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孙不熟写在前面: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邻居——广西,在历史上与广东并称“两广”,民国时期还因为声名赫赫的桂系军阀被誉为“模范省份”,自古风景秀丽、令人向往。
在今天看来,广西亦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之一:俯临北部湾、面向东盟,既拥有中西部省份眼红的出海通道,又享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庇护。
然而,区位条件颇为优越的广西却一直没能与大多数沿海省份一样富起来,原因究竟在哪里?有人说这跟广西的区域合作战略有关,坐拥大西南地区最佳的出海口,广西好像一直有个“大西南龙头梦”,这个梦让它与邻省广东的关系颇为微妙,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区域辐射。
当然,这只是评论家们的感性判断,缺乏翔实有力的素材做支撑。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有朋友转帖了这样一篇信息量超大的深度文章,顿觉欣喜。但几经搜索,原作者的名字仍然没找到,只在名为“gghczj梦幻石头”的新浪博客上找到原文——但仍不能完全确定且为原作者,如果原作者看到本文请联系编辑,非常感谢。
文|gghczj梦幻石头
广西,既沿海,又沿边,还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无论抓住了那一条,广西经济这艘设计豪华的大船想不腾飞都难。
然而现实却是极其残酷,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广西的人均GDP还是列全国倒数前几位。排大陆沿海省区市倒数第一。沦为与自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贵州省同为难兄难弟!我去过贵州的多个城市,人家人说中央一宏观调控,受害最多的就是后发展地区贵州、广西两个难兄难弟,可见在人家贵州人并没有把广西当“龙头”。
区位的先天优势是上天给予当地人民的一份厚礼,但仅有区位优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就一定迅速,广西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有着先天区位优势的广西经济发展上都出现了那些偏差,以至于改革开放进入30年后,发展水平还是不高。
1、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失误:
宁当大西南的“鸡头”,不当珠三角的“凤尾”
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沿海省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大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在选择区域合作的对象上,后发展地区必须主动溶入发达地区,通过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进而做大做强自身经济。
从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经验来看,广西在区域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实际上失误了。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谁来辐射带动你?这个问题不解决,广西要实际跨越式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广西的周边都有那些?东面是广东省,东北面是湖南省,北面是贵州省,西北是云南省、四川省,西南面是越南。改革开放之初,这几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差不多,越南自身更是非常落后,加上当时与我国还处于交恶状态,所以周边地区谁也没有能力辐射带动广西的发展。总结起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30年,广西却连续失去了3个十年发展的好时机。
(1)失去的80年代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个世纪80年代,广西首先确定沿海的北海市作为发展龙头,这是基于当时广西现状的无奈选择,因为周边地区无人可以辐射带动北部湾,广西只能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北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是最小的一个,这在当时中央其实已经很照顾广西了,因此当时的广西区域合作决策并无太大的问题,就是自力更生。
沿海省区中,福建省与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福建省的自然条件按理说还不如广西,大部分是山地,比广西更“山”,交通条件也不是很好,与广东比邻,不过交通距离实际比广西距“珠三角”还远,不容易溶入“珠三角”;与浙江比邻,但距离浙江发达地区也不近,也很难溶入“长三角”。
福建省的唯一优势就是有一经济特区厦门。这个特区估计是为了对接台湾而设立的,但由于政治因素,台湾省无法辐射带动福建发展。但福建省的干部群众却不等不靠,以经济省会泉州市、特区厦门市、政治省会福州市3个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老城组成的三驾马车,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亦取得不俗的成绩,再逐步辐射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整体上福建省与邻居广东省、浙江省相比有差距,但比起广西来,却又发达得多。
反观当年的广西北海建设模式,广西将大部分财力都往里投,但北海市似乎只会跑马圈地,而圈了地却没能集中引进一批加工制造业。当然这与广西当时的指导思想有关,以至于90年代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居然不是先修通北海到南宁,而是先修通柳州至桂林,美其名曰要优先发展桂林旅游产业,谁听说过一个大的行政区域仅靠旅游业就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吗?
“无工不富”这么浅显的道理都没弄明白?所以北海在90年代发展受限制,没有高速公路也是重要原因。以至于北海市到了90年代开始搞房地产,没能很好地考虑快速建设数十上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没能很好地集中引进一批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做大城市的经济基础,因而形成很大的房地产泡沫,与海南省三亚市、海口市其实很相似,最后都因泡沫破裂从此一揭不振。而我们的老工业城市柳州市、梧州市在此期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举步为艰,甚至在广西的地位每况愈下。
假如这一时期广西铁了心发展新兴城市北海市、南宁市和工业重镇柳州市,像福建省一样专心,自我发展泉州、厦门、福州三个“点”,形成区域经济上三个布局“点”,再加上放手民营经济活跃的桂东南,让这些城市群优先发展起来,做大做强桂南、桂中、桂东这几市的经济,带动广西的发展的火车头就能建成。
当然,福建模式是在沿海选择三个“点”,这是福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为福建相对广西还说,还要“山”得多,内地没有建设大城市所需的平原,所以其三个“点”均选择在沿海。但广西去不同,海岸线没有福建那么长,北部湾很小,是不可能同时在沿海建立几个“点”的,那样会内部互相竞争,正确的选择就是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点”。可惜这些年广西还没找到真个需要重点发展的城市,无法形成生产要素中的“马太”集聚“点”效应,未能出走出经济发展布局的第一步。失去的这10年,广西开始逐步落后沿海省区市。
(2)、失去的90年代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大西南扶贫工程南昆铁路的开通,广西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适时”地将自己决策为大西南的“龙头”,要倾全区之力建设辐射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建设大防城港。
某位领导一句话说北海市是个死角,没有优良的深水港,广西立即调整广西战略发展重点,并将发展重点放在建设防城港,修建广西的出海基地,废了有一点经济发展基础北海市的武功。这个时候广西的经济布局就是以防城港市、南宁市为中心,企图建立辐射云贵川的大通道,所有高速公路建设也围绕着这个通道做文章。
可惜大西南有什么?无非是有一点煤、矿,我们花了大价钱修路,却发现自己只给别人建设了一个通道。防城港是个鸟笼大点的地方,一面临海,几面是山包,也没有大型河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google卫星地图看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拓展成为特大城市的可能性。防城港沿海一带的确有着建设深水大港所需的条件,因此广西企图学习深圳特区那样,从一个小渔村零起家,举全区之力建设大防城港这个大乡村,但是深圳特区有香港这个亚洲金融贸易中心的辐射,防城港周边有什么?一切就得从零开始,光有个港口没人辐射你,就难以建立工业加工出口基地,货物经过防城港除了留下一点可怜买路钱,广西什么也得不到。最后人家大西南云贵川几省还是不领广西的情。
大西南的货物还是源源不断的通过南梧二级公路跑广东。直到前几年,广西沿海3个港口的吞吐量还居然比不过贵港一个内河港口,这是为什么?不值得反思么?大西南的煤、矿,通过铁路运到贵港、南宁(这个时期贵港港很乱收费高,贵州的煤都舍近求远跑南宁去转港),再通过黄金水道西江前往“珠三角”。
而作为加工制造业象征的集装箱运输,更是通过弯弯曲曲、速度象蜗牛般的南梧二级公路前往“珠三角”,每天几万辆汽车象蚂蚁搬家一样走“珠三角”,就是不走北部湾!为什么?因为北部湾没有加工制造业基础,没有产品需要向大西南地区输出,大西南地区的汽车将货物运到北部湾后,得空车回去,变成单向运输,成本就不合算。
广西这时急了,眼看自己花大价钱投资的出海通道无人买账,拒绝修往广东方向的高速公路。而且南梧二级路即使超负荷运转压坏了也尽量拖延维修时间,企图迫使往东的货物走北部湾,可惜还是失败了,还连累了广西非公经济最活跃的桂东南地区。为什么?因为以广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本来就没有能力当大西南这个“龙头”,自己却硬是花了血本充胖子。
在这一时期,广西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埋头发展自己加工制造业,却一门心思先花钱去建西南大通道先当 “龙头”,人家不买账,却耽阁了自我积累发展的最佳时机。
失去了80年代,那么90年代广西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是继续在北部湾建立一个重点发展的“点”。选择条件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建设深水良港条件、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用于城市拓展、有足够的谈水资源、有足够的发展加工制造业所需的第一批本地劳动力资源,最好还要有河流解决水资源和内河运输问题。
如果一条路走到黑,那么坚持继续重点发展北海市也是不错的战略选择。但如果广西不想重点发展北海,那么正确的选择新“点”只有一个,就是全力发展钦州市。因为钦州市建设大城市的条件相对防城港市好一些。对照以上几个选择条件,钦州市与防城港市相比,除了港口有那么一点点差距外,其他条件都大大优于防城港市,无论是建设大城市需要的土地、劳动力还是其他条件等(希望防城港的朋友不要骂人,这里是学术讨论,就事论事。防城港当然也要发展,只是防城港做北部湾的龙头的确不是很合适)。
二是发展老工业柳州市、首府南宁市这两个“点”;三是修好一条通往东部的高速路,放手桂东南地区自我发展的成为第四个“点”。因为当时的桂东南地区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是广西的温州地区,并不需要广西给予太多,一条高速公路足已。可惜广西还失去了第二个10年, 广西开始大大的落后了。
(3)失去的21世纪初期
错过改革开发的前2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前程进入了21世纪,广东省这个借改革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发达省份,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合作内容的拓展,开始淘汰转移一批相对“落后”的产业,以便腾出土地着手产业升级。
而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开始的这一时期,广西没有修通对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来承接产业转移,却另起心思升级广西发展战略,开始不满足于当大西南的小“龙头”了,要争做更大的“龙头”,适时地将东盟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出的口号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多么伟大口号。
叫叫口号出点名,扩大广西北部湾的知名度,这当然是很合算的买卖。但你北部湾乃至整个广西的经济上还真不能靠东盟!为什么?东盟是我国的政治后院,国家当然十分重视与东盟的关系,所以中央将中国东盟博览会放在南宁也是有其明显的目的,主要还是基于政治的考虑,当然也有补偿历史上欠广西太多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但经济上的考虑不会是首选。
为什么?因为东盟没有辐射带动我区加快经济发展的能力,东盟中除新加坡、文莱等小国较发达,马来西来、泰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外,大部分都是后发展中国家。因此面对东盟,政治上我们要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东盟的市场也是我们需要的,但不能指望东盟能给广西带来什么项目投资。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里,我们的邻居们贵州、湖南等省和广东省内的粤北、粤西却在快马加鞭地花大力气完善通往“珠三角”的交通,主动溶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之时,广西却放着发达的邻居“珠三角”不主动融入,却非要弄个“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独立于“珠三角”的经济战略,希望当更大的“龙头”。
“一山不容二虎”的通俗道理,历史上的广西的高层居然没弄明白。因此两广作为地缘上的近邻,只能容下一虎,“珠三角”已先广西成“虎”,做了华南地区的经济龙头,而广西却不肯认这个能辐射带动自己的龙头,自己一门心思想当大西南的鸡头,却也不甘愿做“珠三角”的凤尾。广西进入21世纪都10多年了,GDP总量还不及一个深圳市,到现在连北都找不着。
2、经济布局反经济学常识:
北海失败了发展防城港,防城港不成就搞钦州,沿海始终未能建成一个北部湾的龙头
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区域或地区的发展,是按照“点→线→面”这一线路发展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一样。简单说来就是一定时期内,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投资总是有限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发展的初期就做到以“线”、“面”的形式全面开花,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发展“点”经济,再带动“线”与“面”。
广东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优先发展两个“点”:深圳市、广州市。这两个“点”的城市群发展起来后,再辐射两“点”间沿途交通连“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如东莞、佛山、中山的发展,最后“点”、“线”城市群扩大后,自然连成一片“面”,也就是今天的发达经济区域“珠三角”城市群。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也是“点→线→面”顺序发展典型模式。改革开放之初在苏南定了四“点”,以比邻上海以及太湖为中心的苏州、无锡、常州和省会南京为“点”,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建设,优先发展四个“点”。其他省如山东、浙江、辽宁等也十分明显是优先发展“点”,再拓展“线”,最后形成“面”。其中山东以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为“点”。其他沿海省市分析下去,大体也是如此。
北海失败了发展防城港,防城港不成就暗地搞钦州,总之沿海始终未能建成一个城区人口超10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担当北部湾的龙头。三个沿海城市发展失败后,广西开始想跳过“点”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线”发展阶段,将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城市捆绑在一起,整体上叫“北部湾”,后来又将玉南宁、玉林、崇左纳入,企图超越“线”直接进入“面”的发展阶段,6个城市变成整体的泛“北部湾”。
沿海三市中心城区人口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100万,流动人口更是少得可怜,很难担当起广西经济火车头;南宁市从区位及工业基础来看,现阶段也无法担当龙头,南宁市目前还未能建成方圆上百平方公里以上成熟的工业园区,没有什么产业链,经济总量并不大;玉林、崇左的经济实力更是没有办法充当广西的火车头。实际上,广西这么多年有很多做法,本身就不符合区域经济学的原理,比如前些年提及的“玉贵走廊”。玉林市和贵港市都属于后发展地区,中心城区的“点”都没发展起来,怎么可能有能力带动两城公路沿“线”的发展。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还告诉我们一个经验,就是邓小平老老人家常提到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具体到一个省也一样,广东优先发展“珠三角”,“珠三角”发展起来后,再辐射带动粤西、粤东、粤北的发展。有机会大家去粤北的清远市看看,这个市前几年还不怎么样,在建立大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承接了“珠三角”大量的产业转移后,是不是发展神速起来了。
而我们的广西,并不优先发展有一定民营经济基础的桂东南地区、有重工业基础的柳州市,却将很多财政投资的重点放在桂西北这些区位、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花了大价钱,经济发展却是事倍功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就是说,广西一直没有搞明白,广西区域内谁应该先富起来的问题。
3、公路建设决策严重失误
缺少通往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自我封闭当 “阎锡山”
中国发达地区无一不是按照经济规律来建设高速公路的,哪里车流量大,收益高就先往那里修,因此民营资本参与积极性高。
如广东省修建高速公路,最先修通广州至深圳、广州至佛山,因为那里的车流量最大,收益最高,然后再往其他城区拓展,最终形成“珠三角”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福建优先修通了车流量最大的经济省会泉州市至特区厦门市的高速,再修通厦门市至政治省会福州市。
浙江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为杭州市与宁波市这两个经济火车头之间。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修通经济省会青岛市至政治省会济南市,再连接另外一个经济城市烟台市。辽宁省第一条高速为经济省会大连至政治省会沈阳之间。这些省修路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哪里车流量大,就往那里修。
反观广西高速公路建设,严重违反经济规律。不是哪里车流量大就往哪里修,而是一切为了还在图纸上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服务。先修通内地柳州市至桂林市的高速,接着修通南宁市到柳州市的高速,再接着修通南宁市到北部湾的高速,然后再往南宁市为中心,往西南的越南、西北的云南省、北部的贵州省3个方向拓展,往东的只有条半截的南梧高速。
总的来说广西的高速公路战略是逆其道而行,即先修通内地,再修通沿海,先修通西部山区进行“扶贫”,拒绝修通东部通向发达地区之路,以南宁为中心围绕南宁呈放射状居然修了6条高速公路,严重违反经济规律。但出区外的高速公路却全是断头路。特别是通往广东方向的,更是断得严重。
南宁要优先发展是对的,但修了如此密集的高速公路是不是有点浪费?修那么多高速公路通往云南省、贵州省干吗?云南省、贵州省有什么?煤还是矿?还是方便广西的官员运云南好烟、贵州好酒?广西发挥雷锋精神了?君不见桂西北那些高速公路老半天没一辆车通过,百姓戏称广西喜欢修“晒谷场”吗?通往发达邻居的广东的路车流量那么大,为什么就不能早一点修?而且还不允许民营资本修?严重违反经济规律建设的广西高速公路,建成后就一直整体亏损,只好想着法子提高收费标准坑百姓。有人说,广西政府穷,没钱修高速公路,谁让你广西违背经济规律办事?
缺少通往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广西等于是自我封闭当 “阎锡山”。
注:本文只做探讨,不代表权威结论,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或者后台继续探讨。
“城市战争”精选(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12、沪港争雄,拉出国溜溜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