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修复行至何处——总量“创”辩第39期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报告摘要
一、投资摘要
宏观 张瑜:股票涨了不少,还可以乐观多久?
数据简述: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制造业:6月PMI为50.2%,前值为49.6%,回升0.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1)6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6%,高于上月4.4个百分点。2)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
数据点评:6月PMI弱吗?
(一)面弱里强:PMI的三个超预期
6月,制造业PMI 50.2%,明面上看,经济修复力度偏弱,毕竟,2020年3-12月,制造业PMI指数最低也有50.6%。但,更细致的观察会发现,6月PMI并不弱,甚至有点超预期。1)超预期的第一个地方,体现在物流。2)超预期的第二个地方,体现在综合PMI产出指数。3)超预期的第三个地方,体现在服务业PMI。
(二)后续展望:重心转向扩内需
5-6月,可以视为疫情之后的第一阶段的修复。下一阶段,重心将转向扩内需。从6月PMI数据能看到,结构上有两处偏弱。一是制造业在手订单,6月为44.2%,连续三个月下滑。二是建筑业PMI,连续三个月低于历史正常运行区间(受地产投资影响较大)。往后看,制造业需求的压力来自出口。那么对抗这些压力,需要通过扩内需的方式予以完成。包括基建、技改保持高增速;消费、服务业向上修复;地产销售温和回升;政府支出保持适当强度等。
固收 周冠南:宽信用正在积累,“U型底”行至尾声2022年6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录得50.2%,环比上升0.6pct;官方非制造业PMI录得54.7%,环比上升6.9pct,建筑业重返高景气区间,服务业消费需求释放加快。
6月制造业PMI加速修复,回到荣枯线上方。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供应链压力缓解,生产、需求分项均明显回暖并升至景气扩张区间,经营活动修复进一步加快;但与同期相比,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综合而言,6月PMI修复较上月进一步加快,其中生产修复的进度相对领先于需求。国内整体疫情形势转好,上海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对于疏通供应链、提振产需表现具有明显作用。但相比较而言,生产的恢复情况略好于需求,统计局披露“约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也印证市场需求偏弱仍是主要矛盾。展望7月,制造业PMI仍有继续修复的空间:一方面是源于赶工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当前需求表现距离疫前仍有较大差距,北京疫情、南方雨水等不利因素影响褪去后,需求可能进一步修复。
债市策略:对于当前债市而言,压力偏大的时间窗口并未结束,再度陡峭化之后,收益率曲线3-5年期保护更加充足。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从3年期开始,国债3年-1年和5年-3年的分位数水平均处于90%分位数以上,收益率曲线中间部位的性价比在调整中凸显。
多元资产配置 郭忠良:输入型通胀为何推不动10年期日债利率
年初以来,日元贬值和大宗商品供给冲击叠加,共同把5月日本CPI同比推升至2.5%,高于日本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
我们认为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现有的货币宽松政策,调整10年期日债利率政策区间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过去30年每次日本CPI突破2%,美元贸易加权汇率都会大幅走高,随后就是新兴市场经济遭受冲击,大宗商品价格迎来拐点。日本央行面对输入性通胀加剧时,并不会按照常规逻辑,以升值本币的方式来抑制输入型通胀,而是以推高美元的方式来达成这个目标。无论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还是美国经济衰退,结果都是全球总需求的拐点,也是输入型通胀由强转弱的拐点。
如果投资者想以更高胜率押注日本央行潜在的政策变化,或者以原油价格上涨为前提,做空日债的话,那么我们建议避开10年期日债,因为过去15年里,原油价格上涨难以推动10年与5年期日债利差走阔。取而代之的是做空30年期日债。因为30年期和10年期日债利差,对于原油价格上涨更敏感。国际油价上涨推升通胀压力,所抑制的久期需求主要是体现在30年期日债上,不宜以输入性通胀令通胀达标,就站在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对立面。
金工 王小川:市场重回震荡,后市如何走?
择时:短期:成交量模型所有宽基指数中性。低波动模型中性。智能300模型看多,智能500模型看空。特征龙虎榜机构模型中性。中期:涨跌停模型V2和V3中性。月历效应模型中性。长期:动量模型中性。综合:综合兵器V3模型看空。
基金仓位:本周股票型基金总仓位为91.35%,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29个bps,混合型基金总仓位71.76%,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27个bps。股票型先行者基金总仓位为90.61%,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05个bps,混合型先行者基金总仓位为56.66%,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48个bps。
基金表现:本周平衡混合型基金表现相对较好,平均收益为1.79%。本周股票型ETF平均收益为1.50%。本周新成立公募基金59只,合计募集600.04亿元,其中混合型26只,共募集45.34亿,债券型20只,共募集483.15亿,股票型13只,共募集71.55亿。
北上资金:北上资金本周共流入102.31亿,其中沪股通流入61.20亿,深股通流入41.11亿。
VIX:本周VIX略有下降,目前最新值为20.05。
综合观点:本周模型信号总体相比上周,做多信号相对示弱,其中300看多,500看空,综合模型看空,成交量与涨跌停、动量短中长期模型均无信号,因此我们认为市场,下周与本周相比,更难以在当前时点大幅向上突破,后市继续倾向于中性或中性震荡的行情。
推荐行业为: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钢铁、交通运输、医药。
非银 徐康:养老金配套政策逐步落地,增量长线资金可期
事项:6月24日,证监会研究起草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规定》共6章30条,主要规定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基金产品标准要求,并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职责做出规定;三是明确基金销售机构的展业条件要求,并对基金销售机构信息提示、账户服务、宣传推介、适当性管理、投资者教育等职责做出规定。
评论:个人养老金试点加速落地,相关配套文件将密集出台。入选门槛:先行纳入养老目标基金,未来进一步扩充产品范围。养老目标基金:基于养老目标投资的FOF型基金,估计将有109支基金符合试点要求。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具备明显优势。考核机制:5年长周期考核。侧重长期保有,豁免申购费。资产管理上,中短期具备固收优势的基金公司受益更为明显,长期上具备股混型基金优势的基金公司或受益更为明显。
风险提示:
1.俄乌冲突持续扩大带动油价上行、疫情反复影响施工与消费、地产投资持续下行、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2.俄乌冲突进一步恶化;
3.本报告中所有统计结果和模型方法均基于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趋势;
4.季节性影响较强,7月制造业PMI环比回落;
5.个人养老金参与率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老龄化进程超预期,资本市场波动。
报告正文
1
【宏观 张瑜】
数据简述: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制造业:6月PMI为50.2%,前值为49.6%,回升0.6个百分点。具体分项来看:1)PMI生产指数为52.8%,前值为49.7%。生产指数环比回升3.1个百分点。2)PMI新订单指数为50.4%,前值为48.2%,回升2.2个百分点。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5%,前值为46.2%。3)PMI从业人员指数为48.7%,前值为47.6%。4)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前值为44.1%。5)PMI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前值为47.9%。
非制造业:1)6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6%,高于上月4.4个百分点。2)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
数据点评:6月PMI弱吗?
(一)面弱里强:PMI的三个超预期
6月,制造业PMI 50.2%,明面上看,经济修复力度偏弱,毕竟,2020年3-12月,制造业PMI指数最低也有50.6%。但,更细致的观察会发现,6月PMI并不弱,甚至有点超预期。
1)超预期的第一个地方,体现在物流。此前5月PMI点评时,我们指出“物流仍是最弱一环,后续经济修复的关注点,重中之重是物流的恢复情况”,5月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仅有44.1%。到了6月,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大幅上行至51.3%。2018年以来新高。受物流快速恢复影响,6月PMI采购量指数、PMI生产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2)超预期的第二个地方,体现在综合PMI产出指数。与制造业PMI更多反映制造业景气不同的是,综合PMI产出指数更多反映经济整体修复状况。6月高达54.1%,甚至好于2020年3-5月,反映6月经济修复力度较大。
3)超预期的第三个地方,体现在服务业PMI。6月服务业PMI指数为54.3%,超过了历史同期正常区间,好于2020年3-7月。6月服务业PMI的改善,得益于三个变化。一是出行快速回暖。二是汽车零售快速回暖。三是地产销售的回暖。根据67城商品房销售数据,6月截止28日,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为-13.8%,好于5月的-41.9%。
(二)后续展望:重心转向扩内需
5-6月,可以视为疫情之后的第一阶段的修复。这一阶段,重心更多在保供给:保物流畅通,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减少疫情带来的出行约束。随着6月物流的超预期修复、上海6月规上企业用电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99.59%、18城地产客运量在6月下旬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0%以上。我们认为,保供给已经取得明显实效。
下一阶段,重心将转向扩内需。从6月PMI数据能看到,结构上有两处偏弱。一是制造业在手订单,6月为44.2%,连续三个月下滑。二是建筑业PMI,连续三个月低于历史正常运行区间(受地产投资影响较大)。这两处实质上反映的是当下制造业与建筑业需求偏弱的现实。往后看,制造业需求的压力来自出口,6月欧美PMI快速回落中,韩国前20天出口降至-3.4%。建筑业需求的压力来自地产投资,我们预计地产投资三季度仍有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那么对抗这些压力,需要通过扩内需的方式予以完成。包括基建、技改保持高增速;消费、服务业向上修复;地产销售温和回升;政府支出保持适当强度等。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6月30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PMI弱吗?——6月PMI数据点评》。
2
2022年6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录得50.2%,环比上升0.6pct;官方非制造业PMI录得54.7%,环比上升6.9pct,建筑业重返高景气区间,服务业消费 需求释放加快。
6月制造业PMI加速修复,回到荣枯线上方。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供应链压力缓解,生产、需求分项均明显回暖并升至景气扩张区间,经营活动修复进一步加快;但与同期相比,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1、制造业分项:PMI重返扩张区间,产需恢复加快
(1)供货商配送时间:6月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环比+7.2pct至51.3%,物流问题明显缓解,已高于同期水平。伴随上海全面复工,物流疏通状况加速改善,供货商配送时长下降,物流问题不再对6月PMI数据构成支撑。
(2)需求:新订单分项重返景气扩张区间,需求释放提速。6月北京疫情形势相较于5月有所缓和,加之上海地区开始复工复产,下游企业开工率上升、终端消费需求企稳,提振需求释放。
(3)生产:上海全面复产,生产分项明显改善。6月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令前期受抑的生产需求进一步释放,带动生产分项重返景气区间,修复斜率较上月加快,也带动采购备料积极性抬升。
(4)外贸:进口、出口继续回暖。新出口订单分项继续回升,并达到今年以来单月最高水平,指向6月出口金额环比或持续正增。生产备货情绪好转,也带动进口分项环比上行。
(5)库存:产成品库存仍偏高,原料去库放缓。6月得益于需求端改善,产成品加速去库,但较同期仍偏高,部分企业仍面临去库压力。此外,材料备货提速令原材料去库进一步放缓。
(6)价格:6月价格分项继续回落,原材料涨势趋缓、产品出厂价格进一步承压。高频数据显示6月主要工业品价格偏弱震荡,并未出现明显反弹,需求恢复进度不及预期,厂家以价换量,导致出厂价格承压。
2、非制造业:服务业重返荣枯线上方,建筑业加速回暖
(1)建筑业:建筑业PMI环比升4.4pct至56.6%,回归高景气区间。新订单分项再次回到荣枯线以上,业务预期指数回升幅度较大,但从业人员分项仍未回到扩张区间,反映用工情况的恢复相对偏慢,疫情管控、限制人员流动等,仍有一定制约。
(2)服务业:服务业PMI环比上升7.2pct至54.3%,加速修复。服务业新订单分项环比增加10pct至53.7%,是带动服务业PMI上行的主要分项,与6月上海全面复工复市、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有关。从业人员分项环比回升1.3pct至46.6%,已持平今年3月。
综合而言,6月PMI修复较上月进一步加快,其中生产修复的进度相对领先于需求。国内整体疫情形势转好,上海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对于疏通供应链、提振产需表现具有明显作用。但相比较而言,生产的恢复情况略好于需求,统计局披露“约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也印证市场需求偏弱仍是主要矛盾。展望7月,制造业PMI仍有继续修复的空间:一方面是源于赶工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当前需求表现距离疫前仍有较大差距,北京疫情、南方雨水等不利因素影响褪去后,需求可能进一步修复。
债市策略:对于当前债市而言,压力偏大的时间窗口并未结束,再度陡峭化之后,收益率曲线3-5年期保护更加充足。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从3年期开始,国债3年-1年和5年-3年的分位数水平均处于90%分位数以上,收益率曲线中间部位的性价比在调整中凸显。
周度政策跟踪:重提“总闸门”,多地房票安置政策落地。就宏观政策定调而言,抓好稳物价工作,增加约2000亿元汽车消费;就财政政策而言,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增量工具推出预期升温;就货币政策而言,重提“总闸门”,强调要灵活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就金融监管而言,加强平台企业支付监管,个人养老金配套文件将密集出台;就房地产政策而言,多地房票安置政策落地,官媒评论“因城施策”不宜矫枉过正。
利率市场复盘:资金均衡,疫情防控放松预期升温,收益率震荡上行。一方面,半年时点资金面整体维持均衡偏松,但央行提及“总闸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等表述加剧市场对后续货币环境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方面,疫情防控逐步放松,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地产高频数据回暖,基本面向上修复态势明显;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小幅上行至2.8%附近。
信用市场复盘:一级市场方面,信用债发行量环比减少,净融资额环比增加,本周城投、综合、公用事业、房地产等行业发行较为活跃;二级市场方面,成交活跃度有所提升,中短票收益率全线下行;评级调整方面,本周主体评级下降的主体有6家,无评级上调的主体。
海外市场复盘: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28%下降15bp至3.13%,主要受经济衰退预期影响。10年与2年美债期限利差保持在9bp左右,30年与5年美债期限利差继续走扩至8bp;10年期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收窄至-33bp;美元资金价格继续上升,美元流动性保持稳定。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6月26日发布的报告《财政政策还要“谋划增量” ——债券周报20220626》、6月29日发布的报告《不提宏观杠杆率,如何理解?——2022Q2货政例会点评》和6月30日发布的报告《重返扩张区间,生产恢复快于需求——6月制造业PMI点评》。
3
年初以来,日元贬值和大宗商品供给冲击叠加,共同把5月日本CPI同比推升至2.5%,高于日本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尽管金融市场并不预期日本央行将会因此加息,但是对于后者调整10年期日债利率政策区间的押注却不断加大,尤其是海外投资者已经以20年以来最快的速度抛售日债。
我们认为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现有的货币宽松政策,调整10年期日债利率政策区间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过去30年每次日本CPI突破2%,美元贸易加权汇率都会大幅走高,随后就是新兴市场经济遭受冲击,大宗商品价格迎来拐点。日本央行面对输入性通胀加剧时,并不会按照常规逻辑,以升值本币的方式来抑制输入型通胀,而是以推高美元的方式来达成这个目标。原因也很简单——对于日本这样长期处于通缩环境的经济体,输入型通胀把日本CPI推升至2%之际,其早已把美国通胀推升至美联储无法忍受,或者美国家庭无法承受的水平。无论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还是美国经济衰退,结果都是全球总需求的拐点,也是输入型通胀由强转弱的拐点。
如果投资者想以更高胜率押注日本央行潜在的政策变化,或者以原油价格上涨为前提,做空日债的话,那么我们建议避开10年期日债,因为过去15年里,原油价格上涨难以推动10年与5年期日债利差走阔。取而代之的是做空30年期日债。因为30年期和10年期日债利差,对于原油价格上涨更敏感。国际油价上涨推升通胀压力,所抑制的久期需求主要是体现在30年期日债上,不宜以输入性通胀令通胀达标,就站在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对立面。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2022年6月27日发布的报告《Riders on the Charts: 每周大类资产配置图表精粹 第122期》。
4
(一)择时观点
短期:成交量模型所有宽基指数中性。低波动模型中性。智能300模型看多,智能500模型看空。特征龙虎榜机构模型中性。
中期:涨跌停模型V2和V3中性。月历效应模型中性。
长期:动量模型中性。
综合:综合兵器V3模型看空。
(二)基金仓位
本周股票型基金总仓位为91.35%,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29个bps,混合型基金总仓位71.76%,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27个bps。
股票型先行者基金总仓位为90.61%,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05个bps,混合型先行者基金总仓位为56.66%,相较于上周增加了148个bps。
(三)基金角度
本周平衡混合型基金表现相对较好,平均收益为1.79%。
本周股票型ETF平均收益为1.50%。
本周新成立公募基金59只,合计募集600.04亿元,其中混合型26只,共募集45.34亿,债券型20只,共募集483.15亿,股票型13只,共募集71.55亿。
(四)北上资金
北上资金本周共流入102.31亿,其中沪股通流入61.20亿,深股通流入41.11亿。
(五)VIX指数
本周VIX略有下降,目前最新值为20.05。
最终观点:本周模型信号总体相比上周,做多信号相对示弱,其中300看多,500看空,综合模型看空,成交量与涨跌停、动量短中长期模型均无信号,因此我们认为市场,下周与本周相比,更难以在当前时点大幅向上突破,后市继续倾向于中性或中性震荡的行情。
下周推荐行业为: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钢铁、交通运输、医药。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07月03日发布的报告《做多信号衰减,后市或更倾向于中性震荡》。
5
事项:
6月24日,证监会研究起草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规定》共6章30条,主要规定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基金产品标准要求,并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职责做出规定;三是明确基金销售机构的展业条件要求,并对基金销售机构信息提示、账户服务、宣传推介、适当性管理、投资者教育等职责做出规定。
评论:
个人养老金试点加速落地,相关配套文件将密集出台。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基础制度框架,明确个人养老金实行账户制、缴纳上限为每年12000元、参加人可以自主选择投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并可享受一定税收优惠等。随后,与个人养老金落地相关的配套文件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包括由人社部、财政部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制定的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牵头制定的个人养老金税收政策、由银保监会制定的资金账户规则和相关产品管理要求和由证监会制定的投资公募基金的相关制度规则。此次发布的《暂行规定》即是其中证监会关于投资公募基金的相关要求,预计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相关产品管理要求也将逐步发布,个人养老投资即将真正落地。
入选门槛:先行纳入养老目标基金,未来进一步扩充产品范围。根据《暂行规定》,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阶段,将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拟优先纳入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后,拟逐步纳入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基金中基金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基于养老目标投资的FOF型基金,估计将有109支基金符合试点要求。养老目标基金又称养老FOF,分为两类:(1)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根据投资者的退休目标日期而建立的投资养老工具,其随着退休目标的临近而降低高风险资产配置的比例;(2)养老目标风险基金:预先设定投资风格,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配置基金。考虑到目前尚处在征求意见稿阶段,计算2021Q3~2022Q1三个季度基金资产净值大于5000万元的养老FOF共有109支基金。
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具备明显优势。目前符合试点要求的养老FOF规模合计928亿元。其中银行系基金公司占有AUM合计527.6亿元,市占率达56.9%;券商系基金公司占有AUM合计246.8亿元,市占率26.6%。养老FOF主要是低风险的稳健型基金,银行代销渠道相对更具优势。头部基金公司中,交通银行控股的交银施罗德基金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2022Q1总AUM达225.5亿元;浦发银行控股的浦银安盛基金位居行业第二,总AUM为108.3亿元;招商银行控股的招商基金位居行业第三,总AUM为76.6亿元。
考核机制:5年长周期考核。规则要求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产品业绩、人员绩效的考核周期不得短于5年。考核期长于此前《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中提出的3年以上考核周期。长考核周期下,基金管理人有望降低追求短期高收益,提升对养老FOF的风险管理。
侧重长期保有,豁免申购费。试点规则要求豁免申购费、申购限制,对管理费及托管费提供费率优惠。我们估计此政策目的在于引导代销机构注重长期保有,从长期保有中获取业务收入。
参考美国、日本,我们判断此次业务试点、推进在长期会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美国通过第三支柱持有共同基金成为基金投资主流,据ICI,美国第三支柱IRA资产结构中,共同基金占比持续增长,1997~2021年,共同基金占IRA资产规模的比重持续始终在50%左右。(2)日本第三支柱高速发展,基金是NISA账户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日本金融厅,2014~2020年日本第三支柱之一的NISA账户资产规模由3万亿日元增长至22万亿日元。截至2020年,居民投资NISA账户中基金资产规模占比达57.3%。
资产管理上,中短期具备固收优势的基金公司受益更为明显,长期上具备股混型基金优势的基金公司或受益更为明显。参考美国和日本,投资者在第三支柱落地初期更倾向于购买风险较低的固收类基金。业务试点初期从固收类基金出发亦有助于政策稳健实施以及投资者利益保障。规则中亦提到个人养老金基金应当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特征。但在长期,股混型基金占第三支柱资产规模的比重通常会明显提升。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成熟,投资者教育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股混型基金规模占第三支柱资产规模的比重亦有望在长期实现明显提升。
投资建议:第三支柱不仅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发力点,也有望为股市带来大量长线资金。我们在4月22日的点评报告《第三支柱建设提速》中就提出,在当前资金储备及人口结构压力下,第三支柱政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各项配套文件的出炉过程有望加速。预计后续银行、保险、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也都将陆续进入养老金融领域,市场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2022年6月26日发布的报告《非银行金融行业重大事项点评:个人养老金购买公募基金规则征求意见,试点进程进一步加快》。
更多投研报告
落空的降息,如期的加息:中美货币政策差异如何演绎——总量“创”辩第33期
短期求稳 中期校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总量“创”辩第28期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摘编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