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实录丨人工智能的杰文斯悖论丨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

祛魅研究所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22-08-28

有两个正在改变世界的动态过程,在空间上是平行的:一个是人工智能技术使用频率、程度的递增,另一个则是全球环境退化的升级。而知识阶层——人工智能领域或环境领域的专家——似乎并未展开切实有效的交流,尽管表面上这两个领域交互的程度很高。人们经常读到人工智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故事,例如黑猩猩的“脸部识别技术”能够有效遏制野生动物贩运。这类故事总是传递积极乐观的能量:一切都将变好。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can identify every single chimpanzee in order to help fight against wildlife life trafficking.

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不过,有一个基本事实似乎被忽略了(或者说隐匿了),人工智能技术是需要物质支撑的,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雷吉娜·德巴蒂(Regine Debatty)在2021年5月份的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上以“人工智能的碳足迹”为主题的演讲。


(详细论坛视频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Regine Debatty


雷吉娜·德巴蒂是一位比利时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现居意大利都灵。2004年,她创建了博客http://we-make-money-not-art.com/,该博客多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其中包括两个威比奖,以及一个由欧盟委员会发起的STARTS竞赛奖的荣誉提名,以表彰“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创新项目”。


雷吉娜在国际上撰写和演讲有关艺术家、黑客和设计师使用科学技术作为批判性讨论手段的方式。她创建了“实验室中的艺术家们”——一个由伦敦传奇艺术广播电台Resonance104.4fm每周播放的节目(2012-14年),探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她与许多出版物合作,最著名的是合著了“冲刺书(译注:即以“代码冲刺”为灵感原型的书籍合著方式)”《新艺术/科技亲和性》,由卡内基·梅隆大学于2011年出版;现阶段,她正在与欧洲委员会共同撰写一本有关文化和人工智能的书(将于2021年出版)。认为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创造力,这决定了人工智能是否具备真正的创造力。







技术的无形


在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技术在物理、物质乃至地质层面的追踪,甚至于用来描述人工智能技术的词汇也不反映数字的物质实在——它们看上去似乎无需假托物质消耗而存在。谈论“虚拟无形的材质”(virtual intangible in material)时会使用“云计算”或“雾计算”这样的说法,仿佛技术真如云雾般轻盈、无形、流变。技术物质性的实存和我们对它的认知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但是请注意,这种差异是历史性的,并不一以贯之,更不形成传统。回到1887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建起一座金属结构的巨型电话交换塔——Telefontornet——旨在连接当地的5000多条电话线。囿于当时当日的技术条件,一支电话一条线,电话线连至此塔,再由人工接线通话。当时的斯德哥尔摩居民只要抬起头便能目睹城市的电话体量,轻而易举地弄清楚电话是如何运作的。技术不但是可见可触的,甚至是实景可观的,体量肉眼可及。


Telefontornet

If you’re living in Stockholm at the time, you would raise your head and be able to, more or less to figure out how the new telephone technology was functioning.
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人们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也生活于话语组成的符号世界里。人们被引导着相信“技术的无形”,以至于并不真正了解技术的模样。被称作“当代观察者”(contemporary observer)并致力于研究表征实践和机器视觉(representational practices and machine vision)的西班牙艺术家Mario Santamaria为人们打开了“黑盒子”,展示了内部结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烤架形制暴露于眼前,黑色孔洞像是还未修饰的工程空间。互联网在日常图像中被巧妙抽象为“云”符号,轻盈、透气,像农场里的羊,可现实则完全不同。互联网是一个非常物理性的空间,充满机器和人,强烈依赖能源和资源,这可以被称作是一种“隐形”控制(Invisible Control),就像大西洋海底电缆一样:隐秘地埋伏于海底,使生活在两个不同大陆上的人们能够相互交谈。





杰文斯悖论


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碳足迹相关,Google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优化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帮助优化数据中心的热性能,据说他们成功地减少了30%的能源消耗。


The image of internet The image of blockchainUnfixed Infrastructures and Rabbit Holes Blueproject Foundation, BarcelonaUnfixed  Infrastructures and Rabbit Holes Aksioma,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 LjubljanaA central cooling plant in Google's Pouglas County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然而,越是优化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就越是消耗能源,这听起来完全违背直觉,但的确符合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William Stanley Jevons成名于实际经济问题评论,他撰写的《煤炭问题》是一项探讨煤炭与英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学术成果,Jevons坦言:



认为节约使用燃料等同于减少消耗,这完全是一种思想上的混乱,事实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燃料使用的经济性,才导致了它的广泛消费。过去一直如此,未来也会如此。……任何一个工业部门所用的煤的吨数是独立工作的数量和每一个行业的平均消耗吨数的乘积。现在,如果与产量相比高炉用煤量减少,行业利润会增加,会吸引新的资金,则生铁价格会下降,但需求量会增加。最终,更多的高炉将足以弥补每个高炉消耗量的减少。如果一个部门的结果并不总是如此,那么我们必须记住,制造业的任何一个分支的进步都会激发其他大多数分支机构的新活动,并间接导致对煤层挖掘的增加。



Jevons又以改进发动机技术为例说明这种延展式扩张如何发生:改进发动机技术提高了发动机性能,导致对发动机需求的增加;改进发动机技术还会带来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出如蒸汽型、蒸汽船等,这些都将增加新的煤炭消耗。
这是一个概念模型,一种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这种现象在无纸化办公的案例中也能看到:电子资料管理技术的发展最终却导致用纸量的增加。从传统工业现代化社会进入今天“自反性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风险不再是个人化或场景化的,单靠勇气和冒险无法应对,也不再靠经济、法律逻辑下的保险账户可以计算和担保,而是全球化的,终将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置于危险之中。
William Stanley Jevons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数字碳足迹可视化


在今天,数据中心正变得越来越高效,人们消费和生产越来越多的数据,也在消耗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艺术家Joana Moll创作了数字技术环境影响的可视化表达,视觉性地告诉人们“搜索引擎会产生二氧化碳”,这又是一个违反直觉的判断,但通过“物语”得到展示。进入google.com点击Deforest后进入一个网页,它将动态地显示吸收二氧化碳所需的树木数量,这是从搜索引擎的全球访问量中得出的:每一秒钟平均需要23棵树以补偿搜索引擎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但至少表征了数字技术的环境成本。“了解人类世时期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所施加的条件的影响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并为当代艺术和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实际上任何与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物件,智能望远镜,物联网,甚至是绿色能源设备对生态系统都投下了长期的有毒阴影。它们的生产环节设立在人权、劳工和环境召回相当差的地方,同时,技术迭代生产无尽废料。从纯粹地质学角度来看,这一切十分令人担忧——对现代世界至关重要的元素会变得非常稀缺,提取将越来越困难。
Endangered elements Periodic Table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法国物理学家Ruchienwa提出“僵尸技术”(zombie technologies)的概念:技术所倚赖的材料和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而技术更迭的速度也是短暂的。譬如一款手机能用多久?僵尸技术以产生不消失的废料为目的,这些物质将继续以碎片形式存在数百万年。人们在设计移动电话这类技术之初往往默认技术消耗将在地球资源的界限之内,并且永远在其界限之内,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天真。部署人工智能所需的基础设施已经损害了地球的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是否会使人工智能的光明未来面临风险?答案是肯定的。全球变暖的确正在给数字技术带来压力。
Born in 2010: How much is left for me?Edward Burtynsky Lithium Mines #1,Salt Flats, Atacama Desert, Chile, 2017Anastasia Samoylova, "Pink Sidewalk," Miami Beach, 2017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评估气候变化的风险(特别是海平面上升对互联网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害)时发现,在美国人口密集地区(如迈阿密、西雅图和纽约等城市),埋在地下的电缆光纤截止2033年可能就会被上升的海平面完全淹没。可当20年前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成时,没有考虑到气候变化和海洋上升的可能性。在海洋下或海洋上的电缆是防水的,但在城市里的电缆不是:这会造成大问题。台湾是今天90%最先进的半导体微芯片的制造地,而目前这些微芯片出现了短缺。台湾正在经历异常漫长的干旱天气,可微芯片制造需要大量水。最终政府和微芯片制造商都开始关注自然资源的管理,认识到水和气候变化将影响微芯片生产。
Seawater inundation projected for New York City by 2033 and its effect on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Anything in the blue shaded areas is estimated to be underwater in 15 years due to climate change induced sea level rise as projected by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Credit: Paul Barford,  UW-Madison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艺术家Sterling Crispin创作了4个图腾—— N.A.N.O., B.I.O., I.N.F.O., C.O.G.N.O. ——每一个图腾代表一个技术奇点: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每个图腾都有100股公司股票,同时还配有一台小型计算机监测这些技术的股票价格。人们购买这些图腾性雕塑,实际上是在投资这些技术。未来也许不会那么顺利,硅谷式的乐观是令人质疑的,显然艺术家要表达的正是这种隐忧:每个图腾一部分是生存包,一部分是投资策略,配有紧急口粮、一个Lifesaver罐头:For the forward-looking collector, owning one of these sculptures fulfills the desire to make good on your investment as well as a doomsday contingency plan. Who says that art can't be useful?


N.A.N.O. , B.I.O. , I.N.F.O. , C.O.G.N.O. 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劳德代尔悖论


生态环境应当包含在经济分析中,不能被当作另外一种额外开支——不能为了获利而尽量压低。自然与经济相分离是社会系统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学家们创造了缜密的数学模型,但当涉及全球生物的生存问题时,局限性就会变得突出。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需要辩证地整合在一起,“实在建构主义”(realist constructivism)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是共同发展的,环境动态框架作为首期考量因素非常重要。


此外,在“劳德代尔悖论”( Lauderdale Paradox ) 这里,公共财富在不具备稀缺性时不具备交换价值,而自然资源一旦具备稀缺性,一旦被私有化——就会增加私有者财富而牺牲公共财富,对环境的价值低估最终会付出环境和经济代价。
Tega Brain, Julian Oliver和 Bengt Sjölén的集体作品“Asunder”打开了问题的另一个维度。由三通道视频投影、卫星图像、CESM气候模型、多处理器计算机和定制软件组成的Asunder——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构 “环境管理者”(environmental manager)能分析实时卫星、气候、地质、生物多样性、地形、人口和社交媒体数据。“管理者”与互联网实时连接,不断产生新场景,并以“三联画”的形式展示。Asunder 展示了不同地质区域的案例研究,如北极、巴西雨林、硅谷或迪拜,显示了对未来情景的不同模拟,并制定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
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通过地球工程对人类世地球优化是可行的,地质措施也能顺利提出。在Tega Brain的文章《环境不是一个系统》(The Environment is not a System)提到了理论家Nancy Katherine Hayles和Anna Lowenhaupt Tsing,他们认为人们对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认识不足。“系统”这个词意味着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可以通过控制这些独立的部分来综合管理。复杂生态现实没有被数学模型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充分模拟出来,计算机程序可以用来计算可能情况。但与所有模型一样,它们只代表现实的简化表述。Tega Brain谈道:“生态系统”提醒人们,生态学的历史与系统理论本就纠缠在一起。她假设物种的纠缠是可操作的,或者说是功能性的。对环境的系统性看法意味着它是有界限的、可知的,是由在因果链中运作的组件组成的。这种框架强烈地暗示了操纵和控制的可能性。一个生态系统应该被优化为什么?这个问题与快速的气候变化、大规模的灭绝以及前所未有的计算过剩时代尤其相关。
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以利益为导向,无论谁对系统编程都会设置特定参数,往往伴随着扭曲的风险生产出“偏见”。有趣的是,Asunder并没有将人类作为唯一核心参考因素,而是在自然资源、社会公正、保护濒危物种和可持续生产之间谋求平衡。人们发现该管理者会计算出令人不安的解决方案:整个城市重新安置,或者干脆灭绝。
Tega Brain, Julian Oliver, Benat Siölén Asunder (Silicon Valley) 2019

Tega Brain, Julian Oliver & Bengt Sjölén – Asunder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单表述,或者说是某一特征的提炼表达。例如公路地图假若包含所有地理因素,那就用不了了,因此它关注的是道路,而省略沿线建筑和植物的精细特征。模型可以有许多种形式:文字的、图像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等。用文字描述来代表非常复杂的现实,这就是文字模型。而图、表、地图和照片都是图像模型。文字和图结合后会诞生新的模型,而这种图文模型和单纯的文字与图像模型不同,它是通过图文互辅时图像和文字分别出现和位置来相关性地互动性地表达的。
建立模型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对于特定目标有用的模型,以回答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任何模型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无限趋近现实但不能等同于现实。同时,一个模型只能回答部分逻辑相关问题,但并不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同一体系模型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很重要,不同模型对于同一问题的相互竞争也变得很重要。
倘若当代艺术不再简单被视作一种意见的视觉化表达,一种思想的可视化传播,而被看成图文模型的话——这里的“图文”既指涉艺术作品本身,也指涉围绕在艺术作品周边的通稿、艺术评论、艺术批评、知识系统和大众品评甚至新闻八卦——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对现实认知的模拟。艺术家将文字、数据、图像和计算机模拟场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这是一个具有思维内容的模型,模型的展示将影响、改变人的认识。“Asunder”——是现实世界的认知模型。
1933年现代功能主义城市的宣言《雅典宪章》曾提到:“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宪章要求以人为尺度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指明人本主义方向。但在Asunder中,科学主义似乎再一次将人本主义连根拔起。
“Asunder”令人遥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传统,城市规划在这种背景下一度热衷于采用综合测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等方式来模拟系统的变化规律,试图将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纳入可以精确计算、预测的框架中。在中世纪,城镇一般被认为是有机实体,阿尔贝蒂模式是在19世纪末被建筑师们采用的——“他们要求对整个建筑环境拥有管辖权,而不仅仅是对个别建筑和城市碎片拥有管辖权。”因此,“Asunder”的确来自规划传统,但显然是迭代和升级后的控制论版本,是适应复杂系统的复杂模型,不再囿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唇枪舌战。毕竟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价值判断上,和宇宙的浩瀚荒凉比起来,地球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梦境。


Le Corbusier’s Sketch for Residential quarters of “Contemporary City”.Source: Regine Debatty’s slides

Problematiquel——这是以problematic为基础造出的一个新词,特指极难解决的问题,包括“富贵中的贫困、环境退化、对制度丧失信心、就业无保障、青年的异化、遗弃传统价值、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和经济混乱等遍布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心理、文化各领域,交织在一起的问题。”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证伪的对象。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一直在处理“Problematiquel”,从1972-2017年的43篇研究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资源消耗、人口增长、饥饿、气候变化等层出不穷,全都关乎未来学和国际治理的重要议题,研究成果均不针对具象实体,成果直接面向全人类。而艺术创作也好,学术研究也罢,任何一种对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都牢牢锁定在这些议题设置内,这并不是议程权力的霸权作用,而出自思想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本能警觉。








2021年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ai)成立,并举办了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2位学者、艺术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他们对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颇具前瞻又具有非凡现实意义的观点。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合作梳理了每一位讲者的分享,以期为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和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本期为第八期分享。

往期分享:

第一期:凯瑟琳·海勒斯:谁是艺术家?第二期: 你会收藏一幅人工智能创作的油画吗?第三期:艺术天才会消亡吗?第四期:人工智能照镜子会看见什么?第五期:人工智能应该模仿人类还是去人类化?第六期:菲利波·法布罗基尼:Who the Author is第七期:安德鲁·维特:Reformatting Vision


近期发布:
SH加油!他们齐心“翻转”,“表白墙”秒变“加油墙”
“翻转同济”今晚向上海市民发出最强音:上海加油!
优秀不止一面!同济设创“学霸天团”强势出圈
招聘丨同济大学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全球 “博士后” 招募启事
张周捷新作「云 DS # Clouds」:从千百种算法中捕捉云的形态
砥砺奋进!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
预告丨DESIGN OASIS设计洲 x 泰摩咖啡
赛事发布丨元宇宙设计创新大赛启动!快来“创造我的元宇宙”吧!
招募丨2022 LVMH/DIOR可持续时尚工作坊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荣誉校长Rosanne Somerson受聘同济大学顾问教授
刘宁博士受聘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客座教授
喜报!同济大学设计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平平无奇的工人新村,会成为未来理想社区的开端吗?
揭秘北京2022冬奥会奖牌设计入围十强作品《雪之丘》
祝贺!我院教师苏运升、张周捷获胡润光谷“最受青睐华人设计师”大奖
演讲实录 | 菲利波·法布罗基尼:Who the Author is | 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
课程成果丨媒体与传达设计方向:声音,也可以很好玩
赛事发布 | “中国元未来低碳民宿设计大赛”启动
课程成果丨D&I设计实践Studio1:智能功能舱×生活
同济×集度丨聚焦未来汽车机器人的「设计与创意」
我院客座教授朱哲琴女士声音艺术作品《院听四相》亮相“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课程成果丨D&I大二学生选修课:在复刻中学习三维设计
课程成果丨2019级工业设计方向:DIGITAL BY DESIGN
课程成果丨设计历史与理论Studio1:可持续设计的案例研究
设计周落幕,新格局开启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全回顾
课程成果 |「2022趣造节」——D&I环境设计课题展盛大开幕
请回答 2022:设计师,你是否有很多win号?
课程成果丨探索未来个性化生活方式「Future Stay」展开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