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智库

其他

【发布】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导读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各省级广电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建立“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微短剧目录和月度跟踪指导机制,加强全流程指导,结合5·19中国旅游日、寒暑假、全国性公共假期等重要时间点,推荐播出一批导向积极、契合主题、创意新鲜、形式新潮、内容新颖的微短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文艺形式,具有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和体裁灵活多样等特点,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与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加强微短剧创作引导和优秀节目示范引领,推动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积极探索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微短剧创作提升计划,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广电总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现就有关工作具体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引导微短剧创作提升,促进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交汇,以新技术、新业态打通和创新消费场景,进一步延伸微短剧产业价值链,更好将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持续促进微短剧供需结构优化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二、目标任务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塑造一批古今辉映、联通中外的文化标识和符号通过微短剧全球传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三、主要内容(一)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重点微短剧创作活动。结合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组织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机构在已有重点微短剧项目中增加文化和旅游元素、创意、情节,或者通过自制、中外联合制作等方式原创开发新作品。(二)指导重点网络视听平台面向平台用户广泛征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微短剧。结合各自平台特点和用户资源,立足国内美景美食、景区景点,主动出题,细分内容创作的题材和风格,面向机构、工作室、文化和旅游达人、文艺爱好者广泛征集,选出一批优秀作品。(三)组织优秀微短剧展播推广。发挥重点网络视听平台的用户、推广、算法、商业模式等优势,加大对优秀作品的支持力度,通过开设专题、专区、话题等方式进行重点推荐,让好作品有好收益,正能量取得大流量。四、创作方向(一)挖掘乡村旅游重点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最美乡村、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资源,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从汉长安城、安阳殷墟、河南仰韶村、良渚古城、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工程和项目,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等地取景取材,讲好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故事。(三)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广泛取材,表现日新月异的新景点、新景象和新故事。(四)从陶器、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中找故事,让文物说话,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五)讲好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黄河文化故事,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助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六)以产业旅游、科技旅游等基地、园区、线路为叙事场景,讲好“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故事。(七)围绕城市特色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大学城、书吧等公共文化空间和知识场所,以及城市漫步线路讲好城市文明故事。(八)为国家A级景区、主题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景点景区,冰雪湖海等自然景观量身定制故事,表现新时代生态文明之美和人民生活之美。各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建立“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微短剧目录和月度跟踪指导机制,加强全流程指导,结合5·19中国旅游日、寒暑假、全国性公共假期等重要时间点,推荐播出一批导向积极、契合主题、创意新鲜、形式新潮、内容新颖的微短剧。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活动中发现的优秀作品,采取单设扶持项目或列入现有资金等扶持政策,并督导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切实做好节目的推荐和传播。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请每月月底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
2024年1月13日
其他

【文艺评论】《我在岛屿读书》上新,创新推动全民阅读,让文学走向生活和心灵

导读江苏卫视《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广受好评,第二季今晚(15日)推出,本季节目通过阵容、主题、形式的多重升级,让“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以创新方式为观众再度打开读书的世界。《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优良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全民阅读”全面深入开展。如何用精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阅读服务,推动公共阅读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文化议题。江苏卫视、今日头条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创新行动助力“书香中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创新构建“公共阅读空间”,激发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持续让文学走向生活。面向大众:创新服务方式,塑造令人向往的公共阅读场景近年来,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全民阅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形式多样、触手可及的各类阅读空间,极大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读书类节目的一次文化服务创新尝试,《我在岛屿读书》用面朝大海的诗意阅读场景,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公共人文空间。在文学的世界,“岛屿”囊括了辽阔与悠远、孤独与求索、希望与理想等诸多经典意象。“岛屿+读书”的场景设置,既为节目的内容叙事提供了天然的巨大张力,可立体投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他人、人和自己的关系,又将阅读氛围化、轻松化、浪漫化,激发了人们对于“诗与远方”的美好想象。《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选址珠海东澳岛。和上一季位于海南的分界洲岛相比,东澳岛面积更大,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有渔村、遗迹等,人文气息较为浓郁。同时,本季书屋由一座驿站改造而来,风格现代、倚山揽海,超大的落地窗就像一个天然的取景框,目之所及皆是大美风光。在岛屿的这些天里,“书屋主理人”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和陆续到访的文学好友们一起,与书屋为伴,在海风轻拂下阅读、欣赏书籍,于椰影婆娑处交流读书的心得。在第二季的首期节目中,“书屋主理人”们为新书屋取名“山海经书屋”。在他们看来,《山海经》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这很像书屋的状态,有非常多的作家朋友来来往往加入到讨论和分享的行列。如同《山海经》是一座充满想象力的宝藏一样,“山海经书屋”也希望用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陪伴观众一起看见更大的世界。第一季《我在岛屿读书》播出后,观众纷纷以轻松、有趣、治愈这样的关键词评价节目。有观众提到,在此之前,总觉得阅读是比较严肃的事情,没想到也可以这么令人自由舒展。本季节目,一群文学好友除了在书屋围读,还将到沙滩举办阅读分享会,在夕阳下赏古典音乐,于爬山中开启植物发烧友之行,去海边上演活色生香的剧本读演会,又或是在坐车环岛游中感受身心的释放……鲜明有别于碎片化、功利化、娱乐化的阅读,《我在岛屿读书》所倡导的是一种“慢阅读”的态度,节目试图帮助观众卸下浮躁,在慢下来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起与文学阅读的古老联系,去享受更为纯粹、丰盛和透彻的精神体验。面朝生活:提升阅读素养,让文学成为滋养大众灵魂的沃土提倡全民读书,建设书香社会,是为了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在蔚然成风的读书学习中更加厚重深邃——这要求读书类节目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务实的努力,让文学成为滋养大众灵魂的沃土。延续上一季的重磅阵容,在本季《我在岛屿读书》中,陪伴大家徜徉文学世界的嘉宾集群同样耀眼。余华、苏童、程永新三位老友和新朋叶子将贯穿全季,还有莫言、阿来、王尧、祝勇、须一瓜、陈继明、毛尖、马伯庸、紫金陈、郑执、孙频、叶昕昀、武茳虹、焦典等横跨老中青三代的文学名家将会到访。作为最会讲故事的一群人,作家最擅长的,就是看待世事人生的犀利角度。他们用力透纸背的作品,引领人们去想象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我在岛屿读书》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真诚质朴的对话交流,不仅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推荐给大众,也将他们对于作品的感悟、作家的解读、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借由立体而深刻的对话关系,节目将偏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推向无数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一次次带来辐射大众的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第一季《我在岛屿读书》重点围绕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等基础议题展开,第二季再上层楼,主要围绕“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进行深度漫谈。例如,首期节目从作家们“会读轻松的书吗”、作家们推荐的“枕边书”、伟大的短篇小说等多个角度,畅谈阅读何以让人们从紧张的状态中“离开”一下、休息片刻。节目中,他们对名家、名篇、名句旁征博引,带着观众走进作家笔下富饶的心灵,感受文学之于生活的无声润泽:《鲁迅的饭局》里,可以看见热爱花雕酒、东北菜的文学大师的烟火日常;汪曾祺的《果蔬秋浓》,会让人枕着香甜的心情入睡;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每个片段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回忆和遐想;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充满了对命运无常的摹写;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道出了对生命本质的体悟……“阅读会打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到怎么获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阅读能让一个读者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时笑、时哭,在笑和哭的过程中,把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出来”“别人的人生帮你反省自己的人生,这就是阅读带来的看不见的力量”“书籍就是给你智慧的,让你在更好理解了生活之后,更能理解别人,更加自洽地去过好自己的人生”……在分享阅读的过程中,有感而发的“书屋主理人”们循循善诱,引导大家学会在生活中把阅读内化,因为阅读之于每个人的最大价值,就是获得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能扛起生活的能力。接下来,节目还将从读书帮你增长智慧、读书让你跟上时代、读书带你发现美好、读书帮你认识自我、读书让你更懂表达、读书带你打开想象、读书带你看见平凡、读书带你品味人间、读书带你遨游四海、读书帮你丰富记忆、读书让你学会告别等诸多主题入手,在书籍里的海洋里找到一把把开启思想之门的“钥匙”,与观众畅谈生活的松弛感、人生的大智慧、人工智能与AI诗人、人间烟火、心灵远行等极具共鸣感的现实议题,让经典文学带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力量,不断走向热气腾腾的生活。面对青年:强化年轻视角,满足对阅读方式的更新期待《我在岛屿读书》在助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尤为关注阅读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近两年的相关阅读报告,在今天这个时代,年轻人普遍追求通过阅读来慰藉“精神内耗”,以及在走入新阶段、遇到新问题时,获得智者经验的传递和借鉴。同时,他们追求音视频阅读、社交化阅读、场景式阅读等更为新鲜的阅读方式。自第一季亮相起,《我在岛屿读书》就收获了大量年轻粉丝。走上荧幕的文学大家们以生活纪实的方式传递文学的魅力,他们一次次亲切的交流,为年轻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熨贴心灵的人文体验。诸如他们的“建议年轻人多读经典”“和一本书的遇见需要时间”等观点,为许多年轻人打消了阅读中可能出现的羞耻感和障碍感。文学大家们的坦荡真诚,让大家更有信心和欲望去享受有文学相伴的日常。为了进一步面向年轻人敞开心扉,《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大大提升了“青春含量”。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子作为80后学者新秀加盟,和三位文学前辈一同常驻“书屋主理人”,她还带来两位南京大学的学生组成的小小的“研学团”,从年轻人的视角谈谈对阅读的感受,对作家的认识;在陆续到访的文学名家中,马伯庸、紫金陈、郑执、孙频、叶昕昀、武茳虹、焦典等80后、90后乃至95后青年作家几乎占了一半的比重,这体现出节目希望和年轻人深度对话的热切。《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还通过细节创新,提升内容诗性。例如,延续“电视杂志式”的精美包装,后期团队凭借更加细腻的手法,运用符合内容情绪的空镜、还原书中场景手绘等方式,提升聊天主题,丰富画面构成,增强视听美感;再譬如,节目尾声“岛屿朗读时刻”,鼓励人们使用声情并茂的表达,跟随书中的文字,让心灵诗意地栖居在天地之间。枕浪听风,品茗开卷。初夏时节,《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意境,以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质感,为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气。(江苏卫视供稿)监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文艺评论】《梦中的那片海》:为京味年代剧注入青春活力

导读近日,热播的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延续了“京味”电视剧的特点,用青春化的视角,塑造了一群坚守理想、甘于奉献的青年形象,表现青春应有的当担,与当下时代精神共振共鸣,作品的青春化表达,为年代剧创作注入活力。《梦中的那片海》京味年代剧是一个兼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电视剧类型,以往京味年代剧,往往聚焦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以平民视角展现时代变迁,以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展现老北京独有的人情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梦中的那片海》中不仅有什刹海滑冰场、午门、长城等京城地标,还有地道的京味小吃和满口“京片子”,展现了浓浓的“京味儿”与时代印记。作品开篇以男女主角在一个废弃的图书馆中不期而遇,在那个特殊年代中,两个渴望知识、憧憬未来的年轻人因共同爱好相聚,那种青春隐秘的情愫与浪漫构成了一代人青春的记忆。作品还展示了男主角肖春生四五人一起骑着二八大杠约着去什刹海“上冰”,兄弟被“欺负”了,大家为他讨回公道,肖春生、叶国华这群北京青年给观众留下来意气风发、热血飞扬的第一印象。何为青春的精神与力量?最重要的在于与国家的命运、与时代的步伐紧紧结合在一起。近年来,主题创作剧和年代剧都加强青春化表达,《梦中的那片海》更侧重于在于表现了时代洪流中的看似有些“不合时宜”的倔强和坚持,特别是在肖春生身上和佟晓梅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肖春生虽长在大院,却因为父亲被审查,不能像其他大院子弟那样顺利入伍,但是他坚持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希望随时能入伍报效祖国。当他好不容易入伍后,面对精兵班录取考核,为了凸显公平公正,为了不让战友说他沾排长叶国华的光,他主动要求加自己并不擅长的五公里负重越野;当他看到叶国华踩中地雷,自己主动站上去换下叶国华,并把自己侦查来的情报让叶国华带回部队,结果地雷爆炸导致自己脊椎受伤。后来叶国华成为英雄,他只能坐着轮椅黯然转业,自己的“将军梦”彻底破碎。用剧中他的初恋贺红玲说的,他每次在最难的路和简单的路之间,在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之间,总是选择前者。贺红玲甚至因此离开了他。而女主角佟晓梅在战争爆发后主动从安稳的医院申请上前线,奔波在炮火中,穿梭于病床前,将一个个受伤的战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青春的意义总是在选择中被彰显。时代奔涌向前,无数人会随波逐流,理想主义的光辉时而被世俗所湮灭。剧中,肖春生在年轻时是喜欢为兄弟出头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观察】从甘肃实践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导读应急广播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向公众提供应急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入户调查、电话采访等方式,对甘肃省8个市(州)、16个县(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县级应急广播体系的突出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一、甘肃省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根据2018至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实施老少边及欠发达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022年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甘肃省财政厅印发的《全省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中央、省级和地方配套共投资3.9亿元,支持甘肃省进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十三五”时期,甘肃省86个县(市、区),已建成36个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十四五”时期,计划2022年建成25个、2023年完成剩余25个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在重点领域的应用价值(一)深入推动疫情防控宣传服务落地见效甘肃省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3月、7月、10月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甘肃省广电局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宣传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已建成应急广播系统的宣传功能,疫情防控期间,要正确引导群众疫情防控和防灾减灾,消除广大群众的恐慌情绪。为便于少数民族群众收听,甘南州各县采用藏汉双语广播高频次播出疫情信息,其他已建成应急广播的各县也通过应急广播实时更新疫情信息,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使疫情防控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农村广大群众加强自我防护,不听信和传播谣言,努力遏制疫情扩散,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应急广播在疫情期间的宣传成效充分表明,应急广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疫情防控宣传服务在县级地区缺位、错位、滞后的情况。其一面对突发疫情可快速反应,提高了基层疫情防控效率。其二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本地化。其三在疫情防控宣传服务方面填补了新兴媒体的空白。家门口的喇叭、音柱及时传达给被新兴互联网技术“边缘化”的老年人等群体,实现了疫情防控宣传服务的全覆盖。截至2022年12月底,甘肃省各级广电部门共启动应急广播(村村响、大喇叭)县级平台43个、乡镇平台674个、村级平台8491个、启用音柱10000多个、大喇叭30000多个,覆盖总人口800余万人,一线参与播发人员4900余人,累计播发信息近10万条次。应急广播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打通疫情防控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广大群众科学防疫抗疫,助力基层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为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
2023年3月1日
其他

【年度观察】2022年国产动画创作生产呈现新趋势

导读2022年,国产动画在创作生产上持续向好、形成潮流。产量上,2022年国产动画的制播数量持续增长;内容上,现实、文化题材占比提升,IP化创作趋势明显,国际合作步伐加快等发展特点逐步显现;口碑上,一批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少年儿童注入成长的精神动力的佳作赢得广泛好评。2022年,国产动画在产量上保持增长态势,艺术创作质量显著提升。童话、教育题材依然占比最大,主题创作浓墨重彩,现实、文化题材占比提升,IP化创作趋势明显,国际合作步伐加快。2022年全国共发行国产电视动画片331部、89093.9分钟。截止到2022年12月份,国家广播电视总案公示的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为465部,15.2万分钟。已立项的重点网络动画片737部,通过登记并取得上线备案号的222部,其中已获得上线许可证的108部。全国上星卫视频道共播出电视动画片626部、23.3万集、4万小时,其中6家动画少儿专业频道全年共播放动画片460部,约16.4万集、3万小时。一、发挥动画在想象、形象、叙事上的优势,主题动画创作实现新突破2022年,国产动画围绕迎接宣传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主线,展现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少年儿童爱党、爱国之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是在题材上进行突破,填补动画创作空白。革命历史题材动画《你好!辫子姑娘》以解放战争中为解放军撑船渡江的平民英雄“辫子姑娘”为原型,串联起渡江战役、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是国内首部轻奇幻主旋律动画片。作品以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和明亮的画面色彩讲述几代人的奋斗故事,体现出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气。《林海雪原》首次全景式再现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历史岁月。《冰球旋风》紧扣北京冬奥会主题,是首次展现冰球运动在国内的兴起与传播的动画作品。《下姜村的共同富裕梦》聚焦乡村振兴题材,展现下姜村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振兴之路。《焦裕禄》《科学家故事:呦呦有蒿》《丁香花》等作品展现不同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二是在艺术上有突破,更加尊重儿童的审美接受方式,突出动画富于奇思妙想、善于塑造生动形象、便于时空叙事的特点,让主题故事更好看。首先是创新叙事方法,如《你好!辫子姑娘》充分发挥动漫创作讲述时代故事的特色,通过爷孙之间的对话进入渡江战役这样的宏大叙事,在美术风格设计上将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制作方式,加入可爱的长江江豚作为串联元素,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次是在形象塑造和画面呈现上都有较大的进步,《冰球旋风》对冰球运动中的速度感、激烈感、紧张感的表现,都是国产动画中少有的。《大运河奇缘2》中运河精灵代表风、雷、沙、雨雪、花等自然力量,技能不同、性格各异,增强趣味性。二、文化、现实、历史题材动画增多,科幻题材动画成亮点2022年,国产动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类型和题材日趋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截止2022年12月,备案公示的童话题材229部、68255.7分钟,占比49.2%,文化题材56部、19327分钟,占比12%,现实题材43部、11934分钟,占比9.2%,历史题材23部、3976分钟,占比4.9%,科幻题材39部、13196分钟,占比8.4%,教育题材63部、30953.4分钟,占比13.5%,其他12部、3393分钟,占比2.6%。这些作品聚焦不同主题,在垂直细分品类上深耕发力,与2021年相比较,童话、文化、现实、历史都有增多;科幻、教育、其他有所下降。现实题材创作更加聚焦展现社会发展变化,以梦想和快乐为主基调,展现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23号牛乃唐第二季》突出现实质感,不断更新和观察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对牛乃唐等主要角色进行调整升级,关注学区房、小升初、补习班等热点问题,讲述当代孩子成长的烦恼和家庭教育的痒点,传递“不鸡娃,耐心沟通、积极引导,也能养好娃”的正确教育理念。《追梦少年》《星星梦第三季》《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棉花糖和云朵妈妈——快乐生活》紧扣“快乐生活”主题,关注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小朋友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科幻题材动画加大投资力度,从科幻经典名著改编入手,突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从创意、制作到传播全方位升级,改变了观众对国产科幻动画的刻板印象,是2022年动画创作的亮点。哔哩哔哩推出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的动画《三体》是目前国产动画行业投资最大的项目,制作团队运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AI等技术,展现“古筝行动”、追车等震撼的动作场面;同时自主开发了一种实时表演捕捉虚拟直播与录制系统,通过上百个表情控制点实现了对角色面部肌肉群的精准控制,让人物面部表情更加细腻,作品上线后播放量超过3亿。虽然在改编上引起一定的争议,却象征国产科幻动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暂停!让我查攻略》《怪奇的虫洞》《我也会发明:闪电家族》《超能钢小侠第一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神奇而充满科技的世界。童话题材创作相比以往,更加贴近时代潮流,更加反映现实生活。《老鹰抓小鸡之展翅高飞》是国内首部全鸟类题材动画片,特别是羽毛色彩和效果栩栩如生,展现较高技术水准。除了表现兵法谋略、中医文化等中国元素,项目还融入现代化和国际化元素。《舒克贝塔第四季(上)》《飞狗莫柯之家有小短腿第二季》《瑞奇宝宝》《旗旗号巡洋舰第二季》《海底小纵队第七季》《超级飞侠11》《动物王国的故事》《无敌鹿战队第二季(下)》《萌鸡小队4》《恐龙萌游记》等都以奇妙的想象和全新视角讲述精彩童话故事,发掘了美好生活的闪光与趣味,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三、突出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传统文化题材动画实现破圈传播2022年,传统文化题材动画更加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巧妙运用剪纸、泥塑、水墨、刺绣等中华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中国神话、民间传说、英雄故事中的人文精神,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以故事化、类型化手法,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中国奇谭》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集,包含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有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还有对当下年轻人普遍对职场境遇、童年怀旧、乡愁情节等心理的反映,引发年轻观众强烈共情,作品在B站播放量破2亿,豆瓣评分9.3。《大运河奇缘2》《狐桃桃和老神仙(第二季)》《小凉帽4之山海奇境》《新围棋少年》《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故事奶奶第二季》《故宫里的大怪兽之月光迷宫》等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极具中式魅力的东方美学和博大精深的中华风物。讲述英雄历史人物故事,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历史题材动画片《杨家将(上)》以“杨六郎”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精美的动画制作讲述了杨家将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品融入了皮影等传统艺术手法,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趣味。《甲骨文之妇好传》以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妇好”为原型,讲述了妇好借助甲骨文,与伙伴们一起踏上守护部族和文明的故事。四、适应融媒体时代特点,国产动画创作发展呈现新趋势2022年,国产动画无论是在内容创作,还是在传播、产业开发上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如优化扶持机制,更加注重创作的整体性、系统性;缩短动画时长,更加符合短视频传播趋势;加强对外合作,更加重视国际化视角创作;创新运营理念,更加突出多元经营,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系列作品成为重要创作趋势。从广电总局公布的季度、年度推优情况和重点扶持项目名单可以看出,推优扶持更青睐现实题材、文化题材作品,并呈现出倾向于扶持系列作品的趋势。如被评为“2022年重点国产电视动画项目”的《“红色印记系列”第一季》《“成语故事系列”第一季》《“节日里的中国系列”第一季》《“逐梦未来系列”第一季》和被评为“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2022年重点扶持项目”的《孔子三十六圣迹图系列动画》《河宝传奇》第一季、《细说国宝》第二季等。总的看,系列化创作有利于调动更广泛的优势资源,提升创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是产业运营有新突破。2022年,国产动画制作企业充分挖掘经典IP的价值内涵,打造更为完整丰富的产业链。首先是加强对IP作品的开发,如央视动漫围绕“大头儿子”打造了百集真人情景喜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其次是强化文旅结合,如功夫动漫与山东平度市合作,以“二十四节气”精灵为载体打造52集动画连续剧《节气小精灵》,以动漫加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开发IP衍生品20余种,数字藏品2.16万余份,节气主题表情包下载使用量达30余万次。最后是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如湖南金鹰卡通推出专属亲子网络平台麦咭TV,以亲子节目、动漫视频为核心,提供亲子时光记录、才艺培训联盟、亲子商城等服务,首创亲子新媒体“视频+服务”发展模式,截至2023年1月底,麦咭TV总下载量超4050万,全网月活超360万。三是短剧动画数量变多。相较于此前传统的中长动画视频,今年国产动画大胆创新,采用“短剧”的形式传播,契合了当下短视频传播的趋势,在各平台大受欢迎。如3分钟以内的《薇薇猫的日常(31-109集)》《萌马吼吼(第一季)》《纸浅情深——场景化体验人大立法新时代品格》,还有一些动画片将故事浓缩到了5分钟,如《瑞奇宝宝》《墨墨奇游记》,这样的时长设置既适应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特征,又在有限幅度内保证了内容的有效传达。四是中外合拍动画数量增多。通过加强对外合作,增强国际化视角,融入不同审美风格,促进对外交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外电视(网络视听)合拍项目作品名单,其中《呼叫超级土豆》由上海腾讯公司和英国BBC合拍,《发明家创想乐园奇遇记》由中国和意大利动画公司合拍,《小熊读书会》第一季则是与新西兰动画制作机构合拍。此外,《熊猫和卢塔》也采用了中外合拍的方式,由央视动漫集团和葡萄牙动画公司联合推出,融合了中葡两国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特质。2022年,国产动画创作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出了众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动画片,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少年儿童注入成长的精神动力。当然,部分作品也存在观众定位不够清晰、原创性不强、动画精品偏少、制作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网络动画方面,部分作品存在价值导向偏差,玄幻、修仙等题材过多,原创动画不足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未来,国产动画需要进一步强化价值导向,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儿童审美接受习惯,强化创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鼓励优秀原创内容创作,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快国际合作步伐,为少年儿童奉献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动画作品。(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监
2023年3月1日
其他

【文艺评论】安徽台融媒理论节目《中国新远征》:一场跨圈层跨场景跨时空的理论盛宴

导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主流媒体首当其冲的使命职责。作为一档聚焦阐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品电视理论节目,安徽台“理响新时代”栏目组承制的《中国新远征》热播出圈,其以八场立体访谈、三大空间联动,创新打造具有互动性、场景化、沉浸感的理论谈话场、宣讲新样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了群众和网友的心坎上。甄选要点,串珠成链让主题脉络鲜明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此,《中国新远征》在宣讲内容上用心谋篇布局,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教兴国战略、全面从严治党、五个必由之路、新时代好青年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应创作推出《千秋之业》《思想之光》《布局之要》《治国之略》《制胜之策》《强党之治》《必由之路》《青春之歌》8期节目,每期节目深耕一个“点”、八期节目合成一个“面”。进一步看,每一个点中又有面,每期节目紧扣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精心设置了不同的环节主题。如第二期《思想之光》,先后围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个方面,进行深入宣讲、系统阐释;第四期《治国之略》,则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交互式解读、故事化讲述,如此,实现了单期节目主题突出、详略得当,整季节目互为补充、丝丝入扣,以纵向系统性、横向体系化,立起了阐释解读二十大报告的“四梁八柱”。突破定式,融会贯通让节目形式活泼起来作为一档新闻访谈类节目,《中国新远征》在每期节目中创新设置“时空连心”“融媒连线”“顶流连声”3个环节,突破了时空与场景的单一、打通了荧屏与网端的链接、形成了圈内与圈外的互动。“时空连心”贯通“天”与“地”——围绕阐释、宣讲“共同富裕”“人民至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理论热点,先后安排记者前往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实地探访8位二十大代表的工作日常,并通过视频信号与现场嘉宾一起听群众心声、解一线关切、话内在原理。“融媒连线”联通“屏”与“网”——节目与B站联手,创新开展“我学二十大,想问一句话”话题征集活动,知名UP主带着广大网友学习最关注的话题,于节目现场和思政大咖连线互动,在青年聚集的互联网空间开辟“理论宣讲新阵地”。“顶流连声”融通“点”与“面”——来自中央党校、中央团校及知名高校的理论专家组成“顶流组合”,围绕每期节目主题由点到面进行系统的阐释解读,为受众送上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理论盛宴、精神大餐。贴地表达,触发共情让理论阐释生动起来理论节目做不到“三贴近”,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新远征》在形式创新之外,更以青年视角和贴地表达让节目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如第一期《千秋之业》,以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周家桥村的一个香榧加工厂,使用“大下姜”品牌收获红利的事例作为切入口,引出“共同富裕”的话题,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动阐释;第三期《布局之要》,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帅,通过引用“板凳民主”“夜经济”“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鲜活例证和《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视剧经典桥段,精彩宣介“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及“文化自信自强”等理论要点。第五期《制胜之策》则通过党的二十大代表、80后科研工作者周雷,跨时空、跨圈层分享科研攻关、环境变迁的心路和历程,印证并阐释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内在关联;第八期《青春之歌》,把“标签化”等热门话题、社会焦点与当下青年思想巧妙结合起来,用前卫、正能量且与青年受众契合度高的“点”来代入,让宏观的理论变得直观,进而引发关注、引起共鸣。匠心设计,精彩呈现让精神力量传递起来《中国新远征》以线上与线下交互、广度与深度并进的跨时空、跨场景、跨圈层访谈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二十大精神,其中不乏诸多精巧创设。在访谈嘉宾和采访对象的遴选上,安排了理论大咖+青年思政网红的“老少配”作为访谈嘉宾,让宣讲阐释既有权威性又富生动性;针对每期节目内容特点,挑选“白玛卓玛在西藏”“二喜警官”“乡村教师日记”等8位知名UP,通过一组组直观数据向节目现场专家提问。如第二期《思想之光》,UP主“飞飞舰长”通过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一组关于“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的调查数据,抛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平视或者俯视西方”这一广大网友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场理论专家进而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讲述“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效回应了网友所思、引导了网友所学、凝聚了网友所见。此外,创意设计的象征九州同辉、接力攀登,寓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炫美舞台,进一步增强了与主题内容相洽的情境共情、具身共鸣。该节目是在去年底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克服重重困难在北京录制的。攀登何拒千山仞,梅花香自苦寒来。凡能破圈热传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是经过匠心设计、精心打磨、苦心竭力而成的。自2022年12月27日以来,节目在安徽卫视首播,收视位列全国同时期新办理论节目前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同步直播并在首屏推荐,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中国青年报》头版专文大篇幅予以肯定。节目与B站联合开展的“我学二十大、想问一句话”话题征集活动,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有超过120万网友参与互动,掀起一轮二十大精神网络学习热潮。同步推出的20条短视频,阅读量超2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300万,有力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千门万户。(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监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年度观察】视听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未来电视”正萌发

Vivid”(菁彩HDR)被确立为国家广电行业标准,卡塔尔世界杯直播中,咪咕视频实现了双Vivid标准首次联合应用。“Audio
2023年2月9日
其他

【文艺评论】《狂飙》为何能卷起收视“狂飙”?

导读电视剧《狂飙》首播收官,在2023年开年卷起“全民追剧”收视“狂飙”。网友留言热评:“过大年看大剧。电影《流浪地球2》,电视剧《狂飙》,这个年过得更有味道!”《狂飙》成为2023年首部爆款剧集。其到底成功在哪里,我们认为,还是要回归文艺创作的根本来探究,那就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复归与创新、演员的出色表演和对扫黑反腐这一吸睛题材的深度挖掘。一、《狂飙》故事“酷似”现实,引发观众强烈共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社会现实的忠诚描摹和艺术提炼。强调“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将现实主义理论运用于影视作品创作,可以推动作品从“虚假”向“真实”刻画转变,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高度,从而实现对现实黑暗面的揭露批判,对光明与美善的弘扬歌颂,达到启迪人鼓舞人的目标。《狂飙》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手法的一次创新回归。直面红与黑、罪与罚的蜕变与较量。《狂飙》本着对现实负责、对时代负责、对观众负责的精神,以细腻巧妙的笔法展示了在时代变革大背景下,面对发财、升官、权势等各种机遇的诱惑,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官员、民警、村干部、底层小人物,面对选择是坚守理想初心和良知底线,还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理想主义与投机主义、正义良善与邪恶堕落、红与黑,蜕变与较量,环境裹挟中,一不小心就会在岔道迷失。剧作大胆而真实地表现了这种蜕变与较量。有一场戏,势头正盛的高启强带人去医院查看被他们重伤的李宏伟是否还活着,安欣带领徒弟陆寒用一道警戒线一步步逼退了不可一世的高启强一伙。生动而又深刻地诠释了正与邪的殊死较量。观众被紧紧抓住,彻底“入坑”,每天急切期待“下回分解”。“好生活化的电视剧啊,正在追,好剧!”“《狂飙》非常接地气,好看。”观众对《狂飙》给出比较一致的评价。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手法的复归与创新,会比剧集本身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长远和深刻。安欣身上集中了全国千千万万一线民警的精神特质。理想主义追求,查案追凶的执拗,坚守初心的自我牺牲与孤独落寞,剧中正面主角安欣集理想主义、忠贞良善、警界英模、“轴”人和孤勇者于一体。他一门心思查案追凶,无暇经营人际圈子、晋升渠道和爱情婚姻,以至“被”远离刑侦一线,40多岁仍孑然一身,沦为“边缘人”。从风华正茂、满怀职业理想,一身警服笔挺的青年刑警,到满头白发、身体微微佝偻,与人打交道陪着笑脸的中年大叔,剧作开场的两集已经紧紧抓住了观众急切探究的心理:20年中,安警官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和精神摧残。主角的设置源于更加惨烈悲壮的现实。导演徐纪周透露,安欣的满头白发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主创团队在采风时见到的真实人物,安欣背后有无数个坚守在一线的干警作为原型,他们很多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中牺牲了生命。“安欣的人设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如果不是这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他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安欣的一头白发和他尝试用委曲求全和世故圆滑来保护自己,间接反映的恰恰是京海市黑恶势力的猖狂以及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的必要性。徐纪周说,这种设计不是故意虐观众,而是用残酷的事实来正告观众:“现实中扫黑除恶的情况可能更为严峻,而我们的政法队伍付出的牺牲也更加惊人,我们想告诉大家,扫黑除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黑社会老大并非生来就戴墨镜、穿皮衣,前呼后拥、巧取豪夺。高启强是很多观众一开始“入坑”《狂飙》的重要因素,勤恳小人物似乎“被逼无奈”走向最初的堕落,引起很多观众的同情。然而,当剧情进行到中后段时,人们的这点同情荡然无存,因为他已蜕变为真正的恶魔,他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他不配再为自己寻找任何辩解的理由。高启强本是在市场卖鱼的小摊贩,父母双亡,自己拉扯两个弟妹长大,又供他们上大学。因遭受市场管理人员“龙虎兄弟”的欺凌,利用安欣警官的善意向外界宣称自己在公安局有“保护伞”。为挣钱他上了“龙虎兄弟”的贼船教训别人,不料卷入杀人案,从此一不做二不休走上杀人放火、攀附高官、巧取豪夺、欺压百姓的罪恶之路。观众看到的卖鱼的高启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很多活生生的人。就像一些后来堕落成为“歹徒”的人一样,高启强原本良善,只是在人生的一些岔路口走失了,从此踏上走向深渊的不归路。如此生活化市井式还原“黑老大”从人到魔的成长史,暗含创作者良苦用心。剧作让观众眼睁睁看着底层小人物高启强一步步登上权势的顶峰,又一步步堕入命运的深渊,生动完整展示了一个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最终被欲望反噬,无法回头的过程。“To
2023年2月5日
其他

【观察】构建统一融媒体技术平台,重塑省域全媒体体系

导读近期,浙江成立传播大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播大脑科技公司),试图以省市县媒体技术一体化为着力点,创新省市县联动机制,探索智能时代“传媒+科技”发展战略,为新一轮媒体融合和整体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传播大脑科技公司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其突破性意义在于集结了报业、广电、出版等各媒体行业,以“国有控股+市场机制+资本加持”形式建成了统一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并以其为支点撬动省域媒体融合改革。目前来看,这一举措符合浙江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实际,是具有当地特色和借鉴意义的深化融合举措。这是浙江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的整合重组此前,浙江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云”和浙江广电集团“中国蓝云”。新组建的传播大脑科技公司的前身就是浙报融媒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报融媒体科技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省级技术平台,即“天目云”融媒体智能传播服务平台的实际运营主体。据统计,2020年,“天目云”平台已经为105家县域融媒体中心等机构用户提供技术支撑和数字化产品服务。浙报融媒体科技公司通过引入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集团和浙江文投集团等三家国有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发起成立传播大脑公司。其中,浙江广电集团以其持有的“新蓝云资产和业务包”进行出资。“中国蓝云”作为省级技术平台为各融媒体中心提供了许多业务服务,包括浙江省税务融媒体平台、新蓝网、好易购、浙江IPTV等。整合后的传播大脑科技公司将推进“天目云”和“新蓝云”两云合并,构建省市县媒体融合“一朵云一张网”。“国有控股+市场机制+国有资本”灵活高效推动技术平台建设传播大脑科技公司由浙江四大省属文化集团发起成立,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其中智慧盈动、浙江广电、浙江出版、浙江文投将分别持股50%、30%、10%、10%。国有控股公司的形式既保证了省内媒体资源的有效汇聚、安全可控,又使得公司运营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一是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实现与地市联通,推动形成全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根据现有的公开资料报道,传播大脑公司与浙江11个设区市签署地市战略合作协议,将在11市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投入资金、技术、团队等资源,形成合力,共建共享,从技术合作、运营共促、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全面推进市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二是采取更加灵活的机制组建人才队伍,夯实发展基石。2022年底公司筹备期间,传播大脑科技筹委会专班就广发通告,百万年薪全球重金招聘CTO、网罗顶尖人才。新公司不仅招兵买马,还组建了智囊团。挂牌当天,七位国内传播领域大咖组成的战略顾问团集体亮相。浙江省全媒体传播体系雏形初步显现根据此次传播大脑科技公司成立的相关部署和现阶段浙江媒体融合改革的基本情况,浙江省内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经较为清晰,将形成“两家省级重大传播平台+一家省级技术平台+市级融媒体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生态格局,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县级融媒体中心数量最多,融合类型也较为多样,既有以报纸为主、以广电为主,也有报纸、广电结合的案例。腰部的市级融媒体中心融合路径更加统一,浙江省委明确要求报纸、广电资源整合,建设统一的市级融媒体中心。其中,绍兴、湖州、衢州、台州已相继成立市级新闻传媒中心、市级传媒集团,建立事业企业“二元一体”体制机制。塔尖的省级重大传播平台以省级技术平台为支撑进行建设,一个是以浙报集团为基础,打造省级重大新闻传播平台;一个是以浙江广电集团为基础,打造省级重大文化传播平台。传播大脑科技公司作为省级技术平台,作用最为关键。它即是技术底座、数据中心,也是省级重大传播平台的重要支撑,同时还要赋能省市县三级媒体,实现整体出击、集团作战。以技术连数据,以数据促服务据观察,现有的省级融媒体平台在技术上实现各地省市县贯通,但在实际运营中有新闻联动,却缺少政务服务商务的连通,“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难以推进。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就是数据资源的有效聚合和开发。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具有边际成本接近零、规模效应强等特点,靠一家媒体单打独斗是不成的,只有省域数据整合才能发挥数据的有效性,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在政务数据方面,浙江编办、发改、经信、人社、大数据等部门有针对性出台政策举措,推动市域范围内的政务、服务、大数据等资源往市级融媒体平台倾斜,重大信息发布、重要政策解读,优先通过市级媒体发布;可公开的政府数据资源,优先向市级媒体开放。传播大脑科技公司要积极打破省域数据孤岛和垄断,实现数据汇聚和联接,为省市县新闻生产和政务服务商务提供数据分析、技术服务和智能应用,推动内容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重塑。
2023年2月4日
其他

【融媒新品牌】金鹰卡通·麦咭TV:共建亲子生态旗舰 创新引领亲子新生代

导读2019年9月,湖南金鹰卡通推出专属亲子网络平台麦咭TV,以“麦咭TV,你的成长好伙伴”为口号,聚焦视频和服务,以亲子节目、动漫视频为核心,提供亲子时光记录、才艺培训联盟、亲子商城等服务,培育亲子产业链,首创亲子新媒体“视频+服务”发展模式。截至2023年1月底,麦咭TV总下载量超4050万,全网月活超360万,在全国电视台创建的81个苹果客户端中,搜索词热度排名全国前5,先后获评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新品牌”,入选“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项目库”,连续两年获评TV中国“年度全国广电融媒平台10佳”。一、组织架构全面打通,高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湖南金鹰卡通传媒有限公司是全国首个整合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视频网络平台的亲子传媒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公司为麦咭TV实现了融合打通,金鹰卡通每个部门都无缝融入麦咭TV相关工作。金鹰卡通新媒体部负责麦咭TV整体技术及运营,节目中心同步制作金鹰卡通电视节目与麦咭TV新媒体节目;金鹰卡通广告部,打通金鹰卡通×麦咭TV大小屏的广告营销;金鹰卡通总编室也是麦咭TV动画片版权中心,负责麦咭TV动漫频道的建设及片源采买;金鹰卡通技术覆盖部,也是麦咭TV大屏中心,负责麦咭TV节目的技术支持及麦咭TV大屏的推广和运营;金鹰卡通党群部、公共事务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同样也是麦咭TV的职能部门,实现高效协同,共同推进媒体融合业务快速发展。二、亲子内容共享融合,传播效果1+1>2金鹰卡通与麦咭TV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使命,近年来陆续推出了《疯狂的麦咭》《龙的传人》《23号牛乃唐》《细说国宝》等深受亲子家庭喜爱的亲子节目与动画片。麦咭TV与金鹰卡通在亲子内容上共享融合,“大屏”+“小屏”双平台融合驱动亲子传播力,传播效果1+1>2。亲子节目方面。除了官方放送金鹰卡通大屏端所有自制节目,麦咭TV还针对各个节目的内容与特色,创新推出了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双屏高燃互动,如《麦咭密室闯关答题》《国学小将》《“小小美食家”中英流利说》等,提供VR全景同步答题、互动小游戏等节目配套互动,为用户实现多维度“5D放送”。2022年,麦咭TV累计互动人次超500万。麦咭TV自制微综艺《365!天天古诗词》《小小化学家之118元素》两档自制知识类新媒体节目正式上线,麦咭TV将通过知识启蒙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中国诗词和化学元素的奇妙世界。动画片方面。一是打通大小屏购片。金鹰卡通大屏各剧场播出的动画片,均采取与麦咭TV联合采购的全新购片模式。二是成为自制动画片的首播和互动平台。金鹰卡通自制热门动画片《23号牛乃唐》系列,通过麦咭TV全网首播,麦咭TV《牛乃唐配音秀》配套互动更是深受粉丝喜爱,用户投稿配音作品超2万条。三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动画IP。以文物为主体、用动画人物来讲故事的《细说国宝》,亲子合家欢的爆笑喜剧动画片《麦咭和他的朋友们》,在麦咭TV热播,好评不断,其中,《细说国宝》第一季陶瓷篇先后获评玉猴奖“年度十大最具商业价值动漫短视频”、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三、独家策划创意亲子活动,品牌IP破壁出圈金鹰卡通与麦咭TV结合传统节日、热门节点,从城市打卡、绘画、航天、公益、防疫、才艺、厨艺、运动等多个维度出发,为小朋友们独家策划了《“偶”们的六一礼》《【我爱你祖国】“金画笔杯”》《航天梦想家》《麦咭森林》《麦咭点球大战》《与爱童行
2023年2月1日
其他

广电总局发布2022网络视听精品节目,凸显创作政策导向

导读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2022网络视听精品节目”,55部作品入选,其中特别节目5部,网络剧16部,网络电影6部,网络微短剧、微电影4部、网络综艺4部,网络纪录片5部,网络动画片3部,网络音频节目3部,网络直播节目3部,网络短视频3部,境外剧片3部。(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监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案例】触电传媒:科技赋能媒体融合 融媒发展跑出“加速度”

导读广东台触电传媒持续以先进融媒技术助力媒体深度融合,以自研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紧盯前沿技术应用,不断推出融媒技术产品、赋能融媒业务,以厚植融合发展根基,掌握融合发展主动权,推动构建融媒发展新格局。当前,科技创新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其立足广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广东触电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广东广播电视台旗下重点融媒转型企业,近几年一直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高新技术为发展驱动力,不断打磨推出系列智能化、平台化、场景化的融媒技术产品,并充分将技术赋能到内容安全、业务经营等方面,积极探索运营新模式,助力广东广播电视台持续构建融媒新格局,建立起相匹配的社会影响力与市场效益。以自研技术为核心驱动力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观察】剧集新赛道全面打开,短剧创作前景空前看好

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短剧作为一支快速崛起壮大的新军,为用户提供了新的创作形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新品类。《意见》出台是总局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视听行业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为短剧创作繁荣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引。短剧等新兴内容形态同传统内容形态要按同一标准走专业化、精品化之路。与传统内容形态不同,“短剧”通常采用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意见》指出,新时代短剧创作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要加强现实题材短剧创作,既对短剧的创作导向进行指引,又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主管主办责任和主体责任。网络媒体的发展,不断改变内容的形态和需求。当前,就剧集而言,已形成了中长剧、短剧、微短剧、短视频各擅其长的格局,剧集赛道更加多样。前不久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十五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微短剧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引导要求。可以看出,短剧、微短剧等新兴内容形态与中长剧集、网络电影等传统内容在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上进一步打通,加快实现对视听内容领域的全方位、全流程、系统性引导与管理。各种内容形态将加速涌现,助推整个行业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相比于长视频,短剧能够以更加短小精悍、丰富灵活的特点获得用户的喜爱。《意见》鼓励短剧在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等多维度的创新,既从政策角度体现了对短剧创新的要求,也表明短剧在丰富视听内容形态上的作用和效果已然得到重视。按照《意见》指引,未来将出现系列剧、单元剧、连续剧、时代报告剧等多种形态的短剧产品,并借助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实现在艺术表达上的不断创新。短剧市场将从爆发式增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崭新发展阶段。相对长剧集来说,短剧体量小、成本低、制作周期短、播出平台多,受到各方平台的追捧,短剧市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腾芒优等平台上线大量独播短剧,但整体来看,市场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依旧缺少有广泛影响力、实现破圈的爆款作品,也尚未出现有足够影响力的头部制作公司。除了在内容导向上对标标准剧集,短剧的传播能力、运营水平、商业模式等亦是影响其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意见》从创作主体、传播格局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对短剧市场的发展进行指引。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短剧创作必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附《意见》全文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握科技发展、技术变革新趋势,探索推进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创新。短剧创作传播日益活跃,发展潜力强劲。短剧通常采用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情节紧凑等特点,与中长剧集、微短剧、短视频等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收视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短剧为人民所急需,符合精神文化产品精品化的发展规律,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应当大力倡导推动。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视听发展格局,现就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制定意见如下。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播出机构、制作机构、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短剧创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建设短剧创作传播良好生态,推动短剧创作健康繁荣。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短剧创作要坚守人民立场,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把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积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和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打造立足生活接地气、人民群众欢迎喜爱的优秀作品。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下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方式,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通过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故事和人物,描绘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讴歌人民群众的新风貌、新奋斗、新精神。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检验标准,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在提升短剧作品思想性、创新性、艺术性、文化性上下功夫,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三、加强现实题材短剧创作。新时代短剧创作要深刻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反映新时代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生动展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生动展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用跟上时代的优秀短剧热忱描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气象,讲好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故事。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短剧。四、提升短剧创新创造能力。拓展短剧题材类型,突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主题主线,深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挖掘选题,面向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打开创作视野,形成主题突出、百花齐放的生动景象。丰富短剧创作来源,鼓励优秀中短篇小说改编短剧,增强短剧剧本文学性。开拓短剧艺术境界,把中华文化价值、中华美学精神作为创新的重要源泉,彰显高尚的精神境界、涵养崇高的审美追求;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短剧创意灵感,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统筹发挥短剧和中长剧集等不同类型剧集优势特长,根据题材特点和内容含量合理安排篇幅,既倡导史诗气象的鸿篇巨制,也鼓励删繁就简的精炼短剧,推动电视荧屏、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剧集供给结构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精彩。五、培育壮大短剧创作主体。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百花齐放,发扬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广大电视剧网络剧工作者的艺术创新创造,激发电视剧网络剧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深入把握新时代视听产品受众需求和观看习惯,尊重和遵循短剧艺术规律、传播规律、市场规律,适应不同传播媒体、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积极创作开发系列剧、单元剧、连续剧、时代报告剧等不同形态短剧产品,支持鼓励在主题创作中重视采用短剧形态、加强短剧创作规划。鼓励各电视台立足本台实际、本地实际,积极创作生产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短剧,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生活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短剧品牌。电视剧网络剧制作经营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要重视短剧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节奏轻快、定位精准等优势,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资源、人才、营销、排播、宣传等各方面对短剧进行倾斜性支持。六、构建现代短剧传播格局和市场体系。坚持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各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要积极采购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优秀短剧,在卫视黄金时段播出或在首页首屏上线。鼓励各电视台统筹卫视频道和地面频道、各网络视听平台统筹网页端、客户端、OTT端等,推动日播、周播、季播等播出模式创新,提高短剧播出频次,加强短剧宣传推送,扩大短剧受众规模,形成立体多元的短剧传播体系。各电视台及所属新媒体要积极开展自制或主导制作短剧,重视短剧版权开发经营;各网络视听平台要发挥规模、数据、技术等优势,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模式,通过自制、定制、版权、分账等方式进一步激活短剧创作动能;各电视剧网络剧制作经营机构要及时捕捉市场需求,推出满足受众心理期待的优秀短剧,打造精神文化生活新亮点,形成短剧投资、生产、消费良性循环。七、加强短剧文艺评论。紧跟创作实践,加强短剧艺术规律和审美属性研究,积极组织开展短剧创作评论,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有机统一,增强文艺批评的褒贬甄别功能,引领短剧创作正确方向。要重视倾听人民群众呼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灵活多样开展短剧创作舆论引导。要加强优秀短剧宣传,提升短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及时研究总结优秀短剧创作经营经验做法,采取多种方式表扬推广。八、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主管主办责任和主体责任,切实把好短剧导向关、内容关、播出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电视播出机构和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认真落实播前审查审核各项制度。电视剧网络剧相关行业组织要发挥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作用,为推动短剧创作健康繁荣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监
2022年12月2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融媒新品牌】“四川观察”:持续构建品牌型新媒体

导读2022年1月,“四川观察”成立四川观察合创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公司化的运营模式,这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将融合发展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也是“四川观察”总结过去五年发展经验,开启下一个五年发展的新起点。开启公司化运营的模式,就预示着必须要融入市场、参与竞争。为此,“四川观察”进行了一系列的业态布局。2022年10月,“四川观察”建设的“互联网品牌全链路服务平台”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该平台以“四川观察”IP为核心多业态布局,提供融媒体产品传播运营、短视频运营、客户端及官方网站运营、技术集成开发、广电特色MCN账号达人池建设、微综微剧内容创作、全域整合营销在内的全链路服务。“互联网品牌全链路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点是品牌服务,作为一个新媒体公司,“四川观察”为何提出这样的发展路径,在这个市场赛道上又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答案或许都刻在了“四川观察”的发展基因里。一、媒体融合的核心要点:创造旗舰品牌回望五年间“四川观察”的诞生、出圈、成长,就不难发现,它自己本身就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中创造的旗舰品牌。2017年1月1日,“四川观察”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5年时间,“四川观察”团队人数从3人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人;从一个单一的新闻客户端发展到如今辐射全网的一端(新闻客户端)多号(抖音、快手、微博、b站、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全媒体矩阵;客户端技术从1.0版本升级为如今的6.0版本,功能更加多样;全网用户超过1亿,推送信息超过200万次,信息点击量超过500亿次。其中抖音账号粉丝超4700万,稳居省级媒体前列;2021年全年短视频播放量、互动量均居省级台短视频账号前茅。这些数据构建起了“四川观察”在全网的传播力、影响力,“四川观察”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作为四川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改革的旗舰产品和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品牌,“四川观察”是媒体融合改革的示范案例,也是中国颇具创新力的融媒体平台。它的品牌影响力得到广泛认可,是网友眼中的“四处观察小能手”,也是大家口中亲切的“观观”小伙伴。二、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赋能品牌发展随着四川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改革进入深水区,下一步,如何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发展,成为一道现实命题。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主义,于是“四川观察”找到了依托自身品牌为其他品牌赋能的长远发展之路。(一)以重大主题宣传为契机为品牌输出主流价值“四川观察”作为四川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产品,天生具有主流媒体的内容基因,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优势。2022年,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案例】”浙里云购“融媒电商平台探索融媒助农新路径

导读浙江广电集团以好易购家庭购物频道为建设主体,通过技术自研和服务自营方式,采用“媒体资源+消费帮扶”的融媒电商数字帮扶模式,构建“浙里云购”助农帮扶数字化融媒电商平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案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筑牢舆论宣传主阵地

导读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部署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改进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广电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利用覆盖全省的庞大网络基础资源及广电云平台,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将“讲、评、帮、乐、庆”内容送到千家万户,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学党史、点播观看喜欢的节目和学习内容、掌握和参加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提供便利可及的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内容定制化利用广电网络,中国广电山东公司搭建覆盖全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统筹运用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结合文明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改造提升,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平台、体育服务等文明实践服务搬上电视大屏。各级平台采取“4+N”功能模块化建设,“4”是规定动作,“N”是充分发挥基层文明实践站所的创新性,形成“一县(区)一屏”“一村(镇)一屏”分平台,真正建设成为广大群众心中实用、好用又爱用智慧平台。聚焦文化服务,融合“齐鲁文化云”等平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式、点单式、预约式供给,丰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志愿服务,实现线上征集群众需求、招募志愿者和评价志愿者等,提供关爱未成年人、助残扶困、环保实践等志愿服务。聚焦宣传教育,完善理论宣讲、法制宣传、政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服务。集宣传展示、互动交流、视频会议、监督管理、培训学习、志愿服务等特色功能于一体,更好地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作用。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参考】5G频道怎么做?国家广电总局印发《5G频道技术白皮书》

导读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5G频道技术白皮书》。该白皮书分析了5G频道应用场景,描述了5G频道的整体框架与业务实现,并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列出了总平台与地方平台的功能模块,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为贯彻中央有关精神,落实国家广电总局工作部署,更好地推进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观察】未来电视,从现在出发

导读今年7月15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徐麟在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年中推进会上首次公开提出加快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要求加强技术路线、发展模式研究,努力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国家广电行业主管部门按下了未来电视发展启动键,也意味着未来电视已成为构建大视听格局的战略抓手,对于视听媒体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案例】浙江卫视:“谷小雨”探寻技术与传统文化多元可能

导读从首位国风虚拟艺人“秦佑之”担任北京时装周推广大使,到中国日报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国风少女“元曦”以“中华文化探源者”的身份亮相,虚拟数字人正在以文化挖掘者身份打通次元壁,赋予文化发展新动能。在18日举行的2022宋韵文化节开幕式上,“首位数字化宋韵文化推广人”——谷小雨作为主持人惊喜亮相。她以饱含宋韵气质的全新造型登场,将杭州这座城市的浓浓宋韵娓娓道来。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案例】四川台四川观察客户端:强基扩圈 探索“破局”

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必由之路,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又是建设新型传播平台的必然选择。实现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建设好移动客户端。近年来,广电的移动客户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国家广电智库持续刊发移动客户端建设的特色案例,总结做法经验,启发思考,推动发展。今天刊发第十篇《【案例】四川台四川观察客户端:强基扩圈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观察】高新视频创新项目正在拼接未来电视发展图景

导读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公布了第二届高新视频创新应用大赛评选结果。大赛聚焦超高清视频、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5大赛道12个场景,共遴选出110个项目。这些获奖项目在应用场景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都是行业最新的实践成果,为行业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行业加大超高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在视听领域的融合探索,逐步产生了一些更具视听美感、富有创意表达的高质量视听作品和服务。新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也从初期的点状应用转换为全域全链的系统应用,带动生产效能、用户体验的整体性提升,对行业转型发展的赋能效应也更加显著。第二届高新视频创新应用大赛的获奖项目集中展示了这些新兴技术在广电行业的融合应用、深度应用成果。本文从呈现方式、服务形态、应用场景、服务供给等方面简要阐述技术引领下行业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更美好的视听体验更沉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曲《雪花》表演中,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研发的AI实时特效系统让“步步生花”得以实现,几百个儿童手中挥舞着和平鸽,自由奔跑、嬉戏,脚下跟随着灵动、晶莹的雪花,天真烂漫、纯洁美好。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球幕舞美带来演艺空间万般变化,从出征苍穹、漫步太空到山川流水、苍茫大地,虚拟数字人和真人同台献唱,跨越千年。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AI实时特效系统更有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冬奥数字雪花生成与伴飞互动视频技术打造专属用户的冬奥印记,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360°自由视角技术进一步拉近用户与冬奥赛场的距离。互影科技《谍影成双》双人实时互动视频系统设计,创新好友视频互动的新场景。中国广电湖南公司聚焦于年轻人娱乐需求的云游戏产品“头号蜗牛”让广电用户也能实现自由畅快的大屏互动游戏体验。更真实。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及重点赛事进行8K超高清电视直播,纤毫毕现,与世界人民共享此时此刻此景,彰显中国领先的超高清技术能力。河南广播电视台2022“元宵奇妙游”节目《元夕之约》展现上元佳节舞龙点灯、熙熙攘攘的热闹之景,年轻男女赴会,傩面舞、提灯舞嬉笑打闹,为观众带来生动明亮、清晰流畅的视听享受。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多样。广电视听服务的终端承载介质已经大幅延伸,户外大屏、球幕、环幕影院的视听内容生产越来越普及。幻维数码数字展览《花开中国梦》以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体验方式打造了万花竞放的虚拟空间,吸引游客驻足。在云南昆明街头,户外大屏采用裸眼3D技术呈现绿孔雀、亚洲象、金丝猴等云南特有生物,进行COP15大会主题宣传,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创新。广电视听服务不止于屏幕,体育场馆、电视塔立柱、城市楼宇都可以呈现美轮美奂的视听场景,如中广电设计院“活力成都·城市涅槃”沉浸式视频创新应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都市大楼上的年画》沉浸式裸眼3D影像系统应用,天津天塔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天塔AR光影技术研究的创新应用,等等。中广电设计院“活力成都·城市涅槃”沉浸式视频创新应用天塔AR光影秀更融合。广电视听场景在新技术下不断融合。深圳市“党史学习教育云平台”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案例】《思想的旅程》:以多维创新开拓电视理论片创作新境界

导读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联合出品,湖南都市频道、风芒承制的《思想的旅程》,作为湖南广电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洪波曲”的理论大片,于10月16日至23日在湖南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芒果TV和风芒APP等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全集获学习强国全国平台看理论频道首页重磅推荐。节目拆条短视频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全网传播,播出7集后,节目全网阅读量近2亿。近年来,湖南广电几乎每年推出一部电视理论片,包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社会主义有点潮·新时代学习大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长江黄河如此奔腾——解读共和国70年》、记录脱贫攻坚史诗的《从十八洞出发》、庆祝建党百年的《选择》、学习“七一”讲话的《学“讲话”·六堂课》等等。这些节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生动,自成富有青春调性与新锐气质的“湘派”风格。而《思想的旅程》以旅程为载体、以思想为灵魂,全片运用虚拟技术极尽创意,再次刷新了创新的边界。旅程+微剧,用新奇视角感受新时代《思想的旅程》开篇就引人入胜,第一段旅程即从古人跨越到新时代开始。第一集《源泉》,困于陈蔡之地的孔子意外来到2022年话剧《孔子》的演出现场,当他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不禁发出“未曾想两千五百年后得见国泰民安、文运宏开,何乎哉?”的疑问,节目由此开启“两个结合”的探源之旅。第三集《无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来到2020年武汉抗疫的现场,当他看到一封封请愿书、一幕幕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场景,不禁发出“先贤之志,今人已承矣”的感慨。节目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解读即由此展开。第六集《大道》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来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展”的现场,他通过5G+VR技术,看到神舟十四号飞船上天、中国第三艘航母下水、高铁在原野飞驰……顿时百感交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节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析由此徐徐展开。从古人的视角看今天,会产生“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戏剧冲突和意外惊喜,这是一种用足够新奇的视角来感受新时代的方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条“思想的时空隧道”,自然而然地吸引着观众跟随进入“思想的深处”。为了打通“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实现“跨越时空”的互动,《思想的旅程》还设置了“古今对话”环节。比如第四集《青绿》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持人对话荀子“何为生态?”荀子答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恰如其分地点了题——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会有好生态。再比如《无我》中,主持人与历史人物互动,马克思用“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来阐释“无我”,诸葛亮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来阐释“无我”,令观众于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思想的巨大能量,感悟到“两个结合”的思想伟力。旅程+专家,从宏阔的视野解读新思想作为一档理论节目,思想性必须永远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为此,《思想的旅程》力邀国内外重量级权威专家,共同踏上一段打破了时空局限的旅程,并展开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他们有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湖南省社科院院长、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君、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等理论或党史专家;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等权威学者;有邱震海、郑若麟、吴学兰等著名时事评论员;还有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德国统一社会党原总书记埃贡·克伦茨、美国I-MCF董事会主席、美国国际政治专家埃纳尔•唐恩、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全球经济与气候委员会联合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等对中国有深入了解的西方学者等。这些嘉宾们视野宏阔、思想深邃、语言生动活泼,讲道理深入浅出。比如第七集《和合》中,嘉宾们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邱震海就提出了一个“屋顶理论”,他说“发生矛盾的两个国家,就好比两家都住在一栋房子里头,房子漏水了,两个人吵,你说我们家漏水了,我说全是你们家的问题。那有意思吗?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个人都站上屋顶,找出漏水的地方,然后划分责任,把屋顶修好。”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案例】这些年,融媒体建设“宜春模式”迈过的那些坎

导读宜春市广播电视台自2017年起,在江西省率先大刀阔斧进行媒体融合创新改革——转变媒体思维、创新媒体战略、改革媒体组织、布局媒体融合、强化舆论监督——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开辟融媒体建设的“宜春模式”,为新形势下,市级广电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有益经验和可行路径。一、转变媒体思维:改革迫在眉睫,融合势在必行“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广电媒体要想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而言最重要的,是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2017年以前,宜春台基础差、班子结构不合理、队伍成分杂、广告收入不理想,员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相对比较普遍。到如今,大家都将“身先士卒,兢兢业业”视为常态,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而宜春台做到了。近年来,宜春台党组策划了一系列思想活动,背后大有深意,比如“假如我是台长,我为兴台做贡献建言献策”、“井冈山宣誓”、“凝心聚力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观察】从湖南台爱晚频道重阳上线看频率频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导读10月4日,重阳节,也是全国第10个老人节。湖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转型更名为湖南爱晚频道,全国第一个定位老年群体的省级专业电视频道正式开播。这为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频率频道精简精办树起一面新旗帜,也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提供个性化广电服务提供了一些新启示。自今年5月湖南公共频道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复同意呼号变更为爱晚频道以来,爱晚频道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从有奖征集slogan到全社会征集优秀节目方案,从成立老年人公益团体到“频道焕新启航·全民轻徒步”启动仪式,点滴进展中可初见总体规划的大致轮廓。起步阶段的爱晚频道,呈现出几个不同于一般意义上频道呼号和定位变更的鲜明特点,而这也正是其具有一定可供借鉴和参考价值的改革创新之处。我们借爱晚频道“解剖麻雀”,归纳几点研究中关注到并引发思考的内容。一、不止是关停并转,以改革促发展才是底层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自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提出鼓励精办频道频率,到2020年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电视频道建设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精简精办频率频道,这其中有着清晰完整的逻辑闭环。具体来看,就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把精简精办频率频道作为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来推动,通过促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需求导向、服务实效,实现频率频道高质量、融合化发展和优质资源力量向主战场主阵地倾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推出更多高质量视听精品,提供更加优质均等的个性化广电服务。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将在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升级中加快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不断解决自身问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以点带面、以改革促发展的底层逻辑,我们对精简精办的理解才完整准确。“关停并转”只是改革的起点和手段,不是改革的终点和目标。地方广电既有的改革经验也充分说明,唯有那些以“关停并转”为牵引,撬动广播电视机构内部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从思想理念转变,到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尤其运营模式(商业模式),都发生系统性变革的,才能真正实现“促发展”的效果。此次焕新启航的爱晚频道,相比原来的公共频道,垂直化程度更高,目标人群更精准,内容输出和频道运营的方向感更强。爱晚频道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事业产业“两业并举”、平台化产业化“两化齐驱”。无疑,从基本发展路径、发展模式来看,爱晚频道的第一步可谓看准、想清、走对了,“在合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在优质内容输出中开拓市场,在诚心服务老人中创造价值”,如此,不以赚钱为目的,但只要做好,就必然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无论爱晚频道,还是迈出改革步伐的其他广播电视机构,后面的路要走长、走稳、走快,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格外关注的。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践行“广电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感知人民需求、精心回应人民需求,围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二是要加强机制配套,确保改革落地落实。“关停并转”一定会涉及内部人财物的重新配置,这离不开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的基础性、整体性支撑。要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和优化机制,用制度树立正确导向,用制度保障运行顺畅。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内容和服务的高质量供给,是一个不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过程,智力劳动付出是巨大的。在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机制中,能否建立真正尊重智力投入的衡量指标,事关重大,格外需要先行者大胆探索,实事求是,根据行业基本规律、发展实际做好创新设计。二、不止是节目,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是提质升级一直以来,广播电视媒体除了提供视听新闻服务,还承担着提供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综艺、民生等各类丰富节目内容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下,我们的服务产品已经从内容拓展到政用、民用、商用综合服务领域。从爱晚频道已上线的服务来看,其中就有联合湖南省蔬菜流通委员会发起的乡村振兴三农活动“一元恵民蔬菜”项目。当然,这些服务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系统化,能围绕用户需求,场景化提供全品类的个性化服务,实现“1+1>2”的综合效应,这才是精简精办频率频道和供给提质升级的题中之意。具体可从两方面集中发力。一是提高个性化供给的丰裕度。频道频率容量有限的时代,我们形成了关注最大公约数的“大众”思维,如今,线上线下都有我们的用武之地,可以基于细颗粒度的用户画像,对象感很强的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细化的多元内容和服务,把利基市场、长尾市场做充分。以每家每户“遥控器的实际掌握者”老年人为例,一方面广电行业近年一直在将吸引年轻群体作为关注焦点,很多主打家庭观看的合家欢节目,普遍采用使用热度高演员的生硬方式迎合观众,却导致一路伴随广播电视发展如今进入老年生活的忠实用户群体产生了较强的疏离感、不适感。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60周岁及以上人口可能突破3亿人,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然而,爱晚频道才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老年主题电视频道,可见广电在供给侧还有很大苦功要下。此次爱晚频道无论在大屏还是小屏,都将更“适老”,比如字体大、语速慢、节奏慢等,节目和服务也将紧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四大板块展开,包括立足帮助类民生新闻《帮女郎》、生活服务类《爱晚公开课》、传统养生类《家有本草》、戏曲文化类《超级戏乐汇》、反诈宣传类《帮女郎小剧场》、社区文艺类《社区春晚》、棋牌竞技类《芒果最大牌》和日播类栏目剧、电视剧等大小屏节目,以及户外徒步和各类社区服务等。二是提升精准供需匹配的能力。供给丰裕外,能精准到达不同用户同样重要。其一靠运营,要建立和维护与用户的强关系,在互动和反馈中不断迭代。这不能停留在口号上,需要的是建立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全新数字化供给链条。其二靠合力,从需求侧来看,这件事光靠频道或广播电视台自身无法全部实现,必须要台、网、端等各环节的全面参与,需要行业与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缺一不可。目前,无论是适老化改造、有线电视智能推荐系统,还是有线网络整合和广电5G一体发展等,都是在协同发力。此外,还可以在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上下功夫,更高效、灵活的使用频谱资源,创新服务形态。比如,在抗疫期间广电总局紧急协调帮助上海台开办12个“空中课堂”临时频道,瑞典会在每年圣诞季专门开播一个播放各种圣诞歌的小语种广播频率。三、不止是频道,人在哪里触角就伸到哪里才是可行路径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爱晚频道看似只是一个地面频道变更呼号,实际从定位到内涵都丰富得多,为广电主流媒体将宣传和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人在的各个地方,突破频道限制、地域限制,实现“传统地面媒体向专业化媒体的转型突围”提供了一定启示。爱晚频道的发展思路是由电视频道、社区大屏和交互式新媒体矩阵构成“三屏合一”体系,同时打造“爱晚俱乐部互联网平台”+爱晚频道的双平台,是肩负老龄群体福祉、健康和全社会爱老、敬老等多重责任的“爱晚”生态圈;目标定位是要做全国首个省级老年主题电视媒体、全国首个省级老年主题融媒体平台、全国首个省级老年主题泛视频晚年生活矩阵。其中,尤其亮眼的是利用“社区屏”发挥下沉优势,将触角延伸到用户身边的做法。比如,通过快乐社区365项目,依托幸福社区邻里中心,构建场景交互式社区生活新业态,探索媒体和社区共建、治理新模式。长沙县星沙街道凉塘路社区三棵树幸福邻里中心一年半来,《快乐社区365》走进六百多个社区,策划执行近一千场社区活动当前,我们行业正以“未来电视”为牛鼻子,牵引广电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新作为、新发展,需要的正是发挥专业优势,跳出行业谋未来的勇气和实行。一是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对于行业发展依然适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供给侧的创新正在由量变向质变跨越,一旦奇点到来,必将得到市场热烈的回应。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顺应呈现方式、服务形态、应用场景、服务供给的变化,推动新技术更深更广应用,打造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二是要打造开放生态。丰富服务品类,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能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发挥媒体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当好“枢纽”、做好“把关人”,“以我为主”展开合作,链接各类资源力量,引领创新主动权主导权,高质量、高可靠、高信赖提供个性化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供个性化广电服务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就必然涉及一系列方式的变革,一系列关系的调整,不改革,一切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监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喜迎二十大】郑州台:创新党史宣讲方式 融媒体矩阵打造《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

导读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系统全力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和创作。郑州广播电视台推出《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系列融媒体产品,以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诗词为切入口,在主持人的朗诵演绎中,展现党的苦难辉煌光辉历程,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郑州台《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自2022年7月1日上线至9月底共制播30期,甄选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诗作,集朗诵、音乐、图文等方式多元呈现,探索了一条红色诗词映照伟大建党精神重大主题宣传的创新路径。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精选不同时期红色经典诗词展现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摘编】CNNIC报告: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主流网络应用地位持续巩固

导读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2022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建设和发展情况,我们摘编其中有关网络视听类应用发展的数据、观点及有关信息,反映2022年以来网络视频行业发展基本状况。一、网络视频市场竞争激烈,内容成为竞争焦点截至2022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9.9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17万,占网民整体的94.6%。2022年上半年,网络视频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平台一方面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题,推出一系列自制节目,吸引用户关注;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商业模式,降本增效以缓解营收压力。围绕北京冬奥会,网络视频平台通过聚焦热点内容、打造“虚拟形象”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在内容层面,2022年初,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借势推出与冰雪运动、冬奥竞技相关的综艺节目,提升用户对体育竞技题材的触达深度和广度,营造“三亿人上冰雪”氛围。如爱奇艺的《超有趣滑雪大会》、优酷视频的《冬梦之约》等节目,均取得不错的收视效果。在技术层面,各大视频平台依托5G、8K、AR等数字技术,创新运动员直播、“虚拟形象”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内容价值,促进用户参与。2月,咪咕视频推出谷爱凌的“虚拟形象”Meet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文艺评论】主创恳谈电视剧《底线》创作

导读法治题材剧《底线》正在湖南卫视、爱奇艺、芒果TV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剧中生动讲述司法为民故事,真实再现审判过程以及法官的职业生活,引发“围观”。今天我们编发该剧文学总监、编剧及导演等主创的创作体会,以期促进对该类剧集创作的更多思考。文学总监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案例】广州台积极探索“文化+数字”蓝海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8项重点任务,成为一份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框架性和指导性文件。广电媒体既是舆论宣传阵地,也是拉动高端影视产业、互联网音视频产业,乃至各门类文化供给和需求端发展的有力抓手。广州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州台)积极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6月在全国城市台中第一家开播非付费4K频道“南国都市频道”,全面迈入超高清产业链赛道,在技术升级、资源活化、版权开发等领域推陈出新,研发运维全国最大的城市台新闻和纪录片联播制播协作体“全国城市交换数据云平台”,自主融媒体平台“花城+”“花城FM”下载量逾1500万,文化产品融合策产传播实力走在前列,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开发做强做大。一、发挥好广电技术优势,强化文化大数据供给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鲜明地提出要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富集文化大数据,使其转化、聚合成供给侧的生产资料、生产要素。这其中,全国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等就是天然的“数据宝藏”。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以“四地”文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著称,历史文化资源广博丰厚,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四地”文化资源经数字化,保存更方便、传播更广泛、共享更便捷。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扩大岭南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岭南文化研究、保育、活化、推广水平,将提供极大便利,更能推动其成为中华文化数据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广电媒体凭借自身的专业视听技术软硬件、尤其是近年来在4K超高清技术等领域迅速凸显的优势,联合在地文化单位、机构,汇集文物、典籍、美术、工艺、民间文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数据资源,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高品质视听转化,强化艺术与技术深度相融,运用AR/VR/MR、互动、超高清等技术手段,把文化资源数据的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文化单位、机构常态化工作,构建互动视频应用场景,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视听资源,创新“大屏”和“小屏”呈现。广州自2019年开始推进的“4K粤剧电影工程”“城市声像档案工程”等,使这些内容资源构成“数据超市”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中可流通的生产资料,并配合广州市数字内容产业版权交易平台建设的战略方向,统筹利用广州台自身的数字化工程(媒资管理系统、全媒体资源池等)和全面梳理文化数字化资源,携手区域文化机构建立广府文化数据库、粤语文化数据、南粤红色文化、改革开放和创新文化数据库等,“科技搭台,文化唱戏”。二、对接好广电文化专网,用好文化大数据体系紧紧扭住“文化新基建”这个关键点,发挥好广电媒体的自身优势,把握好对有线电视网络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对接好国家文化专网建设。文化专网的功能,即是服务文化数据资源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生产上闭环,流通上开环,可有效确保数据安全。它能够贯通已建或者在建的思想理论、文物文献、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的文化专题数据库,破除当下各类各级文化单位、机构所拥有的海量数据“孤岛”,将零散的区域性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将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专题数据库连缀起来,以统一接入国家文化专网,着力开展有价值、有特色的数字化资产的生产、流通、交易,促进文化数字化的产业化发展、推动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避免数字平台的重复建设以及对自有数据库“大而全”的盲目追求。借势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利用好广电技术优势,同时对接好供需两端。广州台探索打造智慧教育产品新模式/普教方面,借助开展中小学全年级全学科“广州共享课堂”延伸智慧教育项目,校、台、职能部门战略合作,建立以广州为基地辐射全省乃至大湾区的业务市场;高教方面,与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开展智慧校园后勤业务,帮助高校后勤管理迅速实现信息化。在智慧医疗产业领域,广州广电自2020年建设“广东省远程医疗”系统,已覆盖广州及粤东、粤西、粤北偏远地区,将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医疗紧密结合,加大“远程医疗平台”“专病数据库”等医疗产品需求端渗透率,为医疗数字化转型提供广电特色的解决方案,为医疗客户提供“软件+硬件+运营”三位一体的服务,立足广东建立覆盖全国的专业化、高实时、导师型的智慧医疗服务支撑体系。三、建设广电5G核心网节点,推进文化数字新基建中国广电5G核心网工程主要为南北两大区控制面节点和31个省用户面节点,南部大区节点计划连接南方各省用户面节点,承载广电5G数据和语音业务。2022年1月,广州广电在广州国际媒体港正式启动中国广电5G核心网南部大区节点建设,相关改造和建设工作得到广电总局和国网高度认可,成为全国首个投入商业试运营的5G-700Hz网络平台。广电5G核心网南部大区节点,是广州市政府和中国广电重要合作项目,其建成标志着广电5G建设工作持续向纵深推进,有力支撑广电5G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案例】聚焦智能化、精准化、公众化加快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

导读近年来,中国广电山东网络有限公司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全面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和千行百业需求,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践行智慧广电发展路线,不断强化广播电视网络承载能力和有线电视功能应用,加快推动“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有效巩固了意识形态阵地、满足了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创新平台建设,“看”得更精彩发挥广电网络舆论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聚焦人民看好用好有线电视,积极探索下一代广电网络业务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自主研发建设了IP化、云化、智慧化、融合化的享TV综合业务平台。平台选择全IP化路径,有效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家庭智能终端逐步升级替代传统数字机顶盒。与传统有线电视平台相比,享TV支撑公司在视听、交互、合作三个方面实现品牌升级。在视听品牌升级方面,在提供传统电视直播业务基础上,新增4K高清节目和超百万小时的海量点播内容。在交互品牌升级方面,通过语音、体感等多个维度实现人机交互,实现大小屏互动和操控推送,在“享TV”的家庭网关之下,宽带、电视、手机全面融合。在合作升级方面,汇聚产业链优势资源,与互联网视频、在线支付等行业龙头强强联手,跨界融合,深度开展行业应用,依托产业升级和产业合作,汇聚“内容+客户+终端+服务”等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为5G、8K新业务发展提前布局,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从标清到高清、再到4K,从直播到点播、再到操作智能化,享TV功能和应用不断升级完善,内容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看电视”呈现出五方面特点:一是频道数量最大化。享TV直、轮播全频道超过200套,其中央视、卫视等50余个主流直播频道全部实现高清播出,频道数量和高清程度在全行业领先。二是播出内容品质化。在高清时代推出“高清畅享馆”,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体育等29个高清轮播频道;在4K时代升级推出4K臻享馆,4K频道总数达到10个。同时,积极探索8K超高清视频产业应用,探索以8K视频画面呈现春晚、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三是专区类别精细化。4K超高清臻享六大馆,针对各个年龄段受众推出专题节目。并根据不同受众需求进一步将点播内容垂直细分,开发上线老年大学云课堂、高清美术馆和山东手造专区。四是节目从“看”到“点”定制化。从过去“电视播什么、用户就看什么”升级为“用户想看什么、就随时点播”,真正实现电视由“看”到“点”的跨越。享TV拥有近十万小时的自有免费点播资源,和超过百万小时的全平台点播资源。2022年全新上线自主运营的VIP会员点播,拥有三万小时底量资源、每月5000小时更新资源,实现头部影视剧与各大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同步更新;设置品牌专区,丰富享TV综合点播内容;在可管可控前提下,引入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视频。五是操作使用智能化。对所有直播节目进行4小时时移,以及14天超长回看,也可通过语音来实现换台和搜索。创新电视节目产品和服务形态,基于终端用户收视行为和媒资节目标签,实现直播频道和点播内容智能化推荐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品质化收视需求。2019年11月,公司在全省启动网络光纤化改造和智能终端升级换代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22年8月末,智能终端用户数已超过360万户,在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智能广电示范案例评选中获得优秀等级。坚持需求定向,服务下沉贴近用户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加快智慧广电生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内容、平台、网络、用户资源优势,积极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相关领域、行业发展。享TV平台具备对全IP基础外设及其他服务设备的常见外设的驱动能力支持,平台依托智慧广电网络,可承载各类智能应用,在全省建成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党建、智慧医养、应急指挥调度等8600多个项目,进一步贴近群众需求。一是发挥党媒红网优势,建设红色主题专区。倾力打造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电视端—“强国TV”与手机端实现功能通、内容通、积分通、账号通,满足用户多场景、多模式下的学习需求,独特的集体学习功能可让用户通过一台电视共同学习、共同积分,实现党员学习模式新突破;打造“红色齐鲁展馆”及“走进孔子”等电视专区,助力党史教育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新时代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二是探索媒体融合新模式,提高用户体验。“山东新闻汇播”电视专区汇集省内各市新闻联播,实时更新,超长点播,内容完整,可让用户全面了解全省各地最新工作动态;“海报新闻”电视应用,实现大、小屏融媒联动,真正实现“焦点新闻零距离,热点事件随时看”,增设电视读报功能方便老年人等获取信息。三是对接用户需求,打造本地化特色服务。结合各地党委政府、社区村庄居民不同需求,在全省打造内容各异、各具特色的智慧社区平台,如济南历下分公司打造“智慧历下”平台集成“新闻+政务+服务”等多元功能,涵盖历下动态、文明实践、民生保障等五大平台栏目,全方位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便捷服务需求。融合创新发展,赋能智慧生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不断拓展“智慧广电+”应用场景,进一步增强“最后一公里”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深度参与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构建以电视发布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新平台。智慧党建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公司依托有线电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不同需求和本地化特色,提供信息资讯、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电子商务等智慧化服务。截至8月末,公司已在全省上线“一村(镇)一屏”项目近800个,覆盖村居、社区近10000个;充分利用公司传输覆盖资源和现有应急广播建设成果,全面参与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应急广播在政策宣传、社会动员、风险预警、应急救灾、法治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广“智慧应急+”应用项目,助力党委政府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疫情期间公司启动覆盖全省22000多个村居社区的2100套应急广播系统,为各级党委政府疫情防控贡献了广电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级宣传部门合作搭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平台涵盖基层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与线下平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目前平台已在山东济南、青岛、威海、日照、聊城等地市上线,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深化“电视让生活更美好”服务理念,持续丰富享TV各类主题应用和服务供给。依托享TV打造多个智慧广电平台(专区),其中老年大学广电云课堂平台以“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抓手,缓解老年大学名额紧缺的社会痛点,让老年用户足不出户实现“大学梦”;山东手造平台不断探索文化活动传承新模式,为用户打造随点随看、永不落幕的线上数字博物馆;山东省医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以“居家”为核心向群众提供健康养护服务,以“区县”为单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打开电视看医问诊”成为现实……当前,享TV“智慧广电+”服务已打通医疗、教育、购物、文化等多个垂直领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享TV强大的承载能力,在丰富“看电视”场景的同时,也促进了广电网络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目前已陆续上线超2万个智慧社区和智慧乡村,承建全省50%以上区县“智慧党建”平台,更多智慧化、定制化的智慧广电业务正在持续落地,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加快了“用电视”的发展进程,用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国广电山东网络有限公司供稿)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文艺评论】《百川老朋友》:拓展综艺边界 在有趣中注入更多意义

综艺,一直是电视和网络平台内容的主打形态,也是创新难度大的赛道,往往因追求“眼球效应”而娱乐有余、内涵不足。多年来,综艺创作的明星情结、年轻人情结突出,哪怕是慢综,也大多是“帅哥靓女”的琐碎日常。注入更多内涵,这是综艺升级的必由之路。最近,由抖音出品并联合北京卫视同步播出的《百川老朋友》,为综艺带来了一股新风。这档节目将镜头对准中老年人,观照50、60人群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展示他(她)们的所忧所乐、所思所求,在社交场景中释放素人综艺的魅力,对综艺创新力图做出积极有益探索。一、为中老年人节目注入更多时代感《百川老朋友》是一档服务于中老年人社交需求的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每次邀请5位同城中老年客人来到“老朋友驿站”,在老友管小管家杨迪和赵小棠的分别陪伴下,开启三天两夜的集体生活。在这里,“老朋友”们畅聊人生经历,获得与哥们儿、闺蜜、子女重新认识的机会,萌生关系的多种可能……同时,老友团发起人易立竞、老友观察员倪萍、付笛声以及心理专家会在老朋友们的相聚旅程中全程陪伴观察。《百川老朋友》以独特的综艺视角切入对中老年群体的观察,不同于以年轻人为焦点的节目,但无疑与年轻人关联密切,建构起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组成的家庭伦理情景,与每个家庭都能产生共情。这档节目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打破了中老年群体“衰老”“病痛”“不入时”等等刻板印象,展现出当代中国社会这一群体充满活力的形象。正在跨进老龄社会的中国,中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怎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新时代中老年人具有与人们以往认知不同的生存姿态?这些问题,综艺《百川老朋友》都有生动的再现。与其他聚焦中老年群体的节目不同的是《百川老朋友》的时尚表达方式。以往许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综艺节目,在表达和呈现上往往较为封闭,大多较为严肃而舒缓,适应传统观念下人们对老年人的定义和理解。《百川老朋友》的表达则一反此类节目的“暮气”与沉重,采用了时尚的“观察式慢综艺”模式,将当前最具活力的表达方式与中老年群体相对接,让他们在节目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热情洋溢的中老年新状态和新形象。而这正是新时代中老年人群体的精神风貌与生活状态。这个时代感是时代的映射,也是节目的创新价值之一。二、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代际对话作为一档聚焦中老年人社交的综艺,《百川老朋友》没有止步于中老年族群的娱乐化展示,而是力求以多元的角度介入到中老年文化中来,以情感关怀的方式达成不同代际间的理解与对话。节目通过“老友观察员”的设置,将不同代际的明星嘉宾集合在一起,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文化上的解读。在这些观察员中,倪萍、付笛声作为同辈观察员,对于老朋友们的经历与想法,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与理解;而易立竞、杨迪、赵小棠等中青年观察员,则能够承担起跨代际对话者的文化角色,从而达成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同时,节目更是设置了心理专家观察员,从专业的角度,介入和解读中老年人的所思所想,为代际间的顺畅交流、为中老年人群的情感健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节目中的参与嘉宾也各具特色,在共享着“家庭”“子女”“教育”等话题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悟。温馨的老友驿站,既是节目的录制空间,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们文化上的交流空间。节目组也邀请了子女参与陪同父母一同体验旅程,形成不同代际间的深入对话与交流。所有这些,都代表着节目组力图为节目注入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文化品格。以情感上的共鸣与代际间的对话,《百川老朋友》介入到对中老年族群的内心深处,发掘和探讨人人关注的“老年观”“亲子观”“教育观”,实现对中老年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三、以人文关怀传递温暖关爱《百川老朋友》对于中老年人的关注与介入,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发出的关注关怀老人的号召与呼唤。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节目在坚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的同时,更是为老年人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更为多元和积极的时代性的价值参照。也就是说,《百川老朋友》以一种传承与发展的“爱老”价值,以人文主义的方式守望关爱中老年群体。“老吾老以以及人之老”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贯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和卫生健康条件的提升,我国的中老年群体规模正在增加。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1.91亿,城市中老龄人口比重更大。这一庞大群体是社会中最需要关怀和照料的群体之一,更是青年人的祖辈、父辈。关怀中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生活痛点,是爱老、养老的题中之义。通过对中老年人社交状态的观察和对他们情感状态的介入,《百川老朋友》将附加给中老年人文化标签和刻板印象逐渐剥离,还原出他们作为父母、作为朋友、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性与丰富性,从而也让观众们体会到“为什么要孝敬、照顾老人”“该如何理解老人的”深层价值逻辑。难能可贵的是,《百川老朋友》还从生命维度和生存价值的角度,为中老年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节目立足新时代,着力引导所有年龄段的观众重新思考“老年”这一生命命题,从而树立起更加开放、积极和充满活力的“老年观”。节目主创在谈及选题构想时,表示:“最开始我们在创意这个节目的时候,问题就是老年人的节目很难被商业市场关注,但运气好的是碰到《百川综艺季》,能够完成这个想法。”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观察】黄河流域九省(区)视听传媒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导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九省(区)视听传媒建设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巨大机遇。沿黄九省(区)视听传媒不仅要成为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宣传舆论支撑,讲好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故事,还应因时而变、因事而制,全面融入战略,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本文以此为视角,观察分析黄河流域视听传媒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对区域视听协同发展提出相关对策思考。一、黄河流域九省(区)视听传媒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九省(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取得历史性发展,新闻宣传和公共服务的主责主业履职能力显著增强,事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总量不断攀升,以文化节目和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创新特色日益突出,一些省(区)广电全面深化改革,新型视听主流媒体体系加快重构,发展动能蓄势待发。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十年·变】广电视听产业园区成为大视听产业强力支撑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2年9月9日
其他

【文艺评论】从运河主题视听作品看“好选题如何答好卷”

导读“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视听文艺创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一旦找到了好的选题,如何交出漂亮的答卷,是各类型视听内容创作主体都在关心的问题。我们以近期围绕大运河主题的视听作品为例,看它们如何对一个好的选题进行破题、进而解题。近期,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以大运河江南段近十年综合治理为故事背景,多维度讲述新时代下运河畔的人们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故事,开播即位列当周黄金时段电视剧到达率、收视率第1,每集平均到达率2.391%、收视率1.449%。与此同时,《闯关东》原班人马打造的年代剧《运河风流》在贵州卫视“黄金剧场”开播,该剧以齐鲁运河为故事主线,讲述民国初期“济宁三杰”跌宕起伏的个人与家族命运,描述运河沿岸华夏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此外,近几年央视推出的8集纪录片《大运河》,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合作推出的系列广播节目《运河之上》,北京台制作的动画片《大运河奇缘1、2》都在不同群体中引发广泛好评。这些同一主题、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在主旋律的艺术创作中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破题:把握好选题的精髓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反映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可以说,对运河主题的聚焦,是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找准选题的鲜活案例。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麟“云探班”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时,专门强调了这部作品选题很准。“大运河是中国江河文化中独特的现象,是集聚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伟大创造、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大运河演绎的风云变化、催生的市井繁华、衍生的文化奇观值得深入挖掘”。在肯定选题之后,徐部长进一步点明了这部作品的破题思路,“这部作品书写大运河的切入角度很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反映了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生动实践,为传统的历史文化赋予了现代感,又使现实故事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伟大时代”。可见,好的破题,就是要抓住这个选题的精髓、挖掘出这个选题的时代价值。正如徐部长指出的,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就抓住了这一选题的精髓,即是以运河为载体,讲述保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明、弘扬运河文化的故事,这些议题背后体现的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关于如何破题,《运河边的人们》编剧马继红也深有感触,她说当把京杭大运河走了一遍,采访了与运河相关的100多人,她深深地感到大运河从几个层面带给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一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它在中华大地上已流淌了2000多年;二是大运河视角宽广,它不受行业和地域的局限,可以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三是大运河在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它的变迁中能感受到新时代焕发的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四是从更深层次来看,波澜不惊的大运河彰显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主创团队的创作感悟,也恰好说明对一个好选题的破题,必须要有“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背景来领会。以大运河为例,这条地跨中国8个省份,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水域,可以在传承活化中重生,可以在唤醒认同中重生,可以在系统治理中重生,可以在文明互鉴中重生……这都是对运河主题的破题思路。解题:把“有意义”的选题讲得“有意思”主题定得好、选题选得准、破题有思路,那如何进一步答好题?一个根本的准则,就是把“有意义”的选题讲得“有意思”。这一系列运河主题的作品,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讲好故事的基础。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并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这就需要任何一个创作团队投入信念、投入感情地去了解这些鲜活个体,投入笔墨、投入热情地去呈现他们,才能真正写出生活味和烟火气,写出生活的多彩与厚度。回到这几部运河主题的文艺作品,正是主创团队对长年在运河上跑船的船老大、祖辈居住在运河畔的老百姓、终生研究大运河的老教授、大运河的志愿者等等普通人的实地采访,才在《运河边的人们》中让运河的故事从充满烟火气的细节里升腾出来;正是以真实历史人物顾世恒为原型,历时五年考证梳理一百年前运河两岸的商业景象及漕运兴衰,《运河风流》才能塑造出民国初期运河边官、商、文、民、兵、匪等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呈现祭河神、开族谱、剪魂等特色运河文化。发挥优势,利用好不同艺术形态的特点是重点。运河是篇大题目,如何讲好它的故事,不同的艺术形态选择了不同的重点。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媒介的艺术载体,以“求真”为底色讲好故事。纪录片《大运河》以京杭大运河为经,以大运河3000年历史为纬,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大运河的历史,讲述了大运河与沿线人民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大运河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如第一季《千年古道》中详细考证阐释运河的开凿如何推动东西南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中国的人口和城市空间布局,实现黄河与长江的交流,加快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电视剧作为强情节的艺术载体,强调塑造好人物角色、把握好价值内核、讲好有吸引力的故事。《大运河边的人们》以“路长河”这样一个艺术形象,串联了运河保护、申请非遗、共同富裕等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运河风流》以黄子荣、宋鲁生、杨春早为代表的“济宁三杰”跌宕起伏的个人与家族命运的故事为载体,呈现出华夏儿女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此外,动画片《大运河奇缘》瞄准少儿群体,讲述了运河边长大的小女孩凌雨菲偶遇运河精灵,与它一起保护运河、对抗黑沙污染的神奇之旅。作品以孩子的视角,惟妙惟肖地讲述北京城营建、京剧诞生等运河承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民间故事,还原水运动脉的繁荣,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民族复兴的梦想。动画片《大运河奇缘》系列广播节目《运河之上》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考古、水务、园林等五个方面,通过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学者等参与节目录制,并与文化节、传统节庆等的线下活动相结合,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做到贴近群众,把大运河的文化传承、文旅开发成效与当前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让人民始终处于叙事的核心、舞台的中央、镜头的焦点。发扬工匠精神,是确保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重要保障。艺术旨趣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旨趣,就必然要求我们的主创团队发扬工匠精神,在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各环节下苦功,用细节真实再现生活真实、成就艺术真实,坚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就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质作品。从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运河之上》在服化道方面对历史场景和物件的考证还原,到纪录片《大运河》对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立体又专业的解读,广播节目《运河之上》中专家、学者在节目中的现身说法,再到动画片《大运河奇缘》中对郭守敬等历史人物,对观星台、圭表等中国古代优秀发明由浅入深的软科普……当主创团队们真正把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创作的各环节,观众自然能从精良的画面、较高的艺术品质中感受到创作的诚意,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文艺评论】山东卫视《戏宇宙》: 从传统戏曲中萃取文化给养和精神能量

导读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宇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电视文化节目创新创意的活水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山东卫视近期策划推出戏曲文化创演节目《戏宇宙》,以“弘扬戏曲文化,传播中华之美”为定位,原创节目模式,用新技术、新手段、新表达重新演绎戏曲经典,从戏曲艺术中萃取文化给养和精神能量,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一、坚持模式原创,打造一个文化节目新IP人生如戏,戏是宇宙。《戏宇宙》不再拘泥于传统戏曲的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其创新之处在于“戏”和“宇宙”的组合,在于跳出戏曲看戏曲。每期节目邀请3组戏曲创演人,展开内容共创行动,最终完成创演大秀,并接受专业戏评官和100位观众的现场评判,从而推选最佳作品。“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戏宇宙》创作者秉持“我们继承传统、我们创造传统”的创作思路,对戏曲艺术进行了一次立体观照:不仅关注戏曲舞台上的坐念唱打、精彩呈现,还要关注幕后戏曲人的孜孜不倦、苦心经营;不仅要认真继承戏曲传统,还要大胆创新表现形式。节目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创演“戏曲宇宙”的无限可能,凝练写意、简约的审美风格,彰显中华戏曲艺术的空灵与神韵。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一是节目创造性地提出戏曲“创演”概念。表演者要围绕指定主题,对传统戏曲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汲取戏曲精华,全新创作文艺作品。创演作品有歌曲、小品、舞蹈、杂技、音乐剧等多种观众熟悉的文艺形式,但作品的魂来自戏曲。二是从文化角度读懂戏曲、看透内涵。节目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著名文化学者郦波,演员张晓龙与歌手尚雯婕担任戏评官,从不同层面评判创演节目,讲清戏曲艺术背后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三是沉浸式舞美带来极致视觉体验。舞美设计围绕“戏”与“宇宙”展开,整体造型为一个“太空舱”,代表戏曲的抽象符号“梅花”点缀其间,浓浓的科技感、时尚感扑面而来。此外,在动作捕捉技术加持下,一个兼具古风与二次元神韵的少女“优小梦”化身主持人,融合了虚拟与现实,营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目前节目播出过半,相关话题阅读量达6.7亿,短视频播放量达4亿多,多个话题登上网络平台的热搜榜。作为一个全新的文化综艺IP,《戏宇宙》已经展现出鲜明特色和独有魅力。二、深挖戏曲富矿,兼顾传承和创新两个目标戏曲艺术博大精深、风格独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然而,戏曲节目做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并不容易。《戏宇宙》拓宽思路,确立了“戏曲+潮流元素”的创演原则,设置了“愿将此身长报国”“顾盼生辉佳人丽”“精彩纷呈画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等多个主题,用心用情讲述戏曲与戏曲人的故事。节目邀请了不同艺术领域的创演人参与,让不同剧种相互激荡,不同形式相互碰撞。一是专业戏曲人勇敢跨界演绎全新内容。节目鼓励专业戏曲演员突破自己,尝试新的艺术形式。湖北京剧院丑角演员谈元将矮子功绝活融入小品中,创演了《武大郎奇遇记》,让人耳目一新。浙江婺剧花旦演员陈丽俐创演了戏曲音乐剧《戏梦》,在曲折婉转的戏腔中,巧妙展示了翎子功、水袖、跷功、髯口功等戏曲绝活,让观众感受到戏曲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守和传承。二是潮流艺术家大胆创新致敬经典。四川歌舞剧院刘凌莉是一位酷爱戏曲的舞蹈编导,她从《贵妃醉酒》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戏曲舞蹈《云裳花容》,借助水袖的独特魅力,以精致的编舞将大唐气象演绎得美轮美奂,也彰显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深厚传统。三是当代大学生国风音乐的青春探索。大学生群体艺术嗅觉敏感,又敢于创新,是传播戏曲文化的生力军。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玫瑰茶组合将京剧与说唱相融合,以一曲《成双》演绎了一段爱情传奇。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416组合以一曲《佳人戏》千回百转咏唱戏曲中的绝世佳人。“鲜克乐队”是中央戏曲学院的三位00后大学生,他们的昆曲摇滚《朝天子·辛弃疾》时而华丽婉转、时而豪放壮阔,彰显出千年雅韵的永恒魅力和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歌曲短视频在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上线后,深受网友好评,播放量达1.3亿次。四是基于戏曲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常常能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杂技绸吊与京剧《霸王别姬》融合,成就了惊艳凄美的《虞兮叹》。肩上芭蕾与越剧《梁祝》的融合,成就了缠绵悱恻的《楼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独竹漂与戏曲佳人的融合作品《戏水》。非遗绝技传承人杨柳如“一苇渡江”的仙子,在如梦似幻间,依次偶遇西施、贵妃、白蛇、嫦娥,表现出少女水一样的柔情和浪漫的古典美,也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非凡的想象力。《戏宇宙》兼顾传承和创新两个目标,传承是扎根历史的传承,创新是深植时代的创新。创作者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了整体节目的文化内涵、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三、打造节目矩阵,彰显山东卫视文化节目三大特色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致力于打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台。从2016年提出“悠久文明、青春中国”媒体定位,到《国学小名士》《我们的新时代》《戏宇宙》等多档栏目相继推出,山东广电文化节目矩阵已颇具规模。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年初提出了山东广电节目创作的“三个根本遵循”:一是节目创新要努力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节目创作要努力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节目目标要努力做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正是这样的节目理念,赋予了山东卫视文化节目独特气质和鲜明特点:一是价值坐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关注娱乐背后的情怀和力量、娱乐背后的温度和坚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文化节目制作播出。聚焦革命文化方面,推出《百年奋进铸辉煌》《光影里的来时路》《寻声记》等;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推出《我们的新时代》《乡约》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推出《国学小名士》《齐鲁文化大会》《戏宇宙》《超级语文课》《中国礼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观察】从《“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新走向

导读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这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全文内容全面,内涵丰富,要点清晰,亮点鲜明,是“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立足新征程,找准新方位。此次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既是我国为专门部署文化建设而发布的第四个中长期规划,又是“十四五”时期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其中不仅有大量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直接相关的工作部署,同时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提法、新举措,字里行间也传递了很多重要信号,为行业面向未来创新发展锚定方向、开出良方。一、《规划》给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重要指引“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主题,其根本实现路径在于,要通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自身的能力升级、动力升级、活力升级,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和综合服务。1.内容供给进入全面打造“品牌”新阶段近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探索形成了纵横坐标法做好选题规划、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做好评优推优等一系列有益做法经验,引导行业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出了一批攀“高峰”的作品。在“十四五”时期,围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要求,全面打造能进入人民群众内心的全媒体内容品牌,推动高质量作品持续涌现成为重要任务。《规划》从内容的选题、产品形态、运行机制等方面给出具体思路,如完善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2.制度优势和市场作用缺一不可文化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因此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特殊性,强调的是“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需要统筹兼顾事业与产业、阵地与市场。从基本规律看,政府部门的组织能力、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文化服务的品质至关重要。成功的案例很多,如《规划》专栏11“革命文化弘扬”中提到的《觉醒年代》《功勋》《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精品力作,都与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紧密协作联动分不开。“十四五”期间,《规划》中提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重点题材创作生产,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清制播等高端文化装备技术领域攻克瓶颈技术等重要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3.加强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一直以来,我们的行业都在被无法享受规模化、集约化红利而困扰,如今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已经势在必行。《规划》中多处可见,从物理上、机制上、技术上多措并举在强调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比如,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方面,《规划》就给出了若干具体举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来自于基层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也符合总体发展趋势,此次被提高到全国层面推广或是更进一步搭建统一或互联互通的平台。如“完善应急广播电视网络体系”,更强调用好广电5G网络建设等先进技术和渠道,而不只是简单的提“应急广播体系”,也是在释放信号,要进一步用好行业台、网、端等各类资源,实现“人无我有,人断我通”的高质量、高可靠应急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可以预见,这将有利于行业上下、行业内外资源、数据、能力上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在更大范围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高质量提供服务。二、《规划》为行业找到撬动全局、打开新局的有力支点“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使命任务没有变,但踏上新征程新阶段,面对的具体工作有了更新更多更具体的要求。真正读懂并践行这些要求,也就找准了精准发力、实现突破的战略支点。1.加快向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迈进这一表述此前已被写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此次《规划》的专栏15中,“智慧广电人人通”又作了详细的专门部署。从广播电视“村村通”,到“户户通”,再到如今强调“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惠民工程在不断提质升级,背后是技术引领着行业在不断迭代发展,确保始终用最先进、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提供优质广播电视服务。下一步应强化系统观念,将《规划》中的大视听产业链建设、文化专网建设、国家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应急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建设等一盘棋来谋划推动,用现代化的先进传播手段和丰富精准的优质视听内容来通达广大用户。2.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战略结合此前已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个战略给出的是能撬动大文化建设的全局性部署,而其中涉及我们行业的,也不止是要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从《规划》分为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和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两方面作具体部署也可以看出,这个战略是调动台网形成服务大文化需求行业合力,统筹事业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一个有机结合点。应牢牢把握契机,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克服眼前困难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上的短板弱项,打造一张承载性能、服务能力俱佳的高品质文化专网;另一方面有线网络公司、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视听平台等各类行业内容的市场主体也都应积极发挥视听专长和数字化、智能化优势,为其他文化单位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拓展服务内涵,同时,要善于从专网中用好这些文化宝库,用专网引来内容创作、服务创新的源头活水,发展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创造更大价值增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促进供需充分对接,最终惠及全体人民,也让行业焕发全新活力。3.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落地生根,离不开行业的创造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规划》中很多任务的责任主体并不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但一方面做好宣传始终是我们的主责,另一方面,发挥视听专长提供特色服务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因此,如果可以主动作为,找到行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切入点,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建立强关联点,依然大有可为。比如,国家广电总局策划实施了“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来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等。《规划》中也提供了很多新的对接思路。比如,可将“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推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建立关联。依托我们行业此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已经取得的有益进展,诸如联合制作大型文化节目,联合成立媒体融合创新中心、技术实验室、视听高质量发展协作体、产业基地合作联盟,联合开展评选示范、论坛展会等,在“十四五”期间,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服务方式,挖掘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精神文化产品,孵化新的服务增长点。三、《规划》针对行业难点问题释放重要利好广电行业当前处于滚石上山最吃劲儿的阶段,叠加外部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遇到了生存发展难题,广播电视还被列入了“特困行业”。《规划》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了很多积极举措,甚至直接给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2023年年底前可免缴国有资本收益”的政策利好。1.一批重点工程助力补公共服务短板《规划》中明确列出了补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短板的具体举措,结合国家广电总局已发布的“十四五”规划,这其中涉及多项延续性和新实施的重点工程。以此为牵引,在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下,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必然将加快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人才队伍问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系统突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是典型的智力劳动,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然而,一直以来创造创新等智力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尊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差异性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中没有很好体现,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行业人才吸附力快速减弱。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规划》用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强人才队伍等两大章节来回应。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激活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用好的制度设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3.版权保护和开发的共性突出问题在加速解决版权保护和合理充分开发利用是当前行业发展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规划》在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章节中用专门段落作了部署。此外,在其他部分又特别提到了要建设视听融合传播基础信息平台,加强智慧广电内容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以及建设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具体实招,也都将从不同维度,协同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支撑。总体来看,这个《规划》含金量十足,需要反复学习体会,认真贯彻落实。我们要聚焦各项目标任务,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行业力量!(作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观察】赓续中华文脉 打开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层层密码

导读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一系列任务要求。广播电视文化节目作为繁荣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正不断以新表达、新范式、新潮流,为“传统”塑造新魅力,为“文化”注入新活力,揭开了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层层密码。一、融古贯今建构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任何一档传统文化节目都应从历史中观照现实,带着时代的眼光走进中华文明,不断找寻传统文化宝藏中的时代命题和当代价值,这是建构新时代传统文化节目的重要落点。无论是《经典咏流传》中“和诗以歌”的古诗词传唱,还是《典籍里的中国》以古籍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都试图在古今之间架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里的“价值表达”,是以家国情怀引领民族认同,以红色基因引领爱国情操,以时代精神引领青春共鸣,是将视听作品转化为人们共同自觉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因此,我们看到《经典咏流传》以一曲荡气回肠的《楚魂》展现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浓烈爱国情怀,撒贝宁深情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呼应这千年的爱国之情;看到河南台元宵晚会《五世请缨》以四位佘太君的铿锵唱腔致敬边防军人,赋予经典戏曲唱段以时代精神,不用煽情却深深感染观众;看到山东台《中国礼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案例】“融”耀新时代——地市级媒体融合的萍乡样板

导读萍乡率先开展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将原广播电视台和日报社两家市属媒体合并,成立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和传媒集团。全新出发的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新闻宣传和事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度传媒集团经营收入同比增长69.2%,其中新经营项目同比增长300%。今年一季度经营收入同比增长43.4%。一、融业“力”,优化运行架构媒体融合改革绝不仅仅是原来机构、人员的物理相加,尤其是广电和报社不同媒体形态的破“界”融合,更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着眼产生“化学反应”,实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从相加到相融,防止“两张皮”运行,才能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凝聚力。(一)一大原则: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一个党委,统筹统管。根据市级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萍乡市设计规划了一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路径。融合后的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为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加挂萍乡市广播电视台和萍乡日报社牌子。萍乡市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市管重点国有企业。中心和集团按照“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的原则运行。一体运行,双轮驱动。通过人员整合,中心(集团)原事业在编身份人员继续保留原编制身份进入干部人事档案灵活封存,日常管理与聘用人员一并纳入企业化管理体系,员工薪酬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的原则,采用了“媒体平台+公司”的运行方式,5个媒体平台对应5个经营公司,从整体上构建采编与经营工作相互促进、协同创新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二)三大变化架构更科学——机构“瘦身”,效率“加码”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和萍乡传媒集团的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18个精简为14个,普通岗位中的行政岗位由原来的57人精简到42人。重复设置的部门和平台被精简,采编力量得到优化和加强,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运行更高效——主辅相长,制度“护航”行政、采编、经营分设,主业带动辅业,辅业反哺主业,形成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局面。内部管理制度从改革前的11项完善到18项,涵盖用人机制、薪酬分配、采编播发等各方面,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中心(集团)上下的干事创业热情,实现从“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经过第一轮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解聘4人,7人待岗。采编更顺畅——流程再造,全媒联动从“采是采、编是编、排是排”到“策采编拍排发一体化”,彻底改变原有媒体平台各自为战、采编各环节协同不够紧密的局面,再造采编传播流程,实现一次采编,广播、电视、报纸、移动端多平台发布,形成“移动端首发、全平台跟进”的工作机制。二、融业“态”,强化内容提升当前大型内容分发平台依靠算法优势大举收割流量,但受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正在回升,高优品质的内容生产是媒体守正创新的制胜法宝。主流媒体应不断增强“四力”,打造“四全”媒体,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着力生产采用新技术制作、满足群众需求、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优质内容。为此,萍乡推出三项措施,强化内容提升,使得原创更丰富、传播更有力、宣传更出彩。(一)三项措施1.建立融合传播矩阵。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关停了各自原有客户端,关停了影响力弱的4个版面、3个栏目,正在申请关停一个电视频道,关闭了低质同构的外部平台账号,整合资源全力打造以“今彩萍乡”客户端为龙头,广播电视、报纸和20多个账号联动发力的全媒体矩阵。2.贯彻移动优先策略。建立移动端首发机制、以传播力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丰富移动端原创内容。原来拿笔头的现在扛起了摄像头,原来拿话筒的现在拍起了VLOG。3.建立创优激励机制。强化内容策划创新形成机制,不设上限,及时奖励生产优质内容、爆款作品、创新产品。重大主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让主流声音强起来,守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二)三大变化1.原创更丰富——“爆款”频出,品质凸显全年移动端原创内容作品数量同比增长300%以上,单个产品的点击量呈几何级数上升,运行近两年来,十万百万点击量从屈指可数到成为常态,千万级别从零增加到20多个,涌现出了亿级爆款。紧扣高考热点策划原创短视频作品《最幸福的父亲!双胞胎女儿同一考场高考,并相约考同一所大学!》单平台播放量首次破亿。2.传播更有力——融合赋能,效力提升主流媒体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全年策划各类重大主题直播、活动直播、慢直播近百场,直播观看人次总和近5000万。其中“跨越的力量——看萍乡•话巨变”“奋进的足音——‘三比三看’勇争先”两次14场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线上同时收看高峰达到1000万人次。全年研发、承载各类线上主题互动活动近百场,其中全省首个村级基层党组织擂台比武活动参与人数达到近280万人次。策划推出的“全息报道”互动量超过130万人次。3.宣传更出彩——量质齐升,精彩发声内外宣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中心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纸媒发稿同比增长30%;在央视发稿同比增长28%。《满城频翘望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十年·变】网络视听行业走向繁荣发展

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间点,国家广电智库组织撰写【十年·变】专题文章,从各个侧面,观察和分析十年来行业变革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展望趋势和前景,展现全行业踔厉奋发、创造更好未来的坚定信心和实际行动。今天刊发第六篇《网络视听行业走向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更加明确的战略部署,“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擘画了新时代网络视听发展的宏伟蓝图,为网络视听行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整体来看:这十年,是网络视听行业蓬勃发展,昂首成为主力军的十年。网络视听作为一支快速崛起壮大的新军,不断丰富表现形态、创新发展业态,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这十年,是网络视听行业正名立规,不断自我净化和革新的十年。网络视听行业综合治理的四梁八柱逐步确立,行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主体自律能力显著提升,网络空间日益晴朗。这十年,是网络视听文艺量质齐升,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十年。网络视听文艺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新生力量,快速成长壮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提供着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一变:从宣传生力军发展成为主力军十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作为流量占比最高的互联网应用形态,网络视听在新闻信息传播格局的变革中守正创新,不断提高网上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一是紧紧把牢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网络视听领域积极贯彻落实党管媒体原则,把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纳入管理范围,长视频、短视频、社交媒体和IPTV、互联网电视等平台正成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的中坚力量。2018年起,广电总局启动实施视听新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工程”,各视听节目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集成服务平台在首页首屏最重要的位置,对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和风采的时政节目、微视频、专题片等节目进行重点推送,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对于重大事件,各视听平台积极转载权威声音,提升优质视听内容的触达范围,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和积极正向的视听内容。2022年春节和北京冬奥会期间,短视频“首屏首推工程”启动,《习近平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习近平宣布北京冬奥会开幕》两条短视频分别登上快手总榜和抖音热榜第一名,第一阶段推介的45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近7亿次,很好地展现出网络视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二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精心做好重大主题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主要网络视听平台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积极传播主流舆论、主流价值,特别是围绕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积极开展主题主线宣传。围绕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网络视听行业的主题主线宣传从未缺位,活动专区、首页首屏推荐、精品节目展播、直播答题等创新性探索层出不穷,掀起一次次有节奏、有规模、有层次的宣传热潮,为主题主线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与传统媒体同频共振、共同发声,形成“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宣传大合唱。二变:网络视听行业综合治理体系从无到有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导下,网络视听行业主管部门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高度,从无到有逐渐搭建网络视听行业管理的四梁八柱,做到业务延伸到哪里,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逐步形成规范化、长效化、流程化的网络视听综合治理体系。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行业治理更加有法可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快速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陆续修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继发布实施,为强化网络执法明确了法律依据,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制度准绳。二是网络视听领域“许可+备案登记”的主体管理办法日益成熟。自2022年6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对网络剧片正式发放行政许可,“网标”的出现和“持证播出”标志着网络视听行业“许可+备案登记”的主体管理办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回溯到十年前的2012年7月,原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提出“一鼓励五强化”的管理思路,鼓励各主体生产制作播出健康向上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同时强化主体准入、内容审核、审核员队伍建设、监管及退出机制,对规范和促进各主体参与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具有里程碑意义。2013年1月1日起,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视听节目网站播出的网络剧、微电影、影视类动画片、纪录片等自制节目开始正式纳入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网络视听节目备案体系初步建立。十年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关于网络视听节目信息备案系统升级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或修订,逐步搭建完善重点网络视听节目规划备案系统和上线备案系统,实现对重点平台、重点内容的有效引导与管理。网络视听领域“许可+备案登记”的主体管理办法日渐成熟,正成为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强化全流程引导与管理,做实做细内容创作生产指导。关于全流程引导与管理,广电总局从2013年开始陆续出台《关于明确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总编辑职责要求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健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总编辑内容负责制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管理规定和规范性文件,紧紧抓住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各环节的关键点,逐步建立了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管理与引导的网络视听行业管理体系。针对网络视听内容管理,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先后推出《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针对不同网络文艺形态的具体特点,归纳提出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内容创作生产引导及管理细则,为平台和制作机构提供具体遵循,受到业界广泛欢迎。近两年,主管部门在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生产领域靠前指挥,组织和引导视听网站加强重大题材创作播出,开展重大主题主线网络宣传。如2022年春节期间组织8家重点网络视听平台联合创作《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播出当晚超过1.5亿用户观看节目。四是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督相结合,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网络视听是文娱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坚持网上网下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以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督等多项“组合拳”,积极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近年来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传播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等多项通知。针对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饭圈”乱象、畸形审美、明星天价片酬、劣迹艺人管理等突出问题进行持续性生态化治理,将平台、人员、企业、媒体等各类主体以及内容制作、营销、引进、播出等各环节全部纳入治理范围,重拳整治违法违规问题。把敢管和善管结合起来,把网上和网下统筹起来,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向好向上格局进一步巩固。三变:网络视听文艺从不入主流到量质齐飞互联网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载体。十年来,网络视听节目在经历初期的野蛮生长和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后,逐渐转向精耕细作,内容形态日益丰富多元,内容生产更加细分化、规范化、品质化。2011年,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等17家国内主要视听网站在线网络剧数量仅为78部3454分钟。2021年,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里取得上线备案号的网络剧232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观察】网络微短剧:“流量”褪去,呼唤精品

导读在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短视频类型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用户的观剧习惯也在由“长”向“短”演变,微短剧成为了网络视听行业新的增长点。在延续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逻辑下,微短剧以浓缩化剧情、社交化互动、垂直化运营的特点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粗放生产、文化价值不高等问题,行业平台不断发力探索微短剧的发展。占领赛道,各平台强势布局网络微短剧是指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以移动化、碎片化为特点的微短剧正在驶入发展快车道,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机构制作微短剧数量同比实现超500%的增长。作为新兴的内容形态,微短剧目前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主流长视频平台以专业化内容生产为模式对传统网络剧进行复刻与创新。二是短视频平台与MCN机构以社交用户为基础,以“受众本位”理念为思路,以红人IP为核心联合进行的短剧生产打造,该模式下生产的微短剧目前占据主流,热度持续攀升。目前,各大平台积极布局微短剧,针对创作者和平台间合作推出了大量计划,新的内容板块在平台建设中地位明显提升。《2022短剧洞察报告》截图1.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观察】 长、短视频如何竞合共赢?版权合作开启机会之门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监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观察】国际流媒体发展新格局新态势

Bros.Discovery)关闭反响平平的新闻流媒体CNN+。此项举措,彰显了公司在娱乐和流媒体行业布局的新思路。未来华纳兄弟探索把重心放在HBO
2022年7月20日
其他

【案例】河南卫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

导读河南卫视全力推进改革,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将大小屏联动、全媒体宣发纳入全盘考虑,与各大网络平台联合,建立了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让《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汉字英雄》《成语英雄》《老家的味道》《少林英雄》实现广泛传播,《唐宫夜宴》《端午节奇妙夜》《舞千年》等现象级产品,走出了一条以原创节目为突破口的媒体融合之路。一、机制和体制改革,开放平台“融万象”为提升融合传播效果,河南卫视对内积极推进项目制和工作室制,激发员工干事热情;对外秉承“开放办卫视”的理念,积极与台、内外各种资源和优势平台合作,推进台网深融的同时,也更好的发挥“主力军挺进主阵地”的作用。(一)对内:引进、培训、挖潜河南卫视陆续引进了若干名年轻员工,组建品牌运营部,让“网络原住民”成为河南卫视新媒体运营的骨干力量。在员工内部署和制定了“万象计划”。通过开展各种新媒体培训、新媒体制作征集活动,鼓励河南卫视全员参与新媒体创作,同时,邀请节目嘉宾、明星选手、网络红人等加入河南卫视新媒体矩阵,在互联网小屏端打造了一批带有河南卫视属性的、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媒体账号。在通过“万象计划”增强员工的新媒体制作能力、提升互联网传播意识的同时,河南卫视也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员,进行立项或建立工作室。目前,河南卫视已成立了“国风工作室”“企划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通过立项和工作室制,打造了多支可以为各大媒体平台生产优质内容的节目团队,为融合网络平台、链接更多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响应“移动优先、台网融合”的号召,河南卫视以小屏优先的思维方式,重整节目团队,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场转换、赛道转换,储备新生力量和技能基础。(二)对外:合作、研发、推广秉持“开放办卫视”的原则,河南卫视多维度尝试对外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工作室承接、节目立项、内部资源比配等流程制度,广泛对接社会资源、网络平台,集结优势力量,取长补短,优化主流媒体舆论宣传效果。2021年,河南卫视与优酷、阿里、B站等平台联合出品了《舞千年》《隐秘的细节》《新民乐国风夜》《天宫开万物》等节目,每次合作都收获了很好的全网热度和社会反响。通过这些合作,河南卫视找到了巧借势、快提升,融合传播的合作方式,为扩大平台影响力、覆盖范围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打造新闻新媒体旗舰平台

导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成立以来,坚持守正创新,做好“头条工程”,在重大时政、主题宣传、突发事件、全球热点等报道中,充分发挥中央媒体主力军作用,推出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融媒体产品,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一、充分发挥总台新媒体作为重大时政活动报道主战场优势,深化推进“头条工程”融合创新建设(一)打造时政发稿流程“金标准”,确保时政“源”新闻新闻新媒体中心探索时政发稿对接流程,充分发挥固有打法优势,以“金标准”对接、承接新媒体发稿,迅速实现超级置顶、高频更新、极速集纳、一键触发。2021年度,共发布总书记相关稿件3000余篇,全网首发首推476条时政重要快讯,建立总书记相关专题50余个,全面囊括总书记全年重要讲话、国内考察、国际会议,以总台独家视频资源领跑全网。时政融媒体频道《传习录》紧贴用户使用习惯,升级资料查阅功能,2021年共更新时政稿件985篇,形成总书记思想报道的重要数据库。(二)围绕主题主线,形成原创时政产品矩阵2021年,全年共计1198篇时政类产品全网置顶传播,其中包括时政特稿943篇,时政消息23条,时政微视频232条,大量时政新媒体产品被学习强国平台及腾讯插件等重点推送。精心组织策划建党百年主题报道,推出全年重点项目——《大党》系列融媒体报道。该系列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53篇稿件,其中48篇被全网置顶,多篇被学习强国平台和腾讯插件重点推荐。深耕《和人民在一起》原创时政特稿品牌,与时政新闻中心形成报道合力;《我们的传家宝》《精神小伙说精神》用年轻态表达解读党的精神谱系;同时,打造《学习正当时》《学习关键词》《学习图说》等时政特稿新品牌。围绕重要会议、“云外交”、重要节点等,推出时政特稿深入解读领袖重要讲话精神。教师节推出《师者,如是也》,国庆节推出《向往》《遍地英雄》《看,中国!》《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六中全会期间推出的三集《百年奋斗》和《赶考路领航人》等时政微视频,均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不断尝试“时政年轻态产品”。原创国漫说唱《振山河》《百年72变》等,将总书记讲话精神与说唱、国漫、戏曲、民乐等中国文化元素结合,用串联历史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在的奋斗历程,引发年轻网民热烈互动。《为谁辛苦为谁忙》《这个视频我可能想在2049年再发一遍》《这道题你‘全会’?》《为何能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等作品,努力找到和年轻受众的共情点,尝试在时政产品创意上破圈。二、坚持“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融合报道力新闻新媒体中心全面整合原央视新闻、中国之声和环球资讯新媒体优质资源,打破物理阻隔和科组边界,保持全年发力,合作媒体平台通过图文报道、直播、原创海报、情绪类稿件、独家视频和互动产品等多种形式,在两会、建党百年、航天发射、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报道中,创下不少领先佳绩,提升总台新媒体公信力及美誉度,取得了亮眼成绩。截至目前,新媒体平台用户总数超8.6亿,基本做到日日有原创、天天有首发、时时有热搜。在几乎所有重大报道上,不仅抢占时效,还频频收获热搜“爆点”“沸点”。其中,2021年央视新闻微博共拿下热搜约7300个,#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海报转发超过4000万次,创下微博转发互动量之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话题阅读量129.4亿次,遥遥领先于其他央媒。新闻新媒体中心在整合优质资源、品牌重塑方面全面发力,推出了一系列传播效果优异的融媒体IP栏目。《主播说联播》不断创新升级,做到每天有新意,每天上热搜。#主播说联播#微博话题总阅读量已经突破100亿;访谈类节目《相对论》成为融媒体主题报道创新生力军,《两会你我他》《奥运一点通》《大象到我村》《我家好物来进博》等节目实现大小屏融合常态化。《发布会后》形成破圈解读。《世界观》坚持“以外国声音传递中国态度”的创作原则,“美国深镜头”初具影响力。《新影像》重要节点推出重磅系列,集中力量打造传播热点。三、全力打造总台新闻新媒体旗舰平台,牢牢抓住新闻报道“基本盘”,实现发稿数量质量双升级新闻新媒体中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等重要指示,2021年在集聚优势、资源共享上发力,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彰显总台强大的融合传播优势,打造全新的新闻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新闻客户端。(一)纵深扩充全媒体生态,实现发稿“数量”与“质量”双升级2021年10月2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再次改版升级,9.0版本重磅发布,以积极提升总台新媒体平台内容生态、社交生态、营销生态、运行生态。新版上线后,新闻新媒体中心按照总台领导“以用户体验检验一切为标准”全面提升客户端的发稿时效、内容丰富性、版面呈现,总台独家核心资源进一步凸显。客户端制定《央视新闻客户端版面金标准》《央视新闻客户端时政报道金标准》,对发稿流程和稿件质量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时政报道上,客户端版面重点突出、内容聚焦,首页“超级置顶”板块对时政报道和主题主线稿件着重展示,“传习录”板块再度升级;时效方面,新版客户端与供稿部门深度合作,在疫情信息发布、突发事件、重要热点新闻上首发率稳步提高;版面方面,突出总台核心资源,充分挖掘总台“独家资源”,知识性、解读性、贴近性和服务性资讯占比提升,基于全台资源的短视频稿件大幅增加;直播方面,新版客户端进一步强化了央视新闻“直播态”报道,在首页加大直播展示力度,力争把央视新闻“正直播”栏目打造为全网直播的“源新闻”。(二)秉持“三台合一”“大小屏融合”的理念,全面提升总台在新媒体的引领力新闻新媒体中心着力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在央视新闻客户端9.0版本设计之初,就将总台传统金牌栏目纳入一揽子规划设计,实现其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新版客户端新增“一键连电视”功能,打通大屏传统单向输出的模式、增强了多维度的大小屏互动方式,形成大小屏双向互融;加入“主播说”栏目,总台优秀主播IP和优质内容形成内容消费与互动闭环,拉近总台与网友距离,提升栏目及品牌亲和力;新增“直通焦点访谈”板块,为受众提供最便捷的链接渠道;一键听广播,“中国之声”“环球资讯”两大总台广播类旗舰频道入驻央视新闻客户端,声与心在这里交融。新版本新技术给媒体融合传播增加了更多想象力,使无论广播还是电视类新闻节目都离受众更近,具有更强的舆论引领力。(三)强化客户端平台建设,打造丰富的媒体生态新版客户端新增“看中国”频道,汇聚了总台国内总站、机构、政府部门等新闻资源,通过打造全新的新闻矩阵,形成“央视号”品牌,扩大新闻稿源,截至目前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号粉丝量达100万。同时,央视号以权威性、个性化、社交化为特点,以用户兴趣、双向互动为导向,进行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使端内资源流通更便捷,新闻“源”更快速准确。央视新闻客户端目前已聚合总台记者总站、总台的王牌栏目等自有资源,下一步还将逐步聚合中央部委、全国各地官方发布等外部资源,持续扩大融媒体“朋友圈”,形成融媒体传播的良好生态。四、助力总台“5G+4K/8K+AI”战略格局,打造原创产品引领新媒体传播“风向标”(一)业界最高精度影视级渲染引擎,推出AI手语主播,提升平台服务性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举行,响应总台“5G+4K/8K+AI”战略格局构建,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采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一系列的100%国内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框架,研发出一套复杂而精确的手语翻译引擎,实现了文字及音视频内容到手语的翻译;再通过专为手语优化的自然动作引擎,进行虚拟形象的驱动,将手语实时演绎为数字人的表情动作,使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具备高可懂度的手语表达能力和精准连贯的手语呈现效果。同时,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在内容生产维度,支持真人驱动、AI驱动、融合驱动等多种直播方式;支持真人场景下多样化内容的视频快速生成。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应用于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新媒体直播、冬奥会期间的新闻播报、赛事直播和现场采访,未来还将根据需要,逐渐应用于全台相关新媒体平台和电视频道。(二)“建党百年”报道实现技术突破,4K超清修复上色系列产品领跑传播前沿技术革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总台“5G+4K/8K+AI”全新战略格局的指导下,新闻新媒体中心积极强化技术引领,利用二十世纪早期新闻纪录影像素材全新打造4K超清修复上色系列产品《党史经典彩色重现·觉醒》《党史经典彩色重现·山河》《党史经典彩色重现·扎西德勒》(下简为《觉醒》《山河》《扎西德勒》);在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前瞻上跑赢他媒体,获得了优异的传播效果与技术反响,积累了宝贵的媒体融合创新实践经验。其中《觉醒》《山河》《扎西德勒》实现了业内最高难度的电影级修复上色。不同于新中国故事片的修复,这些一百年前的新闻纪录影片经历了数次战火,能够保存下来虽已十分不易,但胶片本身却留下了大量的损伤和划痕,给修复和上色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其中《觉醒》一集节目在央视新闻新媒体各平台推发后,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24小时数据达到2.1亿,占据热搜长达14个小时;《山河》一集节目在央视新闻新媒体各平台推发后,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24小时数据达到1.7亿,最高点位列热搜第14,当日要闻榜第一。(三)打造直播业务品牌“正直播”,多场直播收视数据破纪录2021年6月底推出《百年芳华》完成上海、嘉兴、遵义、延安、西柏坡等接力直播,并策划《国际视野看大党》特别直播。7月1日推出的6小时特别直播节目《日出东方》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各平台总观看量超2.6亿;《总台独家直播|晚舟,欢迎回家!》全网总播放量破4亿,十余场特别节目直播总观看量破亿,高效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此外,还有《珠峰测量报道》《全球博物馆珍藏》《天下之谜三星堆》等多场直播实现突破创新。五、实现一体策划集中推发,提高爆款产品产出效率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新闻新媒体中心按照总台党组提出的“全员做视频,全员懂视频”的工作要求,整合中心视频制作优质力量、打通业务部门生产流程,建立完善冬奥短视频“中央厨房”机制。从赛事报道、原创内容生产两大维度全面发力,不断提高用户黏性。制作冬奥新闻短视频和精品视频200余条,总播放量超百亿,带动新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增下载量超160万,最高日活达454万,创历史最高。同时,稳稳抓住重大赛事时度效,30余条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千万,多个话题阅读量过亿,以轻量级和批量化的生产模式抢占首发权和事件定义权,在同级媒体中遥遥领先,赢得2022年开门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监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案例】武汉台电视问政节目致力打造全媒体社会治理平台

导读武汉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升级版《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栏目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运用全媒体手段,以大数据赋能媒介生产,主动设置话题,推动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创全新问政督办体系,促进了政府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大数据赋能媒介生产,实现精准问政《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创新线索收集处理,共享市长专线和网上群众工作部后台线索及跟踪督办情况,运用掌上武汉APP和全媒体监督平台,多渠道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数据驱动精准画像,实现选题收集和确定的全覆盖和精准性。线索集纳后,通过“黄鹤云媒”云线索采集分析系统,引进主流媒体算法和画像,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分析社情民意的焦点、痛点,再和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结合点和平衡点,实现了精准问政,科学问策。纵观已播出的73期节目,近一半是民生选题,如何能够精准选取?节目内容制作团队根据在平台上建立的热频词和民意监测模型,每周定期抓取并形成一份数据报告,从而将海量的新闻线索转化为时效性与公共性兼备的选题。例如,在第69期节目中,由于前期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监测模型都提示,噪音和夜间施工是市民投诉中的高频词汇,且在反映内容中负面情感词较多。节目组决定将问政主题聚焦为夜间施工及搅拌站噪音扰民问题,同时通过对海量的噪音投诉线索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指向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即夜间施工审批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直接导致执法人员执法难、执法乱。在大数据驱动技术与问政内容制作的有效结合下,升级后的《电视问政》议题设置和拍摄的短片在接近性和时效性上有了较大突破,提升了公众对问政话题的“围观”、讨论和参与,还为问政之后,政府制定决策和整改方向提供科学精准的参考。该期节目结束不到一周,问政曝光的噪音扰民不仅得到解决,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还印发了新的《武汉市建筑工程夜间施工审批规范》,完善了精细化管理政策。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重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五减五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议题中有三分之一的议题与优化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如何将政府工作重点具象为电视问政节目中的典型案例?节目组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搜索引擎功能,高效快速确定政府工作重点中的难点和堵点,再由点及面形成可拍摄的典型案例。例如第45期中,节目组基于大数据平台自动分类聚类的功能,成功抓取市民办理社保严重超期,重症医保无法跨区办理、办事流程繁琐等多个案例,通过平台后台信息,向反映问题的市民进行拍摄跟进。在服务大局方面,电视问政基于数据实现的个案小切口,将问题导向做实做深做细,凸显了电视问政快速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媒介价值,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凸显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呈现,以理性深入的对话探讨,形成了以媒介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平台和新格局。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文艺评论】《大山的女儿》,又一部圈粉脱贫攻坚大剧

导读根据“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创作的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后,引发观众热切关注,连续占据黄金档收视第一的位置。作品聚焦黄文秀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平凡而伟大一生,凝练她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短短一年多时间,带领全村8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又进入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的真实经历和感人故事,以真诚朴实的表达、节奏明快而温润细腻的叙事风格,表现出触动人心的榜样力量。观众评价该剧是“越看越有味的良心剧”“质朴感人、细节用心,真实感、亲切感扑面而来”“《山海情》《人世间》后,又一部好看的主旋律剧追起来!”(图片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下同)2019年6月17日凌晨,时任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在突发山洪中因公殉职,年仅30岁,后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表现这样一位真实存在、各种报道又比较丰富的当代英雄人物,这个剧目不好拍。但是《大山的女儿》以真实生动的细节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塑了英雄形象,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观众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观察】广电总局发挥行业优势 助力江西大余振兴发展

导读6月28日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自2012年对口支援江西省大余县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对口支援的总体构想,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倾力支援,力促大余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年倾心帮扶,今天的大余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切实增强,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效提升……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观察】《网络主播行为规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导读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昨天出台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立足网络文化和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在对有关网络主播管理政策条文进行集成、创新和完善的基础上,首次对网络主播行为应遵循的规范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明确要求。这是网络视听行业的大事要事,是健全网络视听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网络视听领域的创新实践,将有力推动网络主播行业生态的正本清源和风清气朗。该《规范》为现阶段推动网络主播健康有序发展明确了基本指引。今天我们一起来划划重点。《规范》共十八条。第一条对网络主播进行了界定,其中特别提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及内容,也要参照执行本规范,这是首次将虚拟主播纳入主播范畴进行规范,意义重大。第二条到第十五条,聚焦网络主播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全面、具体,正向清单和负面清单兼具。第十五条到十八条,针对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网络表演、网络视听平台和经纪机构、各有关行业协会等提出管理要求,强调了各相关主体各履其责,协同行动,形成合力。可以说,《规范》既具针对性、指导性、实操性,又具系统性、综合性,是政策创新的新成果。一、重点强调网络主播应当做什么《规范》提出了网络主播正向行为规范和要求,回答了全社会和广大网民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一是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网络主播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修养个人品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当反映时代新气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二是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播行业也不是法外之地。比如网络主播内容侵权问题始终存在,有的网络主播未经词曲著作权利人许可演唱知名歌曲获得打赏。一些网络主播随意转播盗播、简单剪辑加工形成所谓直播内容。《规范》就此指出,网络主播应当遵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还有一些网络主播泄漏他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权。《规范》明确要求网络主播应当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尊重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应当坚持健康格调品位,遵守社会公序良俗。网络主播应自觉摈弃低俗、庸俗、媚俗等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有害网络和谐的行为,自觉反对唯流量、畸形审美、“饭圈”乱象、奢靡炫富等不良现象。应保持良好声屏形象,要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要积极引导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合理消费,与用户共建文明健康的网络表演、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视听生态环境。二、明确禁止网络主播做什么针对目前网络直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详细列举了网络主播31条负面行为清单,这是所有从业者不得触碰的红线。负面行为清单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导向、法律法规、道德公序良俗三大类。一是政治导向方面。网络主播不得违背正确导向和价值引领。不得发布违反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得发布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损害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的内容;不得发布削弱、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的内容;不得发布诋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歪曲民族历史或者民族历史人物,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等内容。二是法律法规方面。网络主播不得冲撞法律法规底线。不得恶搞、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不得使用换脸等深度伪造技术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烈士、党史、历史等进行伪造、篡改等;不得宣扬淫秽、赌博、吸毒,渲染暴力、血腥、恐怖、传销、诈骗,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等;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文艺评论】《狮子山下的故事》深情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

导读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的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并于6月20日在港开播。该剧以“喜欢你”茶餐厅为主线,讲述中国香港两代人打拼奋斗的故事,串联起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申奥成功、非典疫情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呈现香港自1984年以来经历的时代变迁,弘扬代表香港精神的“狮子山精神”,体现着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中华情。一、弘扬“狮子山精神”,诉说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中华情《狮子山下的故事》延续着港剧“以小见大”的创作特征。首先,该剧以平凡点滴诉说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中华情。剧中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内地与香港相互扶持、携手同心前行的画卷。如梁欢和女儿代表着从广东赴香港全家团聚的内地人形象。她既有内地女性的自信和坚强,也学会了香港人的吃苦耐劳和生意头脑,因此能守住茶餐厅并逐渐将其发展壮大。罗一同、甄茜美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本地人的缩影。双方没有因为不同的背景而互生隔阂,而是拥有共同的目标,将“喜欢你”茶餐厅招牌合力打响。正如导演吴锦源表示,这部电视剧的核心是展现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香港回归打破了阻隔界限,香港人延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缔造出无数狮子山下情,演绎香港与内地同心的故事。其次,该剧弘扬了香港的“狮子山精神”。香港人从骨子里透出吃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狮子山精神”。狮子山位于中国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见证了中国香港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几代人的奋斗拼搏成就了中国香港的辉煌成就,“狮子山”也成为香港人奋斗精神的一个象征符号。“狮子山精神”体现在港片港剧中,就是不放弃、无所畏惧的精神。从创作角度看是“以小见大”,将一个个香港小人物作为切入点,体现勤劳努力、不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体现团结一致、互相帮忙、互相扶持的合作精神,体现不怕任何风雨拼命向前冲的勇敢精神。《狮子山下的故事》将“狮子山精神”表达和传递得淋漓尽致。饰演梁欢的胡杏儿在采访中表示,“剧中人物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会努力拼搏,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和家人朋友找到属于他们的道路,走向团结与幸福。”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文艺评论】聚焦当下、关注现实,开创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新境界

导读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比重持续攀升、品质不断提高,数量上由2013年全年产量的54.88%上升至2021年的74.2%。今年以来,从开年大剧《人世间》《超越》,到近期热播的《警察荣誉》《春风又绿江南岸》《狮子山下的故事》,现实题材作品在大小屏的热度正快速上升,充分彰显出聚焦当下、关注现实的电视剧创作态势。“把接地气拍得有趣,把有趣拍得有意义,把有意义拍得不刻意,你知道有多难吗?”这是社交平台上网友对电视剧《警察荣誉》的一条高赞评论,评论后几千次的点赞显示出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认可和由衷喜爱。用该剧导演丁黑的话说,这是一部“没有强情节,没有大的人物关系变化,没有大的历史背景作依托,也不是大IP和爽文”的剧,那为何会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广泛喜爱?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再对照《警察荣誉》的创作历程,或许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让人民始终处于叙事的核心这是一部反映基层派出所普通警察故事的电视剧,剧中没有破获大案要案时的跌宕起伏,没有自带光环的大男主大女主,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结合部的派出所,呈现的是那些看似琐碎纷杂、家长里短,实则关系基层社会安定的各种小案件、小摩擦、小纠纷,把基层民警承担的大量化解矛盾、防止纠纷激化、保一方平安的工作及其复杂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位甘肃的基层民警在评论区留言:“真的是感同身受!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台词,都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一位新疆的宣传民警写到:“《警察荣誉》似乎比以往的公安题材更具烟火气,八里河派出所门前搭建的场景也很贴近现实。”一位乡镇派出所民警留言:“基层就是苦乐交织的,没有传说中那么苦,也没有小说偶像剧里那么快乐。”“我就是一名民警,终于看到穿执勤服的警察片子”
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