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啄的日常

其他

一份共创书单 | 在医院做一个关怀者

今天想同大家分享一份共创性的书单。这份豆列/书单起源于最近一位伙伴邀请我的分享在医院做社工和志愿服务的经历。分享时,我推荐了一些图书。结束后,我意识到或许可以把这些资料建一个豆列,纳入能够为所有希望在病房中提供关怀、照护和助人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提供参考的图书资料。虽然书单的资料中有很多与社会工作有关(受作者专业背景所限),但其不仅仅是提供给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上,要让我们的健康服务系统更加的有关怀和人性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靠社工去达成。无论是医生、护士、社会工作师、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律师、新闻工作者...或是志愿者,都欢迎寻找感兴趣的资料。书单地址: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0350529/目前的书单只是我为准备分享暂时整理的。加之本人同样是初学者,实务和理论经验都不足够,因此内容也绝不够全面。但这也正是我将其分享出来的原因。我希望这份书单也能是各种正在提供关怀照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成果,我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向前辈们学习。如果你有合适的书目或其他资料,欢迎联络推荐。本号也会定期对其中的书目进行更详细的引介。以下是关于书单内容的简单介绍。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资料分了几类。在豆瓣网的豆列里,我会给每本书至少一个标签,方便分类选择需要的资料: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传染病与不平等》译后记:让健康照护的弧线弯向公平与正义的一边

《传染病与不平等》译后记:让健康照护的弧线弯向公平与正义的一边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政治则不过是大尺度上的医学。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科学,有义务指出问题并尝试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政治家,作为实践的人类学家,必须找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如果无法支持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识;行动如果缺乏理解,那就会带有极大的不确定……如果医学要完成她的伟大使命,那么医学就必须进入政治和社会生活……医生是穷人的自然代理人,而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他们来解决。——鲁道尔夫·魏尔肖(Rudolf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社工文库】当一名医院社工,你能把握住吗?

"休息时间"从事研究、产出研究或其他项目。他们更有可能忍受这种"盛宴或饥荒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社工文库】在医院中如何支持危重症患者家庭?

关于新栏目社工文库各位伙伴好久不见!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启一个新栏目,围绕社会工作的议题形成系列推文。开设这一栏目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希望让社工学术界生产的知识能更好递送到一线服务者,协助一线服务者更好地开展服务和总结经验。第二,引介有关社会工作脉络的知识与讨论,为发掘社会工作进步和解放的潜能贡献一点力量。因此,本栏目的内容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类:能供帮助直接服务开展的具体的知识,以及围绕社会工作学科的批判性的讨论。第一期的文章为第一类,文献为两位编译者在探索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社会工作服务时所寻得。原文选自Giora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你的工作有意义吗?——《狗屁工作》读书笔记(上)

taper因为组织有某种小错或故障才需要他来工作,负责解决本来不该存在的问题给漫不经心的上司处理后续状况的基层工作人员组织发现修补问题比应付问题还困难。打勾人box
2021年3月13日
其他

《资本论》入门系列推送 | 第二期(上):《资本论》已经过时了吗?——内卷、打工人和经济危机

资本论入门系列目录一、《资本论》学说已经过时了吗?——对两种过时论的回应二、《资本论》已经过时了吗?——内卷、打工人和经济危机
2021年3月1日
其他

资本论入门系列推送(一):《资本论》学说已经过时了吗?

导言:距离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世界已然剧变。一个世纪前《资本论》所描绘的图景是否已经消失无踪?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是否过时了?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资本论》与当前世界的联系?为了厘清这些困惑,我们请到一位朋友为我们做了资本论的入门指引,如果你怀有类似的问题,或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兴趣,相信此次系列推送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资本论入门系列目录一、《资本论》学说已经过时了吗?——对两种过时论的回应二、《资本论》已经过时了吗?——内卷、打工人和经济危机
2021年2月28日
其他

译文 |《激进社会工作在今日:十字路口的社会工作》前言

Con是一本发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社会工作杂志。1970年,一群不满于主流社会工作实务方法过多注重个体而非社会因素的社会工作实践者创办了该杂志,至1977年停刊,共发行25期。杂志名Case
2020年10月30日
其他

译文字幕 | 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

毫无疑问,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是一场在中国鲜为人知的运动。在后冷战时代,任何名称里带有“解放”字眼的运动都显得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但也毫无疑问,任何仍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在知道这个“小众”的运动时都会振奋不已,因为在“历史终结的年代”依然有人挺身而出,继续对依然糟糕的世界说“不!”,说“受够了就是受够了!”(Enough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职业教育?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职业教育编者按近日,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提案“因疫情滞留的留学生可入读高职院校”引发热议。网民们各显神通,写出了种种“本升专”方案进行调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随着热点新闻的淡出,这些段子很快就会被我们遗忘,但段子之下人们所共享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情感结构和社会情境却并不会轻易消失:“高端的留学教育竟能与职业教育相提并论?!”这样普遍但有些并不“政治正确”的观点引发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基于何种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来看待和区分不同的受教育路径?这种教育的鄙视链是如何形成的?曾经在八九十年代风光一时的职业教育为何成为了当今教育选择链条中的底端?为何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和办学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冷落?本次推送的文章就尝试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个熟悉的陌生人的前世今生来一次考察。我们会发现,职业教育的沉浮远不限于教育制度本身。正如作者所言,“教育公平程度并不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而是在整个市场经济网络之中得到决定的,不平等的就业环境和薪酬分配注定无法支撑公平的教育体制”。因此,在劳动力和技能主要是用以出卖的廉价商品,无论人们如何在理念上强迫自己说出”劳动最光荣“,都还是会被“本升专”的反差逗乐的。00导言:中国教育的冰山之下6月下旬,随着2019年高考成绩的发榜与各省分数线相继出炉,有关成绩优秀的“学霸”考生和“精英”高中的话题每年惯例地占据了媒体热点,“某某省理科高考状元分享学习经验!”,“2019某某中学高考喜报,惊呆了!”一类的新闻标题在网络媒体上层出不穷。就在高考的“人生赢家”们纷纷炫耀高考成绩的另一面,新一轮没有硝烟的“暗战”也悄悄打响,一方面是国内顶尖高校纷纷伸出橄榄枝,不惜以丰厚的物质奖励吸引各地的优秀考生前来就学(“某大开出重金‘抢生源’?教育部:立即纠正违规招生宣传行为”);另一方面向顶尖高校了输送了大量“学霸”的“精英”高中也在不动声色地物色新一批生源与师资力量,为三年后的另一场“争过人生独木桥”的无声战役做着准备。但就在光鲜的宣传与残酷的竞争背后,另一批默默无闻的高考考生也选择了与普通本科教育截然不同的另一条教育路径——高等职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的1418所高职(专科)院校共招收368.83万名新生,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6.6%。另外考虑到同年正在我国1.03万所中等职业教育中学中接受教育的,占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总人数39.5%的1551.84万名学生[1]。最终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的两次教育分轨中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对占据了我国受教育人口中的大多数。然而与人数的优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相比于考入“985”、“211”这些顶尖大学的极少数“学霸”学生,媒体和公众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所分配的关注实在是不成比例的寥寥无几。媒体的冷淡也正体现了当代职业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所处尴尬境地。虽然对于现在的高考考生而言,职业教育受轻视仿佛是天经地义,但他们的父辈却依稀尚能回忆起80、90年代初中毕业生争相选择职业教育,以至于职业高中入学名额“一票难求”的火热场面。这就证明了职业教育当下地位的获得不是某种“从来如此”的自然结果,而是一系列悄无声息的社会变化的产物。正就是在如是种种普通与职业,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反差之中,我们才能够勾勒出专属于改革开放历程的一部“微观历史”图景,其揭示的正是40年间中国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领域所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变化。01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虽然当代的职业教育体制是在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重新建立,但职业教育对中国社会来说却不是一个陌生概念。建国伊始,新中国就通过接管和接办的方法掌握了原有的公私立学校,随后通过逐步改造的方式使之适应于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建设。经过几年时间的重整,大多数原设专科学校拆解、合并、重整,高等专科学校数量减少,而中等专业学校与技工学校教育力量获得极大扩充。但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打乱了职业教育体制原有的发展步伐,至1964年,全国范围内的专科学生仅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3.4%。[2]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二元分轨制在平等主义热潮下更是遭到了批判,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因此停办,普通高中几乎成了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的唯一选择。在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后,职业教育的重新设立也显得势在必行,1978年,邓小平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当
2020年5月27日
其他

译文|娼妓业、贩卖人口与文化健忘 : 性剥削生意不能让你知道的七个事实

Funari继续写道,“昨天晚上,我在工作后躺在床上,摸了自己的肚子和乳房。我感觉它们还是Capri(她作为脱衣舞演员的名字)的,而且它们拒绝恢复。当(我的伴侣)亲吻我时,我不经意地缩了一下。”
2020年5月3日
其他

《资本论》的对象与方法

内容提要:本文是一次线上交流活动的讲稿。《资本论》无疑是马克思最重要著作之一。许多世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这本著作视作取之不竭矿脉,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从中挖掘前人未能发现的理论与战斗的资源。但是《资本论》也承受了太多不公正的指责,除去蓄意中伤,很大一部分无端指责来自于那些没有以适当的方式进入《资本论》的读者,他们或是经常错误地判断《资本论》所论述的对象,向《资本论》提出了它不能满足要求;或是没有正确评估《资本论》展开论述的方法,没有澄清使用这些方法的根据。马克思实际上清楚估计到了我们进入《资本论》的困难程度,并且已经提醒了我们这里没有平坦大道,这条道路是如此艰难,以至于马克思自己都没能走完。于是,在开始阅读《资本论》之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路做出最低限度的澄清,就成了我们当代读者的一项任务。《资本论》的“对象与方法鱼板
2020年4月20日
其他

阶级形成的多重维度

04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经济与社会维度分析
2020年4月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译文 | 真实的乌托邦 OR 抽象的经验主义:评布洛维与赖特

译者按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规划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在后革命时代的世界困扰着所有的仍对资本主义的不满的人。本文的背景就是布若维和赖特这两位美国的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真实的乌托邦》中,赖特将变革的希望放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已经出现的反资本主义的实践,认为我们应当努力创造让这些实践能够扩展的条件,使他们不断延续。布若维则对赖特的理论做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设想没有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比如赖特最为擅长的阶级分析——和走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规划连接起来。布若维则延续了他一贯的思路,将波兰尼在《大转型》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描述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进行融合,认为此路径可以克服赖特理论的局限。本文第一部分,作者与布若维的一样对赖特在《真实的乌托邦》中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我们不能忽略,真实存在于资本主义局部的“乌托邦机构”同样也真实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再生产中。因此,尽管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诸如新的可能性,但不要将这些尝试看作比事实上更“反资本主义”。文章的第二部分则对“波兰尼命题”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在《大转型》中,波兰尼将资本主义发展定位为一场要将一切都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运动,并指出社会将自发产生一种“反向运动”,这一反向运动连接着某种社会主义规划的可能性。本文作者则指出波兰尼的命题由于其缺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的剖析和更为具体的阶级分析,造成了许多难以弥补的概念漏洞。那么,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些什么?在这个时代,仅仅用分析重复告知人们“某一社会问题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或是在伦理上"展望乌托邦"已经远远不够了。在此,本文作者的结论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译介此文的目的。我们需要重新去吸取马克思的理论资源,回到”科学“的分析,回到政治经济学,去分析资本的矛盾运动如何在当下全球资本主义及其各个时空环节中具体的展开。我们也可以以进步的视角和全面系统的方式去总结上一轮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尤其是其失败的原因。用作者的话说,”全面考察对手的资源并不懈分析(资本主义)系统的薄弱环节,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者。“同样,这也会是对赖特的理论遗产的最好纪念。作者:DYLAN
2020年4月5日
其他

拉丁美洲:阅读与思考

最近通过阅读加莱亚诺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与索飒的《丰饶的苦难》二书,对拉美遭受殖民主义侵略与奴役、遭受帝国主义剥削与被嵌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前书写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了解拉美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拉美的本土知识分子。他不仅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拉美的血泪史,同时也始终没有忽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最终他呼唤的是把腐朽的东西扔进海底,以迎来拉丁美洲的新生;也就是说,革命。后书则代表了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拉美问题的回顾与反思。当时很多人关心中国是否会走拉美国家的老路,而在2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两本书都是从旧殖民主义在南美带来的灾难写起的。最初的殖民者们疯狂屠杀印第安人,掠夺黄金、白银等矿产,在热带地区建立了奴隶制的种植园。在殖民者们看来,印第安人与那些矿产一样,都是被发现的、可以被随意使用的无偿资源,而死去的印第安人就像是被磨损掉的工具。欧洲引以为傲的资本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血淋淋的代价之上兴起的,它在拉美留下了洗刷不掉的原罪。紧着欧洲殖民者之后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废除了奴隶制,并不是为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解放,而是为了让美国成为另一个资本主义中心。在这之后,铜、铁、锡、石油等等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而拉美仍处于水深火热中。旧殖民主义时代形成的全球财富与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一些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暗流,也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以来对殖民地地区人民的非人化对待上。同样都是美洲,同样都是欧洲的殖民地,为什么北美与南美的命运有这么大的差异?加莱亚诺给出的解释是北美从一开始就是在复制欧洲的制度,在北美的不是欧洲资本主义积累的殖民地代理人,而是自由的劳动者。而在拉美,统治阶级的利益来自于欧洲宗主国,他们只需要向欧洲出口资源而不会发展拉美本土的经济。同样是殖民地,拥有丰富自然与劳动力资源的拉美只能被抽血,而资源匮乏的北美却因此获得了独立。《丰饶的苦难》则对该问题有更多思想文化层面的解释。比如英国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英国殖民的北美采取了更为实际的殖民策略,于是北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拥有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出于什么因素,结果是美国最终走向了帝国主义,这再次扩大了南北差距。对于拉美来说,不仅没办法走“美国道路”,还多了一个新的压迫者。随着拉美各国独立,旧殖民主义也逐渐走向新殖民主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是一本关于拉丁美洲的经典作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讲述了旧殖民主义围绕拉丁美洲金银、农作物和其他矿产进行的掠夺史;第二部分题为“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叙述了新殖民主义如何通过自由贸易、贷款、铁路、阴谋和暴力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发展扼杀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参与了古老的掠夺战。《丰饶的苦难》此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拉美大陆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描绘,所涉内容包括西方人的入侵和殖民、天主教中人道主义思潮的衍化、拉美思想的奠基和繁荣、主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本质的艺术和文学代表、作为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精神的拉美知识分子、民族的气质和性格,此外还有相关的地理环境、早期史、语言和文化基础、数据和文献,以上内容都力图交代清晰。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虽然是根据作者的判断选择过的,但更是概括的和确切的有益介绍。书中反复提到拉美的铁路大多都是由各自国家的内陆通向各自的港口,而没有在大陆内部形成网络。铁路确实促进了一些城市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出口的基础上的,基本上只有港口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繁荣,而上行的沿线只是被抽血的地区。这些铁路的路权掌握在帝国主义殖民者手中,当资源枯竭、基础设施老旧之后,路权才被转手交给拉美的各个国家,由各国继续承担运营的亏损。作者指出的这点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今日中国的铁路与内部殖民问题时,也可以看到路权与资源属地存在着明显的分离现象。大秦、石太、阳涉-邯长、京包等几条“晋煤东运”的干线都掌握在北京铁路局的手中,北京局通过所谓的“合理安排行车组织”,让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内蒙古和山西,同时让这些地区的底层人民承担更高的票价与更不便利的出行条件。(可以说,山西就是中国的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并非意味着殖民主义的结束。除了像铁路这样的基础设施的结构外,在经济上新殖民主义更加依靠自由贸易、贷款等方式;在政治上虽然殖民地的独立国家地位得到承认,但实际上仍然由宗主国主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宗主国在个别地区建立了次级帝国主义国家——不用宗主国出兵,“独立自主”的巴拉圭就被次级帝国主义们围剿了。新殖民主义为殖民地地区带来的短暂繁荣,也是依靠对殖民地的资源进行更大规模、更加精密的掠夺。伴随着这个过程,本地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代理人)的地位得到巩固,人民的反抗更容易被镇压,从而维系了殖民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新殖民主义在拉美不仅仅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新殖民主义及新自由主义改革也在部分拉美国家建立了有限的工业与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信等。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深入,更多公共资源与社会部门被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看到经济的繁荣,就会陷入到发展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泥淖之中,破除这种迷雾的方法就是纳入阶级视角(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以阶级视角去看待很容易就会发现贫富分化、阶级固化等问题,再深入观察还能看到工人组织的瓦解、社会福利的衰败等等现象。虽然中国与拉美的国情与具体的改革路径有很大不同,但最终导向的是相似的结构。写于90年代的《丰饶的苦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新旧殖民主义的反思。90年代起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逐渐加速,帝国主义的次中心也逐渐建立起来。但当时的思潮没有意识到,尽管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并不依附于美国霸权主义(他们实力强大后还会与霸权主义发生冲突),但在经济上与帝国主义的中心实现的是合谋。当大部分知识分子还在以一个整体的第三世界国家来看待自己时,政府官员和经济家们已经开始去智利学习“先进经验”了。我们应该感谢90年代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做出的贡献(《丰饶的苦难》对拉美文化也有非常棒的描述),但可惜的是这些团结的、进步的文化始终没有转化成足够强大的行动力量。今天我们在看待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时,更应着眼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政治与文化中具体展开的,更应该把握阶级分析的视角,要用受压迫者的真问题替代一切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假问题。
2020年3月22日
其他

【社工介绍】①什么是社会工作?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应邀给复旦16级社科的同学做了一次有关社工专业的分享,以期他们可以在“知情”的情况下“案主自决”。又到分流季,我尝试将之前讲稿扩展、润色成几篇介绍文,希望它能发挥更长久、更广泛的作用。关于社工的介绍,预计分三部分三次推出。之所以拆分,是因为后两部分有些地方还需要斟酌。好吧,说白了就是还没有写完(划掉)。但分流季临近尾声,所以先推出第一部分,以此激励自己不拖更。本文是第一部分,尝试简明扼要的阐释社会工作是什么。第二部分将会把重心放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上,阐述社会工作何以是一门专业,以及社会工作学生需要接受怎么样的专业训练。最后一部分将以个人参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习的体会为主,谈一谈什么样的人适合学社会工作,并对一些有关社会工作的常见认识误区做讨论。系列目录及本期内容最后,本人学资和社会阅历都尚浅,难免有很多疏漏甚至大的偏差,一些问题也掺进了自己个人化的理解。因此,希望大家一方面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参考,另一方面欢迎随时提出各种批评和质疑。一、社会工作要干什么在很多学校,社工被人们看作甚至想象成弱势专业。即使在一些学校不是,也有可能会被取消本科招生资格。比如在上海东北的一所名校里,如果硬是画一条不知情学生心目中的社科专业鄙视链的话,其他排名可能有争议,但社工一定会被拉到最低端。凡是跟我一样读社工四年的朋友,一定已经经历过各种类型的关于社工的神奇评论了。而我,每每遇上,都会努力的解释。但一对一的解释往往受到交流情境中各种社会关系的限制,因而效果不一定好,且效率又低。所以,这个专业需要正名。而这需要从源头开始。人类需要及其满足从最基础的角度讲,社会工作是关于人的学科,但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可以这么讲。社会工作的独特之处即在于其聚焦于人类需要(human
2018年6月14日
其他

【杭城闲逛】四季青、始版桥、海潮路

一昨天早上起床很晚,突然很想回忆起杭州的公交车播报的声音。曾经,我总是能在很早就在62路的播报中苏醒。新的一天开始,该去上学了。“车辆起步,请拉好扶手,K62路公交车,开往....”我想起这一句后,就很难再想起其他的播报了。或者说,各种语调各种内容甚至各种方言的播报像乌鸦一样涌入我的耳朵,再过一会儿,地铁的播报也涌了进来。我放弃了。我再分不清哪些来自杭州,哪些又来自昆明、上海、北京、广州。二从上大学开始,我基本就处于漂泊的状态。四年的主要时光被拆在了两个城市,一个在入海口,一个在内陆高原。假期的时间大多闲不下来,到处跑,在北京、广州实习,回老家、西安调研过。算上玩的地方,就又太多了。四年算下来,我在杭州呆的日子,可能超不过两季湿哒哒的梅雨。这次能有一个间隙回到杭州,奢侈的闲暇和兴致终于并举。我想开始大一离开时的那个计划——用脚步触摸自己生长的地方。我会把过程一点一点写成文字。一是留个纪念,二是如果以后朋友们想来杭州,能知道更多有趣的地方。现在,开始了。三昨天,我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出门买菜,一下楼,糟糕,钥匙忘带了。只有一个选择,去找人拿。拿到钥匙,想着既然减肥,能走就走。一个本地人在离家只有5公里的地方打开了高德地图。从秋涛路出发,往回走要穿过四季青。我曾跟我的外地朋友讲过,如果你在淘宝上买衣服,店家显示的是浙江杭州,那么这件衣服从四季青发出的几率是70%。当然,我对这里更直接的印象是推着小推车的人们和堵车。到了下雨天,更是堵得不行。原先的乡政府所在地已经变成了四季青的总部初中的数学老师,也曾在分享人生经验时提到过一次四季青。“你们不好好学习,以后赚得了钱吗?你们以为现在还是二十年前啊,那个时候去四季青卖卖衣服都能赚大钱。”现在应该是有很多二十年前的人在四季青赚了大钱。但是,也总会有人只赚点小钱,或者就是没怎么赚钱。还有人来得晚了,又肯定没有本钱,只能在这里“被别人赚钱”——我说的是打工。杭州的房价也不是开玩笑的。那么这么多服务业工人住哪里?螺蛳湾旁边有宏仁村、矣六村,但映像中附近好像不会有什么“城中村”的吧?然后,我就拐进了一条巷子,一直走,就又拐到了始版桥,又拐进了海潮路。四为了让我上学方便,我们家搬去了初中附近。确实很近,一站路,如果我用尽全力打腿,3分40秒就可以骑到学校。只是说,这样骑的话我上楼去教室的时间会延长一倍,算算有些得不偿失。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初一快结束,学校宣布这个校区要重建装修,我没下学期就要挪到另一个校区。其实另一个校区也没有很远,但是中间横亘着铁路。要翻过这条铁路,必须要骑到望江门那里。而翻过望江门,就可以穿过海潮路,始版桥,过了汽车南站再穿几个路口就离学校不远了。骑20分钟的自行车,又要翻铁路,对一个小胖子还是很不友好的。尤其是晚春和早秋,每次都能骑得满头大汗。为了犒劳自己,我想了个办法。前一晚,把一瓶农夫山泉冻进冷藏柜。第二天走之前,把冻住的水往书包边上一插,起身上车,飞驰而去。到处都有的租房广告骑到学校,这时冻住的水刚好化了一半。下车就可以找个空旷的地方,先用水贴一贴脸,让过高的体温降一降,冰也能再化一化。拧开瓶盖。因为一半是冰,拧开的瞬间会有许多水直接涌出来,这时必须侧脚躲避。为什么不躲身子?身子本来就是湿的了,有点凉水反而会更舒服。鞋子可不能湿。冰水入喉美滋滋,握着冰水瓶的那只手更是畅快。而且瓶子里剩下的冰也不会浪费,到教室用饮水机灌上水,又是一瓶冰水。一般要灌个两三次冰才会消失。这冰水喝到上午第三节课是没有问题的。五走出清江路,拐进小巷,没走多远,就看到了我预想的场景。密集的租房广告,矮小的老房子、蜘蛛网一样杂乱缠绕的电线、苍蝇馆子、蹲在苍蝇馆子旁边的人们——他们用不同口音的普通话相互交流。是的,符合人们对于“城中村”的所有刻板印象。标牌上写着莫邪塘村。先前只知道苏州有干将/莫邪路,不知道莫邪会跟这里有什么故事呢?电线和晾衣线构成好像构成了一个相框,但不知道是仰拍呢,还是被俯拍呢?再往里走,各种老社区的名字映入眼帘。可惜我都没怎么记住了,也许是因为楼房上的“拆”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用警觉的红色干扰了我的视线。再一拐,拐进了甘王路。这条路上,就基本全是空房、“拆”和各种横幅了。我很想知道沿街的店原先卖些什么,但基本都被遮住了。只有一家的标牌苟延残喘地试图展现着身份:炒粉店。走完,终于拐进了始版桥。六始版桥这个地名,据说跟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有关。相传,他就是在这附近发明的活字印刷。这一带靠着杭州城的护城河贴沙河,有座古桥但年久失修,使用不便。于是毕昇出资修缮,提名始版桥,大概是为了纪念印刷版吧。当然,这个传说似乎有些问题。故事的开头,说该桥始建于明代,时间对不上。只是从结果来看,无论如何,现在始版桥已经是没有了,只留下了始版桥作为地名。始版桥那有个始版桥小学。现在已经改名了。初二时,我妈见我又不长高,又不变瘦,十分痛心。而且,还有半年就要体育中考,以我那时的身体素质,30分能拿一半就不错了。经过考虑,她决定治病治本,送我去运动减肥,地点就在始版桥小学,内容是打羽毛球。效果?学会了打羽毛球,但是体重没变。因为我早就摸清了那附近有些什么店,比如旁边的海潮路上有家店卖炸串和(奶精勾兑的)奶茶。七越往始版桥直街的深处走,房子就越来愈稀少。立着的房子,也都是身体被掏空的样子,旁边还有废墟作陪。一片始版桥新村,已经拆得空空荡荡。拱形的门派,像是墓碑,围墙上的横幅,像是墓志铭。如今的始版桥新村路快到尽头,一堵墙上画着这一带的历史文化。我才得知甘王路由甘宁得名,曾经这里有甘王庙。海潮路由海潮寺得名,香火很旺。海潮路原来是连接望江门和清波门得交通要道,商业繁荣,这附近还是糕点老字号“五味和”的旧址。历史文化墙绘和楼宇的废墟,这个组合很有意思。终于要到海潮路了。只是:道路施工,封路。八海潮路上的两个地方我是记得的。一个是刚才提到的那个炸串奶茶店,一个是服装职高。这两个地方,可以用某种方式通过我联系起来。好学校的初中生,总是会对职高有所恐惧。首先来自于老师父母对于职高的不屑,其次来自于职高生混社会、打群架、霸凌弱者的“都市传说”。因为,每次我去那家店买东西之前,都要把多余的钱在书包隐蔽的地方藏好,以便万一被“职高恶霸”勒索,我就可以在交出手中的几个硬币后,大义凛然又理直气壮的说:“就这些了,我实在没什么零用钱!”其实我还设想过,说不定自己用奇招优雅的闪过多人,然后跳上自行车扬长而去,只留后面几人尽力追赶后气喘吁吁地停下。只是现实从来都没有给过我机会。虽然每次看到穿职高校服的人路过,我都会一阵紧张,但确实没有发生过什么。随处可见的横幅初三的时候,我获得了一次进入这个职高的机会。所有学生都被要求去职高学习劳动技巧一周。不知道这项很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活动现在是否还有。我记得自己报了金工课。记得课程内容就是老师教我们把一个铁片磨成一个五角星。一周的实践证明,当代中产阶级家庭学生的技术水平充分体现了脑体劳动的对立。我不记得我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了,反正不是五角星。后面一周都在后悔为什么不报那个做网线的班,大家好像都成功了。一个小伙伴还告诉我,网线在家里成功发挥作用,受到了家人的赞许。那一周里,我和同学会站在教学楼上看服职的学生懒懒散散地集队做课间操。其中当然不乏不怀好意的嘲笑。社会建构出来的形象下,那时的我们们对职高生的情感就是这样刻板:恐惧而又不屑。九海潮路封路,我只能从正在修建的始版桥公园继续行程。回家查了查报道,发现这个正在修建的公园被认为是改善始版桥地区脏乱差环境的城中村形象的重要景观。走进公园,是一个活字印刷铜雕,看样子修建好之后没怎么打理,因为杂草已经在活字的缝隙中成功求生。再往前走,“五水共治公园”的牌子出现,让我缓了好一阵神。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几座提写着“价值观”的园林式的门。我不是学设计的,不知道怎么赏析这类景观,只能拍下照片。自行欣赏最后就是贴沙河边的小道了。太阳暴晒,加上墙的另一边都是钢筋水泥的遗骸,河边漫步的雅致是起不来的。我匆匆走过,出到望江路,回到熟悉的景观之中。十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毕业了想来浙江。我说那也不错,你来的时候杭州就是“一线城市”了。确实,这几年杭州一直在往一线城市奋斗,到处都在拆建。旧城改造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了。这里面的是是非非,我没什么好妄议的。走过这一段路,还是想回到起点时的思考。改造之后,地价只会越来越高。老的城市居民搬到别处的动迁房,四季青里那些租房子的人要如何面对上涨的生活成本呢?他们是会住到更远的地方,或是换一个城市打拼,或是被迫当一个返乡青年?公园里的挖掘机,像草坪上的远古巨兽而这些老建筑,或许它们被改造的命运应该也早就被决定了。我之前跟朋友感叹,我们常说去过上海城区里的“城中村”,但这样叫其实很不贴切。那些地方,明明是上海乃至全中国最早城市化的地区,怎么能叫“村”呢?但是,一旦一个时代被定义为“前现代”,那么称呼它的遗迹为“村”就没什么不妥了。何况,这些“前现代”的建筑还不像墙绘上呈现的那样,有着历史的遗韵:它们被指称为无根的传统,甚至本身是对传统的磨灭。如此推演,它们应该被改造。十一其实,我还是很好奇莫邪塘村的来历。所以我百度了一下,但没能找到。不过,第一条搜索结果告诉我,这里的二手房本周均价35000元/平。封面图:老房子在注视你本期图片都是我自己拍的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胡说厨房】香菇土豆滑鸡/红海沉浮汤

今天来点轻松的,关于做菜。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我是一个沉迷于美食节目的人,一天不看,浑身难受的那种。而且已经练就了半夜看肠胃也毫无波动的本领。于是,就有很多小伙伴找过我,希望我推荐一些美食up。其实每次想想,干推荐也有点无聊,所以就想着,可以以我平时的一些实践作为轴,然后将我觉得有趣且很实用的一些美食up的视频穿插进来。这就是【胡说厨房】栏目出现的原因。先声明一下,我不是烹饪大佬,拍照做菜都属于学习中。所以,这个栏目的重点不在于看我给的菜谱(事实上没有精确菜谱),而在于我学习菜谱之后“加工”的东西。比如,口味不一样、买不到合适材料、没有精确的厨房秤等等。因为我认为,相比于精确的食谱还原,就地取材,随机应变才是家常菜的精髓,也是我这种“业余烹饪选手”快乐的主要来源。当然,前提是...做出来的东西是要能吃得下去的。因此,本文对“讲究怪”不一定友好。这次的两个菜,就是我昨天中午吃的东西。香菇土豆滑鸡第一个是香菇土豆滑稽:主要原料(雾)原本看到的菜谱其实是“鱼香山药滑鸡”。由于我调汁非常随性,并不能保证自己做的是鱼香汁,所以鱼香被去掉了。而且,泡椒和红油在江浙家庭的厨房也很难见到。虽然我妈指称厨房里有山药,但我没有找到,旁边的一袋土豆倒是很可爱,所以就决定把它吃掉了。我自己理解,很多菜其实都是肉+配菜的组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原料的可获得度来决定做什么。先备料。因为我比较喜欢吃香菇,所以买了些鲜香菇,切片备用。土豆削皮,切块备用。块的大小由自己的喜好和手残程度决定。生姜切末。蒜切末。鸡(chi)腿(gen)剔骨后切条并腌制。以上都默认有“洗净”这一前提。对于新手来讲,如果没有把握,姜蒜切末的处理都建议压碎再剁末。注意是压碎,不是拍碎。拍碎其实是技术活,我之前因为不熟练,发现胡乱拍碎后不在案板上的姜蒜比坚守阵地的还多.....滑鸡一般用鸡腿肉,因为脂肪含量较高所以口感嫩滑一些。减肥的小伙伴也可以试试鸡胸肉,只是说口感会柴不少。我去超市买菜时,发现鸡腿肉只有冷冻的,解冻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就买了形状类似的鸡翅根滥竽充数。给鸡腿肉剔骨是个麻烦事。翅根跟鸡腿长得像,剔骨方法也差不多。我一般用剪刀,先在根部环剪,剪断筋肉,然后顺势向上将鸡腿肉剪开。最后,用刀把肉与骨头顶部分离,就可以获得完整的(伪)鸡腿排。讲究点的这里还可以用刀处理掉鸡皮和多余的脂肪。鸡腿排切碎,放盐、料酒腌制。有土豆淀粉的话也可以放一点,可以使鸡肉更嫩滑。原菜单原料——来自《够味儿》再调汁(儿)。料酒、酱油、盐,白醋,白糖和淀粉。后面两样我没找到,所以我只混合了前面四样。因为鸡肉买的少,我的配法就是一勺料酒,一勺酱油,一撮盐,半勺白醋。此处的勺指的大多数家庭都有的那种小的瓷勺。配菜焯水。烧开水。香菇焯水,捞出。土豆焯水,捞出。下面是重头戏滑鸡。滑是一种处理肉的方法,是说用大量的温油将原料烹熟。油要多些,一般要刚好能没过食材。大火,热锅起油,油温五六成热时放入肉,快速滑动。油温是困扰许许多多小伙伴的问题。可参考这个视频中介绍的各种辅助工具:【Bilibili】【av18163645】油炸温度不好掌握?这两方法实用!当然,烹饪中的大多数判断主要还是靠多次实践内化后才能熟练。鸡肉变色后,放姜末煸炒几下,放入香菇土豆,倒进(鱼香)汁水翻炒均匀,出锅。红海浮沉汤
2018年6月8日
其他

第一篇文

简明扼要地解决大部分首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原先设想了一个更好的名字,然后发现已经被注册了。就先想了一个凑合一下。为什么用这个头像?头像是鲸鱼,一个初学者的简笔画。很喜欢鲸鱼,不知道理性意义上的原因,但是看到鲸鱼就很舒服。可能因为它很大?或者它是蓝色的?或是它生活在海里?为什么要做这个号第一,太闲,想忙起来;第二,用公开的方式处理一些零碎但是有价值的想法;第三,练习信息处理和文字表达;所以,这里是个人号和极正经文章的一个中间夹层,虽然可能哪一天,馅料会渗进两边的面包。也许那样会更好吃?这里会有些什么?成体系的文章回投给其他的公众号,无趣的生活会在票圈选择性展演,这里有的会是一些以思辨名义出现的零碎日常、算不上书评、影评的闪光点记录、一些不入流但还算满意的课程作业。可以厚颜无耻的说,这里是“跨学科”,因为生活的实践其实是不需要学科的孤岛的。最后的一个“功能”痴迷于批判理论的人,容易陷入某种看透一切的幻想。尤其在大家以各种情感为由只“认可”或只是“暧昧的批评”之时。我希望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可以暂时拉开社会关系的束缚,希望大家可以针对这个“公众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要特别纠结于谁在运营它。如桑内特所讲,这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人格面具,也希望大家可以借此磨练自己的公共人格。以上2018.6.5
201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