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课程干预丨研究分享
前言
你在初中的时候,上过性教育课程吗?
青春期的你,经历过因自己身体变化带来的焦虑吗?
而那时的你,又是否关注过自己的性心理健康呢?
课题组在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中进行了全面性教育的课程干预,通过比较学生在接受全面性教育前、中、后,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得出结论。
如果你也思考过以上问题,如果你也对性教育感兴趣,或者你与我们一样,也是性教育实证研究的呼唤者与实践者,那么我们很高兴与你分享这一研究!
01
性心理健康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性心理健康?
步入初中校园的同时,大多数青少年也开启了他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童年期和青年期的中间阶段,也是人一生中大脑重塑的三个关键时期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划定为10~20岁[1]。考虑到女性发育开始和结束均早于男性的特点,各国学者将女孩青春期的时间跨度划分为10~18岁,以月经初潮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主要标志(月经初潮平均发生在12~14岁之间);男孩青春期的时间跨度则是12~20岁,以首次遗精为主要标志(首次遗精平均发生年龄为14~16岁)[2]。
广东省一项研究表明,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之间,女生初潮年龄提前了0.85岁,男孩首次遗精年龄提前了0.44岁,且根据变化趋势分析,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步入青春期的年龄仍会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3]。
青春期快速的身体发育,同时伴随着体内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变化,这些生理层面的变化又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特别是大脑发育引发的性激素水平提高,带来了青少年的性萌动,使得青少年对“性”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5]。
图源网络
但青少年对于“性”的兴趣似乎并没能够引起学校与家庭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和家庭仍旧因为“羞于开口”而忽视性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面临且格外关注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迎接和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这就非常容易造成青少年出现尴尬、焦虑、恐惧、不知所措等众多负面情绪[6-7],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的性观念和心理活动与外部的性行为相适应、相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状态。研究者认为,评判个体性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评判个体性心理健康的标准
1 | 个体的身心要有明显的归属感与反差,能自然并高质量地享受性 |
2 | 在性适应方面,自我性适应和异性适应良好,能悦纳自我,愉悦地对待性,与他人相处融洽 |
3 | 持有积极的性态度,平等地对待不同性别的个体,能自主地与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非科学的、错误的性认识抗争,避免歧视和偏见,了解并追求性文明[8] |
一所国家性教育中心的海报(图源网络)
考虑到掌握足够的与性有关的知识也是形成积极的性态度和良好的性适应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参考骆一对于性心理健康维度的划分(并使用相应的量表进行研究),亦即将性心理健康划分为性认知、性价值观和性适应三个重要的维度,其中性认知考查个体对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等知识以及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避孕、性传播感染、性骚扰、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也有所涉猎;性价值观涵盖了一个人对与性有关的话题的各种看法和态度倾向;性适应则包括个体对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适应,对性行为、性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性别认同以及对自己生理变化的适应,各子维度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维度划分[9-10]
影响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生理发展和性教育进程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缺乏性教育的青少年不仅无法“防‘患’于未然”,也无法在步入青春期后学习相关知识,或接受心理辅导,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与正规性教育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中铺天盖地的、良莠不齐的性信息。
在一项调查中,67.23%的中学生表示,报刊、杂志和电视是自己最主要的“性启蒙老师”[11],而虽然学校是影响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从教师那里获取性知识的初中生仅占到约20%[12]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性教育教师,课程大多由生物、心理、思想品德教师或班主任承担,教师思想陈旧[13],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形成对于性的积极态度[14]。且教师教学大多围绕人际关系和青春期发育等内容展开[15],对性教育的责任和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也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文件,很难切实有效地开展性教育[14]。
之所以强调性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情况,是因为这里所说的性教育,实际上是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它的一个非常主要的特点就是依托于学校课程开展,以学校为开展性教育的主要场所。
根据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全面性教育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教学过程。儿童和青少年在接受全面性教育后会具备一定的能够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的与性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15]。
在以往研究中,已经有学者验证了在小学学段,开展基于课程的全面性教育能够对提升儿童性健康水平、改善儿童健康行为起到显著的作用[16]。而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课程干预是提高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有学者将性教育课程结合心理干预,有效缓解了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惊奇、恐惧、紧张、羞涩等心理,促进了学生在青春期阶段健康的性心理发展[17]。国外也有学者尝试对当地青少年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以此来改善当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18]。
这些研究证实,性教育课程干预是能够提升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但就我国而言,尚未有成体系的性教育课程,也没有能够供教师和初中生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性教育教材。这对于改善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因此,早在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09版)[19]本土化。设计了6个单元,每个单元每个年级含2个教学主题,并编写《珍爱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主编:刘文利)。
《珍爱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1 | 人际关系 |
2 | 生活技能 |
3 | 性别与权利 |
4 | 身体发育 |
5 | 性与健康行为 |
6 | 性与生殖健康 |
本研究以此为干预工具,对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全面性教育干预,比较其在接受全面性教育课程前、中、后,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02
本研究的干预对象是谁?
干预过程分为哪些阶段?
选取2017-2018学年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参与性教育课程的初一学生,分别在第一学期前(前测)、第一学期后(中测)、第二学期后(后测)进行纸笔测验。根据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和极端值后,前测有效参与人数553人;中测有效参与人数563人;后测有效参与人数542人。男女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已提交研究者所在单位进行伦理审批,并征得所有学生知情同意。所有学生完整参与性教育课程,且身心健康。
03
本研究采用了什么工具?
采用骆一编制《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9],并对其中具有明显价值偏向的题目进行了修订(例如将“手淫”修改为“自慰”)。该量表共46个项目,包含性认知(子维度: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子维度:性观念、性态度)和性适应(子维度: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3个维度7个子维度。该量表效度较好。
04
本研究如何进行干预?
《珍爱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七年级上册、下册,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讲授共计12课时(每课时40min)的性教育课程。第一学期开课时间为2017年10⁓12月,共讲授6课时,内容分别为:
第一学期的开课内容
1 | 朋友与成长 |
2 | 歧视与欺凌 |
3 | 尊重、交流、协商与拒绝 |
4 | 有效寻求帮助 |
5 | 与性有关的法律 |
6 | 与性有关的文化 |
第二学期开课时间为2018年4⁓6月,共讲授6课时,内容分别为:
第二学期的开课内容
1 | 受精、妊娠和分娩 |
2 | 性和性别 |
3 | 童年期和青春期的性 |
4 | 成年期的性 |
5 | 非意愿怀孕 |
6 | 预防非意愿怀孕 |
学年开课前研究者对讲授性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包括全面性教育理念、初中生性发展特点、参与式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并在每次授课前针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和教学内容解读与教师共同备课。
教学采用参与式和讲授式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参与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及汇报等课堂活动中,学习性知识、培养与性有关的生活技能,同时塑造与性有关的态度和价值观。
05
结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总体现状
使用Excel 2016及SPSS 22.0进行数据录入、预处理及数据分析。根据前测结果,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自身适应分量表中均分高于4.0分,说明初中生对自身的性别认同程度较好。其余各维度得分均在3.0⁓4.0分之间,说明初中生对有关生理和性的知识的了解、对性行为和性活动的控制能力、对社会和文化规范的适应以及对与性有关问题的看法和观念处于适中水平。初中女生在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性态度和性控制力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得分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05
结论:全面性教育课程干预前后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异
初一年级学生性心理健康量表前、中、后测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统计结果显示,根据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的结果,性心理健康总分、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维度得分主效应显著,各子维度得分主效应显著。
事后Scheffe检验结果表明:性心理健康总分及性认知、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维度中,中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后测得分显著高于中测,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除性态度子维度外,其余子维度两两比较结果均显著;性态度子维度中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后测得分显著高于中测,前测与后测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06
讨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现状
从以上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初中生整体性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虽然我国学校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性教育,且公众对于性教育的态度也并非十分开放,但一直以来都有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传统和政策倾向,而在青春期教育中,实际上就会涉及到与性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青春期身体发育、心理和情感变化等内容。在一些中小学,青春期教育是心理课、班会课或健康课的重要部分;而关于人际关系、悦纳青春期等内容,更是出现在了“道德与法治”课本之中。
(图源网络)
由此看来,我国青少年似乎并不缺乏相关的辅导。但对于全面性教育来讲,课程的时间跨度和进度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教学应当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开展,这就要求各个学校能够把相关教育课程纳入到本校的课程体系之中,排入课表,并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授课。研究表明,有效的性教育项目通常至少要包含12课时的内容,每课时持续大约50分钟[21]。
现实情况是,我国中小学并没有任何一门课程中与“青春期教育”相关的内容能够满足这样的课时要求,也几乎没有学校有专职的青春期教育教师,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如此大力推进青春期教育的情况下,该校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仍旧徘徊在中等水平,而不是更高水平。
另外,结果显示女生在青春期阶段性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的青春期比男生早2年左右[2],会更早地注意到自身发生的变化,并向老师或父母寻求帮助,获取相关的知识。
06
讨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现状
从数据结果来看,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认知、性价值观和性适应3个维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表明,基于课程的全面性教育在提升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上是有效的。在接受了完整1学年的全面性教育课程后,学生积累了在七年级需要掌握的与性有关的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他们对于性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并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好地识别并应对在这一时期他们自身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变化,更加悦纳自己,悦纳自己的性,学会享受性带给自己的愉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性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有研究表明,接受性教育的程度越深入,青少年从中受益就越大[15],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福祉也就越有帮助。可以说基于《珍爱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开展的性教育课程是富有成效的。
而多项研究也表明,在一个文化背景或环境下富有成效的性教育项目,是完全能够被复制和推广到更多相似和不同的环境与文化中,并同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这为进一步通过课程干预提升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可能。
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在性价值观维度下“性态度”这一子维度中,中测(接受第一学期性教育课程)的成绩反而相比前测有了显著的降低。研究者推测这一变化可能是项目实行过程本身对性教育课程质量造成的影响[19]:由于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不够了解,却充满好奇,而第一学期的课程又没有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例如生殖器官、性行为、怀孕与避孕等)的话题,所以学生自行查找了一些资料,但由于学生对于相关资料的学习没有教师的辅助,或知识本身来源和准确性难以保障,所以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误解,我们当时预测这种情况在学生完整接受一学年的性教育课程后是能够有所改善的,而结果也表明,在后测中学生在“性态度”子维度的成绩相比中测有了显著的提升。事实上在全面性教育中,减少课时数或课程时长、降低学生参与度、删除需要学习的要点与技能甚至整个话题,或者是教师水平不足、师资力量不够,都可能会影响性教育课程的效果[15]。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的全面性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广大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更加悦纳自己身体的变化,坦然应对自己心理变化,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长。
因此,我们建议广大初中学校管理者能够将全面性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并安排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专职教师授课,切实提升对于性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07
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研究仅评估了性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但性心理健康水平并不能够全面体现出性教育的效果,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采用行为实验、师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与性相关的更多领域的发展水平,例如人际关系、风险性行为倾向等,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
另外,本研究使用的干预工具虽涵盖了全面性教育的各个关键概念,但由于编写时对内容有年龄上的划分,仅接受一年性教育课程还是没有接触到全面性教育希望传达的所有知识、技能、态度,因此如果有机会可以继续使用初二、初三年级的性健康教育读本,继续对这一批学生进行干预,追踪其接受完整全面性教育后的效果。
本文原文来自:
李雨朦,郭凌风,刘文利,刘敬云,孙冬君,王陆雷,余婉婷. 初中生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课程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835-1837.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19.12.019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1]WHO. Maternal, newborn,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dolescent development[R]. Geneva: WHO, 2018.
[2]刘文利.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4-16.
[3]聂少萍, 徐浩锋, 麦哲恒等. 广东省学生首次遗精与月经初潮现状及变化趋势[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1): 117-119.
[4]CRONE EA, DAHL RE. Understanding adolescence as a period of social–affective engagement and goal flexibility[J]. NAT REV NEUROSCI, 2012, 13(9): 636-650.
[5]徐德锦. 浅谈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J]. 好家长, 2018(13): 58.
[6]CHANDRA MV, VIPUL PS. Mapping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menarche, menstrual hygiene and menstru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 girl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 REPROD HEALTH, 2017, 1(14): 14-30.
[7]UNESCO. Goo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Health Education: Puberty education and menstrual hygiene management[R]. Paris: UNESCO, 2014.
[8]范瑞泉, 杨杰文, 魏兆瑜等.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健康性心理的塑造[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10):50-50.
[9]骆一.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D]. 硕士论文.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0]徐海燕,苟萍.初中生学习焦虑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7):36-40+126.
[11]柳扬, 钟子渝. 青少年性教育现状调查[J]. 中国性科学, 2011, 20(8): 22-24.
[12]王曦影, 王怡然. 新世纪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 青年研究, 2012(2): 48-57.
[13]PADMINI I, PETER A. ‘Sex education should be taught, fine…but we make sure they control themselves’: teachers'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young people'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a Ugandan secondary school[J]. SEX EDUC-SEX SOC LEA, 2013, 13(1): 40-53.
[14]曹红梅, 胡珍.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 中国性科学, 2011, 20(2): 17-20.
[15]UNESCO.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16]赖珍珍, 胡玥, 刘文利等. 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性教育课程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8): 1150-1153.
[17]周巧华, 卢建平, 萧素媚等. 心理干预联合性健康教育对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性科学, 2015(8): 104-107.
[18]JENNER E, JENNER LW, WALSH S, et al. Impact of an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reduce sexual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 J PUBLIC HEALTH, 2016, 106(S1): 78-84.
[19]UNESCO.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采用询证方式,适合于学校、教师和健康教育工作者[R]. 巴黎: UNESCO, 2009.
[20]LEIJTEN P, MELENDEZ-TORRES GJ, KNERR W, et al. Transported versus homegrown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disruptive child behavior: A multilevel metaregression study[J]. J AM ACAD CHILD PSY, 2016, 55(7): 610-617.
[21]POUND P, DENFORD S, SHUCKSMITH J, et al. What is best practice in 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a synthesis of evidence, including stakeholders’ views[J]. BMJ OPEN, 2017, 7(5): e014791.
[22]DURLAK JA, WEISSBERG RP, DYMNICKI,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J]. CHILD DEV, 2011, 82(1): 405-432.
编辑丨朱芮萱 方世新 刘文利
排版丨朱芮萱 神奇小方 Tenlossiby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
生理
关系
安全
性发展
性教育
读本课程
性别
LGBTQ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