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伟一专栏】法律与文学

2017-01-06 朱伟一 律商网法律热点话题


朱伟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提要:我以为,有两类题材的文字作品经常是激动人心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字作品和关于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文字作品。发生在今天的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故事,可以媲美《一千零一夜》。

 

作家法官里查德·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认为,对于法律人来说,阅读文学作品有两个功能: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有助于传承——《威尼斯商人》中有律师串场——百年来律师和法官对其耳熟能详,烂熟于心。



我以为,对于法律来说,文学还有其他重要功用:有助于了解真相。法律条文和判决意见大多冠冕唐皇,装腔作势,顾左右而言他。也是,问者不听逆言,真相从来就难以接受。比如,波斯纳法官放言:“法治是法律意识形态偶然造就所成,并非不可取代。”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声讨不断。波斯纳法官太有争议,所以不可能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同波斯纳一样,理查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教授生前是法学界的思想领袖,洞穿世事,惊世骇俗。同波斯纳一样,德沃金也不可能被提名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他们说话太直。法律不容放恣,法言法语本身就是一种禁锢。



不错,小说、戏剧也并不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文学作品的作者也会顾左右而言他,也会闪烁其词。但相对而言,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自招迷魂,一唱雄鸡。文学作品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骑马倚长斜桥,满楼红袖招。”法律可能做到这点?或许可以,但必须反复论证,必须循环推导,绝没有诗歌来的畅快淋漓。



有这样一些法官和法律教授,从性格和气质上说,他们与严肃作家属于同类。德沃金和波斯纳就是这样的法官和教授,他们态度祥和,款款而谈,但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痛苦,悲天悯人,恨回天无力。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是这样说的:“感受痛苦便是反叛的开始。”由此看来,有些法官是隐藏的很深的叛逆者。



德沃金教授是当代法治的旗手,其代表著的书名就是《法律帝国》(Law’s Empire)。2002年,德沃金先生来华讲学,所到之处大谈“认真对待权利。”老先生神采奕奕,斗志昂扬,俨然是法律帝国的代言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德沃金再次访华,向中国同行交心,自称已不再推崇法律,正在考虑将法律帝国降级到道德的从属部分——美国入侵伊拉克,金融危机中救助无良银行家,弃法律如弊履,法治更是不可及。德沃金先生当时已有80高龄,来日不多,却眼见他心目中的法律帝国分崩离析,灰飞烟灭。老先生戚容悲语,痛心疾首。



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现百年沉。今天美国的法治大抵如此,其他版本的法治也大抵如此。君不见,冷血警察疯狂射杀黑兄弟。君不见,华尔街洗劫中产阶级,打劫国库,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禽兽不如(禽兽果腹之后便放过生灵,但华尔街的家们则是贪得无厌,壑欲难填,不惜将中产阶级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不惜将世界推入万丈深渊)。敢问,美国的宪法何用?法律何用?法官何用?



在法律帝国陷落之后,文学是我们退守的城邦。文学是深藏梦想之处,是我们心灵的避难所。可是网络公司又抄了我们的后路。互联网大行其道,“智能”手机大行其道,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复存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开始下降,据说最后人的大脑也会萎缩。《时代》杂志曾经是一份影响很大的时事杂志,却沦为一份满是卡通图片的期刊,类似一份幼儿读物。但电影还有人看。许多好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即便不是根据小说改编,好的电影都有好的电影剧本,而好的剧本本身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电影是最后尚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似乎应当退而求其次,阅读文字作品已属不易。我以为,有两类题材的文字作品经常是激动人心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字作品和关于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文字作品。当然,相关的小说和电影同样激动人心——只可惜这类小说和电影太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较量是史诗般的故事。今天西方历史学家正在对自己的需要,对“卫国战争”做出新的解释,也有新史料不时披露。



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故事发生在今天,但可媲美一千零一夜故事的韵味。那些银行家们正在为富不仁,而且兴高采烈地奔走于殿堂之上。我们著名法学家主要是在宪法、刑法和行政法一带活动。经济学家便乘虚而入,大量蚕食证券法领域。金融劫持法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美国还化大力气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经济学家。他们学成之后,受华尔街和世界银行的派遣,回国鼓吹和推广资本市场,为华尔街打前站。他们冒充先知,混淆视听。正因为如此,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故事需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需要还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本来面目。



或许,法律法治离我们太远,文学也离我们太远。为谋生计,我们狼奔豕突,破船载酒,人在北漂,心在北漂。但诸君也可以浪萍稍驻,看新晴落霞,看长亭古道,也看红男绿女。




[1] Boynton,Robert S. Boynton. “Sounding Off, a review of Richard Posner’s PublicIntellectuals”(http:://www.roberboynton.com/artilcesDisplay.php?article_id=75). The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January 20, 2002..



法律的条文中并不只有表面的冰冷,其字里行间之下还有更延伸的含义;法律的实务中并不只有唇枪舌战的辩论,其一招一式之下还有独门秘籍;
那么,您是否也有自己的法律见解?您是否也有自己的法律实务秘籍?
不如,写下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可好?
稿件一经采用,将刊登于律商联讯在线平台
投稿邮箱:China.Content@lexisnexis.com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特刊】其实,你与诗人只差一些假期的距离

【特刊】最近乐视有点烦

【特刊】谁还能动你的钱袋?

【特刊】年龄,不可公开的秘密?

【特刊】订单都秒完了?看看全球网购的山长水阔吧!

【特刊】来啊,带你各朝各代去买房啊

【特刊】在醇厚的雾霾里—讲经说法,守望青天

【特刊】万圣节礼物:法律检索的小Tricks

【特刊】《湄公河行动》:法律的视角

【特刊】世界上那些奇葩的法律规定

【特刊】Legal Research, 这些窍门会让您事半功倍

【特刊】围城内外的撕法解释

【特刊】商鞅变法-秦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法治梦想

【特刊】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阐释:她们的故事

【特刊】正确的吃“法”

【特刊】里约奥运会:不得不说的这些法律问题

【特刊】男人节小剧场—愿我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特刊】武汉亲友如相问 我亦帝都在看海

【特刊】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之囧途不囧

【特刊】一个法律老男孩的小自白

【特刊】明朝员工比我苦——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幸福

【特刊】七月暑期档,玩的就是你——游戏改编影视的那些“坑”【特刊】法律小编的NBA漫谈【特刊】职场无所畏,知法不可少【特刊】粽叶飘香话“非遗”,龙舟竞渡有说“法”【特刊】跟着我,左手一个童年回忆,右手一个法律变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