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解码】陈永正: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一)

云帆出品 云帆诗友会 2022-04-30


【诗 词 解 码】陈永正

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一)

一、学者、诗人应具诗心


        解诗之难,有“主”与“客”两因素。所谓“客”,是指学者自身所具的客观条件。所谓“主”,是指对诗歌文本的主观理解。理解,是注释的首要之义。如陈寅恪《读哀江南赋》所云“其所感之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这种感受能力,既源于天赋,亦有赖于后天的勤勉,志存高雅,博览玄思,方得养成。顾随《驼庵诗话》谓“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关系。” 不少专家教授,极其聪明,读书也多,自身所具的条件似乎甚好,但偏偏就缺乏“诗心”,对诗歌不敏感,无法领悟独特的诗性语言,无法判断其文字的优劣美恶,可称之为“诗盲”,而这些缺乏想象力的饱学之士偏偏又去研究、注释诗歌,强作解人,其效果可想而知矣。这真是既无奈又难以说得清楚的问题,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


        郑樵《通志略序》云:“诗者,人心之乐也。”诗人作诗,首先是“道己一人之心”,但还要“言一国之事”,以“总天下之心”(《毛诗序》孔颖达正义),是以诗心既在方寸之间,亦在普天之下;既有私人之情,亦兼众人之意。顾随谓“诗人尚应有‘诗心’。‘诗心’二字含义甚宽,如科学家之谓宇宙,佛家之谓道。”陈义过高,于我辈常人则未易理解。诗心,是诗人应有之心,既有一生之心,又有即时之心。一生之心的形成,固然与其时代环境、学识阅历有关,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天性”,哀乐过人,独特的气质、性格、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即时之心,指创作时萌发的诗心。感发兴起,偶有所触,偶有所感,不得不发。一生之心,或约略有迹可寻,即时之心,包括偶现的契机、突如其来的灵感等,均游离于语言藻绘之外,要眇精微,实难以揣测,更非笔墨所能表达。诗法,是指诗人创作的技法,诗法多端,如章法、句法、字法、用典、炼意,比喻、点化等。不少诗人,特别是生活在恶劣的历史环境、政治气候中的诗人,在文字狱的恐惧中,为避祸计,尤好运用特殊的技法,刻意把诗旨隐藏起来,使读者难窥真相;或用《春秋》曲笔,暗寓褒贬,更有待索隐发微。总的说来,作者的诗心是游离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学诗者须力求其可知而回避其不可知,不知而不知,是可知矣,毋须求得全璧。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自序云:“读诗说诗,要懂字音字义,要懂格律音节,要懂文化典故,要懂历史环境,更要懂中华民族的诗性、诗心、诗境、诗音。” 即使上述种种条件俱已具备,说诗也未必能尽如人意。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一章引钱谦益《复遵王书》云:“居恒妄想,愿得一明眼人,为我代下注脚,发皇心曲,以俟百世。今不意近得之于足下。”陈氏案云:“然则牧斋所属望于遵王者甚厚。今观遵王之注,则殊有负牧斋矣。”钱曾与钱谦益份属宗亲,过从甚密,颇得心传,能文擅诗,学殖深厚,本是解诗的最佳人选,康熙十四年寒食夜,钱曾梦见牧斋以诗笺疑句相询,大为悲恸。(见钱曾《判春集·寒食行》自注)注家心中有疑,故形诸魂梦。遵王实不欲有负于牧斋,其注亦已尽心尽力,尚未能惬意,可见注家之难得。

        探求诗人之诗心。


        陆机《文赋序》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读诗,须得诗人用心,解诗,更须探求诗人之用心所在。


        测诗心要具备之条件。


        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云:“近世注杜诗者数十家,无一字一义可取。盖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大远,乃可下语。不然,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所谓“地位”,不是指个人的身分、职位,而是指诗人的思想、人格以及其艺术所达到的高度,犹克罗齐所说的“你要了解但丁,必须达到但丁的水平”。此论似属苛求,但学诗者在这些方面若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则在精神上无法与诗人相通,更谈不上测其诗心、明其诗法了。历代传世的诗歌,泰半为士大夫所作,由于其身分特殊,其作品比起底层读书人之作较易留存,而这些贵族士大夫的生活,今人不易了解,而其文化精神及审美意识更是难知,古人通过写诗,以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以学诗者须提高素养,尽可能在精神上靠拢古人,理解其高贵的灵魂、高尚的质量、高洁的胸襟、高雅的情趣,努力去探明其诗心。叶燮《原诗·内篇》云:“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不然,虽日诵万言,吟千首,浮响肤辞,不从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可以为诗文”之“为”字改作“解”字,则极切上文之意。学诗者得诗心,犹探骊得珠;不得诗心,则买椟还珠矣。


        真正的诗人,具有其独特的诗人气质,是进取的狂者,也是颓放的痴人;既有淑世情怀,而又遗世独立;不守故常,多疑善变;有着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更葆有纯真的童心。要解释这些诗人诗作,真如鲁迅所讥的“近乎说梦”。陶渊明《读史述九章》之“屈贾”,就说到屈原、贾谊,“逢世多疑”,屈原《卜居》亦自言“余有所疑”。多疑,实是二贤的本性。在普通人看来,诗人似乎都是有精神问题的畸人,黄庭坚就曾说词人晏几道个性“痴绝”。注家多是受过严格的理性知识训练的学者,逻辑思维特强,是比普通人更正常的人,以正常人的思维去“逆” 畸人的诗,无异于为“痴人”解梦。有些诗人,纵情酗酒,迹近颠狂,毕生处于半醉半醒、半梦半醒的迷乱状态之中,他们那些“无理而妙”的诗语,梦境般的模糊,在正常人看来,是不合理的,逻辑混乱的,不通的,不知所谓的。而在“狂者”、“痴人”眼中,常人均是愚夫,以愚夫之意,去“逆” 狂者痴人之志,欲得其本来就不清不楚的“实义”,以致佳诗尽成死句。如王国维所说的“诗人之境界”,是与“常人之境界”格格不入的。假如注家也是诗人,其注诗当别有会心之处,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诗人强烈的个性,偏激的观点,会造成理障,失去公心,妨碍其作出正确的判断。是以注家既要融入个人感情,又要冷静和克制,避免被一己之情所左右。

        词心,比诗心更难以捉摸。徐晋如云:“惟有深刻领略绝望的滋味的人,才是真词人,才是有词心的词人。”(《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 》)而今芸芸众生中的学诗者,学问不断增长,职称也愈评愈高,正满怀理想与希望,要领略词人那“绝望的滋味”,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


        近人黄节《鲍参军诗补注序》云:“鲍诗之注,盖有二难”,一为“文字之讹异”;一为“注者第求典实,无与诗心,隐志不彰,概为藻语”。黄氏所指的二难,一是版本、校勘上之难,二是求“诗心”之难,后者才是二难中最难的。读诗与解诗,均是解释诗歌的过程,解释诗歌,须重建诗创作时的语境。除了缜密的考证外,解释者还必须具备诗心及想象力。诗心,既是指注者之心,对诗情、诗意的敏感与领悟;更是谓作诗之心,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覃思,体会诗人作诗时的心志、兴寄所在,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技巧等等。诗,是诗人生命的最高层次的表现;诗心,是诗人心志中的精华。要了解古人的诗心,就需要在心灵上“感通”。北宋理学家杨时《余杭所闻》载其教罗从彦读书之法:“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自为者如此。”《寄翁好德其一》又云:“夫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反是,皆口耳诵数之学也。呜呼!道无传久矣。”这也可理解为读诗之法。今人瞬间之顿悟与古人偶发之灵感遥相呼应,在“超然自得”的境界中,“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默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云:“古之为诗者,必有独立之性,旁出之情,偏诣之学,轮囷偪塞,偃蹇排奡,人不能解而己不自喻者,然后其人始能为诗,而为之必工。”钱氏所谓“人不能解而己不自喻”者,既是诗人之心,亦是诗人之诗。性格愈是独特的诗人,感情亦异常秾挚执着,其诗就愈是费解,即所谓“深人无浅语”者。如李商隐《锦瑟》一类的诗,相信起作者于九原之下,也未必能清清楚楚地说明自己的“元意”。如上文所说,诗人是敏感的,多变的,神经不稳定甚至不正常,只有诗,才能收纳他那泛滥而无所依归的感情。学者们以其坚实的逻辑思维去理解诗人及其诗作,恐怕是极不容易的,冯班《钝吟杂录》云:“宋人诗逐字逐句讲不得,须另具一副心眼,方知他好处。”何止宋人诗,各代诗亦复如是,“另具一副心眼”,可理解为学诗者须摆脱一己常人之心,转换成诗人特异之心。先要“忘我”,才能进而求古诗人之心。可是人生在世,对他人,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都无法完全了解,何况间隔了几个世代的古人呢,更何况是深微旨义的古人之诗呢。今人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言行、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等,都有很大的距离,要正确理解诗意,先要尽可能设身处地去理解古人,特别是去理解诗人那种独立之性,旁出之情。

        以上所举的多是古人的论述,以说明解诗之难,而当代人注古人诗,比前人解诗更多一重难处,那就是难以逾越的时代差距。近百年,中国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局,整个社会环境,语言环境都有了质的变化,今人要进入古代的诗境,理解古人的诗心,比百年前的人困难得多。一些古人习知的史实,常用的典故,对今人来说,已显得陌生和艰深,经史子集中的名著,当代学者已不能尽读,更不用说成诵了。这就是时人的注本中出现大量的常识性错误的主要原因。注释古代诗歌,应有历史感,力图以古人的眼光去看古人,以诗人的眼光去看诗歌。只有置身于古代诗人的语境中,才有可能较为正确、全面地理解古代诗歌。才能做好注释工作。所以,设身处地四字,是注释的要素。


        《文心雕龙·知音》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难得,诗人自己也深知,是以杜甫在叹息:“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今之人欲作古人知音,亦诚难矣。然而,刘氏又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今人若能深于识照,显幽达理,虽不能起古人于九原之下面晤,亦有望作古人之异代知音,超越时空而与诗人作心灵对话,然周裕锴又云:“任何希望超越千百年之上的时空距离,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与作者的自我合而为一的理想,都只是一个虚幻的梦。”是以注释家陷于两难之中,既要领会诗人当日的诗心,又知道难以真正的“思接千载”,能做到的只是孟子所谓“尽心”而已。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思想都是有限的,学诗者只能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将心比心,尽可能亲近古人,契合古人。《四库全书总目》陈经《尚书详解》提要曰:“《自序》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间。”读者要体会诗人之心,不应以今人的思想去衡量古人、要求古人。

作者简介

        陈永正,生于1941年12月,字止水,号沚斋。男,原籍广东省茂名高州市,世居广州。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广州市第三十六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

参看更多:

【诗词解码】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上)

【诗词解码】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下)

【诗词解码】张海鸥:诗词创作的思维纹路和叙事方式

【诗词解码】王兆鹏:诗词的审美层次(授课精要)

【诗词解码】刘能英:创作近体诗必须过“七关”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上)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中)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下)

【诗词解码】熊盛元:卢象贤《黄龙山人诗词选》读后

【诗词解码】云帆名家段维畅谈意境联的构成方法

【云帆视点】高昌:诗要“活色生香”

【云帆视点】高 昌:好编辑是媒体的脸

【云帆视点】刘梦芙·近代名家诗词分论(一):黄遵宪思想与“诗界革命”论衡

【云帆视点】陈仁德:诗词思想性之我见

【云帆视点】星 汉·我说诗词热

【云帆视点】杨逸明·写诗三则

【云帆视点】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

【云帆视点】诗词名家刘梦芙访谈录


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刘征 

熊盛元 刘梦芙 秋扇 周燕婷 高昌 林峰 星汉

胡迎建 刘庆霖 宋彩霞 潘泓 段维 江岚 张海鸥

陈仁德 邓世广 沈华维 蔡世平 英子丁欣 方伟

金水 刘能英 武立胜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李子

李葆国 无名 韦树定 耿立东 师红儒 阿朱 屈杰

郎晓梅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包德珍 刘道平

杨强 何智勇 吴化勇 曹辉  赵京战  钱志熙 天许

卢象贤 周泽安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鉴水 深南

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王旭

安全东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赵秀敏

李俊儒 汪冬霖 楼立剑 徐俊丽 白林中 赵英 张栋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曹阳 郭七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韩倚云

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何芳 何强

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白鹤

张明新 邢涛涛 吴瑾 黄友富  程运钦  诗影同春

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枫叶 于钟珩 刘念魁 李昊宸

梦烟霏 尤悠 张芳君 白秀萍 老墨 崔德煌 孙文

木樨 玉蟾 韩保汇 蔡红柳 李梦痴 月白 刘冲霄

曹继梅 时玉维 安儿 陶永德 非也 何鹤 郑邦利

风清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马峥嵘 周路平 黄莽

善同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何乃政

雍平 朱思丞 田幸云 曹谦 潘松 彭中文 邓寿康

蒋世鸿 张庆辉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汪良忠 刘燕 戴爱琴 啸汉马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昨夜 月儿 王柳华 陈志文 风马驴 程良宝 武建东

程裕祯 小雨 孙才 唐云龙 李如意 熊华禄 蒋有亮

雨虹 老胡 严锦尧 蒋昌典 郑晓京 哈声礼 张海燕

陈楚明 秋水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田野 王映锦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谢郎 周向东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陈越 文森

金锐 顾青翎 苏小隐 毛谷风 王瀚林 段兴朝 子乙

萧雨涵 张红果 翁寒春 南风 梦欣 文弱 危阑独倚

秦凤 土土 白衣卿相 小乙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供稿:中山大学 张海鸥;编辑:璐雨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