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17》完全制作手册

程橙 电影杂志 MOVIE 2022-01-16





  





进入电影圈之前,萨姆·门德斯在戏剧界已经获得过三次劳伦斯·奥利弗奖的最佳导演,和一次托尼奖的最佳导演,最新一部话剧作品是《雷曼兄弟三部曲》。



 

  1. 戏剧导演  

 
 

1997年,萨姆·门德斯还是伦敦西区炙手可热的音乐剧导演,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位观众正在伦敦拍摄电影,而且这位观众希望门德斯能够进入电影界,来执导他的的电影。

 

拉门德斯“下水”的这个人,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2000年金球奖派对,萨姆·门德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


 

《美国丽人》是萨姆·门德斯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不仅为他捧回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也让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第一次染指奥斯卡“最佳电影”。


门德斯在舞台和银幕之间游刃有余,但是“一镜到底”却从来不是他一直以来的计划。不过,他曾回忆,当安妮·海瑟薇凭借《悲惨世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所有人都在讨论她那个边演边唱的长镜头时,门德斯心中暗笑,这不是我们戏剧界最基本的么?《悲惨世界》音乐剧的所有演员都可以做到。

 

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我习惯的戏剧的那一套方法,就是排练两个半月之后对演员们说,‘嘿,两个半小时(演出结束)后见,那会儿我们再聊效果怎么样。‘”



萨姆·门德斯曾经执导过的话剧和音乐剧(从左至右):《雷曼兄弟三部曲》《摆渡人》《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伙伴们》


 

直到他在拍上一部电影《007:幽灵党》时,他决定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第一场戏,尽管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另一个想法逐渐滋生、发展、扎根——他想起了爷爷曾经跟他讲过的那些一战战场上的故事。


门德斯的爷爷曾经是一位通讯兵,那些细碎零散的、却铭记心底、他自小时候就不断复述给伙伴们的故事,逐渐在他的脑海里清晰了起来——用“一镜到底”的方式。



门德斯的爷爷在战场上的故事启发了他创作《1917》的灵感


 

在“青梅竹马”的合作伙伴皮帕·哈里斯的建议下,从未创作过电影剧本的门德斯决定创作剧本。他写了一稿大纲,皮帕看出他需要一位职业编剧的帮助,便推荐了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




从左至右: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主演之一)、乔治·麦凯(主演之一)、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编剧)、萨姆·门德斯(导演)、罗杰·狄金斯(摄影指导)

 

克里斯蒂和门德斯曾经在他监制的电视剧中有过合作,但是这次,克里斯蒂发现她找不到任何可以参照的电影,于是她参观了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借阅了其中大量一战士兵在战壕中写的信件;她去了故事的发生地法国南部旅行、去安葬着一战战士的墓地、并且研究了1929年出版的小说《西线无战事》。而克里斯蒂对于这部电影叙事的理解,则更偏向于伍尔夫的《黛洛维夫人》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1917》剧照

 

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克里斯蒂把门德斯的二十页纸大纲,变成了初稿剧本:一战西线,两名英军通讯兵要跨越一片充满危险的无人之境,将一封至关重要的信送到另一支英军部队的长官手上。

 

“没有她(克里斯蒂),这部电影就会成为我电脑中又一个‘未完成的一战题材电影’文件。”门德斯说,“我不希望这个故事仍然从一个中年白人男人的视角来讲。”

 

当门德斯第一次把这个想法告诉斯皮尔伯格的时候,就连这位曾经在电影技术上突破无数的导演都惊呆了,“这可不是拍《鸟人》,你都是外景拍摄,你知道难度有多大么!”斯皮尔伯格曾这样问门德斯。



《1917》剧照

 

一镜到底,就是我们经历这个世界的方式……剪辑是个很好的工具,帮我们跨越时间、跨越地点、跨越故事,可以让我们接受电影中时间的流逝。但同时,剪辑也被滥用了,而我想要去掉的是隔在观众和电影之间的许多层次。虽然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非常难,但我相信如果一百年前就有数字摄影机,那么早就会有《1917》这样的电影出现了。

 

“只有真切看到分秒的流逝,你才会感受到电影中体力上的艰难、旅程当中的血腥和距离的遥远。而一旦你潜意识进入故事了,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和角色一起经历这场艰险的旅程,而你也就没办法离开他们。我想把观众锁在这个故事里,让他们觉得电影中的每分每秒都真实得犹如身临其境。

 

这是一种沉浸式的观影方式……甚至有点像梦境。




《1917》剧照

 

门德斯开始思考这部“一镜到底”的影片,到底要辅以怎样的影像风格。运用了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电影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冈萨雷斯的《鸟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索尔之子》、阿方索·卡隆的《人类之子》等等,但运动的方式和风格也是多变的——对于戏剧导演出身的他,“一镜到底”有着不同的意义。

 

“无剪切的‘一镜到底’式的故事形态、节奏,其实就是我们在戏剧上一直在做的。但同时,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需要一直移动,布景、光、外部条件一直在变化,这是舞台上做不到的。”




《1917》剧照


对于门德斯来讲,这个关于一战西线战场的故事,从来都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舞台上从来都是“没有NG”。而当门德斯在思考如何来完成“一镜到底”的风格时,一个与他合作多次的老搭档的名字,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跃入脑海——罗格·狄金斯。

 
 


  2. 一镜到底  


 

罗杰·狄金斯,一个只需要听到作品就知道他的地位的摄影师:《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银翼杀手2049》。狄金斯和门德斯是老搭档,当他第一次拿到《1917》的剧本时,扉页上写着:想象一下,这部电影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完。



《1917》摄影指导、传奇摄影师罗杰·狄金斯

 

狄金斯当时想,他(门德斯)疯了。转念一想,这有可能是门德斯为了迎合那些制片厂提出的所谓“高概念”而随便写的。

 

但当他翻开剧本开始阅读时,却越来越发现,门德斯是认真的。

 

“很显然,这个故事要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仿佛在真实的时间里跟着两个角色在行走,读完剧本我就明白门德斯的想法了。我不喜欢炫技、不喜欢玩弄花哨的摄影技巧,我要观众忽略掉镜头的运动而专注故事本身。




萨姆·门德斯在拍摄现场工作照

 

这就是门德斯想要达到的效果——

 

这部电影的镜头运动一定有它独特的方式,镜头运动的方式要避免重复,有时候你可以看到两个角色,但看不到他们看到的,有时候你在他们之前就看到了他们还没看到的。镜头有时主观、有时客观、有时远有时近,镜头、角色和场景在不停地互动。




萨姆·门德斯在拍摄现场工作照

 

为了达到门德斯对于《1917》视觉语言的构想,两人开始“闭关”,足足讨论了六个月之久。两人共同研究了如《鸟人》《索尔之子》等他们认为具有参考价值的电影后,《1917》的影像风格也逐渐明显——门德斯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说《鸟人》的长镜头是为了让大家忘记时间,那么《1917》恰恰需要观众体验时间;如果《索尔之子》的浅景深和手持风格让镜头非常主观,那么《1917》就应给观众更真实的沉浸感。


专访 ︳他的电影晦涩暧昧,但给了《1917》的拍摄灵感
 

据狄金斯说,他们最终找到镜头运动方式的某种“平衡”,主观镜头、客观镜头的量如何控制,镜头语言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大致方向确定下来后,两人拿着剧本开始分解每一场戏。这期间,画了无数稿分镜头,虽然后来这些分镜头并没有真正运用到摄影组的工作上,但却帮助门德斯和狄金斯一遍遍地尝试出了镜头的运动路线。




罗杰·迪金斯在拍摄现场工作照

 

我们判断镜头运动的方式,是从‘人物和故事’为出发点。我们希望观众看到什么?我们怎么把视角从一个角色转到另一个角色身上?他们什么时候应该看到什么?什么时候要展示细节?这些都确定下来才可以确定摄影机移动的路线,和如何达到这些效果,比如用什么装置、用什么稳定器等等……”门德斯表示。



萨姆·门德斯在拍摄现场工作照

 

接下里就是排练,漫长的排练,全剧组的排练。《1917》前期筹备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演员必须在看景的时候就要进组,因为《1917》由平均六到七分钟的长镜头构成(因为衔接的需要,狄金斯也拍摄了许多非常短的‘粘合功能’的镜头)——

 

一个镜头错漏,满盘皆输。

 

《1917》计划顺拍,演员和摄影组一起排练所有的镜头,找准所有镜头的进出点,把每一个镜头角度的转换测试精准,才能做到每一个长镜头和下一个的无缝衔接。而每一次对于一个镜头设备、拍摄方式、拍摄路线的调整都一定与角色和演员有关,而非只是为了“换一种拍摄方式”,这是狄金斯严谨的风格,也是门德斯追求真实感的初衷。




罗杰·狄金斯和萨姆·门德斯在拍摄现场工作照

 

逐渐,我们发现了(《1917》)自己的风格。”狄金斯在采访中说。

 

为了让所有工作人员和演员确定复杂的行进路线,《1917》有两版剧本,一版是传统的剧本,另一版是画着所有演员和摄影机行进路线图的“图表”,像一份“四十页厚的地图册”。后来的拍摄中,两人在排练中确定的镜头运动方式几乎没再变动,而因为充分的排练,很多场难度颇大的戏份都被攻克了下来。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所有的衔接点都是对的,多个镜头都是狄金斯自己掌机拍摄,“我喜欢掌机,可能和我早年拍摄纪录片有关,我喜欢自己构图,也喜欢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和镜头和演员的那种亲近。”而为了更游刃有余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狄金斯选择大画幅ALEXA Mini LF摄影机,因其轻便性和优秀的画质呈现




罗杰·狄金斯接受采访,谈起《1917》中的几场重场戏的拍摄

 
我每天早上醒来,都会觉得,天哪,我从来没这么拍过电影。”迪金斯在采访中说。




  3. 噩梦之城  


 
 

《1917》上映后,最为人称道的是被罗格·狄金斯在采访中称为“超现实噩梦”的戏份。

 

也是电影中有唯一一处明显的“剪辑点”——

 

当被袭击的送信兵斯科菲尔德醒过来走下教堂的时候,镜头没有跟着他下楼梯,而是一直向教堂的窗户推进,然后越过窗户向下,此时,斯科菲尔德已经下了楼,镜头才继续跟着他向前行进,进入战火蔓延漫天飞弹的黑夜中,一座废弃的小镇。




《1917》剧照

 

这是被狄金斯称为“超现实噩梦”的戏份。他在采访中详细描述了这场戏的拍摄过程。

 

我们想让这场戏更像梦境,像一个超现实的噩梦。斯科菲尔德醒过来了,但是他是真的醒了么?他是死了还是活着?我认为这是门德斯要求他头上有飞火和流光的原因,来制造一种既像地狱又带着诗意的氛围。




《1917》剧照

 

“我们都不想要镜头再调转回头(跟着斯科菲尔德下楼),我们要镜头向前,所以当他醒来下楼,镜头越过了他的视线,看到了死去的德军尸体,并且从窗户中一跃而下。

 

摄影机通过升降架推出窗户,窗户被设计成活动的,随着摄影机往外,窗户会向外移动,另一架升降机已经等候在窗户等高的位置,将摄影机降下来。机械组的人直接将摄影机取下跟着主角进行手持拍摄,当斯科菲尔德摔在地上的时候,拍摄的人举着摄影机绕着他跑一圈后上轨道车,当斯科菲尔德起来的时候再继续跟拍,期间摄影机从升降机被移动到斯坦尼康上再移动到Trinity稳定器上。


“教堂的部分,我们在拍摄斯科菲尔德奔跑的时候不想让观众看到前方就是教堂,直到他到了石柱廊的时候。所以我们在美术搭景前就已经开始排练路线了。




《1917》拍摄“燃烧教堂"的幕后花絮


“整场戏,包括后面斯科菲尔德发现了女人和婴儿的戏份,对于光的要求简直是整部电影中最复杂的!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测试光和影的效果,因为光源太少了,所以那些墙壁的破损结构其实很重要,有些地方你就需要光,有些地方必须是黑暗的。




《1917》燃烧教堂片段


“(因此)划过夜空的火焰的时间把控也非常重要,还要和燃烧着的教堂的光相互配合,我自己做了多次光的测试,确定光和影的位置。而我们的特效指导多米尼克·图伊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灯光设备,十五米高,有五层的灯光,两千个灯泡,还要将亮度调到合适的程度,才能达到想要的颜色。




《1917》燃烧教堂片段


我们可以远程控制升降机上的照明弹,我们在美术组做的小镇模型上用LED灯标出了哪里需要放照明弹。同时,我们实景搭设的建筑需要投射照明弹落下的阴影。现场有六台升降机,而每一支照明弹都有自己的轨道,并且划过的光线时间会精确到秒。

 
 
 
 
 

  4. 用脚丈量  


 
 

丹尼斯·加斯纳在接到门德斯邮件的时候,已经准备接下新一部007电影美术指导的工作,凭借《豪情四海》夺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的加斯纳,正和妻子开着房车,享受着阿拉斯加的冰雪风光。

 

“不要接007电影了,我有一部很有野心的电影,我正在发你剧本。”




《1917》美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片场工作照

 

这封来自老拍档门德斯的邮件,令加斯纳陷入两难,是加入火爆的商业大片《007:无暇赴死》,还是加入这个老哥们团队,他和门德斯已经合作了五次,和狄金斯斯合作了九次。


最终,加斯纳选择了老友们,开始了长达三个月,每天八到十小时不间断的前期筹备工作,这其中包括:挖了1600多米的战壕,每一条战壕都必须精准到和演员对话时所走的距离相适应;建了一整座农舍;建立所有被“炸毁”的建筑……经他自己的不完全估算,他每天要走20公里。

 

七十岁的加斯纳说,“我做了四十年瑜伽,每天健身,就是为了当有一天接到这样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可以胜任。”




《1917》幕后工作照

 

而要知道,《1917》的拍摄对于美术组最大的挑战,就是这部电影没有一处景是重复的。所以,要经过不断测量、组织搭景、找景等等繁复的工作。

 

最难的工作,是两个士兵跨越“无人之境”,因为这段情节不但占据整部电影大部分篇幅,还是完全虚构的。




《1917》幕后工作照

 

《1917》是在一片老军事基地进行的拍摄,据制片人皮帕·哈里斯介绍,到了现场开始看景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旷野上什么都没有,适合拍摄的几处地点之间的距离非常远!“我们大概有十二处主要的场景,但是它们之间离得太远了!而我们还要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进行拍摄!”




《1917》幕后工作照

 

我们要丈量每一场戏精确的距离,和整个电影需要的距离。所以我们必须要亲自走过,要一寸一寸地去丈量,所有情节都得用脚去走……我们只有知道要做多长的景,才能开始搭景。所以我们在旷野上就开始排练了,拿着剧本把演员要走的所有路线全都拿旗子和杆子标下来。”门德斯在采访中谈到。




《1917》幕后

 

同时,所有一战时期的细节都必须准确,比如当斯科菲尔德遇到德军士兵的时候,德军拿的灯,都必须是那个年代的灯,坟墓、采石场、战壕、果园、农舍、运河、被战争摧毁的村镇等等场景中的细节都必须符合史实。

 

 
 


  5. 没有明星  


 
 

《1917》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几乎拿遍了几大奖项的所有类别的提名,唯独没被提名任何表演奖项。

 

科林·费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克·斯特朗、安德鲁·斯科特,全是客串。




门德斯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先拿下了科叔,用科叔去“忽悠”卷福,据说,安德鲁·斯科特还在现场因为点不着火而NG


真正的主角是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乔治·麦凯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我就想找两个有着‘普通士兵’气质的演员,他们是二百万士兵中的两个,身上带着那种‘普通’感。”门德斯在采访中谈到。




萨姆·门德斯和《1917》的两位主演:乔治·麦凯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由于“一镜到底”的缘故,麦凯和查普曼几乎不能用替身。演员副导演本·库克表示,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麦凯和查普曼自己完成的,跳下瀑布是麦凯跳的、被埋在一堆瓦砾下面的也是麦凯,他们没机会换替身。




《1917》战壕片段


尤其是在拍摄斯科菲尔德漂流在河中的戏份时,麦凯从水中冒出头来,他必须悄悄解掉自己身上安全索的同时,避免在摄影机里穿帮,还得继续演那个长镜头。


《1917》剧照

 

几位客串的配角,则必须拥有过硬的演技,让他们能够立刻爆发情绪,毕竟如果情绪接不上,一条长达六七分钟的长镜头就废了。当然,门德斯请来的这几位,都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了。

 

而演员,远远不止这几位。




《1917》战壕片段

 

在拍摄高潮部分的奔跑戏份时,摄影机被从一架升降机上搬下来,搬上了拍摄的山坡,再放到另一架升降机上,而刚刚搬摄影机的所有机械组工作人员身穿电影中的英军制服,作为群众演员,跟着所有其他450个群众演员、50名伪装成牧羊犬的替身演员(这批演员主要负责让所有群众演员避开18处炸点)一起奔跑。




《1917》奔跑片段

 

本·库克介绍,所有的群众演员一开始走得很慢、然后加速、跑起来,库克控制着演员的批次,一波一波叠加人数,不断增加层次,达到战场宏大的效果。

 

 
                                                                  
 

  6. 天堂之光  


 
 

由于“一镜到底”风格的缘故,整部电影都必须要在阴天的环境下拍摄。但仅有一场戏特殊,就是最后一场戏,当斯科菲尔德穿越无人之境和连天炮火,结束了他的这场旅程,走向一颗阳光下的大树时,狄金斯需要太阳,在那一刻刚好出现。

 

在拍摄的时候,一整天都在出太阳,大家以为又要浪费一天的时间时,忽然天上飘来了一片云朵挡住了太阳,天色阴了下来,全剧组立刻开工抢拍,就在拍摄到斯科菲尔德走向大树的时候,那片云朵竟然悄悄地散去,阳光挥洒下来……




《1917》唯一需要阳光的一场戏

 

后来这场戏狄金斯又拍了25条,但最终呈现在电影里的还是这一条。

 

“我从来没有在任何电影里经历过这么团结的团队,所有人都如此步调一致,从没有‘这不是我部门的工作’的想法出现,每个人都在同时盯着监视器上的画面。”门德斯在采访中说。

 

6个月的排练、3个月的看景、65天拍摄,《1917》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应该都算是一次完全的考验: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多变的光线、复杂的镜头设计、以及超高的体能消耗,《1917》这部电影可能在很多制作层面都挑战了电影的极限。



《1917》主创访谈及幕后故事


但同时,也因为拍摄中所遇到的无数“极限挑战”,这部讲述一战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虚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摄影


门德斯在2020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导演的时候,发表了这样的演讲:


我爷爷参军的时候17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希望他能在天堂里看着我们,我希望再也不要有战争。




根据门德斯爷爷的故事和经历改编的《1917》具有很深的反战意味,而门德斯之所以选择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更是希望突出真实感,来凸显战争的残酷。

 

也许,迪金斯在最后一个镜头里想要的那束阳光,就是天堂给出的答案。


铭记惨痛的教训,和光辉的人性,才能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而这才是《1917》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链接:比十项奥斯卡提名更刺激的,是它的幕后︳揭秘《1917》




  喜欢,就点个 “在看” 呀~






往期精彩专访






导演专访






女性制片人专栏






青年影视配乐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