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志熙:如何提高诗词创作艺术(下)

云帆出品 云帆诗友会 2022-04-30


【诗词解码】钱志熙

如何提高诗词创作艺术(下)


        四灵日常论诗,又常举“得句”一词为话头:


        得句争书写,蛾飞扑灭灯。(徐照《同赵紫芝宿翁灵舒所居》)[ 《芳兰轩诗集》卷中,《永嘉四灵诗集》第51页。]


        问名僧尽识,得句客方闲。(徐照《灵岩》)[ 《芳兰轩诗集》卷中,《永嘉四灵诗集》第56页。]


        有谁怜静者,得句不同看。(徐玑《送朱严伯》)[ 《二薇亭诗集》卷上,《永嘉四灵诗集》第97页。]


        掩关人迹外,得句佛香中。(徐玑《宿寺》)[ 《二薇亭诗集》卷上,《永嘉四灵诗集》第123页。]


        冷落生愁思,衰怀得句稀。(徐玑《秋夕怀赵师秀》)[ 《二薇亭诗集》卷下,《永嘉四灵诗集》第140页。]


        南宋诗人陈与义还有“书生得句胜得官”之句,[ 《陈与义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第174页。]说的也是得到灵感涌现、圆成美妙的好句子。这些地方,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写作中,“得句”的重要性。


        所谓锻炼,第一层意思就上面所说的得句。但得了句之后,有时候是一次性完成,有时还要继续锤炼、修改。关于这一点,古代诗人也经常说起。最著名的就是杜甫所说:


        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 《杜诗详注》卷十七,第1511页。]


        又唐末人卢延让有句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苦吟》)[ 《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七零九,册4,第1421页。]


        方干有句云: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贻钱塘路明府》)[ 《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六四二,册4,第793页。]


        这里所说,都是得句之后,继续锤炼的事情。唐宋人还有“旬锻月炼”之说,是说旬月之中,反复地修改一首诗,甚至只为求一字之安:


        唐人虽小诗,必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信非虚语。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以其意未完,语未工,改第三句云:人面祗今何处去。盖唐人工诗,大率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笔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上海古籍1978年,第173页。]

        可见锻炼实为唐诗之要法。宋人尚能知,然其用力已渐松懈。故沈氏发为此叹!


        炼句如何得要,还在掌握句法。我看了好多人写诗,都不知道句法。甚至当代号称名家、甚至大家,声名很大,但多不知古诗的句法。不知古诗句法,可以说现在诗词大不如清人、民国时期人的诗词的很重要的原因。可以称为当今诗词的失范、失法。


        句法这是写诗的关键。前人学诗,有遍参古人句法的说法。宋人普遍重视句法,江西诗派甚至称为“句法之学”,范温《潜溪诗眼》中有这样的记载:


        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昔尝问山谷:“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山谷云:“不如‘千岩无人万壑静,十步回头五步坐’”,此专论句法,不讲义理,盖七言诗四字、三字作两节也。此句法去《黄庭经》,自“上有黄庭下关元”已下多此体。张平子《四愁诗》句句如此,雄健稳惬。至五言诗亦三字、两字作两节者。老杜云:“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肯别邪?定留人邪?山谷尤爱其深远闲雅,盖与上言同。

        从上面的说法,我们看到,所谓句法,虽然也包括句式、句节这一层次的问题,古诗的句子,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亦即一句中又分两个小句子,林庚先生称为“半逗律”。他认为“中国诗歌形式从来就都遵守着一条规律,那就是让每个诗行的半中腰都具有一个近于‘逗’的作用,我们姑且称这个为‘半逗律’”。[ 林庚《问路集》,北京大学出版1984年,第245页。]由于中国古典诗体是以五、七言这样的奇数句为主,所以前后两个句节的长短是不等的。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句式结构,以及不同的节律感。就普遍的情形来说,七言一般由“四、三”两个句节组成,而五言则一般由“二、三”两个句节组成。这种节律到了成熟的唐人近体诗中,显得相当的稳定。我们不妨举王维的律诗为例:


终南山(五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是比较典型的“二、三”型节律。我们认为,所谓句节,或称“半逗”,不仅仅是一种诵读上习惯,就诵读来讲,五言诗句的停顿处,习惯是会在第二字的后面,即分成前二、后三两节来读。这是因为五、七诗都是奇数句,其美感的奥妙也在于并非四、六言那样的节奏均分之美,而是在最后一个节拍中,留下来一个空档,造成一种余音向前滚动的感觉。实际五言自然地形成“二、二、一”三节,“二、二、二、一”四节。前面的两节(五言)和三节(七言)都是偶数,加上平仄相间,造成一种均匀的节奏感。最后一个节拍,则是奇数,留下一个空档,让余音往前滚动,造成舒徐、余音袅袅的感觉。这个余音的部分,日本的松浦友久称为“休音”(松浦友久《节奏的美学》)。因为这个展示奇变、滚动的韵律效果的“休音”的存在。所以,五、七言的常规节奏,应该是将偶数放在前面,奇数放在最后。即应该是“二、三”两句节,而非“三、二”两句节,是“四、三”两句节,而非“三、四”两句节。不然的话,就无法造成舒徐、余音袅袅的感觉。其实,有不少吟诵者,习惯将最后一个字拖长音,甚至干脆加上一“欧”、“啊”、“哪”这样的虚字,就如骚体中的“兮”字一样。要典型地体现上述五、七言诗的节奏规律,就要句式上也造成相应的“二、三”、“四、三”的句式,而不是在吟诵上人为地将其分为两个句节。讲到这一层,就已经是句法的问题。如何掌握典型的五、七言诗的句法,应该是近体诗句法的最基本的含义。我们再看王维《终南山》这首五律,就是比较典型的“二、三”型句法。前面六句的头两字“太乙”、“连山”、“白云”、“青霭”、“分野”、“阴晴”都是名词型词,也可以说主题型的;后面“近天都”、“到海隅”、“回望合”、“入看无”、“中峰变”、“众壑殊”,都是状述型的。这些句子,前后两部都可以比较清晰分成两个句节,也就是说中间可以加上一个“句逗”。最后一句“隔水问樵夫”,“隔水”与“问樵夫”,也比较自然地形成两个小句子。但是“欲投人处宿”这一句,从句式上讲,就不是典型的“二、三”型了。可见所谓“半逗”,其实是相对的,只能说体现了大部分诗句的规律。一般来说,盛唐正宗诸家的句法,近于正体。我们刚才举了王维的一首五律。现在再举贾至、王维、杜甫、岑参等人的《早朝大明宫》七律,都是典雅华赡的体格。其中的句法,也都是典型的“四、三”型。举岑参一首为例: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千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这一首诗中,除了第七句“独有—凤凰池上客”是“二、五”句式外,其他七句都是典型的“四、三”句式。我们再看其他几位诗人的同题之作,其中第七句也有类似的情况,如王维的“朝罢须裁五色诏”、杜甫的“欲知世掌丝纶美”,都可以分为“二、五”两个句节。也可见七言“四、三”、五言“二、三”是一种正体,但却非铁律。句法的讲究,不仅在于深谙其正,更在于穷尽其变。例如拗律诗,不仅音律拗折,并且会配以变化的句式。

        所谓“句法之学”,并且简单地告许学习者上述的句式法则。更重要是领会这种句式法则中所包含美学意味,即充分体验、纯熟地掌握上述句式法则。达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这样的境界,写出充分体现五、七诗的句律之美的作品来。同时,同时五、七言,近体与古体的句法又是不同的。比如“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扫万古凡马空”(杜甫《曹霸丹青引》),就是典型的七言歌行的句法,用之七律,则觉粗豪。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则是典型的七律的句法,用之七古,则觉绮碎。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是小令的句法,用于律诗,则觉纤弱。我们强调写作诗词要重视句法,不仅是指要深知古诗句子“半逗律”及七言“四、三”、五言“二、三”为常,非此为变的规律;更重要的还是要掌握句法为的美学意味。不仅如此,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不同经典,其句法都是不同的。所以说要遍参古人的句法。这才是学诗者要下的功夫。


        前人也有尝试以语言学的方法,来概括、归纳近体诗的句式。这类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句法并非象“语法”那样东西,首先它是变化与规范、法与无法的统一;其次它是具体地存在经典的诗句中的,离不开具体的句子。句法与词气、意象、情绪等密切相关,是一种生动的、活的东西。所以,说到底,句法与性情、风骨等一样,是一个美学的范畴。是提示性、启示性作用的,不是什么技术的数据规定。同样,句法也是生与熟的结合。今人诗词,多不谙经典的句法,造句常有生硬、鄙俗、直白等毛病。但我们也看到前辈、甚至古人的诗中,时有滥用经典句法,而变成陈熟、肤泛的。


        诗家重句法之义,萌芽于南朝。其最初的概念是“佳句”。《诗品》卷中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句。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这里面透露出当时诗家讲究炼句的信息,而“池塘生春草”句法之妙,正在天成。这是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这种讲求佳句的作风,在当时很普遍的,名句、警策之句的特别受到时人的标举,也时有所见。钟嵘《诗品序》称时人作诗:“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钟氏又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警策”、“胜语”、“佳句”,意思大体接近。可见作诗讲究警策这一个道理,那时诗人们已经完全明白了。永明体的产生,更推进这一意识的成熟。而传诵佳句的欣赏习惯,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突出起来的。如《南史·王弘传》记载:王籍作若耶溪诗,有句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刘孺见之,击节不能已已。到了唐代,标举警策之句也是诗人日常评诗、学诗的一个基本方法。殷  《河岳英灵集》在评诗人时,多标举其警句。其中评论王湾《次北固山下》是最为突出的一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所说的“楷式”,就是指创作诗句的法度。不过张说并没有具体地说出来,指示用这一联诗,具体地启示能文之士去体味其中蕴藏的法式。这就是古人指示句法的上乘的作法。到了杜甫,法度的概念趋于成熟,其中《送高三十五书记》“佳句法如何”,明确地在南朝以来流行的“佳句”讲求中,引出“法”这一概念。

        唐代格式类著作,常常总结各种格、势,大多流于拘泥,形容格势,语多牵强。即使诗学见解很高明的皎然《诗式》,也总结出各种格势。如其列举诗中有“跌宕格”、“(氵屈)俗格”、“调笑格”等等。这对初学,或许有所启发。后来一些学者,则尝试总结绝句、律诗中的一些特殊的章法与句法,来指示学者。其中冯振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七言律髓》两书,在近人这类著作最有代表性。两书都是对搜集绝句、律诗中的一些常用的章法、句法。如绝句中有一首诗重复使用同一词的作法:


渡桑干

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

无端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智永上人潇湘夜雨图

邵博

曾拟扁舟湘水西,夜间听雨数归期。

归来偶对高人话,却忆当年夜雨时。


        冯氏总结此例:“上一法四句旋转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一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他还对绝句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虚、实字,如“输与”、“分明”、“不知”等等的具体用例,搜集用例,达五十六种之多,对于学者使用学习古人句法,是有所帮助的。但是这也是拘泥于形迹,而未及变化之理。


        所谓句法之义,更重要的还是风格上一种体味,即造成一种符合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典雅而富有新意的诗句。近体诗的句法,总体上说,以律调风清为成调,到了形成句律精深、雄深雅健等境界,则可以说是已经成家。


        我讲的三个问题,虽然是正面地讲,但大家如果愿意认真地体会,联系当今的诗词创作,对照自己的诗词写作,也可以是切中时病了。我自已在实践也跟不上,但这些认识,却并非虚谈。

作者简介

        钱志熙  ,男,1960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12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78年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温州师院。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于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社会兼职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等。勤于学术撰述,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另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诗词社团“北社”的指导老师,支持并推动高校古典诗词创作。

参看更多:

钱志熙:如何提高诗词创作艺术(上)

钱志熙:如何提高诗词创作艺术(中)

【诗词解码】陈永正: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一)

【诗词解码】陈永正: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二)

【诗词解码】陈永正: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三)

张海鸥:2018蒹葭杯诗词邀请赛作品点评

【诗词解码】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上)

【诗词解码】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下)

【诗词解码】张海鸥:诗词创作的思维纹路和叙事方式

【诗词解码】王兆鹏:诗词的审美层次(授课精要)

【诗词解码】刘能英:创作近体诗必须过“七关”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上)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中)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下)

【诗词解码】熊盛元:卢象贤《黄龙山人诗词选》读后

【诗词解码】云帆名家段维畅谈意境联的构成方法

【云帆视点】高昌:诗要“活色生香”

【云帆视点】高 昌:好编辑是媒体的脸

【云帆视点】刘梦芙·近代名家诗词分论(一):黄遵宪思想与“诗界革命”论衡

【云帆视点】陈仁德:诗词思想性之我见

【云帆视点】星 汉·我说诗词热

【云帆视点】杨逸明·写诗三则

【云帆视点】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

【云帆视点】诗词名家刘梦芙访谈录


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刘征 高昌

陈永正 熊盛元刘梦芙 秋扇 周燕婷 林峰 张海鸥

胡迎建 刘庆霖 段维 江岚 陈仁德 邓世广 蔡世平

钱志熙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沈华维 张金英 方伟

金水 星汉 刘能英 苏些雩 张红果 武立胜 赵京战

郎晓梅 潘泓 无名 李葆国 韦树定 耿立东 师红儒 

包德珍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刘道平 李子 阿朱

宋彩霞 杨强 天许 何智勇 吴化勇 萧剑勇 渠大白

卢象贤 周泽安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鉴水 深南

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黄飞鹏

安全东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丁欣 王旭

雍平 赵英 赵秀敏 曾俊甫 王连生 王超群 郑邦利

李俊儒 汪冬霖 楼立剑 徐俊丽 白林中 张栋 屈杰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曹阳 郭七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何芳 何强

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韩倚云 月白

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张明新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崔德煌 邢涛涛 吴瑾 黄友富 程运钦 白鹤 徐守礼

汪良忠 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李梦痴 白秀萍 梦烟霏

尤悠 张芳君 老墨 李昊宸 马峥嵘 周路平 蔡红柳

杨新跃 孙文 枫叶 韩保汇 蒋世鸿 王善同 张庆辉

木樨 玉蟾 时玉维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风清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黄莽 曹继梅 陶永德

朱思丞 非也 何鹤 戴爱琴 彭中文 王映锦 邓寿康

曹谦 潘松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啸汉

海燕 安儿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风马驴 郑晓京

谢郎 月儿 王柳华 陈志文 冯恩泽 程良宝 熊华禄

毛谷风 程裕祯 小雨 孙才 唐云龙 李如意 蒋有亮 

周向东 雨虹 老胡 严锦尧 蒋昌典 陈雅国 周吉潭

秋水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郭亚军 李正安 杨景乔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郑杰 刘红霞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陈越 文森

金锐 顾青翎 王瀚林 苏小隐 段兴朝 子乙 武建东

萧雨涵 南风 翁寒春 梦欣 文弱 卢星 马征 刘燕

苏俊 倪昌盛 高寒 刘秦文 傅筱萍 杨益安 张奕

秦凤 静如 土土 宋晓光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作者:钱志熙;供稿:张海鸥;编辑:璐雨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