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术事务||谢治菊团队线上参加“口述历史、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论坛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谢治菊教授团队线上参加
2020年社会学年会
“口述历史、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论坛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燕表示,口述史比之传统的实证史学更擅长探索的,不是被记录的档案事实,而是当事人看到、认知、感受、体验到的经验事实,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这些事实作出判断并付诸行动。口述记忆的价值恰恰在于亲历者置身于社会中的个体经验、情感和价值判断。所以,研究者们既关注它与既有档案史料之间的一致性,即实证史学所看重的“证实”,更需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口述材料和档案事实所形成的张力中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院谢治菊教授认为,新技术重塑口述史理论研究范式。新的口述史研究需要有较深的史学修养和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史学修养可以控制口述史料研究的正确方向,信息技术可以保证口述史料搜集、处理、呈现等方法的正确使用,二者兼顾,才能够更好地研究口述史。她提出,要构建新技术背景下口述史的研究规范,包括口述史研究过程中的技术规范、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是做好口述史研究的基础和保障。要构建信息化记忆库,不单单保存历史重大史料,还应包含平民个体生平记忆、生活经验、语言知识等信息,并以在线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信息共享。
编辑|肖文正
编审|林曼曼
总监|何瑞豪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