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解码】陈永正: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二)

云帆出品 云帆诗友会 2022-04-30


【诗 词 解 码】陈永正

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一)

        人心有真伪,而诗亦有真伪,学诗者须双目如电,洞察其心灵之至幽至远处。《抱朴子·应嘲》主张文字应“心口相契”,批评“违情曲笔,错滥真伪”者;《文心雕龙·情采》亦反对“为文造情”,认为“言与志反,文岂足征”。言为心声,诗人为诗,亦当为个人精神世界之真实写照,然而亦有如元好问所云“心画心声总失真”者,顾炎武《日知录·文辞欺人》亦云:“人情弥巧,文而不惭。固有朝赋《采薇》之篇,而夕有捧檄之喜者。”诗人以文辞欺人,苟就其言而取之,则易为所欺。学诗者欲求诗之本意,自当烛其本心。顾氏又云:“世有知言者出焉。则其人之真伪,即以其言辨之,而卒莫能逃也。《黍离》之大夫,始而‘摇摇’,中而‘如噎’,既而‘如醉’,无可奈何,而付之苍天者,真也。汨罗之宗臣,言之重,辞之复,心烦意乱,而其词不能以次者,真也。栗里之征士,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于自表暴而为言者,伪也。”顾氏举出《黍离》之大夫、屈原、陶潜以为情之真者,举出谢灵运、王维为情之伪者。这种真伪之别极为微妙,然解诗者不可不察。


        亦有怀着各种目的而制作伪诗者。或为掩盖历史真相而有意作伪,或应时应命违背良心而作伪,或不知羞耻趋炎附势而作伪;亦有倒填岁月者,或为表示自己洞烛先机而以事后之补作冒充旧作,或为证明自己是天纵之才而以新作冒充少作;而最甚者则窃他人之作为己作。如此种种,则非真诗人所为,虽不足以细论之,然解诗者亦不可不察。


        古人言诗,常把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认为人心术之诚伪,均可自其诗中察见。杨维桢《赵氏诗录序》谓“评诗之品无异人品”,刘熙载《艺概·诗概》亦谓“诗品出于人品”。 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甚至认为“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诗以人见,人以诗见,大抵如是。诗人毕竟是诗人,既能为文而造境,亦可以为文而造情,既可以夸张其长处,又需要掩饰其缺点。言为心声,诗者,美言也,诗为最美之心声,诗人总要在诗中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真中或有伪,伪中也有真,实在不易判别。严嵩《钤山堂集》、阮大铖《咏怀堂集》,其诗“恬澹自持”、“不乏风人之致”,就诗论诗,二人的诗品颇高。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谓严嵩“似亦非丧心病狂者,使不及败而早死,复无奸子,亦足安其丘垄”(咸丰庚申十月初六日)。阮大铖是个极热衷于功名富贵的人,但当他被东林党所斥弃,匿居十七年,心境也许能有所变化,那些恬退闲适的诗歌,很难说都是情伪之作。况且人是会随环境而改变的,严、阮后来利欲熏心、败坏朝政,盖棺定论,自是罪不可逭,设想两人一生困守山中不出,其心之真伪难知,又谁能判其诗作的真伪呢。胡先骕《读阮大铖咏怀堂集》一文中,指出阮诗“其言不由衷”,钱钟书《谈艺录》亦谓“阮圆海欲作山水清音,而其诗格矜涩纤仄,望可知为深心密虑,非真闲适人寄意于诗者”,胡、钱事后之言,自当抱有成见。偶然写诗作伪以欺世,或有可能,但不可能长期甚至一辈子写诗都在作伪自欺。真正的“诗”,好诗,在行家眼中,是作不了伪的。又如清末诗人樊增祥,私生活尚称严谨,旁无姬侍,而性耽绮语,好作艳诗,故有“樊美人”之称;汪精卫晚节不终,然其为革命者时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之句,樊、汪之诗,皆当时性情之作,恐非作伪。当代亦有学者,诗词陈义甚高,冲澹清远,迥出凡尘,而其人却颇好名利,是以社会上啧有烦言,但我相信他那些被认为是作伪的诗也可能是真心的,那是以“向上一路”自诩的诗人希望达到而实际上未能达到的理想之圣域。如陈衍《何心与诗叙》所云:“吾尝谓诗者,荒寒之道,无当于利禄,肯与周旋,必其人贤者也。”此外,当九县飙回、三精雾塞之日,诗人出于种种原因,或有违心之作,实不得已而为之者,当非有意作伪,后世亦应察而谅之。元好问知道诗人也可能有情伪之作,故有心声失真之叹,而其论诗,则主诗人须心诚,不诚,则“言无所本”;学诗,则以“无为正人端士所不道”自警,是以季惟斋笺曰:“言诗人之心,必以中正为绳尺。”(10)要“以意逆志”,当先设定诗人之心中正,情是真情,诗是真诗,否则一切皆为妄作。如王嗣奭《杜臆·杜诗笺选序》评杜甫所云:“一言以蔽之,曰‘以我为诗’,得性情之真而已。”诗中无“我”,即非真诗。学诗者亦应正心诚意,把诗人中正之心、真实之情以传达给读者。

        尽管诗人的诗心难测、本意难明,但历代的注释家还是锲而不舍,努力追寻。不过,注释还是有别于考证的。考证靠实学,靠材料,一时未能弄清楚的问题,有朝一日或会真相大白,而诗人的本意,藏于一己的心中,其在文字中所表现的,也许只是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中的人影”而已。诗人的原意,有时也会随考证的深入而显现出来。洪业《杜诗引得序》云:“考证之学,事以辨而愈明,理以争而愈胜。”一些诗人诗作,经过千百年来的学者深入的探索,原来比较隐晦的诗旨也逐渐明晰,一些新材料的发现,一些前人所未注意到的证据的获得,使一些本以为不可解的诗得到确解,使一些错误的解释得到纠正。然而,诗人创作时在感情上的升华,语言上的美化,导致诗歌的内容与现实甚至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者据以考索时亦不可不慎。王国维《浣溪沙》词云:“本事新词定有无,这般绮语太胡卢。灯前肠断为谁书。   隐几窥君新制作,背灯数妾旧欢娱。区区情事总难符。”这也许是作者对他的词集的一份“说明书”吧。他要向读者说清楚,特别是要向后世的笺注者说清楚:不必细细推求每一首词的“本事”。因为,一,词中的绮语可能是美人香草式的譬喻,逐句坐实之,则会弄出笑话;二,即使是真的写恋情,也容许有艺术加工,不一定与事实全符。对诗歌的理解,不能过于执着,活法成了死语。黄庭坚《病懒》诗:“乃知善琴瑟,先欲绝弦寻。”《荆南签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见惠次韵奉酬四首》其四又云:“觅句真成小技,知音定须绝弦。”要作古人的知音,必须绝弦以寻,“绝弦”二字,道尽妙悟之意,个中消息,政复难道。上文反复论述,不嫌琐屑,亦仅说明诗心虽难知而应力求知之而已。

二、学者、诗人应懂得声律、吟咏,以利创作


        注释诗歌,有特殊的专业方面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学诗者必须懂得“声律”。《文心雕龙·声律》云:“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时诗乐相通,诗教温柔敦厚,乐教广博易良。《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序》亦云:“乐语孤传为诗”,“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后世诗乐虽亡,格律犹在,格律可谓今之诗乐也。遵守格律,即明于乐,惟其守律,乃得立礼,方可论诗。《文心雕龙·声律》又谓音韵不调者“犹文家之吃”,学诗者不明格律,则聋且吃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谓“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解诗者亦当如是。具眼,是识力,鉴别能力;具耳,指能解音律。具眼,自是不言而喻;而具耳,如分辨声调之阴阳平仄,徐疾抑扬之类,于古人为常识,于今人则知者鲜矣。诗词格律的核心是平仄与叶韵。古人为诗,重“声情”合一,沈约“四声”之论,影响深远。唐代以还,诗家对格律尤为讲究。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云:“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又云:“若读者不通平仄声调,则不知其文句起迄。故读古书,往往误解。”平仄相间,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体会到汉语的精微之美。周祖谟《陈寅恪先生论对对子》一文云:“平仄互相更迭,音调自然悦耳。如果不了解平仄,那就是很难领略作者的用心,其中用词之美妙处也就无从欣赏了。”又如张志岳所云,如果不懂得词的格律,“那你对于作品的感受,只能是肤浅的、不全面的,乃至是错误的。”懂得平仄,熟练地分别平上去入四声,可以说是学习诗古文辞乃至一切传统学问的先决条件,更是每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应具的基本技能,若不辨此,有似于音乐评论家不识音阶,自然谈不上去欣赏及评判作品。很难设想一位不懂平仄格律的大学教师,是如何向学生讲解“永明体”的特点、初唐律诗的形成、唐诗宋词在格律上的差异等常识问题的。

吟咏讽诵,以见义理。


        在下笔之前,还要逐篇诵读。头口皆动,耳目并治,可增强记忆力与理解力。常言曰“读书”,书,就是要“读”的,而不光是“看”的;而诗,则是要“诵”、“吟”、“咏”、“歌”的,而不光是“读”的。《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孙疏:“颂歌其诗,看读其书。”《诗·周南·关雎序》云:“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韩愈《进学解》云:“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朱熹谓“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况《诗》又全在讽诵之功,所谓‘清庙之瑟,一唱而三叹’”,“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朱子语类》卷八十)黄宗羲《孟子师说》亦云:“古人所留者,惟有诗书可见。诵读诗书,正是知其人、论其世者,乃颂读之法。”吟诵,有如梵呗清音,洞经吟唱,皆古乐之遗意。诵,即以古代读书音念颂,是以读书又称为念书。吟,谓曼声吟咏。古人写诗,不厌百回改,改罢长吟,自我欣赏。诗,为诗人思想、感情、学养的精华所聚,学诗者应以敬慕之心,目、口、耳三官并用,辨清每字的读音,因声求气,诵读原作。在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传统的吟咏方法,依平仄声调行腔使气,注意每字声调的高低长短,节奏变化,铿锵和协,声入心通,体会其音律之美,感知其艺术魅力。吟诵,尤宜以母语方音为之。古人亦如此,洪兴祖《楚辞补注》谓隋僧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唐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 因普通话无入声,读诗时尤须注意。本人曾聆听叶嘉莹吟诵,于入声处故作促音,此亦一法。今人与古人有了语言上的联系,同声相应,建立了感情,成为异代“知音”,才能再谈对诗意的理解。新文化运动后,文言退出历史舞台,在新派作家笔下,吟诵诗文者,皆是摇头晃脑丑态百出的落伍老朽形象。学者、诗人,鲜知诵读之法,八十年前,钱基博已称之为“当代之绝学”,吟咏一事,如今更成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罕有传人,而日本、韩国能汉音、唐音、宋音、吴音吟诵诗文者却数以万计,静言思之,良可叹惋。

        文科学者应能诗


        有诗学,还要有诗功,是以解诗者最好能诗。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应偏废,作为重中之重的辞章之学,在现代学术体系中已无立足之地,既不能为古文,亦不能作诗的文科教授、专家,比比皆是,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学界的悲哀。


        诗,是历代文化精英智慧的结晶;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极致;诗,备于天地人之大美;诗,蕴蓄着足以化育世道人心的人文内涵。“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论学而知诗,论诗而知学,所谓“学诗”,当包括对诗歌的学习、创作和研究。《论语》篇首就是“学而时习之”五字,不“习”,焉能为“学”? 《礼记·学记》亦云:“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诗,是要去体悟的。有体验,方能悟入。沈德潜《说诗晬语》谓“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遗憾的是,世间第一等真诗,容或有之,但要求得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的研究者,在当代,戛戛乎难矣。


        诗道,是君子养成之道。学诗的人,要努力成为君子,有高尚的人生目标,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虽天地崩坼、世变苍黄之际,诗道尚确然独存。文以载道,写诗时不怀说教的动机,而有教化的效果,(旨在载道说教的诗,如理学诗、禅诗、新乐府等,难臻一流之列),《易·贲·彖传》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以古人重视诗教,温柔敦厚,调理心性,变化气质,移风易俗。学诗者能诗,更能明其“兴观群怨”之旨,以传达给读者。今人通过学诗,潜移默化,感受高贵的文化传统,养成优雅纯粹的心智,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形成“与天地参”的高尚人格。精神上受到教益,自能加深对传世诗歌的理解;通过学诗,转变固有的白话思维方式,而代之以文言思维、诗性思维,既要认识到诗人思想感情中符合理性、逻辑的一面,更要认识到诗歌语言中独有的非理性、反逻辑的一面。是以学诗者能诗,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言诗者不能诗,能诗者不言诗,每为论者所讥。陈衍《诗品平议》议钟嵘,其诗篇“未闻传其只字,存其片羽”,“风雅一道,尚何足论说短长,是非丹素?”张尔田《鲍参军诗补注序》:“盖善诗者或不善解诗,不善诗者又或假解诗掩其不善诗,说古之诗如牛毛,求今之诗乃麟角。”能诗者,经过长期的体究,对个中甘苦能深切领略,所谓“得失寸心知”,诗歌体制源流了然胸中,掌握作诗的法度,熟悉各种技巧,知道诗人是如何去寄寓自己的感情,并能理解其审美趣味,对诗歌别有会心之处,方有深造自得之言,即叶燮《原诗》所谓“能深入其人之心,而洞伐其髓”者,学诗者若无呫哔操觚之能,又焉知其人之道心诗髓?如“古雅”,是古典诗歌重要的“形式之美”,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指出,古雅之判断,是后天的、经验的。学诗者如无实践,则难以取得此经验,作出正确的判断。法哲伏尔泰云,惟有诗人心灵方能解诗。如李贺、李商隐的某些诗歌,无论在创作意识还是手法方面,都是最接近所谓“现代性”的,不宜于学者作理性分析,而诗人只凭直觉感悟,往往就能直接与作者精魄相通。

作者简介

        陈永正,生于1941年12月,字止水,号沚斋。男,原籍广东省茂名高州市,世居广州。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广州市第三十六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

参看更多:

【诗词解码】陈永正:独抱诗心——诗歌之解读与创作(一)

【诗词解码】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上)

【诗词解码】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下)

【诗词解码】张海鸥:诗词创作的思维纹路和叙事方式

【诗词解码】王兆鹏:诗词的审美层次(授课精要)

【诗词解码】刘能英:创作近体诗必须过“七关”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上)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中)

【诗词解码】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诗词创作琐记(下)

【诗词解码】熊盛元:卢象贤《黄龙山人诗词选》读后

【诗词解码】云帆名家段维畅谈意境联的构成方法

【云帆视点】高昌:诗要“活色生香”

【云帆视点】高 昌:好编辑是媒体的脸

【云帆视点】刘梦芙·近代名家诗词分论(一):黄遵宪思想与“诗界革命”论衡

【云帆视点】陈仁德:诗词思想性之我见

【云帆视点】星 汉·我说诗词热

【云帆视点】杨逸明·写诗三则

【云帆视点】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

【云帆视点】诗词名家刘梦芙访谈录


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刘征 高昌

陈永正 熊盛元 刘梦芙 秋扇 周燕婷 林峰 星汉

胡迎建 刘庆霖 宋彩霞 潘泓 段维 江岚 张海鸥

陈仁德 邓世广 沈华维 蔡世平 英子丁欣 方伟

金水 刘能英 武立胜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李子

李葆国 无名 韦树定 耿立东 师红儒 阿朱 屈杰

郎晓梅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包德珍 刘道平

杨强 何智勇 吴化勇 曹辉  赵京战  钱志熙 天许

卢象贤 周泽安 张智深 陈逸卿  鉴水 深南 戴霖军

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王旭

安全东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赵秀敏

李俊儒 汪冬霖 楼立剑 徐俊丽 白林中 赵英 张栋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曹阳 郭七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韩倚云

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何芳 何强

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白鹤

张明新 邢涛涛 吴瑾 黄友富  程运钦  诗影同春

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枫叶 于钟珩 刘念魁 李昊宸

梦烟霏 尤悠 张芳君 白秀萍 老墨 崔德煌 孙文

木樨 玉蟾 韩保汇 蔡红柳 李梦痴 月白 刘冲霄

曹继梅 时玉维 安儿 陶永德 非也 何鹤 郑邦利

风清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马峥嵘 周路平 黄莽

善同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何乃政

雍平 朱思丞 田幸云 曹谦 潘松 彭中文 邓寿康

蒋世鸿 张庆辉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汪良忠 刘燕 戴爱琴 啸汉马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昨夜 月儿 王柳华 陈志文 风马驴 程良宝 武建东

程裕祯 小雨 孙才 唐云龙 李如意 熊华禄 蒋有亮

雨虹 老胡 严锦尧 蒋昌典 郑晓京 哈声礼 张海燕

陈楚明 秋水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田野 王映锦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谢郎 周向东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陈越 文森

金锐 顾青翎 苏小隐 毛谷风 王瀚林 段兴朝 子乙

萧雨涵 张红果 翁寒春 南风 梦欣 文弱 危阑独倚

秦凤 土土 白衣卿相 小乙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供稿:中山大学 张海鸥;编辑:璐雨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