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如歌、书敖包、剪鬃节...这些鄂尔多斯文化故事,你还记得吗?


鄂尔多斯是一方滋育文化的沃土。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从“鄂尔多斯乃日”到“鄂尔多斯婚礼”,从“古如歌”到“漫瀚调”,从“书敖包”到“剪鬃节”……可谓灿若星辰,源远流长,光照古今。


一种文化表现,一位文化牧人,一个个文化故事你还记得多少?接下来,小编带你一起回顾那些曾刊载在《鄂尔多斯日报》上的文化故事,回忆那些坚定而执着的文化牧人,感受每一段动人的文化情愫。


蓝色草原歌在飞 ——那音太与“鄂尔多斯乃日” 

“‘乃日’开始了!”随着那音太一声落下,四胡、三弦、笛子、扬琴、马头琴等齐齐奏响,宴饮不停歌舞不断,蒙古包里,大草原上,歌在云间飞。

这种草原上的“趴体”,正是那音太口中的“乃日”。亲朋小聚、娶嫁婚宴或是节庆祭祀,觥筹交错、酒酣之时,鄂尔多斯“乃日”便闪亮登场。那音太钟情“乃日”多年,三十多年丝弦不辍。一丝一弦,讲述了他放歌牧野、传承传统文化的“痴情”故事。

 22岁那年,他组建了一支乐队,四人成队,皆是嘎查爱好吹拉弹唱者。自治区音协命名那音太的乐队为“草原蓝色乐队”,从此,那音太带着他的“草原蓝色乐队”,正式开启了传承“鄂尔多斯乃日”之旅。他每年自费邀请音乐专家为牧民培训,还专门新建了23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各种形式的培训受到了周边农牧民的热捧,上门来学习的越来越多。

如今,嘎查有四、五个乐队,全旗有这样200多个大大小小的乐队,“乃日之乡”当之无愧。

文化牧野|草原“party ”与其传承者(点击看原文)

岁月如歌古风传——古日巴斯尔与“古如歌”

一首《河套之花》在国家大剧院唱响,“古如歌”的神韵久久回荡,余音绕梁,四座无不为其恢弘的气势震撼叹服。古日巴斯尔一圆夙愿,终于将挚爱的“古如歌”唱到了北京。

古日巴斯尔生在牧民家,在他的家乡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锡尼其日嘎嘎查,几乎人人都会唱几首“古如歌”。打小,他就跟着母亲唱,《白鬃马》的旋律伴着他长大。尽管后来他离开家乡,但那苍凉的歌儿从未从他心中剥离。退休后的古日巴斯尔便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古如歌”上。先是把以前的录音带刻成4张光盘,接着又将多年搜集的近百首曲目集结成《鄂尔多斯古如歌》一书。2009年,古日巴斯尔牵头成立杭锦旗“古如歌”研究协会,担任协会会长。他们的合唱团经常进行文艺演出,登上过许多耀眼的舞台,也荣获了不少奖项。

“古如歌”传承难度很大,会唱的人少之又少。杭锦旗作为“中国古如歌之乡”,会唱的也只300多人,但年龄均在60岁以上,最大的101岁,最小的也有四五十岁,年龄断层情况急需破解。为此,杭锦旗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希望更多的人听‘古如歌’、唱‘古如歌’、了解‘古如歌’,让‘古如歌’永远流传下去。这也是古日巴斯尔最大的心愿。

文化牧野 | 岁月如歌古风传——古日巴斯尔与“古如歌”(点击看原文)

驼铃声声向繁旺——米其德道尔计与“骆驼祭火”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米其德道尔计,主持“骆驼祭火”已经有三十几年了。养了半辈子骆驼,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驯驼人。

“骆驼祭火”也称“母驼圣火祭祀”,祭祀之日选在农历二月十一,正是母驼产羔期。祭祀从清晨开始,地点就在自家的草场,米其德道尔计那天会身着盛装,主持整场祭祀。首先将祭祀用品备好,然后把胸杈去肉用五色彩纸包裹,用五色丝线和驼毛、羊毛编成的线各缠绕三圈。胸杈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而其他准备程序与腊月二十三灶火祭祀一致。随后,米其德道尔计在众人的跟随下,将做好的祭品端到圣火旁,在圣火四周放上网状羊油脂,点燃圣火,向火神献灯进香,开始念祝颂词,祈祷人和畜旺好年景。前来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在火中祭洒白酒和刚煮好的奶茶,至诵经结束。牧民们拉着各自选出的骆驼绕圣火顺时针转三圈,并向火神祈祷。仪式毕,众人移步蒙古包,食祭祀时所用茶饭。用毕,则要好好热闹一番。

文化牧野|米其德道尔计与“骆驼祭火”(点击看原文)

以书之名——阿拉腾毕力格兄弟与书敖包

蒙古族素有祭敖包的习俗,虔诚祈求平安和幸福。祭祀之时,为敖包置石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置无名之石可祭拜,置有名之石自然也可。何不将藏书刻于石上,祭敖包与祭书相结合?初心如此,阿拉腾毕力格和弟弟哈斯毕力格便整理藏书,将书名仔仔细细刻在石头上,建起一座高高的敖包,名“书敖包”。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阿拉腾毕力格兄弟俩都要组织祭祀。经过多年多渠道的收集,以及社会人士的捐赠,阿拉腾毕力格家的藏书已有16000多种、3万多册,其中不乏珍品和独家之藏。美国、蒙古国以及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品鉴寻访。在阿拉腾毕力格等人的带动下,乌审旗兴起了“文化热”,家庭图书馆、家庭博物馆渐渐多了起来,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文化牧野|乌审草原有个“书敖包”(点击看原文)

笔走书古今——包金山与蒙古文书法

笔墨纸砚伺候,只见他握笔抬手,腕下有如生风,笔走龙蛇间,有鹰击长空之豪放,亦有鱼翔浅底之灵动。包金山蒙古文书法之功力,凡观者皆叹服。

2007年,他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书法作品《成吉思汗箴言》。2012年8月,出版发行了书法作品《蒙古族民俗箴言书法集》。其《“蒙古秘史”书法作品集》于2010年出版,2014年第二次书写完成了《“蒙古秘史”书法长卷》。《蒙古秘史》书法系列长卷代表内蒙古参加上海世博会,惊艳四座,并获得内蒙古第二届蒙文书法比赛特等奖以及内蒙古“萨日娜”文学奖。他将自己的一部分作品拿出来,并收集了八省区书法大家的作品共2万多件,在鄂托克前旗成立蒙古文书法博物馆,将之展出,为人欣赏交流之用。

作为蒙古文书法的传承人,包金山弟子众多,有干部、有教师、有学生,也有普通农牧民,遍布各旗区。除了每星期在鄂托克旗、东胜区、杭锦旗等地实地教学外,他还为全市的蒙古族学校进行在线授课,节节不落。教学时,他推广改进“五线谱”,便于小孩学习和练习。

【文化牧野】笔走龙蛇书古今——包金山与蒙古文书法(点击看原文)

心有绿洲集百草——苏雅勒图与“努图克”动植物民间博物馆

瀚海大漠,有一 “努图克”动植物民间博物馆,是牧民苏雅勒图一手所建。

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放牧之余爱上摄影,常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他就拍下照片,采集一两棵,拿回家去找人辨认,确认花 名,然后风干,制成标本,放在蒙古包中保存。好些儿时常见的花儿渐渐不多,有的甚至已经绝迹,令人惋惜痛心。况且嘎查里识得花草的人大多上了岁数,如若再不抓紧时间保存花草,恐有不及。绝不能让这些本土植物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思及此,苏雅勒图便展开收集行动。春天集花,秋天收籽,整整三个年头,用心血集成一部《民间植物志》,蒙汉对照,图文并茂。

后来干脆建个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收藏植物标本实物234种类,种子153种类。动物标本12种14件,今年又将有20多种鸟类标本入馆。它是以传承、保护动植物生态链为主旨,以收藏展示动植物标本、展现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类博物馆,也是乌审旗第一家民间动植物博物馆。

【文化牧野】苏雅勒图与“努图克”动植物民间博物馆(点击看原文)

妙手雕琢万象出——宝音达来与根雕

一把刻刀,即可点木成金,枯木亦逢春。他是套马的汉子,也是乌审草原上的“妙手匠”。他便是宝音达来。

从小,他就跟着爷爷“比划”,爷爷专心雕刻,他就坐在一旁看。高中毕业回乡,放牧种草。一日,有人拿来一个树根,让宝音达来看根雕刻。刻着刻着,一只凤凰便展翅飞出,惊艳了来者。此次的小试牛刀,让宝音达来重新找到意趣所在,继而正式开启根雕之旅。果真是“旅程”,“寻根”路漫漫,雕成更是不易。从一个个废弃的树根,到一件件灵动的根雕作品,悟形、去污、雕刻、打磨,整个过程需反复琢磨。只要一有时间,宝音达来就坐在树荫下雕刻。

这些年,他雕刻了几百件作品。带着作品去参加乌审旗“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两次拔得头筹。许多人前来参观询价,宝音达来的展馆也从初期的50平方扩展到后来的600平方米,将自己的根雕作品和妻子的绘画作品,以及母亲的刺绣作品,一同放入,另外还有一部分个人收藏,都是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现在市面上已难找到。

【文化牧野】妙手雕琢万象出(点击看原文)

音乐之韵代代传——呼格吉勒与乌审雅图嘎陈列馆

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是音韵代代相传的地方,如今呼格吉勒掌管这处“音乐大本营”。他们祖祖辈辈皆擅音乐,尤以蒙古古筝闻名遐迩。父亲朋苏格脑日布四胡、二胡、三弦、扬琴、笛子等样样精通,古筝更是一绝。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呼格吉勒8岁就学会了各种乐器,用古筝弹《森吉德玛》,弹着三弦唱《祝酒歌》,用笛子吹奏《黑缎子坎肩》,用四胡拉上一首《呼仁哈勒特日》。

姐弟四人都念了艺校,毕业后传承家族衣钵,都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而且各个出色。呼格吉勒一家被称为“艺术世家文化户”,称得上是音乐界的“杨门”。为了将先辈的衣钵传下去,将“原生态”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他将父亲生前的发明和手稿细细整理出来,收集各类古筝及其他乐器,成立“乌审雅图嘎陈列馆”,系统展示乌审雅图嘎的诞生过程及其非同寻常的传奇经历。同时建成乌审旗鄂尔多斯民歌和乌审雅图嘎培训基地,每年举办鄂尔多斯民歌培训、木华黎祭祀等各种特色活动,培养传承人。

【文化牧野】音乐之韵代代传(点击看原文)

“琴”有独钟——那顺巴图与马头琴

走进民族公益街,空气里氤氲着木头特有的清香,追着这味道便可寻至乌尼尔民族乐器店,旁边是巴音杭盖乐器厂。那顺巴图是这两家小店的主人。

那顺巴图小时候家里穷,他父亲又因病干不了重活,只念到初中他就不得不离开课堂,担起养活一家老小的责任。2008年那顺巴图来到鄂尔多斯找到了琴行打工的工作,只在巴日泰琴行干了四十多天,那顺巴图就被马头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仁钦道尔吉看中,让他到自己家里帮忙做马头琴的零部件。那顺巴图一边帮工一边偷师,可是他模仿制作的马头琴却是徒有其表不具其魂。思虑再三,他决心拜师学艺,到呼和浩特,拜师于著名的马头琴制作人乌力吉门下,勤学苦练的坚持加上天分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学成之后,他回到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小镇筹建了琴行和琴厂。那顺巴图的琴弦选用最好的原材料,同等品质的琴别处售价都是他的两三倍。每天早上五点他就开始做琴,一直做到晚上七八点,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休息一两天。多年在充斥木屑和粉尘的环境中工作,那顺巴图已经因病大脑严重供氧不足,不过他从来都没想过要放下这项他一看就会的事业,没有想过要离开他一看就爱的马头琴。

【文化牧野】“琴”有独钟的那顺巴图(点击看原文)


甘为向导寻古迹——范金山与萨拉乌苏遗址

萨拉乌苏从远古吟唱至今,孕育了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人(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一位又一位中外专家,一拨又一拨中外学者,来此追寻历史足迹,探访人类文明记忆。萨拉乌苏有八大沟湾,蜿蜒跌宕、神秘莫测,外人常常一头雾水、不辨东西,就需从当地找熟悉地势地形的人当向导。六十年如一日,范金山为各路来者引路,指引来者一步步将凝结的远古记忆翻开。他自己也成了“半个”考古专家。

范金山收集了许多化石和石器,乌审旗文物管理所成立时,他捐献了犀牛、野驴等化石70多件,石器10多件,以及不少铜器和陶器。时至今日,在长期的考古和地层研究中,他家中积累了不少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石器。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文物,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三岔河古城遗址旁,初步建起了占地350平方米的展览馆。

【文化牧野】萨拉乌苏遗址有个“专家”向导叫范金山(点击看原文)

记忆中的煤油灯——娜拉与蒙古族服饰

二、三十年前的牧区很多牧民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想要穿一件新衣服几乎是个奢望,“买衣服”也是一个还未曾被人熟知的概念。殊不知小时候煤油灯下姥姥和妈妈亲手制作蒙古袍的过程却成就了娜拉以后的事业。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因家人的反对加之当时也很少有大学设有服装设计专业,她与梦想的服装设计专业擦肩而过,选择了会计专业。大学毕业后,娜拉当过会计,也开过一家服装店,但都不理想。于是娜拉开启了她的求艺之路。一年后,她在呼和浩特开了一家裁缝店,专做蒙古族服饰。

在呼和浩特,娜拉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夫妻二人成婚后一起回到了伊金霍洛旗,开了伊德日民族服饰婚纱摄影,除了卖蒙古族服饰以外,还为新人提供民族婚纱、民族摄影、民族礼仪一条龙服务。伊旗政府鼓励娜拉申报西部民族服饰传承人,追求多年终于获得了肯定,成功申报也是娜拉目前最大的心愿。

【文化牧野】记忆中的煤油灯——娜拉与蒙古族服饰(点击看原文)

烙印岁月 熨烫人生——邬飞龙与烫画

在邬飞龙的工作室,一进门就看到一幅以本地文化为主题的烫画作品,满屋子各种题材的烫画作品更是琳琅满目。用电烙铁在薄薄的一张纸上作画,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确实很难让人相信。

家住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的邬飞龙,自幼酷爱画画,且绘画功底深厚。经年累月的练习,使他烫画的技艺更加娴熟,画路也更加宽广,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无所不及。他的绘画和烫画作品既有国画的含蓄、西画的写实,又给人以浅浮雕的视觉冲击,堪称一绝。除了烫画之外,邬飞龙还制作泥塑,先后在各类泥塑展览上多次获奖。相比烫画,立体的泥塑作品古朴隽秀、细腻生动传神,市场销路也更好。

【文化牧野】烙印岁月 熨烫人生——邬飞龙与烫画(点击看原文)

漫瀚情韵精彩飞扬——王慧萍和漫瀚调

“鸡鸣三省”,蒙汉交融,黄河水孕育了准格尔人,造就了他们纯朴大方的性格。也创造了一笔宝贵的民间音乐财富——漫瀚调。

王慧萍出生在准格尔旗龙口镇马栅村。儿时,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是唱山曲儿。爷爷奶奶和父母都爱唱,耳濡目染,四五岁时,她就能唱很多完整的小曲与二人台曲调。因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她忍痛放弃学业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为了不让爱唱曲儿的她失学在家,父亲把她引荐给“漫瀚歌王”奇附林老师。奇附林老师走到哪儿就把她带到哪儿,有机会就让她上台。在一天天的历练中,王慧萍的舞台功夫越练越扎实。

近几年来,王慧萍多次在全国各地参加演出及比赛,屡创佳绩。王慧萍还和老师奇附林一起,把漫瀚调唱出了国门,唱到了非洲。如今,王慧萍在准格尔旗已是家喻户晓,是准格尔旗漫瀚调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深受群众喜爱。工作之余,王慧萍办了一个漫瀚调兴趣爱好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来学漫瀚调,加入到传承民间艺术的队伍中。

【文化牧野】漫瀚情韵精彩飞扬——王慧萍和漫瀚调(点击看原文)

剪下如画乡村 剪出好运中国——赵美玲与剪纸

赵美玲,家住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当地,赵美玲是出了名的“不务正业”——剪纸是主业,讲学授课是副业,养鱼种地是“第三职业”,人们都叫她“赵大剪”。

 小时候的赵美玲是在剪纸堆儿里长大的,打第一眼看到剪纸,她就“彻底爱上了这门手艺”。自此几十年后从未分离。北京申奥成功时,一幅8米长卷历时一年精心剪成的《中国好运图》应运而生,还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历时两年,又一幅长达140米,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鄂尔多斯地区农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全景式变化的《农民纪事图》诞生了,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一等奖。

2011年,赵美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赵美玲在自家的鱼塘前建起了文化大院,包括展示厅、创作室和排练室。现如今,赵美玲又多个身份。她是镇里社区妇女培训班的授课老师,是乡村少年宫的辅导员,还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剪纸艺术博物馆馆长。

【文化牧野】剪下如画乡村 剪出好运中国——她靠一把剪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点击看原文)

一生只做一件事——查汉东和马具及手工制作

 “我爷爷那一辈就什么也会做,马具、褡裢、熟皮子做衣服……我还跟我爷爷学过木工、打铁。后来我还在爷爷、父亲那传承下来的手艺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进,现在可以用线绳编织出100多种花样。”查汉东边说边演示如何使用墙根摆放的一台自制机器。查汉东做的马鞍、马鞭、褡裢等都被一些艺术博物馆当做传统手工艺术品高价收购并收藏了去,甚至还有一些个人也专门订制收藏。

查汉东现在是鄂前旗职业中学的外聘教师,他的学生遍布内蒙古。为了拓宽手工艺品的领域,查汉东又新研发了许多现代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产品,比如手工编织的拖鞋、有蒙古族元素的精美手链等等,这些产品一经问世,就因为精致实用而得到周围人的喜爱,而他的学生们也在学习中慢慢喜欢上了这门手艺。能使自己的手艺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这一直是让查汉东非常得意的一件事,也是毕生的心愿。

【文化牧野】一生只做一件事——查汉东和马具及手工制作(点击看原文)

民族风情别样浓——曹纳木与《鄂尔多斯婚礼》

在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鄂托克前旗,有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纳木,掌握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

为弘扬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鄂尔多斯婚礼,曹纳木一直执著于鄂尔多斯婚礼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和传承工作。他还收藏了众多古老的鄂尔多斯婚礼服饰和用具等。他先后编著、出版了与鄂尔多斯婚礼有关的《鄂尔多斯民歌集成》《鄂尔多斯民歌经典》等27部专著,并建立书屋,收藏了几万册图书。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各类成果奖,被誉为“人类灵魂艺术家”。 经他整理、翻译的鄂尔多斯民歌有一千首,他还向一批民间祝颂人和婚礼主持人亲自传授鄂尔多斯婚礼的礼仪程序,培养鄂尔多斯婚礼的继承人,让鄂尔多斯婚礼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保持无穷的魅力!

耄耋高龄非遗传承人干劲正足 被誉为“人类灵魂艺术家”(点击看原文)

歌从草原来——哈勒珍与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自然流畅地指挥着东胜区蒙古族学校七八十位学生学唱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天籁般的歌声充满整个教室……正在上课的指导老师就是国家级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勒珍。

年轻时,遵从母亲安排,上卫校,当赤脚医生。每到一个地方行医,她都会向当地有名的短调民歌歌唱者收集曲谱。她把收集的成果编辑成书,出版《鄂尔多斯民歌联唱》《鄂尔多斯民歌经典》等磁带、光盘共12部。2001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她编辑整理的《鄂尔多斯婚礼民歌大歌曲》一书,2013年7月再版;2015年6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蒙古三弦演奏技巧》。此外,她还创作了《美丽的高山坡》《有缘相会》《巴音呼日呼》等110多首歌曲。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2015年10月创办了“鄂尔多斯原生态民歌微信教学基地”,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民歌教学工作。

【文化牧野】歌从草原来——哈勒珍与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点击看原文)

舞出民族风韵——张嘎与筷子舞

张嘎,1943年出生于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克仁格图嘎查普通牧民家。他从十几岁开始接触艺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文艺工作,如今已有五十多个年头。2008年他被确定为旗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被认定为盟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见证了筷子舞这个传统民间舞蹈由民间走向舞台的全过程。

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研究、创作、传承筷子舞,并乐在其中。只要有人愿意来跟他学习,他绝不藏私,倾囊相授。他的儿子呼格吉乐图,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热爱舞蹈,后来走上了艺术的道路,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副团长。在父亲的指导下编创舞蹈《盅碗筷》,2011年11月在第八届全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赛中获得群舞组作金奖,2013年10月在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

【文化牧野】张嘎?不是小兵!他有自己的“绝活儿”!(点击看原文)

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

15万亩沙地变森林公园!三代人 60年 一片林

这个“六·一”,草原漫瀚小镇·九城宫让你重回童年!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