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nture Papers

其他

深度 | 消解与误读,绝命越野赛的九层博弈思考

编者按:周六晚上,看到各微信群里流传的救援照片。周日清晨,一觉醒来,事故变成了惨剧。周日中午,再打开手机,发现一些我熟悉的名字都成了遇难者。晴天烈日,冷汗直流。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直到我看到鲜活生命离去的细节,看到媒体传播和大众舆论的误读,以及那些杂乱无序,纷纷扰扰。我唯一能想到的词,就是悲凉。于是,今天早上,我决定写点什么。从比赛、跑者、产业、政策、舆论传播、灾难报道等视角,一层层剥开它,多维度思考一场比赛怎样变成了惨剧,以及,我们该做些什么?第一层首先,这是越野赛,不是马拉松不要以为这是咬文嚼字。对二者的认知混淆,恰恰就是比赛最终酿成惨剧的根本原因之一。众多主流媒体,以及微博热搜都用“马拉松”将比赛定性。好一点的,会写成“山地马拉松”。这在传播上会简单很多:马拉松是众所周知的概念,普通人多少都听说过,这样就没必要在报道中多做解释。或许,更深刻的原因是:中国各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如火如荼,成为了城市名片,参与者为之痴狂,厌恶者深恶痛绝。把马拉松当作这次议程的讨论对象,很容易挑起读者在认知上的情绪对立。在一篇《甘肃死亡越野赛背后:文化+商业的一场阳谋》的文章中,作者为了加强这种对立情绪,甚至回溯了马拉松文化的起源至古希腊,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个马拉松起源的神圣版本中,我也只看到一个事故,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被白白牺牲的年轻生命。而在现代马拉松中,有的赛事的距离和强度有甚于此。”虽然圈内常常把“越野跑是马拉松的最终归宿”当作一种入坑后的自嘲,但马拉松和越野赛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运动形态。把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比赛类型对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马拉松没有大众化之前,前者更接近于竞技形式的城市运动,而后者则是户外与竞技的某种杂糅。甚至,同样是越野赛,随着海拔高低不同,比赛地点不同,距离长短不同,气候的变化,技术难度的门槛,越野赛与越野赛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这场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好长的名字,后文简称“黄河百公里”),不仅仅是越野赛,而是一场超马越野赛。超马越野赛的起源并不是单一的,但肯定不是古希腊。山地越野跑的文化起源于阿尔卑斯。把越野跑赛事放大到百公里的级别,就有了超级马拉松越野赛(超级马拉松,Ultra
2021年5月24日
其他

山魂,镇岭

东京新宿街头,人潮汹涌。拐角处,这家二楼咖啡馆倒显得闹中取静。坐在对面的小林尚礼习惯性地抿了一口咖啡,继续回答我的下一个问题。我的搭档何老师,翻译同学,小林尚礼还有我,我们四个人已经坐在这里5个多小时。期间,何老师上了两趟厕所,我续了一杯咖啡,年轻的翻译同学沉浸在三十年前的老故事,故事的年头比他自己都老,而小林——尚在人世的登山者中,最接近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顶峰的人——还不知疲倦。看来,这次采访是个持久战。这是2018年5月的一天,我们和小林尚礼的第一次会面。三十年前的老故事,三天都讲不完。站在明永冰川旁的莲花寺,眺望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摄影/宋明蔚1990年1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抵达云南迪庆自治州德钦县,攀登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1991年1月4日凌晨,日方11名队员,中方6名队员,共17人在3号营地遭特大雪崩罹难。这场轰动世界的山难,是当时的世界第二大山难。1991年梅里雪山山难,成为了“梅里雪山”的永久标签。关于山难的细节,人们至今口口相传,被附会演绎成了传奇色彩的故事。有人唾骂他们,有人缅怀他们,但更多的人开始忘记他们。这次事件中相关知情者,也已经有90岁。我采访过的一名日本登山队员中山茂树也说过,再不跟老先生聊聊,说不定这位老先生过几年就不在人世了。三十年过去,“那次山难”的具体细节渐渐被人遗忘。就连雨崩村里知识水平最高的老师们,也会把自己亲历的具体事件和时间记错搞混。雪山脚下的少年少女们,只能在老人的口中,把“登山”当作一种谈虎色变的禁忌。2018年3月,我们走进梅里雪山深度采访数月。摄影/宋明蔚当我们谈及“梅里雪山山难”,并非1991年山难的孤立事件。它只是一切的开始,陆续牵出了一连串的事件:随后两年的搜救,1996年的第三次攀登,1998年明永冰川涌现出的遗体,2001年禁止攀登,偶发的偷登事件,2010年开始成为户外胜地的雨崩村……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时间之山的攀爬者

编者按:最近在读麦克法伦的《心向群山:人类如何从畏惧高山、走向迷恋高山》。这是本台版书。它的简中版叫《心事如山:恋山史》。简中版固然也有圈点之处,但大量惨不忍睹的翻译、违反通俗用法的名词(不知道安娜普尔纳便翻译成安那坡那峰,我理解,但把尼采翻译成聂慈石是什么鬼?),让我毅然决定舍弃简中读台版。更何况,台版的封面还是台湾新锐的视觉设计师操刀。这本书的评价之高,被台湾资深媒体人誉为在旅行文学领域内,“几近没有匹敌者的孤峰之作。”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编辑,愿意引进本书的台版或修订再版重来,请与我联系。台版书的导读由台湾著名作家吴明益撰写。最早知道吴明益老师,是我在2017年做调查报道《勇气故事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这帮波兰冰峰战士,毕生追求的不过是巨峰和自由

编者按:之前我在《Meters山岳书系:用文学来捕捉人类心灵最跃动的一面》一文中介绍过,台湾脸谱出版社和詹伟雄联合推出的meters山岳书系。这套图书无论内容逻辑还是设计语言,都是一气呵成。个人非常喜欢。今天精读了一遍《攀向自由:波兰冰峰战士们的一页铁血史诗》,读到序言导读——从人类登山文化的起源至现代登山运动的崛起,再到波兰“冰峰战士”充满勇气和力量的故事,还未进入正文,便不禁为詹伟雄老师的旁征博引和精彩论述叫绝。今天就把这篇导读文章分享与你。这既是波兰登山者的故事,是世界登山群体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这本书对作者伯纳黛·麦当劳女士来说,是一本生命转捩点的书。她从小到大成长在加拿大北方广袤的大草原,不见群山,音乐是她的本职学能。上世纪90年代因缘际会,进入加拿大洛基山脉的班夫文化中心担任主任,主办山岳文化祭,在那里,她接触到来自全世界的登山家,被那些高张力的生命故事所吸引。2006年她决定辞职,矢志要用她的余生,将这些故事写出来。《攀向自由》并非她写作生涯的第一本书,但却是她第一本接近完美结构的非虚构类创作,2012年出版后几乎囊括全球所有山岳或自然文学类的大奖,在她的笔下,许多生命讴歌出最让人心碎的乐章,过目迟迟不忘。这本书对于导读者我而言,也是一本扭转视野的力作,谦逊地说:是这本书触动了我选辑「meters山岳文学经典」的一丝丝抒情雄心。在这本书里,对一位「沙发登山家」英语世界对山岳故事读者的昵称)来说,他不仅可在一定的高度上,睥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间豪迈、酷冷的风光,见识地球大爆炸后原始、粗砺的岩石冰霜表面,还可进入主角人物的肉体磨难和哲学世界,读者一方面遭遇最华丽、璀璨的探险,目不转睛,又必须直面二话不说的坠落死亡或雪崩消殒,无限创伤;你在沙发上不禁抬头凝望,要咀嚼这难忍片刻,却又发现世界与时代的各种力量纠葛,吵吵闹闹地构成这些故事的偌大背景:听到团结工联在格但斯克造船厂的巨大噪音,听到玛丽安.菲斯佛(Marianne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Meters山岳书系:用文学来捕捉人类心灵最跃动的一面

在1978年出版后,这本书引起了广大反响,更于隔年获得传统得主是纯文学英语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波尔)的约翰·列威林·莱斯纪念奖,成为开启山岳文学此一文类的先锋名作,传颂至今不坠。
2021年4月2日
其他

白夜孤旅:单人穿越南极大陆

南乔治亚岛之旅结束后,沃斯利更加渴望自己的极地探险计划,实现“生命所赋予的价值”,但他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正如他所说:“我害怕未知——计划、训练、筹款以及失败的风险。”
2021年3月24日
其他

珠峰世纪之谜:寻找欧文

OZTURK本文首发于台版《美国国家地理》字体已繁简转换单位、措辞等已编辑成中国大陆语境将近一个世纪前,桑迪·欧文(Sandy
2020年7月13日
其他

登山幸存者之罪

Stump)曾尝试攀登过两次。这次攀登的素材促成了一部纪录片。安克很擅长塑造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他第一次出名是在1999年,当时他在离珠峰峰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早期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特写 | 征战南极

挪威皇家海军斯科特是一位普通的英国舰长。像别的舰长一样,他的履历和花名册上记载得一模一样。服兵役期间,他受到上司的赏识,随后参加了沙克尔顿
2019年11月26日
其他

十年生死爱德嘉

我一直想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你听——这是中国最著名的非著名山难。它曾经轰动一时,出动了中国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山地救援力量,800余名官方与民间搜救人员,130多辆车次。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几代攀登者都加入搜救队伍,你会在这个故事里发现熟悉的名字,王勇峰、次落、李宗利、黄春贵、周鹏、严冬冬⋯⋯
2019年7月3日
其他

人物特写 | 周鹏进山

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黑塞《德米安》
2019年3月23日
其他

Outdoor特稿 | 寻找驼峰坠机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必须无所畏惧,但也无所遁逃。——电影《冲天》我眼前的这架墨绿色运输机,显然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残缺的机翼,机身赫然印刷着“中”字,就像一个刚打过架、吊着绷带的人。虽然修缮者竭尽全力,但是仍然难以平复它机身上的千疮百孔。驼峰航线纪念馆内的53号坠机。图/小明70多年前,昆明巫家坝机场。曾经那名走向驾驶舱的战士,如果你明知道此行将会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是否还会毅然决然地走向那架飞机……有人说,这架曾在二战期间“驼峰航线”上离奇失踪的飞机,背后隐藏着一个半个多世纪的故事。驼峰航线是人类空运史上,最悲壮的飞行。每天不间断地飞行,平均96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坠毁。每一次飞行,按照概率上看都可能有去无返。这架“53号”飞机也难以逃脱驼峰航线最终的宿命,战斗在云霄,然后消失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坠落的600多架飞机不同,这架飞机是驼峰航线上唯一一架被找到的完整坠机。历经多次丛林探索,才得以公诸于世。当然,我们也才有了今天这篇故事。片马坠机2018年10月,为了寻找这架战机背后的故事,我来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的边陲小镇片马。片马镇的必经之路风雪垭口,至今还保留着二战时期的日军碉楼,据说这是53号飞机最后一次掠过天空的地方。海拔4200米的风雪垭口在中缅边境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军事上被大兵们称为“V垭口”,代指Victory胜利的意思。片马镇毗邻中国—缅甸国境线,是一个常年以手工木材工艺的小镇。小镇不大,纵向分布,从头走到尾,10分钟之内可以逛遍全镇。即使在街边餐馆用餐,餐厅里时刻弥漫着木屑的味道。民国老地图上,片马镇在中缅边境处。图/小明没人会来我们片马,餐馆的老板娘抱怨道:“我们镇上啥也没有,只有一个飞机博物馆。你是来看飞机的吗?”老板娘所谓的“看飞机”,就是片马镇的唯一一处值得观光的地方:驼峰航线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驼峰航线的专题纪念馆。要想抵达这里并不轻松:先飞到昆明,再坐车到保山市,辗转到怒江州首府泸水市(原六库县),再包车急转上百道弯路,穿过高黎贡自然保护区,跨过海拔4200米的风雪垭口,才能来到片马镇。驼峰航线纪念馆不像是一个传统的纪念馆,更像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飞机陈列室。空旷的场馆内只陈列一架飞机。我是最近一周以来唯一的游客,可以肆无忌惮近距离观察它。我摩挲着飞机的断翼边缘,眼前幻想着几十年前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中,震动的飞机引擎声响彻云霄……1942年5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美军援华的唯一物资运输要道,中缅公路。抗日战争的军备物资一时无法运送进中国境内,“驼峰航线”应运而生。这条西起印度汀江机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高黎贡山脉、横断山脉等几大山系,中途经过云南怒江泸水县、云南驿,最终东至中国昆明、重庆等地的航线,中间山峦起伏,一眼望去,状如驼峰,因此命名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机在雷暴天气中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插画/Roy
2019年3月9日
其他

柳志雄:比山更高

岩在攀登前一晚观察线路确认上升方向,雪地里留下脚印避免了摸黑出发时再找路。岩在攀爬时对路线的认知,也让小柳感到惊讶。后来,小柳攀登笔记里感慨,他在跟攀时的攀登效率,还没有岩一个人在前面领攀时更高效。
2018年12月10日
其他

“暴君”李宗利

这是中国登顶死亡率最高的雪山之一,贡嘎主峰。在下撤途中,他雪盲了。耳边呼啸而过的是狂风,嘴里灌满了雪粒,而眼中十米之内只有白色。体能极度消耗,心率升高,呼吸急促,双腿发软,每走三步就要休息十分钟。海拔6800米,他们迷路了。天已黑,如果他和搭档童海军没能找到下方一百米处的三号营地,那么他们会因体能消耗过度而失温、脱水,最终在狂风暴雪中相继耗死在贡嘎山上。
2018年12月3日
其他

Outdoor特稿 | 走出深渊

<u>Papers</u>深度调查
2018年8月13日
其他

深海迷情:突破深潜极限,挚爱的他和她只有一人得以生还

度调查,直击人性,记录时代真实探险故事,只收录经典运动探险文库Adventure<u>Papers</u>小明个人微信:NewBeerMing代表作《血牙》《一球入魂》《失忆跑者》《拳坛大佬风云三十年》等
2018年2月26日
其他

纽约客 | Alex Honnold的完美攀登

Honnold——完成了酋长岩的首次自由独攀。换句话说,他没有使用任何绳索,没有使用任何保护装备,一个人就攀爬了这座峭壁。一旦失足,必死无疑。
2017年6月29日
其他

勇气故事 | 喜马拉雅惊魂记

在喜马拉雅山区的这个季节,徒步者既享受着纯净的风景,又要承担着高海拔地区遭遇低温降雪的风险。刘宸君和梁圣岳3月9号从缇普岭村子出发时,就遇到了大雪。昨晚,二人在南池河谷附近的山中小屋中勉强睡了一晚。
2017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