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二元分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摘要: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学术界围绕细石叶技术产生很多讨论,其中起源、技术演变及技术类型的区域分布是被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细石叶技术可分为初始、成熟、简约几个技术发展阶段,压制法的运用是细石叶技术成熟的关键,细小化的特点决定了各类细石叶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并不显著。因而在实践层面上,细石叶技术的判定应重视石核和产品形态、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的使用意义、强调剥片策略分析,不应限定细石叶的剥制方法。末次盛冰期时,华北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日本北部等所构成的“北方区域”形成分别以船形石核、两面预制的楔形石核为主的二元分化格局,虽然出现过文化上的交叉融合,但是两个区存在以宽、窄楔形石核为主的现象,二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成熟、分化与H3、H2、末次盛冰期几次冷事件间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显示出环境驱动力仍然是导致史前人类生存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种,在起源和适应性演化的过程中,其特殊性表现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演化和行为意义上的文化演化两个方面。旧石器时代晚期全球气候波动显著,千年尺度上气候恶化的海因里希事件、末次盛冰期等气候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拓殖了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地,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一跃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人类生存的最关键文化因素。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石器技术的发展及其揭示的人类认知、生存能力的变化是研究的核心内容。细石叶技术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之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并迅速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广泛流行的文化特征,是学术界多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新考古学重视考古材料的客观性,反对将考古材料视为古代社会原封不动的遗存,要求重视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1]。在此理念的推动下,当今考古学研究不局限于器物本身的研究,强调“透物见人”,即在田野发现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考古材料和严格的研究方法,从文化系统的各个角度探讨人类行为和社会的变迁,解读考古现象所蕴含的人类及其行为与思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习俗、社会发展状态与过程等信息。从已有的细石叶技术研究成果来看,涉及技术-类型分析和理论-生态模拟,涵盖基本的材料介绍、不同遗址的技术对比分析和时空分布,以及行为生态学阐释、蕴含的人群迁徙与扩散等内容,这些研究让我们对华北地区细石叶技术的发展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2,3]。从研究范式上看,包括文化历史考古、过程考古视角等,“透物见人”的理念得到很好实践。不过,当前研究仍有深耕空间,例如在细石叶技术源头、技术演变与扩散过程、细石叶技术人群参与的早期农业起源进程等方面目前仍存在学术分歧。本文拟从技术元素的角度剖析细石叶技术的起源过程,强调引起技术转折的关键元素,梳理不同细石核技术类型分布区域,以环境变迁作为古人类技术扩散、革新的基本背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