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心真的从解放碑挪到观音桥了吗?我们画了十万个栅格告诉你
对于生活中在一座城市的人来说,市中心是那个能够找到最多品牌的商圈,朋友聚会会优先想到的目的地,也是向外地的朋友介绍城市时最有辨识度的位置。而对于想要进入城市投资的商业公司,城市中心意味着机会,也可以帮助衡量在城市做生意的成本。
但城市中心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会出现,迁移,或者消失。在有些城市,市中心也会分化——年轻人的市中心、游客的市中心、上一代人的市中心,甚至可能同时存在。
你的城市中心到底在哪里?这是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专注在城市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新一酱最近打算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给大家找一找自己的城市中心。
今天,先来看一看重庆。
说到重庆的商业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指向一个共同的地名:解放碑。
解放碑建于1940年代,是重庆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而现在,人们口中的解放碑,则指的是以它为中心,方圆约500米的地域范围——自建国以来,这里便是重庆的商业中心,聚集了众多的商业、金融机构。
可是近些年来,以江北观音桥为首的几个新商圈迅速崛起,“重庆的市中心在哪里”这个答案开始变得不再唯一。
“观音桥派”认为,观音桥设施新,大型购物商场云集,是重庆的时尚地标;而“解放碑派”则坚持,自己才是最传统最老牌的商业中心,高居榜首的统计数字与节假日拥挤的人流就能说明一切。
嗯,好像都很有道理。
看过众多争论的新一酱觉得,吵是吵不出结论的,于是灵机一动,不如算一算呐!
先看结论:
考虑到商业规模、商场业绩等数据并不好拿,新一酱决定从商业资源入手。具体的算法是这样的:将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中餐饮、地产、酒店、银行、零售、汽车等类目的16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门店位置,批量输入地图,获取重庆所有品牌所有商户的POI信息,并将它们投影到空间地图上。
光有品牌信息还不够,新一酱认为城市的新中心还应该是一个交通枢纽度高、出行便利的地方。于是新一酱又把重庆全市所有的公交站点、轨道交通站点也一并投影到了地图上。
为了精确计算新中心究竟位于哪片区域(而不是模糊的商圈概念),新一酱对地图作了栅格化处理,将重庆全市划分成了101411个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实际大小为1000米×1000米。
然后新一酱计算了每个栅格中的商户点和交通点。考虑到城市商业中心的理想业态比例,新一酱在计算时对不同类型的品牌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求和,从而计算出每一个栅格的得分。分值越高的栅格,“新中心”指数也就越高。
再来看一次结果好了:
最终的计算结果显示,重庆最“新中心”的1平方公里在——观音桥。
无论是品牌得分还是交通枢纽性得分,观音桥商圈的这1平方公里都比第二名的解放碑东领先了不少。相信细心的你已经准备发问了——排名前10的栅格中不是还有“解放碑西”嘛,如果把东西两个栅格的品牌信息加到一起,或是栅格的划分再偏移那么一点,是不是结果就会改变?
是的,新一酱也对此表示谨慎。但是有一点并不可否认,在“1平方公里论英雄”这件事情上,传统老大解放碑的优势不再突出——前有观音桥,而在它身后,三峡广场、杨家坪、南坪等商圈也紧紧地追了上来。
回到那张展示重庆全市状况的栅格图。这张斑点组团化的栅格图也进一步证明,重庆主城已从单核结构跃迁到了多中心发展的局面。
回溯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最早反映商圈格局变化的,是人口数据的消长变化。
解放碑所在的渝中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环抱的心脏地带、也是重庆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但它从本世纪初开始便已逐渐老去。在2010年以前,其户籍人口长期处于流出的状态。而与之相对的是,其他5个城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和大渡口的人口则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幅。
从地图上看,伴着新建住宅的落成,这些增量人口迁徙到了城市的各个方向。从渝中区出发,往北跨过嘉陵江,沿着地铁3号线与6号线的走向形成了两条鲜明的居住带;往南则沿着长江向两岸腹地不断延伸。
和所有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中国城市一样,重庆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高效的、大规模的扩张。从2000年至2015年,重庆的城市户籍人口由3091万人增至3372万人;建成区的面积则由439平方公里增至1529平方公里,扩大了近4倍。
在这座迅速变大的城市里,新商圈们也迅速地成长了起来。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它们的成长近乎是匀质的——江北区的观音桥、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九龙坡区的杨家坪以及南岸区的南坪,它们与渝中区的解放碑一起,组成了一个边长约7公里的正五边形。
这些商圈的兴起,大多以重庆当地最负盛名的两个百货品牌——重庆百货与新世纪百货的入驻为标志。彼时的零售业还是百货商场的天下,一条商业街两侧罗列着餐饮、服饰等众多店铺,外加几栋百货商场,构成了最基本的商圈形态。
然而,属于百货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得太久,在2003年前后,以吃喝玩乐购一站式体验为特色的购物中心开始颠覆传统的百货业,也迅速打破了城市中原有的商业格局。
在这波从百货商场向购物中心转型的浪潮中,商圈发展启动最晚的观音桥反倒获得了最好的机遇。
2003年开业的北城天街不仅吸纳了远东百货、北京华联等百货形态,同时还集成了一个休闲购物中心,总商业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一举成为了观音桥商圈的龙头商场。
而在往后的几年中,当其他商圈还在为百货转型而努力的时候,观音桥又凭借着北城天街带来的人气,迅速扩张了香港城、大融城、星光68等一批新的商场。
相比之下,2008年凯德在三峡广场投资建设嘉茂购物中心,2010年万达落户南坪,2014年华润在杨家坪建造国内规模最大的印象城,它们显然都比本地企业龙湖慢上了半拍。
值得一提的是,多山多旧屋的渝中区也在这几年间完成了大量的拆迁改造,为高端住宅与新业态的进驻腾出空间。百货商店聚集的解放碑在2010年前后启动了业态升级。在这过程中,金鹰广场原址拆除,重建成为主打GUCCI、OMEGA等奢侈品牌的金鹰财富中心;美美百货升级成了时代广场,并引入了重庆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LV专卖店;王府井百货则转型成了王府井奥特莱斯,走上了品牌折扣的路线。
借助着购物中心这个优质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开始进驻重庆。其中永辉超市和星巴克的布局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永辉超市最早于2004年在观音桥开店,次年扩张至北面的渝北区;2007年落址渝中区、南岸区后,再次由商圈向周围扩散布点,如此往复。
星巴克的进入时间则略晚一些,2006年,它在三峡广场开出了第一家门店,之后又跟随西城天街、大融城、新科国际广场等一批购物中心的开业而逐一布点。
无论是“商圈扩散式”还是“购物中心依赖式”,其背后都透射着商家对品牌定位、地段、地区消费力、消费人群画像的综合判断——更进一步说,各类品牌的沉淀可视为商圈竞争力的直观体现。这也正是新一酱选择以品牌角度入手,剖切商圈实力的原因所在。
从总量数据来看,观音桥以微弱的优势领先解放碑。这和很多人的直观感受相符:观音桥是年轻人购物的天堂,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代表着一种时尚、前沿的消费模式。事实上,这里诞生了重庆首家苹果旗舰店、首家方所书店、首家星巴克甄选大师店,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进驻重庆的第一站也都选择在此。
相比之下,解放碑虽然也品牌云集,商业资源集中,但停车难、购物体验不佳等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化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日渐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而不再是购物消费的首选。
三峡广场、杨家坪、南坪这3个二级梯队的商圈也已拉开彼此间的差距。其中南坪凭借着万达广场、协信星光时代广场等几个重量级购物中心的入驻,在餐饮和零售品牌上占据了较大的优势。而起步较早的三峡广场如今已略显老态,近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数量与规模都远不及其他商圈。
在五大商圈之外,新规划的商圈也开始呈现出后发之势。其中位于渝中区的大坪,坐拥重庆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诸多品牌进驻;而九宫庙与空港两个离主城较远的商圈,也成为了各自片区的绝对中心。
百度热力图的数据从需求端印证了各大商圈的人气。新一酱查看了下2月末一个工作日晚上7点半的人流情况。
观音桥商圈的核心区出现了多处人群高密的红色簇团,人流规模与密度高于同时间的解放碑。相比于解放碑,腹地广阔的观音桥汇聚了来自江北、渝北两区的消费力,而重庆最繁忙、串联居住区人口最多的地铁3号线也恰好在观音桥设站,成就了它的地缘优势。
在其他几处商圈中,南坪的万达广场、沙坪坝的王府井百货以及大坪的英利大融城这些地铁上盖商场也都属于人气景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杨家坪商圈中,重百商场的人流量远高于万象城。前者是一座开业已有20年的老牌商场,而后者则是14年新开业、拥有35万平方米商业体量的购物中心——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在传统工业区,城市居民消费选择的偏好。
无论在哪个年代,高楼总是代表着商业蓬勃,而最高的那栋楼,我们会习惯性地称之为“地标”。1990年代以前,高27.5米的解放碑曾是城中最高的地标。
而如今,重庆高楼的记录几乎每过两年就会被刷新。目前在建的最高建筑为嘉陵江边化龙桥地区的重庆企业天地,高468米。开发商瑞安集团对该片区的定位是:“为未来进驻重庆的世界金融机构、商业组织等提供优质商务配套设施及住宅,从而成为与国际接轨的高档区域”。
是的,这里可能又将诞生一个新的商圈,新的中心。从解放碑到观音桥,到南坪,再到江北嘴、化龙桥,这些高楼生长的足迹,浓缩了一个个城市商业中心崛起的历程。
也许不出几个月,新一酱再次用同一套算法去计算重庆的新中心时,那些栅格的颜色又会有新的变化。
新一酱还想着,也许有一天那个颜色最深的点就易位了,排名前十的区域也发生了明显的座次变化……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对于城市与城市商业来说,在变化中不断追求向前,应该是永恒的魅力所在吧。
文/车洁舲 数据分析/车洁舲 毛怡玫 视觉/王方宏
点击关键词 看我们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