亡、却依然执迷不悟的信众,他也没有再做更多劝说和犹豫。直接一枪一个,送他们物理飞升。在这样纯粹的“恶”中,再琢磨陈桂林屠杀手无寸铁的人是否合理、这些信徒是否罪不至死,主角这种屠杀式的“正义”是否合理,都显得迂腐可笑。“只想说好久没见过这么纯粹的恶人形象了,好残暴好喜欢。”02被“大尺度”宣发骗那么多次,这回见到真的了客观来说,《周处除三害》的剧情并非没有问题。除了最近陷入抄袭争议之外,警察跟罪犯之间莫名产生的惺惺相惜、陈桂林决定自首的动机,都有一些牵强。至于他腹部被捅被活埋一晚后,还能掀开棺材盖大杀四方,基本已经属于科幻片的领域了。但至少是一部可以让人讨论的电影——这已经甩开同行们几条街了,毕竟很多电影甚至都让人提不起讨论欲望。“大尺度”这个词,观众这几年来其实没少听。去年底《涉过愤怒的海》,直接把“建议十八岁一下观众谨慎观看”写在了海报上。宣发时都是左一个“凸显人性之恶”,右一个“现实故事改编”。只不过看多了就会发现,这些“尺度”基本都停留在海报上、短视频片段里。宣传片里是恶灵骑士,一看正片是宝宝巴士。电诈题材的《孤注一掷》,在社交平台上疯传的片段是王传君拜佛;你以为它要拍诈骗头子如何蛊惑人心,结果王传君在里面连男二都算不上。《消失的他》宣发时,用东南亚骗子和畸形秀来吸引眼球。结果什么骗子美女、精神科医生全是演员,整部电影里只有男主一个恶人。《涉过愤怒的海》,故事设定是失去女儿的底层父亲,对峙包庇杀人犯孩子的富豪母亲;你以为是个底层人通过暴力反抗不公的故事,结果人家讲的是爸爸再爱我一次。后来,观众都被骗麻了。去年有部以“富豪侵犯女孩”为主题的电影,当时被截图出来宣传的是袁弘在酒店的一段潜规则戏。看起来也挺敢拍的,但观众已经产生了一种狼来了的心态。就像是从超市买泡面,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包装袋上图案仅供参考。直到《周处除三害》端上来一盘有菜有肉有海鲜,比包装袋还要丰富得多的手擀面条。看完电影后,我好奇地去搜了搜这个电影在短视频平台的宣发账号,立刻明白了它之前为啥没火花。这宣发文案的“小美大壮”味儿,可太熟悉了。有“主角演技炸裂”流——阮经天真实演绎死囚被枪决,5秒钟演出7种情绪;有揭秘洗脑组织套路的警示流——“他们环环相扣的手段让人后背发凉”;还有紧跟热点的轻松流——然而再花哨,在如今的观众眼中,也不过是又一个泡面生产商。直到有看过的人愿意高呼:不是的,这是一家正经的街边面馆。厨师虽然没有多么高超的烹饪技巧,但至少用料很特别。特别在恶人不一定会被绳之以法,也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名利双收的“尊者”,最终被更恶者除掉。主角的惩恶扬善,不一定是出于对正义的维护,更不见得会“点到即止”。陈桂林在礼堂屠杀后主动自首,坐进警车前高举双手,对着现场的所有记者高喊:“我叫陈桂林!”这是任何短视频宣发,都传达不出来的“大尺度”。03当电影“预制菜”,遇上“新鲜小炒”《周处除三害》到底配不配得上8.2分?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盘点这几年的电影,甚至不存在跟它对比的坐标系。如今票房不错的主流华语电影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国外的冷门IP改编,或者是古典名著的二次创作,比如《误杀》《封神》等。另一种是所谓的热搜电影,或者说短视频电影——只要找到某个讨论激烈的社会议题,或是某种大众情绪的公约数,故事只要大概圆得上就行。不是说这样拍出的只能是烂片。就像《涉过愤怒的海》戳中了不少跟父母关系紧张的年轻人,《年会不能停!》也让很多打工人在电影院里狠狠爽了一把。只不过这些话题明明早就被社交平台嚼烂了,连网友吵架都吵了好几轮。隔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又被搬上大银幕,还煞有介事地当作新鲜事儿来拍,难免会有种酸菜白肉硬充东北bistrol的无趣感。(没有说酸菜白肉不好的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边看电视一边做别的事儿的时候,剧情演什么不要紧,只为听个响。如今电影似乎也正在成为“气氛组”式的大众娱乐,而非文化产品。主创们“押题式创作”。只要找一个在网上被热烈讨论过的话题,再请几个口碑不错的演员,就能攒出一部“大尺度现实主义片子”。就像是在做数学题,公式、解题步骤已经确定了,区别只是看这次主创带入的数字是2还是3。观众们“共鸣式”观影。看什么电影,取决于这电影选的话题是否跟我相关。打工人看完《年会不能停!》骂领导,自觉讨好型人格的年轻人在《热辣滚烫》中寻找力量。走进电影院之前就知道自己这2个小时会获得什么,董事长一定是个好人、贾玲减肥成功后一定会拒绝雷佳音。谁也不再指望看到什么新鲜的、出格的、无法被几个标签简单归类的惊喜。但我们都知道,电影从来不止是这样而已。《周处除三害》,就像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卖预制菜的商场里,突然端出一盘辣椒炒肉。或许太咸了、火候也差点,但至少是刚出锅的、带着焦香味的。现在你问大家,为什么会把一盘普通小炒吹到如此玄乎的高度?“因为我真的饿了,所以什么都吃得下。”包小柏在女儿去世后一夜白头,他用2年攻读博士学位,用AI“复活”女儿。他说:我放下了,女儿才真的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