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律师代表大会提建议:呼吁国家加大对律师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 每周蒋讲

2016-03-31 蒋勇 天同诉讼圈




这几天,第九届全国律师代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当前正值我国律师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呼唤律师行业革新作业方式,提升法律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这样的变革,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国家层面对这一方面的投入亟需加大。

虽然我并非参会代表,但我连夜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被正在会上的代表们看到。我也恳请代表们能就此提出议案,为推进律师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努力!


与天下的法律人交朋友,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ttjy7130),深入交流。



这几天,律师行业的大事,就是正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五年才召开一次的大会,可以说是行业精英汇聚。这是难得的讨论行业发展的时机,与会代表不应当错过。

事关我国律师事业顺利健康发展的议题固然千头万绪,我认为,重视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连日来,参会的广东、江西、云南、广西、甘肃等好多个省市的律师代表团利用大会间隙,到天同和无讼来考察,我们交流的话题,就集中在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见,这也确实是律师代表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应当说,这次的会议正值我国律师行业发展的非常关键的时期。在宏观政策层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司法实践的重要参与者,律师也受到高层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许多行业展开。而为了实现法律服务行业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一场彻底的供给侧改革也势在必行。而法律服务的供给侧就是律师,只有推进对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具备条件完成对此的“结构性改革”。

那么,究竟什么是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又应该如何建设?

趁着律师代表大会正在召开之际,我连夜写下这篇文章,想把对此的一些理解讲出来,虽然我不是参会代表,但我希望文章能被大家转起来,转到会上的代表们能看到,能关注到这个方面。

一、什么是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之所以选择“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词,是因为除了它,很难有其他词语可以描绘出一些基本的设备、信息、规则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重要意义。

在一个社会中,基础设施是那些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得以开展的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方面的固定资产。它们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也让信息和物质可以更快地被传输,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

在我国律师行业,虽然律师制度已经恢复了30年,律师人数已经超过30万,但令人沮丧的是,律师们的作业方式和30年前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亟需一些基础设施,改变“小农经济”式的律师作业方式,将整个行业带入更加高效的“工业时代”甚至是“信息时代”。

我理解,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评价体系建设。由于法律知识的专业性,法律服务的受众对律师能力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其对律师的选择必须依赖于外界提供的评价。可以说,评价体系是法律服务市场供需对接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走向。

二是专业分工建设。只有深入的专业分工,才能带来律师在技能、熟练度和判断力上的提升,从而促进律师事务所乃至整个法律服务行业在生产力上的进步。在此前的一篇每周蒋讲文章中,我已经详细谈过分工的重要意义,这里就不再赘述。(参阅往期“每周蒋讲”专栏文章《四个版本更迭:更高效的律所模式是什么样的?》

目前,律师行业这两类重要的基础设施都尚未真正建设起来,严重制约了法律服务市场的整体发展。

就评价体系而言,我们曾探索过律师评级制度。但是,由于没有全面的评价数据,评价过程也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对绝大多数法律服务的受众来说,这些评价机制并未能提供有效的参考。(参阅往期“每周蒋讲”专栏文章《谁有资格为律师评级?》

因此,在实践中,当事人只能依赖于熟人关系,或者根据律所规模、办公场所这类因素判断律师是否值得信任,律师的专业能力是否与当事人的需求相匹配难以得到保障。这样的资源配置,无疑是效率低下的。

而在专业分工方面,虽然专业化对于提高律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由于法律服务的低频性,选择一个细分领域作为执业方向就意味着选择了低频需求中更为低频的方向,律师很可能会“吃不饱”,我称这是“律师专业化的窘境”。这也就导致,时至今日,许多律师仍然停留在“万金油”的状态。即使确定了执业领域,专业化的程度也往往不高。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来,虽然执业律师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了,但行业的生产力却并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如何建设?

那么,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如何才能搭建可信赖的评价体系,促进全行业律师专业分工的深度发展?

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律师评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最为根本性的工作。此前的评价机制之所以难以服众,正是因为评价载体和机制的缺失。

好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客观和全面的:它以数据说话,尽量减少甚至排除评价人的主观倾向;它既要涵盖全面评价律师能力的多个维度,也要能做到对行业里每一位律师的全覆盖。可以说,全面客观的数据是评价体系建设的基础。

目前,法律行业里其实已经沉淀着一部分有关律师执业状况的数据:在律师行业里,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协掌握着所有律师的注册信息、执业登记信息等基本数据;在法院系统里,也留存着律师的案件代理状况、提交的代理意见等数据,而每一份裁判文书,从大数据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一份有关律师代理案件过程和结果的数据。只要整个法律行业的信息公开越来越彻底和深入,就可以采集到这一部分数据。(所以我一直呼吁,律师行业的评价体系建设,首先是律师行业管理机构应当开放公共信息,就象法院这些年做的信息公开事项一样。而这方面,恰恰律师行业远远落后于法院了。)

当然,这样的数据更多的是准入性质或者结果性质的,还不能反映律师工作的全貌。另外一种数据的采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一位律师日常工作、学习和专业社交中产生的数据。

我常说,律师每一次的敲击键盘,其实都是在产生数据。在互联网时代,只要律师们愿意使用数字化办公,并且开放办公所产生的数据被互联网采集,律师在现实中的每一点工作进展都可以被转换为可被挖掘和分析的数据。

除此之外,律师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专业文章、律师在线上法律人社区中和同行的交往,获得的同行评价,都可以成为全面评价律师的重要数据。

当然这有赖于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律师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就是云端工作平台的搭建;另外一个则是律师基于互联网的工作习惯的养成。

在专业分工方面,全国范围内律师专业化的深入则有赖于一个能够突破低频市场的法律服务需求对接平台的建立。

虽然法律服务的低频需求对律师专业化的限制是客观存在的,它其实被每一位律师面临的有限市场夸大了。正如前文提到的,当大多数当事人和律师都依赖于人脉网络实现法律服务供需的对接,每一位当事人的选择范围,每一位律师可以把握的业务机会都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乃至地域的限制都可以被突破。而一旦行业的评价体系得以建立,律师与当事人之间信任不再依赖于熟人关系,跨人际网络的法律服务关系也就更容易达成。此时,每一位律师面对的市场,都不仅仅是自己苦心开拓,但仍然十分局限的小型人脉圈或者口碑圈,而是一个由互联网搭建起来的无边界市场。

因此,要从根本上实现律师之间的专业分工,打破地域和人际关系对市场的限制,就需要建立一个在整个法律服务市场内重新配置资源的平台。这样的平台的建立需要以云端大数据系统作为基础,同样需要行业信息化的支撑。

所以,无论是律师评价体系的建设,还是专业分工的建设,都建立在律师行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破题之处就是信息化。

三、律师行业信息化的难点与突破

严格说来,律师行业的信息化其实算不上一个新课题。许多年前,行业里就开始谈律所的信息化建设,也有部分律所引入了OA或者ERP这样的办公管理系统。但是,到今天为止,引入这类系统的律所数量仍然有限,即使引入了,也往往由于不符合律师们的办公习惯而被弃之不用,整个律师行业的信息化这么些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难点:

律所与律所之间是彼此独立分散的,即使是在一家律所内部,律师们也往往各自独立,没有人愿意为律所和行业共同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资源,而部署一套软件价格不菲,很多律所会因为费用问题而打退堂鼓;不同律所的需求各不相同,很难开发出一套办公软件,使其符合每一家律所的流程;传统的部署软件式的信息化过程,需要一家律所一家律所地安装软件,逐个部署,很难在全行业推广开来;OA或者ERP系统是以管理为目的,而律师天生是一群不服管的人;系统并不是按照律师的使用习惯和场景来设计的,不能根据律师的反馈不断调整,用户体验不佳,即使强制安装了,律师们都不爱用……

但是,互联网时代的SaaS技术却有可能为律师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破局。

所谓SaaS,是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简称,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用户不再需要购买软件本身,而是直接在线使用软件提供的服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过去会在电脑上安装Microsoft的Office系列软件,但是基于SaaS技术,Microsoft也提供了线上的Office的网站。我们无需在本地安装,只要打开浏览器,注册帐号,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

对于律所来说,这样的技术是低成本的。律所不需要再在信息化上投入高额资金,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便捷的线上信息化服务。同时,SaaS技术也能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在云端升级软件,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对行业来说,这样的技术能够真正实现律师工作和协作的在线化。律师工作的每一步都可以成为被采集的数据,从而为律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基础。

这样一个路径,需要让更多律师的工作过程迁移到云端。而基于云端工作所采集的大量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解构、挖掘和分析,就可以对律师进行更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引导法律服务资源的重新配置,行业的专业分工才能真正大规模实现。

四、律师行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投入

今年年初,我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对2016年法律互联网创新领域的三大预测。其中第一大预测就是,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行业会有扶持资金投入,大所、传统强所、行业重量级大佬会成批地加入到律师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创业创新中来。

我相信,就像高速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带来的极大提升一样,律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极大地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方面,除了律所和律师自身的投入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层面应当投入专项资金,扶持行业发展。我国法院的信息化,这些年来做得风生水起,国家为此投入好几百亿资金;而律师行业的信息化,国家的投入少得可怜。而法院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律师行业信息化的配合,只能是个“跛脚鸭”。

就在昨天的全国律师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中央政法委孟建柱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希望律师“热情拥抱现代科技,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法律服务形式,为当事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对律师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大量的投入,如果借着孟书记的鼓励,司法行政机关和全国律协争取国家政策能朝这方面有所倾斜,其对律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一直希望,国家层面对律师行业,应当“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前不久,孟建柱书记在中政委大院会见12名律师时,我也曾抓住难得的机会,当面建言,呼吁重视并加大对律师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次的大会,我也恳请代表们能就此提出议案,为推进律师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努力!



查看往期“蒋讲”文章,可直接点击下方链接

解读:律所合伙人分配模式怎样才是最好的?

解惑:律所合伙人分配机制如何转型?

解密: 天同合伙人是怎样分配利润的?

天同内部讲话:当前诉讼业务形势及应对策略

《重新定义团队》,律所能学到什么?

一起做个有爱的“吃货”,这是团队建设的好方法

发个红包吧!这是激励团队的最好办法

律师如何应对互联网对法律行业的“入侵”?

我对网络司法拍卖司法解释(草拟稿)的几点意见

2016年法律互联网创新领域三大预测

向孟建柱书记建言:法律大数据能为司法改革做什么?

让阳光真正照进司法的每个角落

以法官体验为中心,重构法院信息化

一场未赴的约会,一些终将实现的约定 | 碧华周年祭

哈佛演讲:从天同到无讼,看中国律所在互联网上的探索

哈佛商学院课堂:如何观察法律服务互联网化路线图?
中国律所首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都讲了些什么?

逃离微信公众号,向法律人垂直社交平台转移

“从0到1”:律所发展如何创新

四个版本更迭:更高效的律所模式是什么样的?

律师,不要为败诉而哭泣

对裁判文书公开司法解释修订的几点思考

"改变世界,是活着的理由。"

用大数据为律师"画像"

向裁判者致敬:以分享和传承的方式

给青年律师的四个阅读小建议

律师时间管理的五个“小贴士”

未来谁有资格在最高法院出庭?

从无讼案例大数据实践看裁判文书公开

有一种自信叫“晒出裁判文书”

“我想回法院,但是我不敢”

法院信息化升级,律师如何应对?

风险资本进入法律互联网创业意味着什么?

法律行业垂直社交平台意义何在?

向最高院大法官说说心里话:如何解开这个结?

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Uber模式适用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吗?

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被远远低估了

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多大才合适?

律师专业化,如何选准市场突破点?

法律服务市场的互联网创业难在哪里?

律师业务拓展之道

律所合伙人关系的三个层次
纯干货:103张PPT详解“互联网+”时代的律所管理

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阅读?

登记制真的能破解“立案难”吗?

谁有资格为律师评级?

从“共享经济”到律师的知识管理


以下文章文章较早发布,阅读请回复关键词

无边界:无界律所的无限可能

定位: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三步曲

极致:从“金砖”到“极客”

诉讼:中国应有怎样的诉讼服务中心

微信:如何用微信管理团队

管理:诉讼业务管理难题与探索

成长:怎样“炼”成优秀的诉讼律师

专业:法官和律师谁更专业?

提高:诉讼律师如何提高专业性

改革:司法改革,律师准备好了吗?

体验:如何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信任:信任是律所的生产力

痛点:律师如何帮公司法务做诉讼管理

投资:合伙人,你投资你的律所了吗

培训:律师培训也要讲“用户体验”

马云:律所合伙人向马云学习什么

知识:律所知识管理难题的破解和创新

谈心:和青年法律人谈谈心

人才:律所战略转型期的人才观

预期:律师如何引导客户预期

案源:诉讼案源哪里来?

光荣:重塑法庭的光荣与梦想

定价:诉讼服务如何定价?

公开:司法公开的“金钥匙奖”VS“锈锁奖”

技术:诉讼的技术:三大“诉讼法宝”

会客厅6:从大成的快到彭雪峰的诗意慢生活

会客厅5: 蒋勇对话韩德云:中国律师业的整体格局和地区差异

会客厅4: 蒋勇对话乔文骏:律所发展如何顺势而为

会客厅3: 蒋勇对话彭雪峰:全球第一大律所诞生背后的故事

会客厅2: 蒋勇对话田文昌:律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与路径

会客厅1: 蒋勇对话田文昌:中国律师的传承与远行

面对面2: 蒋讲·面对面:律所应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模式?

面对面1: 蒋讲·面对面:有了尽职的法官,律师还有价值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