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世上最多情的人
“故有情於為”,所以他說,一個人有情,被喜怒哀樂,悲歡愛惡的感情所困擾,就是我們現在講愛,我愛你你愛我,愛得要死那個愛。這個愛就是情。
“故有情於為”,這是有為的作用,心裡有所為。“離曠而弗能也”,一個人被感情所困,心的那個光明偉大作用,困住在一小點上;雖然想要把它解開擴大,心境想要如何偉大,思想上要如何偉大,要空,要超出三界,都不可能!做不到的。“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如果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擾,心中不被喜怒哀樂愛惡欲,某一小點所困住,而非常曠達而逍遙,那時智慧就開了,這才真叫做大聰明。
“有情於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普通的人,只要被感情所困擾,心中有了喜怒哀樂偏見的感情,要想修行達到聖賢的境界,那是永遠做不到了,就是“於為賢聖而弗能也”。那麼所謂得道的聖賢,就根本是個無情的人囉!要做到無情才能成聖賢囉!
“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因此,我們可以瞭解,真正的聖賢是很難做到的。聖賢之所謂無情,是沒有欲界的這些情,沒有世俗的小情;聖賢有的是大情,是大慈大悲聖賢的情;所以說“豈直聖賢絕遠,而離曠難慕”,心境的開闊曠達,包羅天地萬象,就是聖賢的境界。
——《莊子諵譁》
在中國大乘的佛教思想裡,慈悲二個字,雖然構成為一個名辭,但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所謂「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 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譬如夏天的太陽,它有利於世人與萬物,但有時候也會使你望之生畏。
所謂「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這種母性慈愛的悲心,卻往往被人誤解為「婦人之仁」,好像沒有太大的價值;然而人們如果能夠徹底擴充所謂「婦人之心」的悲心,也就是發揮了人類母愛的偉大。
此外,我們更要瞭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慈愛。因此佛學中解釋「慈」與「悲」,是說它為「無緣之慈」、「同體之悲」。
所謂「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所謂「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中國儒家所謂:「民吾胞也」、「物吾與也」,也同是由這種觀念而出發的。
——摘自南懷瑾先生等合著《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中國有句老話,“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薩度一切眾生豈不是多情嗎?他們是已經把情、欲化作慈悲。當然,從邏輯立場來講,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薩的有情,是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所以,諸佛菩薩都是我們的大情人,你念他們,他們就會念你,會加庇你。這個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愛一切眾生。
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南懷瑾先生講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