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建筑里的艺术展:貌合神离还是相得益彰?

文汇学人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汇文艺评论 Author 林霖

上海这两年的艺术生态里,出现了一类“美术新空间”——展览场地不局限于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白盒子”空间,而是逐步走入公共空间,并将这些公共空间纳为艺术展览或艺术创造的一部分。由此构筑了一个有机体,而非仅仅将艺术品被动地陈列与展示于一个特定空间。其中,随着“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从一句口号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那些老建筑尤其是老洋房里的艺术展,尤为令人瞩目。

这样的艺术展,不仅吸引市民纷纷前去实地打卡,不少展览质量、主理机构本身的品牌在业界也收获认可,可谓“双赢”。这方面,早些年PRADA荣宅即已颇有口碑,近两年还涌现出现隶属上影集团的永福路52号西班牙建筑、坐落在衡复风貌区复兴西路的修道院公寓、隐于华亭路花园洋房的WS Gallery無集画廊等。这些建筑都是典型海派风格的洋房,见证过一个时代的风光与折戟,如今又以艺术化的面貌融入这座城市的当下。

久事艺术沙龙的“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特展”

位于北京西路230号的久事艺术沙龙,所在建筑的前身是浙江兴业银行,建筑大师童寯于1930年代初与友人陈植、赵深共同成立的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第一件作品。目前久事美术馆群落举办的“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特展”双馆齐展,其中一处展览地就在这里,成为对历史的回应与承继,也是美育美学推广的身体力行。尤其今年还是童寯名作《江南园林志》出版60周年,展厅里特地搭起“园林”,展陈本身也成为一大亮点。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来自前不久华亭路WS Gallery無集画廊展出的“山脊”群展。所选择的艺术家及作品总体体现的是东方哲学中内省、静观的美学意蕴,颇为契合这个既传统(老房子)又摩登(现在的主理人是一家当代设计公司)的空间。尤其是艺术家林延的作品,用宣纸作为媒介,关切作品与环境间的微妙关系,在纸张碎、摺、压、嵌、铸塑造的肌理碰撞中,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水与墨的关系,也是对时光肌理与褶皱的呈现。

此外,通透的自然光在这个空间流动,也暗合“山脊”的自然之力以及古老东方哲学与当代人思维碰撞的议题。展览的策划初心,正是希望探索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的联结。在我看来,这一展览案例将作品、主题与空间结合得恰到好处。

老建筑里除了述说时间、历史文化,也可以建构当下的跨文化交流。如永福路52号上影集团的艺文空间,于去年秋天推出“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项目。不同介质和表现形式的作品与物件从远方来到这里,促成艺术与文明交汇的一次独特对话。

其中一个亮点,是来自玻利维亚的艺术家Gaston Ugalde用玻利维亚织物将这栋西班牙建筑外立面的门窗户实施了“包裹”,使建筑本身成为展览中的一件作品;同时从室内朝外看,室内空间因反射了七彩编织物的光使得效果更为惊艳。

永福路52号上影集团艺文空间的“归家之途:拉丁美洲艺术家群展”

以上这些展览,都是将建筑本身视作一个开放的场域,构建交流与对话的活性场所;并将建筑纳入创作有机体的一部分,而非以往“会所式”固定思路。不过,由于每一幢老建筑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历史,同时可能是不可复制与不可移动的文物,因而现有的成功案例目前并不能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模式。更多老建筑里的艺术展,建筑是建筑,展览是展览。例如去年在滨江船厂的某个潮流艺术展中,笔者在现场看到不仅展览的艺术风格与建筑完全不搭,布展也非常简陋,展出的作品似乎更适合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

从专业角度而言,在老建筑尤其是老洋房里策划一场艺术展,的确花费不菲,不仅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更多付出的精力——在启动资金之外,还需前期充分研究场地和建筑特点,进而客观观察建筑情况、了解历史记忆并思考展览的用意是激发对话还是构建文本。这些都会导致展览的定位和模式完全不同。

此外,因为大多数老建筑尤其是老洋房本身富于设计感,无论户外还是室内,如窗户、柱头、楼梯等采用欧洲古典风格或近代装饰主义风格,修缮后更突出这些装饰风格或古典元素,因此要策划一场如何不被建筑本身气场盖过的展览,颇为考验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水平。

目前正在复兴西路修道院公寓展出的“每一次沉默都是隐蔽空间”群展,策划立意不错,旨在探寻这幢建筑在历史叙述中的缺失。但实际展览本身所选择的艺术家和作品整体都撑不起这个议题,也未见有拾遗补缺的举措;其中有艺术家炒冷饭,还有影像作品“致敬”了某位电影大师的镜头语言——这样的展览看下来,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只记得漂亮的建筑;有些有心人可能会记得展览议题的发问,而对于展览本身,估计是“阅后即焚”了。

当然,我们不必“刻舟求剑”,非得策划一场颇为符合老房子风格的展览。展览作为老房子的“软件”不仅仅表现在艺术作品本身,更多的是空间、在场和叙说的故事,以及对历史记录的留存和追溯。如此,我们或许才能真正延续老房子的生命——也即我们文明的生命。

本文为《文汇报》文艺评论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林霖(青年艺评人)

责任编辑:范昕

 

更多相关阅读


518国际博物馆日 |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颜榴丨波提切利站上巨人的肩膀,又终被时代抛弃
王启元 | 近代中国城市化中的北外滩
古人如何吃到异地荔枝
艾俊川 | 顾道台的十万雪花银
彭渤 | 令人费解的先秦谚语讨厌摄影术的波德莱尔到底留下了多少张照片?
陈恒 | 全球史教育:在世界的多样性中理解科学与人文
周维强 | 沈尹默的雅量
惟有香如故 | 揭开詹糖香的神秘面纱
立夏:万物并秀,送春迎夏
扬之水 | 宋元香事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顾农 | 白居易的两大代表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
韩茂莉 | 英雄城——江孜丰子恺 | 甘美的回味
艾俊川 | 严复的版权保卫战
周瘦鹃 |花雨缤纷春去了
景迈山访普洱茶
“顶流”大熊猫与气候有何“羁绊”?
晨访惠明茶
资讯 | 10卷18册1200多万字,《倪正茂全集》出版
行走在淄博 不止小烧烤
资讯 | “道德文章治学襟抱尤需珍视”——赵景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揭展施一公 |我崇尚清华的体育锻炼传统,常常受“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口号的激励犍陀罗艺术的传播,促成人类文明早期影响深远的全球化
孙玉石:“他的诗具有一种沉厚、新奇、锋利和涩重”顾农 | 唐才子严维与他的徒弟们
鲁敏丨也许普鲁斯特就是可以不读完的
编译 | 哈夫古法的陷阱
郑伟 | 夏鼐先生读书之 “勤”与“广”王新宇 | 黄体芳致孙锵鸣信中的书院往事
韩茂莉 | 绍兴师爷与那一方水土奈保尔笔下的加蓬森林
孟晖 | 来一屉李小龙
金文京 | 东亚的汉文、汉诗
王振忠 | 盛清时代的中国与东亚
严奕飞 | 阿玛蒂亚·森的“四海为家”如何利用数据了解世界
王蔚 | 罗家伦的不可信回忆
燕园草木 · 莲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喜欢今天的推送

请分享、点个赞、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