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研究

其他

【会议报名提醒】 | 翻译与权力:第四届中国翻译史国际研讨会

翻译与权力:第四届中国翻译史国际研讨会Translation
2023年8月4日
其他

会议报名通知丨文明互鉴与翻译研究:历史、问题与视角——第二届中国近代翻译史国际高层论坛

文明互鉴与翻译研究:历史、问题与视角——第二届中国近代翻译史国际高层论坛会议通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翻译活动在文明交流与互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翻译史研究的发展,给广大翻译史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湖南科技大学翻译史与跨文化研究所决定于2023年12月1日至3日在湘潭举办“文明互鉴与翻译研究:历史、问题与视角——第二届中国近代翻译史国际高层论坛”。本论坛将邀请翻译研究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做主旨演讲,与青年学者分享学术成果,开展学术研讨,希望您届时光临。本论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会议日期:2023年12月1日至3日(3日下午离会)会议地点:湖南省湘潭市华银国际大酒店主办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翻译史和跨文化研究所协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会议转载丨(In) Visible Adaptation: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http://www.adaptation.uk.com/join-the-association/.The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会议转载丨SHAKESPEARE, AUSTEN AND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vtclassics.sapienza@gmail.comPracticalitiesVenue: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讲座预告|聂馥玲:晚清科学翻译研究——以译入语文化的影响为核心

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并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中心今年举办“翻译史研究”讲座系列。第十一场讲座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技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聂馥玲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无须报名,欢迎各界人士参加。本次讲座开始于11月28日(周日)下午7时,讲座以普通话主讲。请注意,由于讲座涉及主讲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应讲者要求,为保护知识产权,参加讲座的观众禁止任何形式的录音、截图、录像,并禁止在公共平台传播讲座内容。主讲人介绍: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会议转载| Disruption,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https://sites.google.com/a/pccu.edu.tw/hkej/RegistirationAll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周五讲座提醒| 沈艾娣:小斯当东是怎样成为译者的?

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并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中心今年举办“翻译史研究”讲座系列。第十场讲座由牛津大学东方系何鸿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研究员沈艾娣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无须报名,欢迎各界人士参加。本次讲座开始于10月29日(周五)下午8时,讲座以英文主讲。请注意,由于讲座涉及主讲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应讲者要求,为保护知识产权,参加讲座的观众禁止任何形式的录音、截图、录像,并禁止在公共平台传播讲座内容。主讲人介绍: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讲座回顾|胡志德教授:化圆成方:严复对中西文化的竭力调和

2021年9月26日上午9时,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九讲在腾讯会议开讲,主题为“化圆成方:严复对中西文化的竭力调和”,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文文化系退休终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译丛》杂志总编辑胡志德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听众参加,既有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胡志德教授意本同也:严复对中西文化及其差异的看法讲座开始,胡志德教授首先强调,严复不同于许多五四时期的学人,他十分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致力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胡教授引用皮后锋所著《严复大传》中的一段话:严复在致力创造中国新文化的过程中,既不是简单译介西学,也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分析重建,而是在兼容古今,会通中西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以此为开端,胡教授结合文本细读,展开讨论了严复对中西文化及其差异的看法。
2021年10月27日
其他

会议转载|EST22: Advan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https://nettskjema.no/a/est22cfpapers.Notification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廖七一教授:十七年批评话语与翻译红色经典

2021年8月29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八讲在腾讯会议开讲。第八讲的主题为“十七年批评话语与红色翻译经典”,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廖七一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听众参加,既有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廖七一教授一、引言首先,廖七一教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讲座内容。十七年指的是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阶段。红色政权在接受国家管理之后,翻译也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成为强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红色政权合法性的政治工具。翻译与翻译批评不仅受到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也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国家全面有效地掌握了国家意识形态、译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赞助系统高度统一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高晞教授:验名证身:近代医学知识翻译的路径与方法——以《格氏解剖学》翻译为例

1887年在德国莱比锡开始现代解剖学术语的修订工作,并于1894年在英国继续进行。1895年4月1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九届解剖学协会大会上一致通过了拉丁文版的《巴塞尔》(Nomina
2021年8月27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罗岗教授:“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之争”——从加罗蒂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译本谈起

2021年6月27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六讲在腾讯会议开讲。第六讲的主题为“‘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之争’——从加罗蒂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译本谈起”,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罗岗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听众参加,既有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验名证身:近代医学知识翻译的路径与方法 ——以《格氏解剖学》翻译为例

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并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中心今年将举办“翻译史研究”讲座系列。第七场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以普通话主讲,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讲座无须报名,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2021年7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讲座回顾 | 王宏志教授:乾隆颁送英国王乔治三世敕谕及其翻译问题:兼谈翻译与近代中国

2021年5月30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五讲在腾讯会议开讲。第五讲的主题为“乾隆颁送英国王乔治三世敕谕及其翻译问题:兼谈翻译与近代中国”,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讲,并由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禹玲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听众参加,既有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2021年6月25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罗岗教授:“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之争”——从加罗蒂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译本谈起

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并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中心今年将举办“翻译史研究”讲座系列。第六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罗岗教授主讲,并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以普通话主讲,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讲座无须报名,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杨承淑教授:亚洲翻译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台湾日治时期的法院与警察通译为例

2021年4月25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四讲在腾讯会议开讲。第四讲的主题为“亚洲翻译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台湾日治时期的法院与警察通译为例”,由辅仁大学学术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国际翻译学院教授杨承淑教授主讲,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听众参加,既有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杨承淑教授一、亚洲的译者与译史研究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王宏志教授:乾隆颁送英国王乔治三世敕谕及其翻译问题:兼谈翻译与近代中国

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并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中心今年将举办“翻译史研究”讲座系列。第五场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讲,并由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禹玲教授主持。讲座以普通话主讲,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讲座无须报名,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沈国威教授:严复如何移译evolution与ethics?——由概念到词语的程途

2021年3月28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三讲在腾讯会议开讲。第三讲的主题为“严复如何移译evolution与ethics?——由概念到词语的程途”,由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主讲,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听众参加,既有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沈国威教授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讲座预告 | 杨承淑教授:亚洲翻译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台湾日治时期的法院与警察通译为例

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并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中心今年将举办“翻译史研究”讲座系列。第四场讲座有幸邀请到杨承淑教授主讲,并由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以普通话主讲,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讲座无须报名,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陈力卫教授:通过翻译,接轨世界: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的诞生

2021年2月28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五十周年成立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第二讲在腾讯会议开讲。第二讲的主题为“通过翻译,接轨世界: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的诞生”,由日本成城大学陈力卫教授主讲,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这次网上讲座共有500余名海内外听众参加,其中不少是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陈力卫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留影一、《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简介及文献回顾首先,讲座简单介绍了“百科全书”的研究史与《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内容。陈老师提出,黄人所编《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得到普遍认可,被称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百科全书,也被作为国人与世界接轨的范例。该辞典的研究史始于钟少华《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称之“内容广录博取,科学概念准确,重视国内外新知识,并且反映编者思想倾向,可谓接近近代文明水准”。对这部辞典评价最高的是黄人后人,认为该辞典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称其开创之功不可没。至于具体的研究,则有陈平原、米列娜主编的《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2007年),以及米列娜、瓦格纳主编的英文本《中国新全球知识百科全书(1870-1930):思维方式的转变》(2014年)两书。这些书出版后,对百科全书的研究便成了热点。陈老师指出,“百科全书”一词源自日本。迄今为止拿康有为《日本书目志》作为首次使用“百科全书”一词的例证是靠不住的。邹振环《近代“百科全书”译名的形成、变异与文化理解》详细考察了“百科全书”概念的流变,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的《近代日中の翻訳百科事典について》也对中国的百科全书做了细致的研究,不过两人的研究对象都是围绕上海会文学社1903年出版的《普通百科全书》一书,没有涉及到《普通百科新大辞典》。《普通百科新大辞典》15册,约120万字,收录词条一万余条,页数一般认为是1400页,当时所用“页”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页,该辞典实际上有近3000页,可谓鸿篇巨制。根据钟少华做的分类表,可以看到“政治”“教育”“格致”“实业”四大类下,又进一步分为53个学科和14个次级学科。政治类中的法律方面的词条非常齐全,经济学稍弱;文科被放在教育类,其中史学、舆地、文学特别分为本国与世界两类(后面会介绍这种分类的意图);理工科词条全部收入格致类,其中医学词汇收得不多;而实业类最后设的“通用门”实际上是收入了一些临时没来得及归类的词,可见其辞典编辑得多么仓促。
2021年3月26日
其他

讲座回顾 | 黄克武教授:翻译文本的思想史研究:《天演论》的内与外

2021年1月31日晚7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为庆祝五十周年成立而举办的“翻译史讲座”在线上腾讯会议室开幕。第一讲的主题为“翻译文本的思想史研究:《天演论》的内与外”,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教授主讲,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海内外800余名听众参加,其中既不乏翻译史、思想史领域的专家大咖,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将此次讲座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黄克武教授一、翻译史和思想史的关联性
2021年2月26日
其他

谢天振|百年五四与今天的重写翻译史:对重写翻译史的几点思考

我相信,像这样对林译和严复“信达雅”说进行的重新阐释,一定能引发我们对这些原先国内译学界都深信不疑的“共识”的反思,从而刷新我们国内译学界目前的翻译史观,为我们重写翻译史提供新的切入点。
2019年9月3日
其他

译史漫谈|乌格格、聂馥玲:民国汉译《科学大纲》的科学传播

《科学》杂志介绍了《科学大纲》此书可贵之处在于“传述科学之方法”,并能让我们对“艰冷无生气之智识”产生兴趣,读之“不但了然于科学之进步,且将奋起其自行研究之心”,该文概括了《科学大纲》的几个特性:
2019年7月2日
其他

论著推介|赵稀方 著《翻译与现代中国》

编者按赵稀方教授的学术之路始于现代文学,并延拓至比较诗学和比较哲学。他曾深耕于台港澳文学与后殖民理论研究,近十多年来着力于翻译文学史研究,探索翻译在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过程中的角色,审视中国历史语境对于翻译的制约、挪用过程。从华文文学途经后殖民理论步入翻译研究领域,著者多年跨学科的学术历练使其翻译文化研究具备了相当的理论高度和史料优势。《翻译与现代中国》“不仅考察了1949年前后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化建构的关系,还上溯探源,对晚晴五四期间中国翻译的流脉进行了清理”。此书时空跨度大,主题宏阔,关涉宗教、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文学等不同领域,立足于中国文化场域,从翻译个案考察中外思想的碰撞和协商过程,由点及面,梳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思想文化线索。作者:
2019年6月22日
其他

译史漫谈|李奭学:中国“龙”如何变成英国的“Dragon”?

本文节选自李奭学教授文集《得意忘言:翻译、文学与文化评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页114-122。本文已获得作者李奭学教授授权发布于“翻译史研究”公众号,谨此致谢。
2019年6月18日
其他

论著推介|沈国威 著《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

而我们在这里可以做出的结论是:《天演论》等早期译著中的“进化”与日语并无直接关系。如图5-1、图5-2所示,在新闻媒体上,“天演”从一开始就处于下风。(摘自“第五章
2019年5月14日
其他

王宏志|漫谈“翻译与鸦片战争”(二) ——从资料说起(上)

931一向被称为“叶名琛档案”,原因在于这些资料原藏于两广总督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广州,俘掳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夺走其所带的文件,几经转折,这些“衙门残牍”就成了英国外交部档案FO
2019年5月10日
其他

论文精读|李奭学:中西会通新探——明末耶稣会著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552-1610)中译的日月食之说释《诗》的先例。康、雍年间,蒋骥(生卒年不详)撰《山带阁注〈楚辞〉》,其中《天问》一卷,也援引利玛窦所著或译的《天主实义》、《几何原本》、傅泛际(Francois
2019年5月7日
其他

论著推介|沈安德 著 Translating China as Cross-Identity Performance

André)新著,本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从隐喻(metaphor)的角度来思考翻译活动及翻译史,作者借鉴文化研究、酷儿研究以及人类学的方法理论,以“跨身份表演(cross-identity
2019年4月30日
其他

论文精读|黄克武:“个人主义”的翻译问题:从严复谈起

最重要的是,在设定他的“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时,蒯因强调他只是提出一个哲学性的观点,语言学家在从事具体的田野工作时,不必理会这样的玄想。因此蒯因的理论显然不适用于历史研究。正如傅佛果(Joshua
2019年4月24日
其他

论著推介|王宏志 编《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

编者按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RCT)举办“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共有136篇论文受邀在大会上宣读。Translation
2019年4月18日
其他

论文精读|沈国威:西方新概念的容受与造新字为译词 ——以日本兰学家与来华传教士为例

傅兰雅陆续出版了《金石中西名目表》(1883)、《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5)、《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1887)、《汽机中西名目表》(1890)。其中《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如卷头小序所说,
2019年4月9日
其他

论著推介|《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邹振环 著

编者按邹振环教授近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是第一部中国翻译史学史研究的专著,填补了中国翻译史研究和20世纪中国史学专门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翻译史研究要构建学科身份,走向成熟,就需要考察和反省学科自身的发展历程。该书对中国翻译史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期与分派、动因与动向等问题,进行考察、梳理、排比和阐说,提示出一条20世纪初以来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谱系。邹振环教授以历史学者的眼光关照中国翻译史研究,跳出翻译学界惯常的学术视角和资料藩篱,敏锐地捕捉到当今中国翻译史研究中存在的“厚今薄古”和“厚今薄近”之问题。一方面,作者进行了扎实缜密的文献清理,囊括20世纪初以来以多种形式存世的中国翻译史研究成果,范围涉及两岸四地;另一方面,以史学家冷静和客观的笔触,反思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的历程,不偏不倚,中肯公允。该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考察中国翻译史研究,溯本清源,视野开阔,是一部有厚度、有深度的史学著作。此著作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类著作类二等奖)。作者简介邹振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兼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曾任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罗马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政治大学访问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访问学者;多次赴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国访学交流。著有《疏通知译史——中国近代的翻译出版》(2012年)、《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2011年)、《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2007年)、《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2000年)、《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2000年)、《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1996年,修订版2008年)等论著多种。
2019年4月4日
其他

王宏志| 漫谈“翻译与鸦片战争” (一)∶为什么要研究“翻译与鸦片战争”?

China)拿来作课余读物。虽然徐教授是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教,这本书也是以英文写成,但观点上并不是西方的。看到外强的侵略压迫,清廷的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年轻的我义愤填膺,很是激动和难受。
2019年3月29日
其他

论文精读|陈力卫:麦都思的辞典编纂及其影响

最为人知的是明治时期学贯中西的中村正直,他也是从胜海舟那里借到麦都思的这本英华字典,用了3个月抄写下来,现在,其十册抄本收藏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里(见图20)。中村在明治五年曾将约翰·穆勒(John
2019年3月26日
其他

论著推介|《翻译史研究》年刊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翻译史研究》各期书影,本文末附稿约1简介《翻译史研究》是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Research
2019年3月22日
其他

译史漫谈|《造洋饭书》:第一本外国人编译的中文西餐食谱

本文来自邹振环教授《西餐的出现与最早汉译的西餐烹饪专书〈造洋饭书〉》一文,收录于《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页59-61,注释从略。
2019年3月19日
其他

论文精读|苏精:赞助或不赞助——伦敦传教会和马礼逊的互动

其次,他在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是建立在伦敦会当地布道站的土地上,也利用了布道站的人力和经费资源,还导致书院与布道站混淆不清,但他始终坚持掌握书院校务,不让理事会有多少插手的余地。
2019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