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

其他

大学经费告急,文科“撤销潮”要来了?

星标麦研⭐,精彩信息不错过“文科有什么用”在社交媒体上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经费的紧张,文科生发展的困难,文科专业似乎成为了矛盾汇聚的焦点。一些人认为文科浪费资源,对社会贡献不大,撤销是在节约教育资源。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又有媒体报告,一些大学因为经费告急,关停了一些入学率较低,学费收入较低的“文科”专业。经费告急,大学撤销艺术类文科专业根据福布斯(Forbes)近期报道,位于美国圣路易斯的丰邦大学(Fontbonne
1月25日 下午 6:31
其他

官宣!超40名辅导员晋升教授、副教授

星标麦研⭐,精彩信息不错过近日,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天津市教委以“抓实铸魂工程
1月22日 下午 6:30
其他

一批学校关停!大学生源荒,真来了

星标麦研⭐,精彩信息不错过在蝴蝶效应之下,由于新生儿数量的持续减少,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关停,幼儿园教师的社会需求量随之降低,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而学前教育专业,则是不少高校目前都在开办的专业之一。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省教育厅:严控教育学类专业设置!

7月初,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求严格控制全省布点较多的新设专业,并明确指出要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
2023年8月5日
其他

抽检!清退!研究生出口超严格,高校还得注意什么?

预告:明日《星视角》系列专栏将更新程星博士的最新文章。目前程星博士已就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高校建设住宿书院、学术咨询、大学的国际招生、为什么大学生不(需要)读书、大学教育作为能力的信号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明日程星博士将就“成才道路上的分岔口”这一话题分享见解,敬请期待。近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1年)》。在报告中,厦门大学公布了2021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2篇博士学位论文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根据评审意见来看,这几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主要存在创新性不够、选题宽泛、论文规范性欠缺等问题。厦门大学表示,会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结果。并且已第一时间约谈相关学院院长和导师,对问题论文和指导老师进行处理。研究生论文抽检,严格!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教育部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重磅!2022月收入最高的15个专业揭秘,最有“钱”途的是TA

薪资收入一直是大学生求职时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薪资也是部分考生和家长选择报考专业的参考要素之一。那么,2022年哪些专业领跑月收入排行榜,表现亮眼呢?今天,我们为大家揭秘——本科月收入TOP3: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类专业薪资优势明显就业蓝皮书显示,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本科专业是信息安全(7439元),其次是软件工程(7205元)。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薪资优势明显。本科专业月收入TOP15的排行榜中,入榜较多的是计算机类专业(6个)和电子信息类专业(5个)。值得一提的是,月收入在前6的专业中,除信息工程专业外,其余均为计算机类专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深入,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均与之相关。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相关岗位也愿意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较高的薪酬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21百度高考搜索大数据报告》,汇总了2021年以来搜索热度增长最快的十大热搜专业,其中就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在月收入上的表现也较好,2021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月收入分别为6828元和6697元。高职月收入TOP3:铁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机车交通运输大类专业表现优异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高职专业是铁道工程技术(5761元),其次是动车组检修技术(5684元)。从榜单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相关专业表现优秀。排在前七的铁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机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速铁道工程技术、空中乘务、铁道供电技术均属于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其中除了空中乘务属于航空运输类专业,其余均为铁道运输类专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就业、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及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共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两部明确,采取务实管用措施,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吸纳就业,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具体推出降门槛、强素质、树典型3项重点举措。整体来看,社会需求、相关专业培养质量、毕业生能力水平、行职业特点等,都会对毕业生薪资产生影响。那些与新兴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毕业生,更容易获得高薪酬就业机会。注意!关注“麦可思研究”公众号回复关键词“本科月收入”可获取本科月收入TOP30榜单回复关键词“高职月收入”可获取高职月收入TOP30榜单数据分析
2022年5月8日
其他

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这些高校,全力加速!

师范院校迎来大利好凭借国家和地方的强力“助攻”,如今师范教育行驶在“快车道”上。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加强师范教育。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实施“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仅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相继出台“提质计划”和“强师计划”:“提质计划”将重点支持青海师范大学、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师范学院等32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建设;“强师计划”将支持50所左右师范院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并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加强一流师范大学群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等等。与此同时,各地也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期,把加快发展师范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继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后,近日,广东发布了新一轮建设方案:《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建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参与,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新时代师范生培养体系,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优化师范生培养规格、层次和结构。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教育格局。……在资金安排上,国家持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28亿元用于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等38所师范院校建设。今年推出的“强师计划”将拿出50亿支持50所师范院校加强建设。从高校近年公布的经费预算来看,不少师范院校腰包鼓了,也更有底气了。与2020年相比,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经费涨了12.62亿元,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经费也有所增长。
2022年5月7日
其他

​教育部重点支持32所师范院校发展!这项重要工作如何开展?

本文原标题:《师范类专业认证通关经验谈》今年2月,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通知决定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下简称“提质计划”)。近日,众多师范院校陆续在学校网站公布成功获批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的消息,其中部分高校明确要在师范专业认证规划提质等方面抓住机会。据了解,本次共32所地方师范院校入选。此前,教育部曾明确要通过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等办法,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保障办学质量。师范专业认证是众多师范院校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内容,但由于部分师范院校是首次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在工作中可能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张秀丽为我们深度分享学校的相关经验与做法。注:在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9月底发布的《关于公布2021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名单的通知》中,该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位列其中。麦:基于相关工作经验,您认为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在调动各专业、师生积极参与认证方面可以如何做?对其他师范类院校有怎样的建议?张秀丽:基于个人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学校是否高度重视,学院全体师生是否团结努力。专业认证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学校各部门共同推进认证工作,尤其是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在育人环节共同努力。对于学院来说,全体师生需要共同努力,真正做到“认证为人人,人人来对标”,才能把认证理念落到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
2022年5月5日
其他

名校博士生造假,被“封杀”10年!处罚重了吗?

名校博士生投稿不成,反被期刊“封杀”,还要被所在大学调查,前途未卜……近期,国内知名期刊《经济学》(季刊)在官网公布了一则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可谓“狠、准、猛”,引发一波网友关注。
2022年5月4日
其他

教育部支持一批优质高校升本!已有高校申报

职业教育发展,风头正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4月20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职业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九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4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了多条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其中便包括:支持一批优质的高职专科学校独立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指导符合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事实上,教育部已多次明确支持职业本科发展。2018年,教育部明确15所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7月,教育部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以优质高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今年,在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表示将支持一批国家优质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同时鼓励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多方共进根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32所职业本科中,有22所为民办院校。河北、山东、江西的本科职业学校最多,均有3所。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曾刊文指出,虽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已由最初的15所增长至2021年9月30日的32所,但这仅占高等学校的1.06%,占高等职业学校的2.11%;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但这也仅占高等教育的0.04%,占高等职业教育的0.74%。可以说规模缺口仍然较大,学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但这个问题预计将逐步得到改善。2018年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各地便积极响应,相关政策频出,不少高校也积极推进职业本科学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以来,已有十余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信息传出。比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向广东省教育厅递交申请,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大学(暂定名)纳入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已完成申报方案,将申报建设“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从这些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信息来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受到官方支持,以自身为基础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宁夏闽江职业技术大学等受政府支持筹建;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和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联合创建。从地域上看,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高职院校涉及全国多个省份,广东省有5所高职院校筹备升格职业本科学校,数量最多。此外,四川、宁夏等中西部省份也有多所院校在筹建进程中。职业本科如何保证办学质量?新职业教育法还提到,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作为,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自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这其中,职业本科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是众多学者、专家、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厘清的问题。关于专业、课程如何设置的问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曾给出建议:专业设置方面,要瞄准两个高端。一方面是传统专业升级要瞄准产业高端,推进专业建设向服务智能制造提升;另一方面是新兴专业设置要瞄准高端产业,依托原有专业优势积极拓展新的专业方向。同时,对接新兴技术,推进专业数字化融合。探索建立二级学院、专业群和专业互通衔接的有效机制,在原有纵向体系基础上,建立相对灵活的以专业群为基础、以跨学院的人才培养项目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的横向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纵横交错、协调高效的专业建设柔性管理体系,实现专业(群)间的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技术互补。课程设置方面,要夯实专业发展基础。本科职业教育要坚持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模式,面向产业动态、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和职业能力来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要防止出现课程设计仅面向当前工作任务,而无法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容变化的情况,不仅要精准分析现有岗位,更要把握岗位变化情况,建立健全课程内容随职业岗位要求及时更新的有效机制。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光明网文章《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三个关键》提到,人才培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让职业教师同时接受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能够获得强力支持。同时,试点院校还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撑。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新华社、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中国教育报、光明网、中国高教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期责编
2022年5月3日
其他

先行者复旦,凭什么把通识教育做得这么好?

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对学生通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通识教育成效的管理和评价也是高校促进学生成长、开展增值评价的应有之义。中国开展通识教育较晚,但先行者——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已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在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其内容相对宽泛,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并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能力。在学科分工愈加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的当下,通识教育的回归显得尤为可贵。在实际建设中,不同学校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培养宗旨。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找到许多共有关键词: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对学生广博知识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通识教育成效的管理和评价也是高校促进学生成长、开展增值评价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内率先开展通识教育并已积累丰富经验的高校——复旦大学在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怎样的经验?在通识课程管理和评价方面又做出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分享学校的经验。探索中前行,复旦开启通识教育2.0版本复旦大学是中国最先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开展通识教育初期,复旦大学曾这样阐述: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历经十余年探索,复旦大学已经进入通识教育2.0全面建设期。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目前,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孙向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与中国历史、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传统相适应,并能够立足于本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出通识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目前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一是强调人格完善,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领袖才能。二是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能够面对全球化挑战,能够认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中国人,能够体认中国传统的博大智慧。三是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写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领导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具有批判精神、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麦: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其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怎样的?孙向晨:复旦大学强调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人才。“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培养目标予以实现。2006年通识核心课程设立了六大模块,首批推出50门核心课程。从2015年开始,又增加了“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的模块。学生根据学分要求可在相应的模块中自行选择一门课程修读。2006年至2014年,学校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各方面共同推进课程建设,保证通识理念深入人心,设定基本目标,确定课程模式,积累课程储备数量。自2015年起,复旦大学针对核心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识教育理念未能完全有效落实、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组织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等,启动了核心课程新一轮建设(我们称之为2.0版本)。学校以“建设好每一门课程”为目标,提升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获得感,真正有效地展开通识教育教学活动。麦:为保证通识教育教学全面展开,学校在师资保障方面也一定投入了许多。孙向晨:在复旦大学,从事通识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自各个专业院系,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科属性,教师的职业规划和行政属性也归属各自的专业院系。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邀请来自各专业院系的教师教授通识核心课程,有其内在的独特优势。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具备相当程度的学术积累和学养,是开设通识核心课程的基本前提。而通识课程要求:教师需要在自己业已成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论视野尽可能打开,将概念化的专业意识转化为经验性的问题意识,从学科视野自觉转向理论反思,在教学上,从注重知识点的讲授转向思考点的聚焦。近年来,复旦大学致力于通识教育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例如,设立“年度优秀教师”奖项,奖励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识课程教学、教学效果好、对通识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每年评选3名,自2018年起至今已经评选出12位在通识核心课程教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另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午餐会、工作坊、教学沙龙、教学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希望其他教师见贤思齐,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构建通识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打造高品质“金课”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理念共识,资源、课时的分配,师资配备等是开展通识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另外,“通识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曾一度被认为“水课”代表的通识课程也急需挤掉水分,甩掉“水课”的帽子。有效的通识教育管理是确保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倡导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当下,建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管理是行动关键。为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复旦大学做了哪些探索?麦:针对课程教学,复旦通识建立了怎样的管理机制?孙向晨: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中强调学术与行政的紧密合作。首先,形成了“核心课程委员会—模块建设专家小组—基本课程单元教学团队—课程”分工协作模式。核心课程委员会负责制定新一轮核心课程建设方案,总体领导七大模块工作;委员会下设模块建设专家小组,各模块分别组织基本课程单元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其次,建立“通识教育中心+教务处”联合管理模式。通识教育中心负责课程建设、教学学术等工作,核心任务是凝聚优质师资,提升课程质量;教务处负责行政推动、资源统筹,主要为推进通识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资源调配。最后,建立“院系+核心课程委员会”双重新课审核模式、“教师+院系”双重激励模式、“教授+行政”双重建设模式,这不但有助于在大学院系组织系统中打造“通识教育场域”、推动“教师共同体”建设,而且能较好地调动院系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在通识教育中形成更大的合力,学术性的专业能力与行政性的协调能力是复旦通识管理机制的关键。麦:自复旦开展通识教育以来,学校不断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进行着重新规划和调整。学校新一轮核心课程建设都做了什么?孙向晨:2014年及之前是复旦通识教育的起步阶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开课的数量,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课程储备来开展课程质量的评估、提升与淘汰等方面的工作。2013—2014年针对第一期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检讨与反思。2015年开始通识教育2.0版本改革,设立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好每一门课程”。针对这个核心目标,学校一方面讨论了什么是“好”这个概念,也就是制定标准;另一方面,在提出相应标准后,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踏踏实实去实践。学校新一轮核心课程建设的举措主要包括: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建设50余个七大模块基本课程单元,促进通识教育理念在“模块—单元—课程”三个层面的有效实现;深入推动“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明确学习各环节的作用,夯实“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制度,切实提升核心课程助教工作水平,建设3学分课程,落实“阅读—思考—讨论—写作—实践”环节;打造通识教育教师共同体,组织教学研讨,设立“年度优秀教师”奖项,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打造通识教育支撑体系,通过在线课程建设、通识游学课程建设、通识教育丛书出版、通识系列讲座以及宣传、交流等渠道,推动通识教育成果“溢出”效应,营造通识教育文化,促进本校及社会通识教育的开展。麦:“建设好每一门课程”实际上可能并不容易。根据学校数年课程建设经验和您的认知,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具备哪些特征?孙向晨:复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涵养三者的统一。课堂上若只有单纯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知识本身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之上,学生需要形成学术的见识,才能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眺望得更远。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要特别注重训练精细阅读、学术写作、倾听与讨论、反思与批判等方面的能力,在一个具体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细致锻炼。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获得的这些能力不仅仅停留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更可以迁移到他们专业课的学习中,让同学们在专业课上有更全面的收获。当我们的学生慢慢地具有了这些能力,能够越来越多地从不同的知识里面汲取养料,反思生活、陶冶性情、开阔心胸,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同学们涵养人格。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锤炼。而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的贡献,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麦:复旦大学对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无针对性的(区别于专业课程的)监测和管理做法?孙向晨:第一,优化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在模块下设立“基本课程单元”,我们把以往2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进一步规约为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使每一个模块内部的课程,在基本课程单元的基础上更加逻辑化与关联化,一方面使理念落实到具体课程这一过程有更加明确的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基本课程单元,我们构建了跨学科教学团队,使课程建设有了切实的组织保障。第二,夯实课程建设的各环节。通过细致的课程大纲撰写,明确课程的内容布局、主要思考点、基本阅读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等具体内容;通过“小班讨论”,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与交流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类别,我们对每一门课都会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明确要求。第三,建立完善的助教培训与管理体系。每学期,都会有200名左右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通识核心课程助教,主要承担“小班研讨”的组织和教学辅助等工作。复旦通识教育中心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助教培训与管理机制,并特别设立“未来教师训练营”,促进助教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教学组织能力;建立“助教协调员”岗位,分组负责助教的小组培训、考核、评优、日常管理等。第四,建立课程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建立新课“邀请制”,主动邀请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开设新课,并通过“院系—模块建设专家小组—核心课程委员会”的三级审核,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将申报作为课程建设的起点。为确保课程质量,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均会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征求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建立“教学质量测量、诊断、支持可视化系统”,通过“教师教学投入”和“学生学习投入”两个维度,对每一门课进行全面评估,并向教师提供课程评估报告。建立课程“提质升级”与退出机制,升级的课程将被推动建设在线课程、出版“通识读本”,同时增加其课程学分;整体表现欠佳的课程,将被移出核心课程体系。作者
2022年5月2日
其他

深圳海洋大学来了!还有一批“海洋大学”在筹建的路上

预告:明日《星视角》系列专栏将更新程星博士的最新文章。目前程星博士已就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高校建设住宿书院、学术咨询、大学的国际招生、为什么大学生不(需要)读书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明日程星博士将就“大学教育作为能力的信号”这一话题分享见解,敬请期待。根据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消息,近日,南科大收到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复函,正式赋予海洋大学项目代码。前段时间,财政部官网上发布了南方科技大学海洋大学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公开招标的公告,项目预算金额为120万元人民币,采购人为南方科技大学。这标志着深圳海洋大学项目已获批复,进入政府投资建设程序。建“海洋大学”,不少地区有行动我国海洋大学不算多,江苏于2019年才有了由淮海工学院更名而来的“江苏海洋大学”。据了解,学校官网曾在刊登的一篇《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正当时》的报道中指出:江苏作为一个临海的教育大省,却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大学。“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系统梳理。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1所,其中有40多所学校提出了升格或更名的申请。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是淮工主动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港澳台除外)仅有6所以“海洋大学”命名的高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和江苏海洋大学。均为公办性质。其中,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为双一流高校。此外还有以“海洋”命名的本科高校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也是公办学校。不过,国内还有一些沿海省份没有海洋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多地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大学。深圳2019年提出“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前段时间南科大收到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复函,正式赋予海洋大学项目代码,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进展较快。广西拟建两所海洋高校,钦州规划建设北部湾海洋大学,北海这边,广西教育厅发布公示拟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合并转设为公办高校“广西海洋学院”。此外,厦门、潍坊都提出要建设海洋大学。为什么都在筹建“海洋大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可以看出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623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度重视海洋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支持涉海类高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起步。根据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
2022年4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近400亿发展资金!这些高校,备受关注

4月21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下达2022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预算表显示,“提前下达金额”与“此次下达金额”合计约393.9亿元。地方高校面临的两大“路障”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共有1270所本科高校,在去掉116所“中央部署高校”和147所“双一流”高校后,全国仍有上千所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不仅承担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它们的发展还决定了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国家一直都很重视。2020年,教育部曾明确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系统研究和谋划,集中梳理、破解困扰地方高校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今年1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中提出了要支持地方高校聚焦内涵式发展,支持地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次发布的《关于下达2022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也指出,各地应结合本地区高等教育战略规划和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加大统筹力度,突出支持重点,向困难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向办学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倾斜,向服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的高校倾斜,向资金管理绩效好的高校倾斜。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长久以来,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经费”和“人才”两大发展瓶颈。经费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地方财政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但相比中央部署高校和“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的经费依然显得捉襟见肘。此前,我们曾对近3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数据进行了整理,发现多数高校经费呈上升趋势。而从经费数额角度来看,2022年,有15所高校经费超百亿,23所高校经费在50-100亿之间,仅有8所高校经费不足20亿。而地方高校这边,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以财政情况较好的地方“双一流”高校为例,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仅在20亿左右(分别为18.5亿、19.42亿、20.2亿、21.7亿)。可想而知,大部分地方“双非”高校的经费情况应该更不乐观。经费之外,人才缺失是困扰地方高校发展的另一个瓶颈。人才,是一所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关系着高校的综合实力。但近些年,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人才流失严重,高水平人才不断被经费充足、待遇条件优渥的高校挖走。不过,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出台措施试图遏制该现象继续蔓延。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东北地区挖人才;要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前期培养投入补偿机制。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地方高校发展之道在哪里?相较于中央部署高校,地方高校经费少、人才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地方高校又该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道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指出地方高校应该以办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地方高校要结合学校历史、办学现状、发展前景、所处方位等因素,综合考量确定办学定位。之后,围绕这个办学定位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战略,并贯彻执行。还有学者指出,“双一流”建设以来,地方高校有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双一流”建设注重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了同样的争创一流的机会。查看“双一流”名单,我们可以发现有多所在服务地方建设中实现自身学科优势的发展的学科特色高校入选。而在未入选“双一流”的高校中,也有不少高校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查看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未入选“双一流”的地方高校获评A级:东北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的学科评估分别是A和A-;燕山大学机械工程的学科评估获得了A-评级;长春理工大学在光学工程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有专家总结道:地方高校必须在分类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准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彰显办学风格、打造办学品牌,通过错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各高校网站、财政部网站、教育部网站、深圳商报、新京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期编辑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10年新增120余所本科高校!大学真的太多了吗?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此背景下,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传出筹建新大学的动态。2020年底我们曾对正在筹建的大学进行统计,截至当年11月全国至少有40所新高校在建。新增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对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一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2012~2021年,全国本科高校的数量呈现怎样的变化?各地新增了多少本科院校?近十年全国新增120+所本科高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全国高等院校中本科高校数量从2012年的1145所,增加到2021年的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我们根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与2012(截至2012年4月)年的名单进行对比,梳理出了120余所新增本科高校的具体情况。注:名单不包含转设高校以及由多个院校合并转设的高校,不含高校设置的分校以及异地校区,不含正在筹建中的高校。本名单为手动整理,如有疏漏欢迎指正补充。在我们统计到的120余所新增本科院校中,多数高校是在大专院校、大学二级学院、成人高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或是由两所高校合并为一所新大学,例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就是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合并成立。还有一部分新建大学并没有“前身”,例如西湖大学等。此外,属于中外合作筹建新的本科院校也不在少数,例如上海纽约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两所高校均是建校十年内就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名单。此外还有一些高校情况较为特殊,例如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是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种学院更名组建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这所高校的的前身主要担负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等任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在正式开办本科教育之前这两所高校均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广东新增本科高校最多那么哪些省市近十年新增高校数量比较多呢?我们对新增高校的所在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近十年至少有28个省市新增了本科高校,其中广东的新增数量最多,共有11所。其后是人口大省河南、山东两地近十年均新增了9所本科高校。此外,广西(8所)、江西(8所)、福建(7所)、山西(7所)、河北(6所)、湖南(6所)、上海(6所)、四川(6所)、浙江(6所)等地近十年新增本科高校数量也相对较多。从新增本科学校名单中可看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位于高校资源相对较弱的省市,新大学的建立,为这些省市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曾表示,现在已经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地方办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通过梳理名单我们发现,在我们统计到的新增本科高校中超过四成的院校所在地位于地级市,例如辽宁新增的4所高校中,有3所是地方本科院校。对此,有学者分析在地级市办学的院校一般有以下原因:一是推进区域进行高校合理布局的需要;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学校办学的历史原因与拓展办学空间的需要。大学的数量太多了?每每有新增大学的新闻传出,网络上就会有人发表大学已经太多了之类的言论。对于新建大学,有人认为新增本科高校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各市经济的发展,还能提升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也有人认为,目前全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已经足够多,部分高校甚至面临着招不到学生的困境,不宜再新增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总量与实际需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平衡,除非能够建出更高水平的大学,否则新建大学的需求不是太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曾撰文表示,新建大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增加一所大学、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而在于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没有改革的理念,新建大学依旧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既耗费资金,也难以起到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概而言之,进入教育普及化时代,提高教育质量是发展教育的首要目标。即便举办新大学,也要基于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来进行。参考文献:[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68-73.[2]熊丙奇.城市筹建新大学应处理好两大关系[N].光明日报2021-03-17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大学生最爱看的书:这本,你一定没想到!

如今,大学生都在看什么书?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来聊聊大学生阅读那些事儿。文学类图书大受欢迎今年2月,我们统计了过去一年101所高校图书借阅大数据(点击查看完整榜单),数据显示,《平凡的世界》《三体》和《活着》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喜爱,位列借阅榜前3。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15所破百亿!中西部实现增长!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22年预算

近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其信息公开网公布了2022年部门预算,与往年比,经费涨了吗?我们对近3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数据进行了整理,发现高校经费呈现以下特点:15所高校经费超百亿中西部高校经费均有所增长首先来看2022年的经费预算情况。今年共15所高校经费超百亿,相较去年多2所,即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以362.11亿元,超第二名100多亿,高居榜首;浙江大学次之,为261.03亿元;北京大学以219.29亿元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学首次突破200亿,以204.20亿元位居第四。此外,经费超过百亿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193.05亿元)、复旦大学(171.55亿元)、西安交通大学(133.72亿元)、山东大学(130.65亿元)、华中科技大学(129.84亿元)、同济大学(119.51亿元)、东南大学(119.03亿元)、武汉大学(118.93亿元)、四川大学(110.12亿元)、厦门大学(107.10亿元)、吉林大学(103.93亿元)。经费超90亿的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4所高校,明年经费有望突破百亿。注: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均为2所高校统计;华北电力大学为北京校区和保定校区合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工信部直属高校以及国科大、中科大等中国科学院直属高校以及其他部委院校不在本文的统计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虽同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但经费差距较大。有2所高校,本次经费未过10亿。最少的一所高校经费只有4.03亿元,仅相当于清华的1/90。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经费更充足。可喜的是,今年中西部高校经费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如西安交通大学增长19.04亿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都增长超过10亿元。“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先从加大资金投入开始。注:教育部官方口径中的中西部23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指除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港澳台之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此外,与去年比较,经费增加比例较高的6所高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增长率为27.03%)、厦门大学(增长率为23.37%)、江南大学(增长率为22.97%)、中国海洋大学(增长率为22.05%)、复旦大学(增长率为21.13%)、东华大学(增长率为20.80%)。上一年度经费增长率在10%以上的高校仅14所,而本次大幅提升,增长率超10%的高校占了35所。近3年,56所高校经费持续上涨再来看看近3年高校经费情况。统计发现,近3年,56所高校经费实现连续上涨。与2020年相比,2022年67所高校经费有所增长,8所高校经费下降。增长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增加了51.39亿元,而且清华已连续三年经费超过300亿大关。浙江大学也增加较多,达44.83亿元,浙大也是连续三年经费超过200亿。上海交通大学(增加39.3亿元)、复旦大学(增加35.34亿元)、厦门大学(增加34.27亿元)、西安交通大学(增加32.56亿元)均增长超30亿。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3所高校均增长超20亿。本期责编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多所高校教室升级!改造的不只是教室,还有……

近期,温州商学院已经完成一期智慧教室建设,每间智慧教室配置多台交互智能平板一体机、记忆黑板,同时安装了智慧教学平台,可实现线上、线下分组讨论的互动式教学;东北林业大学自2019年4月开始进行教室改造工程,2021年12月继续在锦绣楼新建了18间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在高校十分火热,但教室改造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2006年,北大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研讨学习的需求,针对校园内自由研讨空间不足和学校小班制教学教室稀缺的问题,开始进行教学楼改造工程,增加小班教室的建设。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并改造了教七楼7间教室。四川大学为打破传统教学环境制约,先后投入2.5亿元,改造了510间智慧教室和公共空间。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发布

4月20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榜单对全国全部1486所高职高专院校(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进行评价排行。该榜单也是GDI智库发布的年度系列大学排行榜之一。教育评价改革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也是一次着力解决我国教育评价问题的重大制度突破和体制创新。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克难的关键年。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更好体现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GDI智库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优化,以进一步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调整优化后的指标体系设置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声誉、服务社会和国际影响6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力求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各相关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现状。01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3000多人争抢辅导员岗位,就连名校博士也挤破头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已成热门岗位,就连名校博士都来争抢。最近浏览江苏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报名管理平台发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面向社会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专职辅导员,竟吸引3000余人报名。该校此次招聘的4个专职辅导员职位最终成功报名人数为725人、654人、283人、355人,竞争激烈的一个岗位,竞争比达327∶1。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急!毕业后才发现工作能力不足,还有救吗?

求职市场竞争激烈。学历、专业或许是某些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求职者自身具备的工作能力也是打动面试官的关键。这既包括符合岗位需求的“硬技能”,也包括关乎能否取得更好职场发展的“软技能”。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今天的大学教育是否为毕业生提供了足够支持?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眼中,哪些基本工作能力最重要?在工作五年的职场老人看来,哪些通用能力工作中需求度更高?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有关毕业生能力分析回答了以上问题。注: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麦可思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近五年本科毕业生能力培养效果提升理解交流能力整体培养效果较好麦可思研究发现,本科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近五年毕业生反馈数据来看,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从2016届的56%上升至2020届的58%。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也在持续提升,毕业生认为已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从2016届的83%上升至2020届的86%,提升3个百分点。研究中将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总体而言,本科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方面整体培养效果较好,应用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仍有提升空间。逻辑思维、设计思维能力五年间重要度提升明显通过具体分析本科毕业生对各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的评价,我们列出了职场新人眼中较重要的10项能力。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动手能力中的电脑编程能力(75%),应用分析能力中的设计思维(71%)、疑难排解能力(70%),管理能力中的谈判技能(71%)、解决复杂问题能力(69%)、时间管理能力(69%),理解交流能力中的积极聆听(69%)、积极学习(69%)、学习方法能力(69%),以及科学思维能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69%)的重要度均较高。若进一步对比近五年各项基本工作能力重要度变化还可以发现,本科毕业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2020届:69%,2016届:59%)和设计思维能力(2020届:71%,2016届:67%)的重要度提升明显,五年间分别提升10个、4个百分点。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加强相关能力的训练。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50所师范院校获50亿元重点支持!师范类高校,大有可为

傅业洋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快戳↓关注我们观看更多视频往期推荐01.大学生不读书是谁的错?02.被学生论文气哭的大学老师:我可能是全网第一个03.多所“双一流”高校都已参与!助力高校招生,我们是认真的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大学生不读书是谁的错?

星视角Xing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被学生论文气哭的大学老师:我可能是全网第一个

预告:明日《星视角》系列专栏将更新程星博士的最新文章。目前程星博士已就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高校建设住宿书院、学术咨询、大学的国际招生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明日程星博士将就“为什么大学生不(需要)读书?”这一话题分享见解,敬请期待。4月中下旬正是部分高校要求毕业生交毕业论文的初稿日期,“论文初稿定了吗?”“查重结果怎么样?”成为此时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常见问候语。每年这个时候,社交网站上总会有大量大学老师因为指导毕业论文诉苦:“改完整篇,批注比正文字数还多”“小标题和内容根本没关系”“高中生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不是想让我给他们改论文,而是想让我给他们写论文”。还有老师深夜发布吐槽学生毕业论文的视频称:“我可能是全网第一个被毕业论文气哭的导师”。在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少教师表示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不高,错别字、语义不通顺以及逻辑混乱俯拾皆是。有老师发现,部分学生的论文一看就是抄来的,而且还抄得次序颠倒,牛头不对马嘴。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降低查重率反复修改语言表达和段落顺序,导致论文语句混乱,这类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不少专家和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科学写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不足,导致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写论文就是在写毕业论文。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指导老师苦不堪言,论文的质量也往往不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此对毕业生进行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9.0%的受访毕业生表示毕业论文有难度,其中21.1%的受访毕业生表示难度很大。大学生觉得论文难,一方面与学生自身创新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2021年正式实行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本科毕业论文的“过关”门槛进一步提高,也使得部分学生感觉写论文更难了。本科毕业论文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多所“双一流”高校都已参与!助力高校招生,我们是认真的

为高校提供发声渠道为考生提供权威参考我们是认真的!2022年高考越来越近,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收到大量有关专业选择上的问题:“想学医,但除了临床医学专业还有其他专业可以选择吗?”“新工科是什么?哪些专业是新工科?”“各专业大类下,各专业不同的培养侧重点是什么?”等等。为了让考生了解各专业(类),麦可思特别推出“2022热门专业(类)‘揭秘’计划”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旧瓶出新酒,变革应疫情,常态化课程如何与时俱进?

本文原标题:《以岗位需求促实训课程改革》社会发展瞬息万变,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需顺应形势作出变革。入选广东省“双高”校建设专业群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重新设计了综合实训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不同岗位所需的技能。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变化等现状,食品行业岗位要求较过往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适应抗疫背景下教学生活的相应调整,并结合同一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专业认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的情况,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重新设计了综合实训课程。该次课改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具体有哪些措施?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该校餐旅学院程学勋副院长分享相关经验。麦: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改的出发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推进的?程学勋:新时期食品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商业创新能力,并具有丰富的以食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商业背景、研发背景和社会背景的系统知识和体验。传统的仅以“产品开发”类型开展的综合实训课程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院随即尝试改革综合实训课程。改革过程中,我院始终坚持以创新创业能力要素分析为课程设置基础,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实训内容核心的两大原则。具体而言,我们创新设计了包含4种类型的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可依据个人意向选择其中一项参与实训。科普推文撰写或其他富媒体形式类:从食物营养、微生物、食物安全、厨房安全、食品加工生产工艺设计等角度开设选题方向,整合专业所学知识,查询最新的专业理论,撰写推文,开展食品相关专业知识科普。食品行业发展调研类:结合专业与社会经济需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质量控制、食品类消费品消费趋势变化、食物消费文化变动等角度开展调研,调查疫情对当前食品行业经济运行的影响,推测疫情后的发展变动情况。创业计划书撰写类:结合专业、个人兴趣、家庭背景及社会经济需要,撰写创业计划。产品设计、开发及质量评估类: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开发新产品,并同步完成质量评估。产品设计鼓励结合地区原料特色,最大程度地以服务地区经济为目的进行新产品开发。“麦”:综合实训课程与普通实验或生产实习的不同之处何在?在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程学勋:传统的食品加工实验课程一般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开展,学生根据实验教师准备的试剂,按照指导书逐步操作即可完成整个实验,这种“照方取药”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自行拟订实训方案、购买试剂样品(如有需要)、商定实施方案、完成实训报告等。与生产实习的差异之处在于生产实习一般周期较长,而且学生生产实习岗位通常相对比较固定,缺乏自主,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全方位的能力提升。综合实训课程持续两周,实训内容丰富多样,有助于各项综合能力的锻炼。考虑到可能发生疫情反复而导致学生无法在校开展实训的问题,我院将课程设计为教师可通过线上指导推进实训课程的形式。学生制定计划及实施计划期间,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直播、视频、线上授课平台讨论区、微信群、QQ群),根据不同形式的任务特征和要求对学生项目进展进行指导,实现师生间的无障碍交流。麦:学院如何确定学生所需的岗位能力?该综合实训课程如何支撑这些能力的达成?程学勋: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我院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获知相关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第一,组织教师深入食品行业调研岗位需求和人才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第二,重点调查学生实习、就业的单位,尤其是长期合作的相关企业,深入了解专业相关岗位的各项能力要求。第三,充分发挥由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研讨,请专家提供岗位素材和分析诊断。我院综合实训课程改革是在明晰学生所需的岗位能力要求后进行的,这保证了学生在通过课程训练后,能够了解食品企业在原料采购、加工、质控、营养搭配、研发、市场宣传、前期调研、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关原料的预处理与验收方法,以及食品研发、市场、销售等岗位的操作技能。综合实训内容对学生不同岗位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如下:科普推文撰写或其他富媒体形式:培养学生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食品加工过程控制、食品营养设计能力;食品行业发展调研:培养学生市场调研、原料采购及管理等能力;创业计划书撰写: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品设计、开发及质量评估:培养学生新产品开发设计、产品质控能力。此外,学生能力、兴趣、素质不尽相同,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创造其自主思考、自由决策的机会。综合实训选题通常多于三类,学生开展分组实训,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训内容。选定实训内容后,学生自行拟定实训主题,充分利用前期学习的理论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开展实训。这能够充分锻炼及提高学生的协调和分析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写作表达能力。麦:该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有哪些要求?学校如何确保教师能力满足课程之需?程学勋:由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且多样性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实施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实训教学要创新,教师要先行。因此,我院会定期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锻炼,接受食品开发、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营销推广的最新理念,开展生产技能再培训,增强专业素养;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多媒体应用等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此外,我院还会邀请行业一线技术人员监督、指导及评价学生综合实训课程成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麦:学院如何评价该课程的培养成效?程学勋:我院综合实训课程摒弃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作为最终成绩评价的模式,构建过程考核、结果考核、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社会评价(如实训内容对外宣传获得的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考核、师生互评”新型考核模式,将考核评价贯穿于实训全过程。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内容设计评价、实训过程操作评价、结果评价、问题处理评价、实训报告评价、团队协作评价、组内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等。评价过程中评价数据的收集依据实训内容具体制定。以综合实训形式“科普推文撰写或其他富媒体形式”考核评价为例,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评价、组内互评、组长评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除有专业领域的企业导师就实施结果打分外,还包括学生所制作的新媒体文章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等。本期责编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毕不了业,比这更让高校头疼的是……

一个名校大学生,本科毕业选择直博,却有一天靠兼职送外卖维持生计。近期,“名校博士生送外卖”“博士生延期毕业”等话题屡上热搜,引发热议,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博士生这个群体。2014年,本科毕业于国内名校的孟同学选择直博本校,今年是他读博的第8年,也是他延期毕业的第3年,这期间,他没有发表任何博士毕业认可的科研成果论文,且达到最长修业年限,无奈只得办理结业手续。未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的他,目前成了一名只有本科学历、没什么工作经验,靠兼职送外卖养家糊口的大龄青年。本以为直博是一条节省时间的捷径,现实却是一再延迟毕业。据他介绍,他所就读的专业普通招考的硕士学制为2年半,博士为3年半。也就是说,先读硕士再读博士,需要6年时间。而直博学制为5年,顺利的话,可以提前一年毕业。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博士学业的不止孟同学一人,现实中很多博士都会面临延期毕业。01毕不了业的博士生渐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来源:第一财经)如果延期毕业后依旧无法拿到博士学位的,将被学校“清退”。近年来,多所高校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的博士生。去年,江苏知名高校的125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北京某名校的57名博士被退学。2020年,东北一高校的117名博士生被清退……清退多是因为“已超最长学习年限”,如没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论文不合格等。与硕士不同的是,博士本身的论文要求和科研压力都较大。有的学校要求,博士毕业需要两篇SCI论文和一篇能过盲审的大论文。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作出硬性规定,是不少高校的常规操作。而课题本身难度大、文章发表周期长等,也是博士生面临的现实困难。为此,近年来有些高校调整了学制,如厦门大学将博士生学制由3年延长为4年,中国传媒大学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为破解延期毕业之困,解决延毕带给博士生的困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罗永章曾建议对博士生毕业时间实行弹性化管理,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不必延期而正常毕业。他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题的研究周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大部分理工类学科更偏向于实验和应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开展实验研究,因此不能“一刀切”。“建议遵循科研规律,深入调研,了解各研究领域的普遍研究周期,合理制定博士生学制,以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不必延期而正常毕业。”同时,他认为要制定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使满足合理延期条件的博士生获得充分的时间,并通过设置资格考试、中期考核等方法,对不专心学业或科研能力不足的博士生进行严格监管,避免不合理延期,必要时及时淘汰。此外,他还建议对博士生毕业实行多元化考核。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技术成果、专利成果、科研贡献等纳入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要打破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误区。”02博士生培养,改革!实际上,不少高校在不断调整改革,博士毕业不再“唯论文论”。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新版博士学位授予规定,发表学术论文已不再被列为申请博士学位的硬性指标。贵州大学提出在研究生培养中,以“创新性成果”替代原本对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2019年,清华大学提出“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校废除硬性的论文数量要求,更强调多元、创新等价值理念。而论文不再与毕业要求硬性挂钩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强调,研究生用于申请博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应当在相应学科领域体现一流水平、具有创造性。清华在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明确,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另外,在毕业前,博士生还需要经历一场中期考核,即高校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对博士生的知识水平、学术能力、创造力等综合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涵盖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成绩和所修的总学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按照各高校培养方案规定,在限定次数内无法通过中期考核者,将予以分流,即淘汰或转为硕士生。与此同时,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以退学。此外,还要求各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03高校出手“拯救”博士生对于博士生在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高校该出手时也要及时出手。有专家建议,高校应做好周期性摸底调查,提前做好预警,及时识别存在延期风险的研究生。在明确对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导师小组进行“联合会诊”,为其学位论文的改进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建设性意见。也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为缺少研究设备、环境的研究生创设符合其需求的研究条件。例如,南京大学采取学校、院系、导师与博士生本人共同协作的方式,通过提前预警、过程帮扶,干预和解决博士生学业障碍,助力博士生学业推进。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二级培养单位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机构”。该“指导机构”究竟该如何构成?比如,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的学位点点长负责制,有别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研究生培养的横向统筹和过程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为思路,建立健全二级单位的博士点、硕士点点长负责制,就可以建立由点长作为核心成员的二级单位研究生培养指导机构。此外,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也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正如上文提到的孟同学,除了延毕有其个人原因外,与导师缺少沟通、导师分配的横向项目过多、被边缘化等也是他未能如期毕业的原因。像研究选题与学生能力或兴趣不匹配,导致研究进度始终徘徊不前,专家也建议导师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术志向,结合其专业背景和能力基础,因材施教。而导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进行全程管理,如果有学生真的不愿意学习放弃学业,也应该及早向学院报告。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红星新闻、第一财经、中工网、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月收入连续四年最高,幸福感还强!这类专业“真香”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要依赖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可以说,交通运输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纽带作用。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泊位均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2021年12月,国务院又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便是承担着为各行各业,为不同领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交通强国的建设势必也需要高职院校源源不断输送人才。那么,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呢?☛毕业半年,月收入连续四年第一☛毕业三年,月收入保持高位自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以来,交通运输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的薪资优势得到体现。就业蓝皮书显示,2016届-2020届高职交通运输专业大类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连续五年增长,均高于当届全国高职平均月收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专业大类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相比,近四届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月收入均位列第一。从毕业生中长期发展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月收入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7届高职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的涨幅为72%,月收入达到7426元,仅次于电子信息大类(7487元),位列次席;比全国高职平均月收入(6680元)高出746元。☛毕业半年,就业满意度连续五年增长☛毕业三年内,就业稳定程度高收获高薪的同时,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较高。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届-2020届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连续五年增长,并且均高于当届全国高职。此外,我们还对高职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的行业/职业稳定程度较高。具体来看,2014届-2017届高职交通运输专业大类学生毕业三年内的行业转换率分别低于当届全国高职16、16、15、17个百分点。同时,2014届-2017届高职交通运输专业大类学生毕业三年内的职业转换率分别低于当届全国高职8、9、9、1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大类毕业生的这个特点可能与其就业较高比例进入国有企业有关。在2020届交通运输大类的高职生中,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占50%。注:行业转换率:行业转换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于某行业(小类),而毕业三年后进入不同的行业就业。行业转换率是指有多大比例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了行业。其计算方法为:分母是毕业半年后有工作的毕业生数,分子是毕业三年后所在行业与半年后所在行业不同的毕业生数。职业转换:职业转换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从事某种职业,毕业三年后由原职业转换到不同的职业。转换职业通常在工作单位内部完成的并不代表离职;反过来讲,更换雇主可能也不代表转换职业。职业转换率:职业转换率是指有多大比例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其计算方法为:分母是毕业半年后有工作的毕业生数,分子是毕业三年后从事的职业与半年后从事的职业不同的毕业生数。数据说明:20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1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4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14.4万。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14.8万。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9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5.2万,全国高职生样本约15.1万。麦可思曾对2017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2018年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约15.6万,全国高职生样本约15.0万),2020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评价,全国本科生样本约2.5万,全国高职生样本约3.1万。麦可思曾对2016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2017年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约14.7万,全国高职生样本约14.2万),2019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评价,全国本科生样本约2.4万,全国高职生样本约3.1万。麦可思曾对2015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2016年初完成,全国高职生样本约12.7万),2018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评价,全国高职生样本约3.6万。作者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碰瓷”高校罚款10万!大学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大学标识不能被冒用、滥用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学校形象的代表。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其管理办法的建立正是要为使用大学标识立规矩。中山大学的身体乳?假!暨南大学的冻干粉?假!南方医科大学生发液?也是假!近几年,一些企业冒用高校之名为产品做“科研背书”、获取消费者信任的事件屡有发生。这种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还侵犯了高校的名称权、名誉权,将受到行政处罚。此前已有广州某企业一款身体乳产品因宣称与中山大学合作研发而没有相关证明材料被罚10万元,并没收违规产品的案例。高校被“碰瓷”的不仅有校名,简称和标识被冒用的事件也有发生。2021年初,一则“中国科大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的消息引发关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官方微信发布声明指出,该企业系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中国科大”校名简称和注册商标作为其企业字号,要求相关单位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VI系统让大学标识有规范校名字样和校徽被注册为商标后,大学依法享有其名称权和商标专用权。大学标识不能被冒用、滥用的原因还在于它们是学校形象的代表。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视,规范学校标识体系,打造本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ual
2022年4月9日
其他

入选重要名单!这所高校缘何脱颖而出?超细致分享来了

本文原标题:《企业深度参与办学院》。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就业中,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校企合作途径。你的学校成立产业学院了吗?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将“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此后,多省正加速推进建设工作。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起步较早。2018年7月,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截至目前,该省已分两批遴选出26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的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和中国中药产业学院成功入选。产业学院管理,校、企各司其职据悉,佛科院共设16个二级学院,现均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如前文提到的机器人产业学院依托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建设,中国中药产业学院依托口腔医学院建设。在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管理下,各产业学院按照“双学院制”模式,即高校本身的学科性学院和与之对应的专业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佛科院教务处处长古广灵向麦可思研究介绍,作为产业学院的重大决策机构,理事会由各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总经理、高端科研院所主任和学院院长组成,对产业学院的人权、事权和财权作出决策。理事会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指导委员会,分别由高校教学院长/学术院长和企业技术总工担任委员会主任,高校教授和企业技术专家任成员,分别决策和审议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保障工作有效运行。企业在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会提出较为明确的产业需求,促使产业学院形成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培养环节的设计,仍以学校为主导。为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优势,实现产业学院的良好运作,古广灵认为企业参与产业学院的管理有如下几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在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中,产业学院理事会需要定期召开会议,行使产业学院重大决策权。二是企业在教学工作安排上要与学校教学进度、人才培养方案相互协调,保持一致。三是企业在运行经费使用管理、实验与教学资源调配、人员绩效分配与奖励、成果培育与转化等方面应与学校达成一致,实现共享共赢共利。教学、教材、师资企业全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产业学院建设更加强调企业的深度参与。以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它与区域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深入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600余万元,累计培养本科生300余人。校企合作开发了包括“工业机器人(双语)”“机器人运动标定技术”等在内的3门本科生课程,主编《综合布线技术项目教程》等5本教材,创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中,产业学院将企业导师请进课堂。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章节由企业导师负责讲授,通过在课堂内容中融入大量生产、研发、流通过程的实例及经验,将课本理论与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引企入教。例如中国中药产业学院在《药物分析》“第十九章中药材及其制剂分析概论”的教学过程中,邀请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孙冬梅教授为学生讲课,对如何有效开展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在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与拓展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祖国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激发其作为未来药学工作者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教材编写中,学院邀请企业代表共编教材。例如,中国中药产业学院吴剑峰教授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专门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冯了性跌打风湿药酒”十四代传承人谭珍参加编写,将企业积累的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精制经验写入教材中,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有效推进校企产教融合。此外,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产业学院每年还会邀请企业教师来校指导学生进行为期9周的课程设计相关工作,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实习,强化企业在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佛科院要求所有产业学院的专任教师和企业教师大约各占50%。在选聘企业教师时,首先各产业学院会重点考虑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的企业,校企双方在产业学院现有基础上开发拓展人才培养平台或方案,共同完成满足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到选聘要求,古广灵介绍,首先企业导师需要精通岗位业务与工作技能,是企业部门骨干和资深员工;为人正直公正,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计划、组织、管理、沟通能力;有能力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优先聘用具有讲座、授课与带教经历的人员,以及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监督跟踪培养质量为保障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佛科院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三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仅成立了“现代产业学院”管理领导小组和各产业学院理事会,学校还制定了包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管理办法(试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年划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对接产业链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保障产业学院的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依托产业学院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院—教学部与实训部”三级管理体系;校企联合制订产业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共同监督跟踪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建立基于闭环管理的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三维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实行设定、执行、评价、反馈和改进的闭环式控制;以专业认证标准为要求,从优化实验室硬件资源配置、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大实践实训力度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尤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学校要求各产业学院严格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共有12条毕业要求,分别为应用机械工程知识能力、机械工程分析能力、解决方案能力、研究能力、使用工具能力、工程与社会能力、环境和发展能力、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学院还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与调查,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工作适应度、对教学满意度、薪酬增长率等作为重点考察指标,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政治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沟通与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工作业绩等多个方面的满意度也会进行跟踪调查,全面评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古广灵表示,产业学院注重对毕业生核心能力达成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确保在下一届的培养环节中重点关注。古广灵处长表示,佛科院产业学院自探索实施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高水平产学研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绩。接下来,各产业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两方面的工作,扩充企业教师数量,通过双向互通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的个人能力;在合作开发课程方面,产业学院将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拓展课程覆盖领域,增加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使人才培养工作满足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完善学院管理制度,夯实基础。此外,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引企入教”“推教入企”力度、继续推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佛科院需要进一步持续改革、实践和完善。作者
2022年4月8日
其他

大学生因考试作弊或被取消学位获得资格!高校可以怎么做?

关注在校生的成长,必然要从他们的学习行为中了解其真实的学习状况。不可置否的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已对在校生的成长构成了不小威胁。近年,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处罚的新闻并不鲜见,有些甚至会被取消学位获得资格。然而,在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采取行动之前,理解学生为什么作弊才是高校解决问题的关键。了解学生学术不端的深层原因迪金森学院数据分析系教授埃伦·比伦曾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作弊行为进行过研究,“如果让学生在作弊和不作弊之间进行选择,作弊可以得A,不作弊可能得C,选择作弊的诱惑就太大了!”国际学术诚信中心名誉主席、玛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及学术诚信项目主任大卫·雷廷格指出,“每个人承压都有一个承压临界点。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处于临界点的时刻。”专业调研机构“学生之声”2021年10月中下旬开展了一项针对约2000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查,约四分之三的学生坦诚表示,中学后的求学阶段,想让自己成绩提升的压力是自己作弊的原因之一。此外,考试准备不足、考试压力大和课业负担过重等也是重要原因。正如霍夫斯特拉大学学生帕梅拉·瓦莱乔斯所说,不少学生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不堪重负,因而在一些课程的考核过程中,选择做出不太恰当的事情(作弊)。她读大一时就体会到了被同学欺骗的感觉。其所在学习小组中有名同学,请求她帮忙写实验报告简介,然后将该报告简介一字未改地占为己有。好在瓦莱乔斯并未因此事而过于郁闷,之后她积极加入支持学校荣誉准则的队伍,成为该校准则荣誉会的7名本科生之一。该准则是一项共同价值观的声明,学生一入学就会受到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知晓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的后果对个人的影响。据瓦莱乔斯介绍,该校的荣誉会由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组成,属教务处管理,职责是完善和实施学校的荣誉准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术诚信办公室主任、国际学术诚信中心前董事会成员特里西亚·伯特伦·格兰特则表示:“我们的教学系统就在‘刺30激’学生作弊,这个系统太注重考试成绩了。一些关于大学制度对学生影响的研究表明,早些年学生上大学是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现在的学生观点已经转变为“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学生求学动机的转变,滋生了更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谨防意志不坚定的学生随波逐流前文提到的“学生之声”的调查还显示,受访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同意,制定禁止作弊的荣誉准则会让他们的行为更符合道德规范;且针对1364名学生(这些学生在此类准则上签过字,正式同意不作弊)的调查结果和上述结论几乎一致。然而尤为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的是,“当学生看到其他人作弊时,很容易随波逐流,萌生作弊的念头。”格兰特主任指出,“想象一下,考试时,如若学生抬头看到周围不少同学在作弊,肯定有一部分人会受影响而加入。”“学生之声”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该调查没有具体询问他们是否曾经作弊)表示,他们认识的人中就有曾经被明确指责学术不端的同学。沃伦·弗里西纳是霍夫斯特拉大学拉比诺维茨荣誉学院院长和校荣誉准则的制定者之一。他表示,学校的调查研究表明,大约有5%的受访在校生坦言,如果给他们机会就会选择作弊,也有5%的学生明确表示永远都不会作弊。“剩下90%的学生则属于随大流的一类,如果你所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不明确的话,那么他们会在作弊和不作弊之间摇摆。”提升学生学术诚信,学校如何做?以下是“学生之声”调查报告的其他结论,给出了下面几个高等教育机构避免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1)充分考虑线上监考的可能性受疫情影响,线上学习已成学生的常态。虽然线上监考这两年饱受诟病,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至少在一些已使用过线上监考的授课教师中,近四成人认为其对防止作弊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有超六成授课教师认为,如果学生想作弊,即便进行线上监考,他们也会想办法作弊。南卡罗来纳大学经济学教授亚历山大·马特罗斯认为,如果不线上监考,而是告诉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应对考试,那么这种形式就不统一了,“一些线上考试的监考工具,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2)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学生之声”调查报告显示,超三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曾经接受过关于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或培训;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会经常或十分频繁地,通过电邮、公告或校园活动等方式宣讲学术诚信方面的内容。据悉,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在开学伊始就会向所有学生介绍该学期的课程内容并了解他们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期望。在课程介绍中,该校会讲到学术诚信方面的内容,譬如在初级英语课程上,有专门的单元为学生介绍应如何在论文中引用它方外部资料,并且在整个学年也会不间断地开展关于学术诚信方面的宣传活动。(3)学校需及时制定荣誉准则“学生之声”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同意,荣誉准则会让他们更加遵守道德规范。2010年是弗里西纳院长初次给霍夫斯特拉大学制定荣誉准则的时间,当时的社会新闻报道了几起引起轰动的高校学生学术不端的案例。该校中高层管理者们开始思考“这种公开的报道可能会导致公众对大学所颁发的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产生质疑”这一问题。所以直到现在的每个学期,学生瓦莱乔斯都会和她所在的荣誉委员会同事时常开会,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荣誉准则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活动,“我们要竭尽所能地让更多学生了解荣誉准则的具体内容。”(4)充分使用荣誉准则弗里西纳院长认为,“高校需要深思的是,学校荣誉准则的制定对学生是否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以确保颁发的学位是有高价值的。”正如学生瓦莱乔斯所提的建议,鉴于期中考试一般是在教学大纲出来后的两个月,然后才是期末考试的事实,授课教师可以在学期中适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荣誉准则展开讨论,因为“几个月后的期末考试会让学生倍感压力,一些学生极有可能采取非常规手段(作弊)”。弗里西纳院长建议,学校和授课教师可以共同制定计划,不断提醒学生遵守荣誉准则,争取那些意志摇摆不定的学生,打消他们考虑作弊的想法。(5)制定合理的考评方案,为学生树立榜样威斯康星大学授课教师普菲弗·勒克特曾在一次高校学术诚信会议上提出了几项更好地设计作业/考试成绩考评的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分析试卷中哪些问题是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重新审视那些和课程目标更一致的问题。他还建议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另外他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学术诚信的榜样,比如可以在教材中适时出现一些参考文献和引文。“学生之声”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对于教师是否是道德行为典范,42%的受访大学生非常认可,认为教师给自己树立了好榜样,同时有4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一般认可。(6)成立相关部门,将其作为工作优先项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记者凯西·巴隆认为,既然学生出现学术不端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么想要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就不能一概而论,有一项行动是可以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建立专注于学术道德行为的部门。“其实不少学校并没有一间像我现在办公的办公室,这表明一些学校在向自己的学生说,‘我们不太在意学术诚信问题’。”雷廷格主任作为成立这类组织的支持者强烈建议:“如果想让学术诚信建设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高校管理者必须在学校建设预算和组织结构中优先考虑这个部门。”主要参考文献:[1]MelissaEzarik.HowStudentsSeeCheating,andHowCollegesCanContainIt[EB/OL].INSIDEHIGHERED,2021-11-23.[2]StudentVoicesurvey,"AcademicIntegrity"[EB/OL].CollegePulse.[3]InternationalCenterforAcademicIntegrity,FactsandStatistics[EB/OL].作者
2022年4月7日
其他

跨学科人才培养,学生前景光明,学校“钱景”广阔?

跨学科人才培养渐成趋势,其益处也超乎想象。有高校率先全面推行跨学科学术重组,竟使学校管理成本下降了50%。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愈加复杂,日益超过单一学科范畴。跨学科培养因为能为社会培养具备多项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过,除了已知的各种益处,跨学科培养还将大幅度降低学校开支,让高校能够集中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并为学生提供服务。不信?玛丽蒙特大学做了最强示范。砍掉成本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上的许多大学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玛丽蒙特大学便是其中一所。该校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四年制综合性私立大学。诚如许多人所说,在疫情暴发之前,高等教育就面临着诸如人口结构的变化、学生债务增加、资金削减以及在线教育的普及等挑战。这也因此导致社会大众对大学教育价值的质疑。“在玛丽蒙特,所有这些挑战都让我们坐下来思考:我们是否专注于正确的事情?我们的效率是否足够高?管理费用是否主导着我们的核心业务,即教学、研究和服务?因此,我们开始了一项关于课程讲授成本的研究。之后不久疫情暴发,挑战变得更加严峻。跟其他学校一样,我们不得不在短期内应对生存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希望重新定位我们的大学——尤其是学术方面——以获得长期成功。我们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提高效率的机会,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教师工作量和课程交付成本的有用信息。”该校教务长赫沙姆·埃尔-莱维尼博士如此说道。此后,基于对课程成本的研究结果,学校启动了大刀阔斧的学术重组工作。作为学术重组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埃尔-莱维尼博士分享了该校重组工作的指导原则。“在重组方面,我有三个指导原则:第一,我想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本质上都是跨学科的。第二,我希望院长们能够创新,创造新的学术项目。第三,我希望这是一个协作的过程。”玛丽蒙特大学将传统的以学科划分院系的模式称之为“过时的学术模式”。而以跨学科学术重组为核心的变革不仅革新了过时的学术模式,将管理费用削减了50%以上,同时还创建了与社会需求更相关的、适应性更强、更受欢迎的课程。“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糟糕的计算机工程师或科学家。”埃尔-莱维尼博士说。他拥有这些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但如果我能学习其他东西,我会更棒。”他以自己为例说道,如果他今天能重新接受教育,仍然会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并且他会努力让这段体验变得更为丰富。“我会自定义我的专业,增加商科、人文学科、创业及设计思维相关的学习内容,只为了让学习过程涵盖我感兴趣的所有内容。”在埃尔-莱维尼博士的指导下,玛丽蒙特大学的教师和行政部门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学术优先事项和机构开销。即使疫情扰乱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还是启动了革新过时的学术模式的相关工作。最终,该校将其四个学院、26个系重组为三个学院和10个跨学科、无系别的专业,这三个学院包括:科学与人文学院,健康与教育学院,以及商科、创意、领导力和技术学院。“我羡慕现在来玛丽蒙特学习的人。”埃尔-莱维尼说。由于该校的学术重组已完成,学生即将迎来全新的定制化教育。未来,玛丽蒙特大学将推出一个新的商业智能博士学位项目。它将涵盖应用研究、创业、技术、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等学科领域的学习。对于该校以前的独立设置院系来说,这样的项目计划很难实现。“另外,我们计划向董事会提议的学位项目之一是公共卫生、教育和推广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领域,也是跨学科的。这是我们承诺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教育机会的另一个例子,将使他们为当前和未来的市场做好准备。”重塑希望大刀阔斧的变革不仅让学校管理成本骤降,也使教师从中获益。据介绍,学校原本有47名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现在所需要的教师数量骤减,更多的教师可以回到实验室和教室从事研究和教学,学校承诺不会裁员,只是改变了这些教师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并且,据学校分享,教师的反馈非常积极。该校曾尝试让商业和技术教师以跨学科的方式合作,教师的课时产出增加了18%。埃尔-莱维尼认为,这个结果很好地表明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正在发挥作用。跨学科学术变革于学生和潜在雇主而言也益处颇多。首先,学生在建立自己的学科项目时将拥有更多选择。另外,这种灵活性还延伸到授课方式上,无论学生接受的是现场授课、远程同步在线授课还是异步在线授课。并且,跨学科培养更有利于为雇主培养更适岗对路的毕业生。雇主作为玛丽蒙特大学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学校在学术重组之前就征询了他们的意见,提出了诸如“你希望在求职者身上看到什么技能”的问题。他们的回复是“我需要一个能做好技术写作的人”“我需要一个可以沟通的人”。这样的反馈让该校更加坚定了跨学科学术变革的决心。玛丽蒙特大学声势浩大的学术变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其变革是巨大的、彻底的、影响深远的。这样的变革往往困难重重。“学校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变革本身,因为变革是困难的。我要求教师们在一切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发生变化的时代为新的变化做出贡献。我们将30名教师分成三个小组,在疫情暴发的45天里各自负责三个不同的项目,包括这次重组。我为我们的老师感到无比骄傲。他们完成了伟大的工作。”埃尔-莱维尼说。而对于未来可能就此进行重大学术变革的高校,埃尔-莱维尼基于学校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建议高校在变革前)进行学术成本模型研究,了解提供课程的成本,并帮助你确定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机会。其次,制定指导原则和目标。在削减成本后,你试图实现什么目标?你将如何使自己与众不同?第三,这一点很重要——透明、沟通和让教师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当他们信任你,他们就会成为改变的一部分。”主要参考文献:[1]
2022年4月6日
其他

近3年43所“双一流”深造率持续上升!年轻大学比清华还高!

不论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还是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对于不少名校生来说,本科毕业后先深造再工作成了一种必然选择。从100所“双一流”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来看,近年来本科生深造走向主要表现为:国内升学持续升温,出国留学脚步放缓。01总体深造率:43所“双一流”大学,持续上升统计发现,近3年43所“双一流”大学总体深造率持续上升。较2019届,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届总体深造率升高18.87个百分点,上升最多。南京邮电大学和“双一流”新秀南方科技大学不相上下,3年间分别增长11.87个、11.5个百分点。上海体育学院增长了9.54个百分点。深造率上涨超过5个百分点的“双一流”还包括:苏州大学、贵州大学、宁波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除了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外,新晋“双一流”的广州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山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其深造率也在升高。把时间线拉长至10年发现,有的高校深造率走向颇为“高调”。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的深造率由2012届的50.08%升至2021届的70.29%,10年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单看2021届深造率,共有37所高校深造率在50%以上,就是说超半数本科生毕业后选择深造。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93.1%的深造率居首。自2014年招收本科生以来,该校本科生规模基本在三四百人,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即求学,这恰恰与创新型大学“小而精”的办学定位相契合。上海科技大学以81.98%的深造率位列次席。这所成立不到10年、刚刚晋升“双一流”的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上,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2021届本科毕业生共333人,有273人继续深造。此外,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造率均超七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深造率也较高,均在60%以上。02国内升学率:近3年上科大等高校,上升较多总体深造率由国内升学率和出国(境)留学率两部分构成,整体来看,总体深造率的持续升高多缘于国内升学率的拉动。近3年,72所“双一流”大学的国内升学率连年上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均增长了超过15个百分点,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也都上涨超1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2020届相比,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届的国内升学率有所下降,但相较2019届(35.65%),该校2021届国内升学率猛增了20.92个百分点。2021届国内升学率最高的院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84.3%),中国政法大学(67.17%)列第2,清华大学(63.7%)第3。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所高校国内升学率均在五成以上。国内升学率的升高也印证了扩招政策的效果,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考研难。2020年国家提出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当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便达到341万,录取110.7万,录取率为32.46%。2021年报考人数涨到377万,录取111.4万,录取率为29.55%,比上一年下降近3个百分点。2022年,报考人数再升至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成功上岸难度不小。至于为何深造,广州医科大学在就业质量年报中分析道:“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起点”“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是该校学生考研的主要原因,即谋求个人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及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为毕业生的升学动力。而这些考研的名校生选择的读研院校多是本校或“双一流”大学。像中国政法大学2021届国内升学的888人中,有591人继续攻读本校的研究生,占66.55%;攻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的占261人。长安大学2021届深造的本科生流向本校的比例为41.53%,流向“双一流”大学的占五成。大连理工大学2021届国内升学毕业生中,有94.34%的本科生进入“双一流”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深造。在升学的优秀学子中,有些人提前拿到了推免资格,避开了考研大战。根据高校公布的推免比例,近年来部分高校的推免生占比有所提高。较2021年,2022年推免比例增长较多的高校包括中山大学(17.77个百分点)、华中科技大学(10.83个百分点)等。上海科技大学2021届推免保研的毕业生共11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5%。03出国(境)留学率:南邮等高校,小幅上涨在深造方面,多数高校学生倾向于选择国内升学,且该比例远高于出国留学的比例。但也有例外,有些高校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占比相当,甚至留学率高于国内升学率。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近3年留学率均高于国内升学率,南方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前两年留学率也都高于国内升学率,只是2021届被国内升学率反超。这两年,疫情等因素打乱了不少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从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双一流”大学留学比例下降,相较2020届,2021届留学率进一步下滑。与疫情发生前的2019届相比,2021届有的高校留学率最多降了15个百分点;少数高校留学率小幅上升,如南京邮电大学增长了2.42个百分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涨了2.12个百分点,河南大学升高了0.62个百分点。其中,近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率还实现了连续增长。未来,如果疫情、国际环境等仍未见好转,或许原本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们还会考虑转战国内。主要参考文献: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教育部网站等本期责编
2022年4月5日
其他

​高校都在给本科生配导师,如何才能做到双赢?

本文原标题:《追求师生双赢的本科生导师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希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开展达到双赢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课程,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导师不但把知识和科研方法分享给学生,也获得更多科研助力。新学期开学第1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要参加一场特殊的“双选会”。互选的双方是正在寻找学科兴趣的学生和负责科研训练的导师。导师通过开放实验室参观、办讲座、与学生直接沟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个人规划向心仪的导师发出申请……伴随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再度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聚焦科研训练,基于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为学生配备最合适的导师,也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中一类新的探索。导师制为何要围绕科研训练展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由崔隽、郑凌伶、张雁等几位老师共同主导设计完成。在谈到学院的导师制为什么主要围绕科研训练开展时,不难发现它与该学院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密切相关。学院表示,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覆盖面很广,涵盖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近12个二级学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相对较多,如果仅以“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也很难让学生触类旁通。而且生命科学学院一直以来都倡导“广学精研、知行并重”的本科阶段学习理念,希望学生尽早了解和参与一线的科研工作。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寻找个人的学术兴趣,还能让他们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之后,为个人发展找到方向感和源动力。同时,学院也希望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学术和学业指导,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学术向往和追求,寻找到在具体方向能够“钻进去,做出原创性突破”的学术人才。此外,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讲,新生进入大学后,不仅要经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也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提供经验和帮助。所以,学院提出了针对生物类新生培养的“MINE”理念,即要让学生有使命感、创新力、见解力,并愿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在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也成为贯彻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学院尤其希望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逐步培养科研品质,锻炼科学素养,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为此,学院成立“三全育人”领导小组(书记、院长任组长),建设“三全育人”创新中心(青年教师辅导员担任负责人),开展科研训练,结合专业的科研训练要求,鼓励本科生多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从本科生进入学院的第一学期开始,学院就在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配备全程导师。数据链接: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丰富了学生课堂之外学习生活的选择,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参与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领域内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给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麦可思对中国部分本科院校的2019—2020年大学生成长评价研究显示,86%的本科大三学生表示,大学期间参加过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最主要的是听学术讲座(75%)。在问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哪些方面最需要改进时,41%的学生希望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33%的学生希望学术活动中老师能更多地参与和指导。“志同道合”才会“双向奔赴”为本科生配备导师,“配”字是关键。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时,生命科学学院用“双向选择”的方式提升了学生与导师的“匹配度”。每个学期,学生和导师都有一次互选机会。学院认为,在本科阶段就建立起这个类似国外研究生阶段轮转制的机制,能更好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在本科阶段博采众家之长,通过选择不同领域的专家做导师,广泛了解生命科学的各个方向,寻找兴趣点;也可以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在同一位导师的指导下做连续且深入的科学研究。双向选择让导师和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彼此,这无疑对师生双方都是利好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生命科学学院还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每学期开学第1周召开“选导师指导大会”,由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介绍导师制的目的、宗旨和实施细则,各导师介绍实验室研究方向,高年级学长分享经验与收获。每位导师也会安排“实验室开放日”,欢迎学生走访实验室,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如果是刚入校的新生还有特别“优惠”。学院开设的必修课“新生研讨课”为每一名新生制作了包括本学院所有教师信息的“新生护照”。“护照”在手,新生就有更多机会走访教师,去教师科研团队实验室参观和访学,大大加强了本科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此外,学院也特别鼓励导师进行自我宣传。针对本科新生开设的大学生物Plus系列讲座,由本院杰出学者结合理论课程的进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个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师生“双选”过程更加便捷,郑凌伶副教授指导学生开发了与导师制配套的“师生双选系统”。学生可以在系统上进一步了解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联系方式以及可接受本科生的名额数量(最多不超过3位)。“双选”工作启动时,首先由学生在系统中向导师提交申请。导师结合学生对所学专业、本学期课程及导师研究方向的理解,在多个申请者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整个过程全部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处理,每一步都有记录及邮件提醒,大大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麻烦。导师都有一本工作手册在完成师生互选后,学生就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学期学习计划,并开始在导师的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包括参加导师课题组的例会和研讨会等各种学术活动、阅读学术文献、申报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在学期中需向导师汇报学业情况,师生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期末考试前后,师生共同对照本学期计划进行学期末总结。在学期结束时,通过开展期末总结大会,同学们分享一个学期在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的收获和感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同时也学习了其他同学的经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互动手册》是一个重要工具。每个学期初和学期中,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填写,学生与导师谈话和参加科研活动的过程都记录在手册中。为了方便师生互动,“师生双选系统”也相应设计了记录模块,可上传电子化的信息。记录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作为期末核查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仔细阅读这份手册会发现,里面罗列的导师指导内容因每个学段学生特点而有差异。所以这个记录手册也像导师的一份简易工作手册,对指导过程的记录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工作落实与否的监督。图
2022年4月4日
其他

考研复试后,高校需要注意这件事……

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是不少学生读研的重要因素。相比“专业门槛更高的”理工类学科,人文类学科培养似乎更需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本文介绍密西根大学如何优化历史系研究生培养过程,既保留研究特色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杰·库克教授在四年前成为密西根大学历史系主任。在人文学科领域混迹多年的库克早已厌烦“人文已死”的论调,上任伊始,他即决心已下,鼓励系内同事竭尽全力证明人文学科“对公众领域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重新吸引让子女“别碰人文专业”的家长的目光。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库克教授强调教师应当摒弃课程主题炫人耳目,而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却依旧老套的教学思路。为此,库克教授着手组建工作小组,由教职员工和在读研究生构成,着眼于研究生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他表示,学校希望打造更为全面的历史系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技能,同时逐步改变系部的人才培养文化。”课程改革
2022年4月2日
其他

大学再牛,为了这群学生,也需要放下身段

Education)发布的年度“开放”(Open
2022年4月1日
其他

大学生这项指标下滑!教育部将它列为22年工作要点,高校怎么做 ?

预告:目前,《星视角》系列专栏已经分享了程星博士的三篇文章,文内他对于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高校建设住宿书院以及学术咨询分享了自己一些观点和看法。明日,程星博士将就“大学的国际招生”这一话题分享见解,敬请期待。近日,国新办举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郝风林在会上表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再次引发公众对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热议。近年来,高校的体育教育和大学生体质健康话题一直备受关注。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高校体育工作规划、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按照《标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今年,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为何被如此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亮起“黄灯”去年9月,教育部召开第五场金秋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总体状况出现好转,但问题依然严峻,青少年的近视、肥胖,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王登峰在会上介绍,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3—15岁、16—18岁、19—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5.1、1.8和0.2个百分点,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王登峰解释:“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总体上优良率在增加,但是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增长。”根据调查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19至22岁大学生身体素质多项指标呈现下滑趋势,男女生握力、立定跳远、50米跑、男生引体向上及坐位体前屈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代表耐力素质的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成绩分别下降12.37秒、9.56秒。大学生身体素质亮起“黄灯”。对此,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曾表示,与中小学每周都有固定体育课时要求和课外锻炼时间(如课间操等)安排相比,保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是更困难的事情,因为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大三后就不再修体育课程,也没有早操和定期的体育竞赛等活动。他强调:“大学生身体素质更值得关注,尤其需要一些更具有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大学生能持续参与体育锻炼。”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刘海元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继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运动不足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他指出,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方法,养成天天锻炼的习惯最为重要。“大学是人生集中学习的最后关口,如果这个时期体育还不达标,体育运动习惯还没养成,那么走向社会后,在工作或生活中再习得技能和养成习惯就比较困难了。“对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启动专门的健康工程、制定特殊的毕业政策,督促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国家长远发展形势看,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不良,直接威胁高质量科技革命和国防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表示。那么,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及其他体育健康活动?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建议,帮助学生培养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想让学生长期坚持,就需要在体育课中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逐步找到自己喜爱并适合的项目,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动”起来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双一流”大学教授:“破五唯”后,高校教师还是应该发论文!

2018年,以教育部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为标志,“破五唯”改革正式启动。在这之后,又有多项关于“破五唯”改革的文件下发。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共同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等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在这期间,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积极出台各类措施推进“破五唯”改革。2018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为避免职称评审时“一把尺子量到底”,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系统地将职称评价标准归结为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个方面,科学分类评价人才能力素质,并将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将可代替论文。2022年,江西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到,不得将毕业院校、出国(境)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和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聘期考核、评优评先中的比重,把承担一定量的本(专)科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实施职称评审新办法,对人才进行多维度评价,破除对老师片面的、狭隘的评价体系,不单纯以文章、学历等为评价前提,坚持分类评价机制、实现多元评价。新办法实施以来,该校已有多位教师因工作业绩出色、贡献突出而获得职称晋升。武汉纺织大学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对业绩成果特别突出的学者设置绿色通道,对因本校资历等杠杠被卡住的优秀人才实施盲审盲评制度,在2021年职称评审中便有8人破格晋升为教授,占年度新晋教授人数的三成以上。……改革新问题,评价标准如何定?“破五唯”引发了学者、高校教师的广泛讨论,许多改革举措引来点赞。但也有一些人对“破五唯”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认为高校教师不需要再做学术、发论文就可以获得职称晋升。对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刘庆生表示:“对于大学的大多数教师,尤其那些声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专业教师发表学术成果论文是‘硬道理’。因为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科技贡献的主力阵地,产生重大科技成果顺理成章理所当然。”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把“破五唯”理解为将论文、帽子等指标“一棍子打死”是一种误解。“‘破五唯’不是完全抛弃原有指标,而是改变‘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而这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要摒除形式主义,不只看数量,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性;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则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复全说。因此,如何在“破五唯”后“立新标”成为人才评价亟待破解的难题。日前,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交出了阶段性成果。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华医学会五家学会作为试点单位,针对各学科科研特点,形成新的评价规范建议和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的成果形式,中国计算机学会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影响力入手,以影响力、应用、转化、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估成果的价值。具体评价指标方面,中国计算机学会提倡弱化数量指标评价,加大质量指标评价,侧重对成果价值的评价。加强计算机领域中立学术机构在评价指标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客观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加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客观评价辅助支撑作用。中国数学会根据数学论文一般篇幅大、发表周期长,引用率和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的现状,提出了数学论文合作者署名以姓名字母顺序排列时所有作者应视为贡献等同,可综合考虑在理论突破、方法创新、学科发展、成果成效方面进行学术贡献和科学价值的评价。中国物理学会则提到,物理学术评价不能只关注作者排名,应结合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学术影响力、同行专家公开意见、论文或专利质量、引用率等多维度指标,同时考虑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特点,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破五唯”建设,高教专家建言献策除了如何分类评价高校教师学术成果外,师德表现如何评判,教学专长型教师如何考评,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后如何实现有效监督等问题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是师德评价中三大核心问题。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建议,在“评什么”上,应该对师德建设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比如学术诚信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导师跟学生的学术成果按照参与度多少如何署名等都应该有所规定,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没有具体制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在“谁来评”和“如何评”上,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术委员会建设:“此外,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师德评审恶意攻击他人,还要设立相应的申诉制度和帮扶机制。”教学专长型教师成绩难以量化是高校“破五唯”改革中面临的又一难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建议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同行的听课评价,一个是学生的听课评价。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唯论文的问题。”他还认为,教学为主型教师不一定需要重视原创的论文结果,而是以课件、课堂效果论英雄。此外,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之后如何防止“人情风”“关系网”的出现,如何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也是“破五唯”改革中无法回避的一关。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建议,高校内部的学术委员会应该发挥起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重视校外评审、校外专家,重视同行评议。“目前在硕士、博士学术论文审核上,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校外专家盲审的试点,效果很好。我认为在职称评审上,也可以引入这个制度。”李立国说,“重视专家意见,而不是按资排辈。”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江西教育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站、楚天都市报、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期责编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清明不放假、适时调整暑假时间……多所高校清明放假安排来了

清明即将到来,不少高校发布了清明假期安排。淮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按国家法定节假日调休;湘潭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华大学等高校清明节不放假,正常上班上课;广西师范大学、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等4月2日(星期六)、4月3日(星期日)正常双休,4月5日(星期二)放假1天。淮北师范大学1.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4月4日(星期一)的课程。2.劳动节∶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分别上5月2日(星期一),5月3日(星期二)的课程。3.端午节∶6月3日至6月5日放假调休,共3天。安徽工程大学4月2日(星期六)和4月3日(星期日)正常休息,原有教学活动按原计划执行。清明节假期(4月5日)正常上班上课,假期顺延。湘潭大学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清明节不放假,全校师生按课表正常上课,教职工正常上班。假期延后调休。南华大学按照学校党政办《关于2022年清明节不放假的通知》精神,学校清明节不放假,4月4日(星期一)至5日(星期二)正常上班上课。衡阳师范学院4月3日至4月5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日(第7周星期六)补4月4日(第8周星期一)的课。长沙理工大学根据省教育厅相关通知精神,鉴于目前疫情形势严峻,经学校研究决定,清明节不调休(4月4日,星期一上班)、不放假(4月5日,星期二上班),清明假期延后安排。请各单位按正常上班时间安排清明节期间工作(4月2-3日,星期六、星期日正常休息)。广西师范大学4月2日(星期六)、4月3日(星期日)正常双休,4月5日(星期二)放假1天,4月4日(星期一)、4月6日(星期三)正常上班、上课,调整补班、补课的2天假期,学校将安排在今年暑假进行补休。桂林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员工4月2日(星期六)、3日(星期日)正常休息,4月4日﹣6日正常上班、上课。调缺的3天假期学校将适时安排补休。南宁理工学院1.全校师生员工4月2日(星期六)、3日(星期日)正常休息,4月4日﹣6日正常上班、上课。调缺的假期学校将视情况安排补休。2.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得离开桂林、南宁。如确需离开,必须严格履行离校报备手续,并不得前往中高风险区。如离开桂林、南宁,返校时需按当地疾控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应检测证明。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全校师生员工4月2日(星期六)、4月3日(星期日)正常休息。4月5日(星期二)清明节放假一天。4月4日(星期一)和4月6日(星期三)正常上班、上课。学生非必要不离校,教师非必要不离桂。学校将适时调整暑假放假时间。梧州学院根据学校安排,2022年清明节、“壮族三月三”期间教学安排通知如下:清明节、“壮族三月三”放假时间: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国家三部门推广“双一流”名校的这个模式

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部署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之后,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月收入连续五年最高!这个学科实火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席卷全球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工科专业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为服务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校学科结构,许多高校在近年新增了工学专业。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国家重点支持!这些高校行动了……

2022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日前启动,今年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至此,“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已达39所。注: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就业教育从学生入校就开始?来看这所“双一流”的特色举措

本文原标题:《就业育人不仅是“临门一脚”》“就业育人不仅是毕业生求职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更为重要的是要贯穿于面向全体在校生‘三全育人’培养格局之中,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副院长罗建峰指出。近日,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一把手”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就业再次引起关注。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国家原“985工程”和“211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破格晋升!一批高校教师脱颖而出

3月,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相关的消息似乎没有停过。前段时间,武汉纺织大学公布了2021年新晋教授人选,24人中有8人属于破格晋升,占比超过三成;天津市人社局发布了《市人社局市教委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注意!高校教师有这类行为轻则被通报批评,重则被辞退

3月18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了一批教育、医疗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此次通报中,共有54则学术不端信息,主要问题包括研究过程造假、投稿过程造假、通过中介买卖论文等。同时,涉及多所“双一流”高校附属医院的作者被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时有高校学术不端事件被曝光,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2021年11月,教育部曝光陕西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该教师通过网络联系中介公司对其拟投稿论文进行润色和论文代投,被处以降低岗位(职称)等级,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取消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资格的处罚。2021年7月,广东某高校教师委托第三方公司代做实验、代写论文,擅自将他人署为作者,擅自标注他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被通报批评并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另外,据媒体统计,2021年,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共通报17批,404起418篇医学科研不诚信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通报4批39起不端行为案件。学术不端不仅会污染学术环境,更会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相关部门一直在出台措施试图遏制其发生。2001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学风建设成为科研队伍建设重要内容。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确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2016年,教育部又印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了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要结合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2019年,人社部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中强调,申报人通过学术不端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何铤而走险触红线?除了相关部门,高校也都出台了不少措施希望杜绝教师学术不端现象蔓延。事与愿违的是,如上文所述,部分教师面对红线警示依然铤而走险最终自食其果。部分教师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教师追名逐利,个人学术道德缺失。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曾经的“象牙塔”逐渐与社会相融合,少数高校教师因此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将搞学术、做科研当成一种谋利手段,从而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自律、诚信的品质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不完善的人才评价、职称晋升制度也是部分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长期以来,学术成果都是衡量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是职称晋升和申报学术荣誉的必备要求。少数教师并不喜欢做科研,却又为了职称职务晋升、课题项目结题、评先评优等而选择以身试险。部分高校对于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处罚较轻,未能真正起到惩罚、警示作用,也是学术不端现象得以滋生的一大原因。此外,还有论文审查仅注重最终结果,缺少对论文生成过程中的监督等原因。遏制学术不端,高校还能怎么做?那么,国内高校在面对学术不端事件时,又该如何有效遏制呢?首先,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处以适当的惩罚。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就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对涉及不同分级标准的学术不端行为建立与之相应的惩戒机制或处理办法,对学术不端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以及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等处理措施。其次,设立独立的科学监察员和学术不端调查委员会,培养一支学术不端行为专业认定人才队伍,负责受理高校师生不端行为的举报,包括咨询、受理和调查,并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验证和评价。再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发现、调查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固然重要,但作为事后补救措施,面临着程序复杂、耗时长、治理成本高等诸多难点。相比之下,对学术不端的事前预防,是更为“治本”的方法。目前,我国破“五唯”行动正在火热开展中,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份文件,鼓励高校构建符合自身情况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发挥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作用。比如,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发布了《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指出学校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文件出台后不久,该校理学院教师蒋华松便成功获评教授,成为该校首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最后,高校还能通过开展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鼓励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开展科研工作全过程监督等方法防范学术不端现象发生。参考文献:[1]胡伏湘.高校学术诚信机制建设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104-107+118.[2]杨莹,孙笛,吕秋萍,邢春国.学术出版不端行为的反思[J].传媒论坛,2021,4(15):103-104.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科技部网站、教育部网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解螺旋、南京林业大学网站等,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期责编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新一轮审核评估来了!如何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所“双一流”有心得

在“深化监测结果运用,注重反馈与促进并举”方面,学校不断完善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质量评测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测结果的充分运用,创建了基于改进短板的评测信息反馈机制以及基于因课制宜的分类改进方式。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超半数本科毕业生在民企就业,工作五年后月收入已过万!

据2021年12月28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民企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毕业生在此类用人单位的就业质量如何?超半数本科毕业生就业于民企民企毕业生的月收入、就业满意度,连续多年上升《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民营企业/个体”已连续多年成为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雇主类型,2016届至2020届本科生中毕业半年在此类用人单位就业比例分别为53%、53%、54%、53%和52%,近五年基本保持稳定。对本科毕业生近些年在民企就业情况分析,麦可思数据显示月收入持续增长,2018届至2020届本科生的月收入均超5000元,分别为5063元、5428元、5479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稳定,约七成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满意度呈上升趋势,2020届为67%,较2016届(63%)提升4个百分点。“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是民企就业群体对就业不满的两大主因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基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资收入、晋升空间等相关因素的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麦可思数据显示,“收入低”(72%)和“发展空间不够”(53%)是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群体,对就业现状不满的两大主因。而且就业所在行业不同,毕业生月收入、就业满意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麦可思研究显示,2020届在民企就业的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10元),其后依次为“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6010元)、“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5579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572元)、“金融业”(5550元);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医药及设备制造业”(均为73%),其后依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2%)、“金融业”(71%)、“批发业”(71%)。数据还显示,在民企工作的本科生就业满意度会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进一步提升。具体来看,2015届在此类用人单位工作的本科生,毕业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5%,相比其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63%),提升了12个百分点。民企就业起薪不具优势,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设全国高校首家元宇宙产业学院!转为普通本科10年后,这所高校步入新阶段

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哈尔滨剑桥学院立项数居黑龙江所有高校第4,取得这一亮眼成绩的关键是什么?近期新成立的元宇宙产业学院对深化产教融合又有什么作用?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艺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从收到哈尔滨剑桥学院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便不用为就业犯愁。2021年该校招生简章显示,多年来,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均超95%,“好”(品德好)、“好用”(上手快)、“用得住”(工作稳定)是用人单位对哈尔滨剑桥学院毕业生的肯定,更是对该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褒奖。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便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哈尔滨剑桥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进校企有效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01培育特色,共同推进产学合作哈尔滨剑桥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在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该校17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数居黑龙江所有高校第4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更是学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抢抓机遇的有力证明。“学校鼓励各部门抓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与建设机遇,引导教师参与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并加强对项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项目负责人与相关企业加强联系,按照要求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实施。”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张福利教授说。学校积极推进产学合作育人项目建设,此次获批的项目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方向。“这些项目的获批对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项目,学校不仅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享教学资源,同时还强化了产教融合一体化关系,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推进了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张校长表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合作时,学校主要从建立IEM产教融合中心和分阶段实施IEM教育两方面,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①成立IEM产教融合中心,实施IEM(Integrative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住宿书院建设难、管理难,不妨尝试这个新选择

关于哥大改造学术指导中心的案例详情见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9章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高校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下一步是……

预告:目前,麦可思研究已推出两篇程星博士《星视角》系列专栏文章,分别分享了他对于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和高校建设住宿书院的一些研究和观察。明日,程星博士将就学术咨询这一话题分享见解,敬请期待。3月1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情况。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5.2万人,师生比实现从1:205到1:171配置,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辅导员队伍建设,官方高度重视近年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在此方面,安徽省财政将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设项目经费追加至每年5000万。在该专项经费中,还专门设置了“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岗位津贴”项目,并逐年提高津贴数额和覆盖面。2019-2021三年期间,累计投入经费2397.5万元,覆盖全省高校1462名专职思政课教师、3333名专职辅导员。而今天的发布会上,张文斌还提到近年来在辅导员队伍上主要是聚焦破解发展难题、提升素质能力、强化示范引领等等重点,扎实推进几项工作。第一是抓配备。全国高校辅导员的数量配备大幅度增长。在辅导员的事业编制方面,着力推动辅导员编制待遇稳步提升。比如江西省,通过专题督办、专门编制、专项招聘,专门拿出了1200个编制用于解决专职辅导员的编制问题。比如安徽,积极协调省委编制部门追加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事业编制,解决了公办高校专职辅导员编制问题。第二是抓培养培训。建立从部、省、校三级的辅导员培训研修体系,专门设置党情国情社情的考察课程。另外,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示范培训班。从教育部层面举办全国性的示范培训班,省级层面举办本地区示范培训班,学校层面举办校级培训。从教育部层面,每年大概线上培训7万人,线下培训5000人左右。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线下培训人数还是保持下来了。再加上各省和各校的培训,基本上做到了辅导员培训的全覆盖。在辅导员攻读学位方面,教育部每年有300个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在辅导员科研方面,也得到社会科学司的大力支持,在每年的人文社科项目,专设了一个辅导员专项,每年设立200余项高校辅导员研究课题。第三是抓引领。连续组织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最近第九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马上就要启动。另外,三年来,我们会同中宣部一起举办“最美高校辅导员”推选展示,已经开展了三年,先后评选了30位全国高校最美辅导员。教育部还推选了一批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辅导员的典型。我们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和各种媒体上广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和职业风貌,推动广大辅导员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下一步,将实施全国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提升导航计划,围绕辅导员的基础性建设、提升性扶持和示范性奖励等几个方面,结合教育部正在极力推动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大数据赋能平台,来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升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高校,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在近期,很多高校都在忙疫情防控工作。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冲在服务学生的一线,组织学生完成核酸检测、完成大量的信息统计、协助在线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及送餐服务等。可以说辅导员一直是比较忙碌的。社会实践、班级团建、主题班会、奖助学金评定、随堂听课、学生档案、走访宿舍、就业指导、考研考公指导……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离不开他们。他们是离学生最近的一个群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官方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近几年也在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的辅导员队伍,发挥经验丰富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助力新入职辅导员成长。重点围绕政治考核、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学生工作经验、综合素质等方面,严格把控辅导员选聘各个环节。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人才库,加强基层一线和多岗位锻炼。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及培训管理办法》,将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和晋级的重要依据。积极搭建成长进步平台,打造辅导员沙龙、午间充电站、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等培训活动,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建立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专项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骨干研修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分层次、全覆盖辅导员培训体系。强化辅导员双重身份,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实行条件单列、评审单列、指标单列,注重考查工作实绩和育人实效。依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注重提升辅导员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辅导员开展“组团式”研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设立学生党建、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等校级工作室,积极培育广东省高校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反馈服务平台等,帮助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精准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南京财经大学组织开展新入职辅导员岗位培训、辅导员沙龙活动、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邀请校内外优秀辅导员等来校作经验交流分享,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心理工作技能、职业发展规划、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等,全面提升辅导员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业务能力。积极打造“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围绕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开展一系列咨询、交流、座谈、读书活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组织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通过理论宣讲、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环节,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该校辅导员考核工作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察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主要考查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学生等方面的工作表现。落实辅导员进编考核工作,提高队伍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激发工作动力;组织开展辅导员岗级申报,打通职级发展通道,激励辅导员工作提质增效。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江苏省教育厅网站等,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期责编
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