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租赁住房,如何让深圳年轻人实现“住有所居”?
◎ 作者:刘萍、唐建平
今年以来,保障性租赁住房被多次提及,可见其重视程度,大力发展具有保障性质的租赁住房,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随后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介绍有关情况。
整个发布会中心思想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文中提到如何解决新市民特别是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实现新市民的住有所居,这是大城市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特别是深圳,由于自身经济优势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就业,住房问题更为严峻。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深圳市2020年常住人口约1756万人,其中60%即1000万人是租房住。据CRIC城市租售系统数据显示,租房人群中约58%为26-35岁。
这是一类年轻的群体与家庭,他们追求住房品质、追求生活质量,希望在大城市住的更好,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房租涨价,房东收回租所;希望住的稳定,住的舒心;这是民生所想,亦是国家所向。
深圳作为一个吸引力非常强的城市,房屋租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要通过住建局提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深圳新市民的住有所居,其面临的问题不言而喻。
问题一:深圳公租房主要矛盾为供应跟不上需求
目前在深圳等待进入公租房和安居房的群体,已经超过了40万个家庭。据统计,深圳市2020年计划供应安居工程4万套,年供应量仅为排队家庭的10%。
问题二:租金年年上涨,近4年涨幅高达24.6%
房租上涨让深圳新市民不得不住的更远,更偏僻的地方,职住不平衡带来的影响是年轻人感觉自己融不进城市,最后不得不返乡置业。
此次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了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全体人民的住有所居,我们国家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中第二条保障性租赁住房,笔者认为是针对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的解决策略。
早在2020年8月28日,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局长张学凡在公开演讲时透露:深圳要学习新加坡,未来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要让60%深圳人住进公共住房,为此将加大住房供应,推进大规模住房建设。
让60%的深圳人住进公共住房策略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在住房供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深圳能否兑现自己的承诺,还是要看土地供应和住房供应体系能否突破。
从十三五取得的成就来看,五年期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万套,平均每年8.8万套,按照两人一套的标准来看,每年可解决18万人口租房问题,十三五筹集公租房以来已解决88万人租房问题。
未来让60%市民住上政策房,通过稳定的、可持续的、可实现的政策和成果,在每一年度体现出来,将形成良好的预期。
在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第十四章第二节“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中重点阐述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规划提出:
到2025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0万套;
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闭流转和各类住房定价机制,完善公共住房供后监管制度;
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推动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建立公共住房用地储备库,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
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公共住房配建政策;
创新公共住房建设运营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住房建设;
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
从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深圳市政府未来重点方向在租赁市场。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及对租赁市场的规范,未来租金下降将是趋势。
未来租房和购房在学校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附加值方面的差异会越来越少,对于那些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实现住有所居最直接的体现。
我们把视角从租赁市场切换到房地产市场,政府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那对新房市场有什么影响?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中,虽未出现明显的楼市调控政策,但在政府一手兜底做大公共住房的同时,另一目标即是稳定房地产市场。
从深圳近15年来的房价变化来看,2013-2016年为深圳房价猛涨期,近3年深圳市房价已步入稳定发展期,充分响应国家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数据来源: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企业观点】
2021年1-8月 [ 珠海·江门·河源·梅州 ] 房企流量销售榜发布!
深圳3宗商业地52.42亿元底价成交!拟建设乐高乐园项目落子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