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李晓明(新西兰)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云帆诗友会
写在前面
2022年2月8日,是云帆诗友会新媒体平台六周岁生日。平台创建六年以来,云帆始终坚持温度与高度,坚持性情与风骨,坚持和一众诗友风雨同舟。在这里,海内外诗人书写当代,记录人生,拾取四季流光,留下真情如许。这里,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诗词展台,交友桥梁,是独特的渡船、加油站和学校,六年来,有太多的诗词爱好者从这里登堂入室,太多的诗人从这里走向全国、享誉宇内。这里,有太多的故事足以镌刻进当代诗史的年轮,有太多的美好足以令人一生回味,有太多的感动等着我们诉诸笔墨。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云帆平台特推出六周年庆特别企划栏目——《风雨同舟·我与云帆一起走过的日子》,热烈欢迎海内外云帆诗友拿起手中的笔,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细数您与云帆的缘分,分享您通过云帆平台与天南地北的诗友相识相知的故事,回顾您为何在众多诗词平台里选择云帆,记录您眼中云帆成长的步伐,也在云帆成长的痕迹里,找寻您自己曾经的影子,用文字小结您这六年来的成长和收获,更请您为云帆平台今后的提级换挡和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2022,我们继续携手并进,以诗词记录新的一年!
本栏目专属投稿邮箱:yfsyh@qq.com
李晓明: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李晓明,新西兰华人,留英经济学博士,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席教授、博导。业余习作古典诗词,作品散见于纸刊、微刊,曾多次荣膺国内诗词大赛等级奖或优秀奖,诗集《闲韵野律》即将付梓。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欲济沧海,需挂云帆
——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李晓明
近日接到曹初阳先生的邀请,殷殷以讲述与云帆风雨同舟的故事是嘱。我既深感荣幸,又觉义不容辞。任何故事都有起因,那就先从起因说起吧。2015年初夏,我趁回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之机,与大学同学聚会。席间,听闻几位当上“老总”的同学已把诗词快玩到“诗是我家事”的程度, 着实吃了一惊。我等工科生曾经对格律诗词是那样的一无所知,而今天居然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类的话了!更令我惶恐的是,老同学们借着酒劲,起哄着要“班长也来一首七律”。无奈的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事后凑一首。如今回头再看那“律诗”,尽管不乏情感,却实在是惨不忍睹、徒具其名:声律不偕,属对不工,用词落套,意脉滞碍等等,更遑论意境、形象、个性。然而,知不足者好学。那首“七言八句”遂成了我决心在本职工作之余,攻下诗词关的起点和动力,可谓功不可没。
诗词初学者,都希望有个好平台发表作品,以利自检和他检诗作的质量有否提高。为了寻找这样的平台, 我2017年开始闯荡诗词江湖 -- 我把这戏称为“寻找可以落草的山寨”。经过一番折腾,2018年10月终于决定在云帆“落草”。彼时写了一组七绝《加拿大行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通过邮箱投给云帆。未曾想曹初阳总编很快就给予了肯定的回复,并邀我进了云帆二群。那是本人在云帆发表的第一个个人专辑,意外之余颇有些成就感。迄今为止,除了于合集发表诗作外,我陆续在云帆出了四个专辑,一些作品还上了《云帆当代诗词年鉴2019》纸质诗集。在云帆发表的作品中,有不少被其他微刊或知名纸刊转载,并在诗词赛事中摘金折桂。但是,这些被转载、获奖的作品也有一些未曾入其他个别微刊的法眼。这不禁令我想起林岫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读诗,最好有一等学养和胸襟,再有一双通情识法的火眼金睛”。诚哉斯言!此言很大程度上适用于云帆的编审,因为,依我个见,他们大多具“识器晓声”之能力,与其他微刊的编审相比,较能避免遗珠之憾。当然,我不是说云帆编审的评审标准不够严不够高。对于真正的好诗或较好之诗,他们基本上能凭着自己的识力做到细心品读而不因主观偏好轻率地决定取舍。我最近将付梓的诗集《闲韵野律》,绝大多数作品(尤其是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写就的作品)曾上过云帆诗刊。当华文出版社通知书稿顺利通过三审时,我告诉他们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作品早已被云帆审查通过了。因此,可以不夸张地说《闲韵野律》是一棵蒙受“云帆甘泽”浇灌而成长的诗树。
那么,云帆甘泽体现在那里?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获益最多的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各种诗词大会(笔会)。这种笔会有点类似某些诗社的社课,先定下一个主题(比如“春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再由诗友选材、构思、下笔、推敲、成篇。创作笔会作品,既易又难。易者,题材丰富,诗情充沛,受众面广。而难则难在不重复自己,不重复他人,即不老调重弹。熊东遨老师曾说,“道他人未道者难,道他人道而未至者更难”,洵的论也。本人多次参加了这样的笔会,目之为练笔的好机会,但前提是,避免老生常谈,杜绝为文造情。持此敬畏态度,我一旦参会,多有所斩获。
其二,名家乃至新秀的个人专辑。云帆几乎天天发布个人专辑,从蜚声海内外的团队顾问,到声名鹊起的团队编审,再到名尚不见经传的作手,一并囊括。真是群芳竞艳,异彩纷呈。名家大作固然笔力老到,渊雅醇茂,而新秀之作亦独抒性灵,自成一家。无论作品出自老手还是新手,读到妙处深处,常击节叹赏。然仅仅叹赏是不够的。本人除了细味诗意之外,还琢磨这些作品的章法、手法、句式、用词等, 通过“观千剑”以利“操千曲”。以拙作《岁杪度假归来浅唱》(刊云帆《李晓明庚子年诗词删存》)为例。 此作获第五届“诗词中国”大赛一等奖(海外组),并被刘能英老师(云帆团队顾问)收录于2022年诗词日历《诗词作伴》。其颔联“春生每接林皋雪,草劲宜看石罅青”曾得到不少诗友的赞赏。此律的创作获益于品读熊东遨老师(云帆团队顾问)于云帆发表的诸多个人专辑。熊老师的作品擅长以形象、借喻说理言情,诗味隽永,给予我创作很大的启迪。
其三,“云帆观点”。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栏目,盖其发表诗坛名宿各自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见解。读这些观点,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学习高手们的诗词创作经验;更进一步说,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这当然离不开独立思考。比如,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是,诗词的本质究竟是大众文化还是小众文化?坚持大众文化说的诗家主张口语入诗,以收人人皆懂的诗词推广之效。他们视口语入诗为创新, 为当代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其实是从受众角度看问题。坚持小众文化说的诗家则从作者角度出发,强调有才华、学养、胸襟、识见的人方可为诗,其作品无需大众承认其价值;即并非读者越多(少),诗就越好(差)。这样的“四有”之人毕竟少之又少,故诗词又被他们称为“精英文化”。本人倾向精英文化说,盖顺口溜、打油诗之类的文体已足以满足大众化的要求。另外,“通俗”不等于口语化,“当代”并不意味着用文言文(书面语)作为诗词语言便不能表现今人的思想情感从而非得用大白话才行。诗词之有别于顺口溜,在于语言的典雅与否,而不在于二者谁更能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云帆观点”的阅读及思考,我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之一是:在书写亲历、亲见、亲闻的同时,力避“口水”诗,追求典雅的语言艺术。
其四,作品赏析点评。诚然,别的微刊也有作品赏析点评,但能使这一栏目成为云帆特色品牌的是【云帆荐读】,尤其是其中于我助益最大的《忆雪堂:新<诗词医案拾例>》。熊东遨老师评诗有两大特点:(1)语言生动诙谐精炼,一搔到痒处便点到为止,全然没有那种令人生厌的、故意卖弄文笔或知识的赘言。熊老师不唯文采飞扬,亦可想见其神采飞扬也。(2)提供具体的改作及其修改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诗难于作诗,而熊老师之独到的眼光,令人叹服。所以,个人以为,对于诗词初学者来说,研读《忆雪堂:新<诗词医案拾例>》不仅能带来文字享受,更于作诗大有裨益。
以上系限于篇幅而不得不从帙卷浩繁的云帆资料中挑选概括出来的四点,难免挂一漏万。如今云帆虽还只是六岁灵童,却已声震海内外诗词界,此绝非浪得虚名。我与云帆的诗缘故事,或可为此提供佐证于万一。作为此良缘年过花甲的受益者,我最后以一阕拙词收束全文,聊表对云帆的感恩及祝福之情:
鹧鸪天·寄谢云帆用忆雪堂同调《答长河》韵甫与云帆结善缘,诗槎敢闯九溟天。回翔断雁声曾急,抖落飞蓬雪不寒。嵚足底,白颅边,亏她指我道阳关。如何故事翻新说?且把心香炷过年。声明
作品由云帆诗友会约稿,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往期精彩: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李晓明先生更多作品: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唐双宁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小乙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牛应萍
收稿
牛应萍 木兮 邹志洪 雷彦 赵文涵 翰墨童 可观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李晓明(新西兰) :我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约稿:天风海雨;编辑:帆小妹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云帆诗友会
点击阅读原文,轻松购买《云帆当代诗词年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