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②——明理善思惟

灵隐寺 2024-03-19


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的演讲中说:“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以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


弘一大师认为:格言浓缩了佛儒两家有关道德论述的精华,文字比较简短,因而可以解决人们面对“浩如烟海” 的古德典籍“无力遍读”的矛盾;同时,由于格言行文较为浅近,明白易懂,也可使初学者消除对古德诸书“难以了解”的困惑。


因此,《格言联璧》等格言集,作为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掌握“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的知识和途径,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前文回顾:

阅读 | 《格言联璧》①——读书明理德为先


下面我们学习“与书为友”的格言。




与书为友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格言联璧》


这句格言的意思说得很清楚:阅读没有见过的书,就如同结识好朋友;读已经读过的书,如遇到老朋友一样亲切叙旧,亦甚欢喜。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

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

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格言联璧》


这句格言告诉我们:通过读书,能把仁慈存在自己心中,才是圣人贤者的最高学问;行为中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是圣贤之人的最高功夫。





从这两段格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明理,陶冶心性。将书本所学,应用到生活工作中,老实本分,以平常心做好平常事,尽心尽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


博览群书,让人羡慕;

一部好书,陪伴一生。

一本好书,精读细研,

用于生活,终会受益。


比如,当我们读鉴真大师的传记,看到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弘法的决心——“为法故,我不去谁去”,这种精神会激励我们,令学佛人在菩提路上勇于担当,克服困难,坚持前行!


世出世间之书浩如烟海,选几本放于桌上,随时读读,掩卷回味,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更进一步地,作为佛弟子,我们不妨终生受持一部佛经,融进生命,成为智慧,指导人生,相信自然会其乐无穷的!


以书为友常省己,修身养性不放逸。

利用人生好光阴,福慧双增勤努力。




读书须立大志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格言联璧》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说:只要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的尽头,也不能限制;心中所追求的目标已定,就会所向披靡,纵然披甲之千军万马也阻挡不住。





从上两段格言中,我们可以了知,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先立志向,有了志向才有奋斗的目标。修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立志,也可称为发心、发愿,对佛法来说,就是发菩提心。如云:



尝闻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

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

——摘自《劝发菩提心文》



由此可见,有发心的因,才能成就果地的佛。有度众的愿,才愿意去学度众生的本领。


读书立志弘愿深,求得佛智利群生。

千苦万难不退心,广结善缘福慧增。


周恩来总理读书立志的故事


周总理十二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周总理不解地问:“为什么?”他的伯父回答:“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周总理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又是为什么呢?”他的伯父回答:“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


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魏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周恩来总理从小读书立志,气吞山河,令人佩服!



读书明理,树立起高远的志向,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以德行为本,开阔眼界,

以利生为要,拓宽心量,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书须明理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非为了单纯地做学问,而在于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后能够修养自身,提升道德人格,更好地为人处世,自利利他,体现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接人要和中有介,

处事要精中有果,

认理要正中有通。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的意思是说: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原则,处理事情要精明而果断,认识道理要不偏不倚,指导行事能善巧变通。


要把握好待人处事的分寸和尺度,认识道理一定要正确,不能有所偏颇。同时,也不要固执拘泥,不知灵活应用。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

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偈句



《吉祥经》所说的“八正道”,正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乃至解脱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若能认真学习、思惟与应用,不仅能做一个智慧明理的人,还会收获今生乃至后世的幸福和吉祥。


一正见

指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表现为深信因果,明白佛法的道理,如法次第修学戒定慧等。


二正思惟

要依于正见如理地观察思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语言,语言说多了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如果常常这样去做就能形成习惯,习惯会变成自然,自然就会决定人的命运。


三正语

指正确的语言。须离口之四过,不妄语欺骗,不搬弄是非,不恶口骂人,不说无意义的谈论或者花言巧语等。


四正业

指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恶行。狭义指正当的职业。离开杀盗淫妄的职业才是正业。正当的职业既要遵纪守法,又要符合佛的教导,不但自利,又能利益国家、社会和他人。


五正命

如法谋生,符合佛陀的教导,不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六正精进

依于正见做出正当的努力,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恶不令生,已生之恶须忏悔。正精进作为八正道之一,贯穿于整个八正道,策励行者完成戒定慧的修学。


七正念

念是念头,正是对邪来说的,正念就是不生邪念、不生妄念。念字上面是一个“今”,底下是一个“心”,修行要能够把握住现前这一念。让这一念安住在当下,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地了知。


八正定

指摄诸散乱,身心寂静,安住于真理之中,决定不移。正定的产生要以清净持戒为基础,在实际修行当中,要能够练习一心专注,心不向外驰散,让正念的相续来引发正定。


《吉祥经》所说的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的范畴;正念、正定属于定的范畴;正见、正思惟属于慧的范畴;正精进则是策励三学的完成。由此可见八正道之重要,统摄了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必学、践行之道!


读书明理善思惟,步入正道离是非。

一句弥陀常在心,善巧方便有智慧。





学贵有恒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

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的意思是说:以圣贤之道奋起开始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将圣贤之道贯彻到底却是很难做到的。





《诗经》中亦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样的警训,同样是在告诫我们,成就事业须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晋代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二十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都染黑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王羲之的天赋并不见得一定比别人高多少,但是,能将清水池变成“墨水池”,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在他们的人生经验中,都离不开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奋斗实干。



世间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尚且有如此的坚持和付出,更何况是修学出世间的佛法呢?佛弟子更要常尔一心,勤行精进!


梦参老和尚在世时常常语重心长地教导信众说:“修行人最怕间断魔。”老和尚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诵经,从来都不间断。不管在寺院还是外出弘法,或是身体不适,他都能克服自己。老人家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修学佛法,培养恒心毅力,其最关键处,就是要不忘初心。


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也会有诸多疑惑。有顺缘也有逆境,有失落也有奋起,有悲伤也有法喜……不管遇到什么境界,我们都要学会坦然地接受。不要忘记自己心中的目标,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到底。不但要有良好的开始,还要有一个成功的结局。


学贵有恒,无非就是说的坚持。怎样坚持?用智慧指导行事,为实现既定目标,日复一日地坚持,而不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曝十寒,半途而废。


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学贵有恒,是非常美妙的良言啊!


凡事皆须有恒心,铁棒磨成绣花针。

目标确定不退却,即可转凡成圣人。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供佛斋僧,广种福田!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阅读体会佛教尊师传统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云林观照

观照 | 春华秋实  善用财富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不忘初心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我与慈孝文化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编辑 | 妙莲
责编 | 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