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北大,走得更远
编者按
万物生长
不疾不徐
我们在燕园
自由成长
我们带着北大
走向更远的地方
曹直踢着喜欢的足球
在麻木于失败的同时
也并没有忘记
奔跑的乐趣
李雨晗陪伴着
湖光塔影下的那只猫
在间隔年去了三江源
和雪豹一起成长
辛星藏书了这么多年
终于明白
自己只是一个
被很多书收藏了的过客
张宁终于从伤病中走出
常与未名湖说说心事
带一身
北大男篮的光荣与梦想
曾经的公主楼
推倒重建
如今的公主楼
年轻而载满欢颜
不变的是楼长阿姨
年复一年的守护
离开北大的日子
曹直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
“中文男足”前队长
现在回忆起来竟好像说不出许多课的名字,仿佛也忘了自己读过什么书。脑子里只剩下五四那片小小的人造草坪,当然,还有一体那块场地。
这几年伴着春天的柳絮,夏天的烈日,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妖风,还有四季的雾霾。
一体成了我持久的“伤心地”,但我似乎也没有多伤心,因为我和队友们在麻木于失败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奔跑的乐趣。
球队困顿低谷时仍然固执地一次次走向注定的失败——这并不是悲壮,我也无意由此蔓延出许多的意义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我只是在踢着自己喜欢的足球而已。
四年来我从31楼搬到42楼,博实拆了,CBD和大澡堂也变成了工地和草坪,新入学的同学只能从话语的流传中去想象那种怀念,不过那怀念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就像我走了,中文足球依然可以踢得很快乐。而这故事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了。
我现在有一点倒也想开了,真正的学问,也未必非要做学术,生活中也一样可以去发现、去思考……
不过,不过也挺奇怪,马上就毕业了,虽然这四年总的说来,其实并不快活,可是真想想,走了之后,我还挺想这里的。
七月份的时候我一直在做一个重复的梦,关于离开北京的梦,每次都是伴着惊慌醒来。
在梦里总有好多事情没做,有时是坐上火车才发现好多东西没带,有时是要走了赶不上一场要看的比赛,想起一张张脸却叫不出一个名字,失魂落魄地找寻却不知道落下了什么。
有句诗说:“我们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那时候身边的确是“冷”了。
我应当抬头走向自己的辽阔了。
从小猫到大猫
李雨晗
元培学院2013级本科生
2017年罗德学者
现在牛津大学学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与管理
第一次进入北大,吸引我的是湖光塔影下的那只猫。我和妈妈说:“你看,园子的猫多自由,想必在这里学习也是如此。”
转眼间过去了五年。牛津的朋友问我:“北大什么样?”一瞬间我的脑子里浮现了很多画面,最终说出口的是:“北大是个自由的地方,你可以尽情生长。”
来到北大后我成为了流浪猫关爱协会的一员。我喜欢跑到有猫的地方去看书,虽然会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而每一只猫,也都被大家呵护着,取名字记录信息、喂食、检查身体、看医生,为它们找到新家。
对小猫的关注,大概是出于先天的对动物和自然的喜爱;在北大,这份先天的喜爱经由知识的浇灌、老师的指引,生长成了之前从未想象过的模样。
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的间隔年,我来到青海玉树,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研修生的身份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开展自然保护工作,驻点杂多昂赛,而当地最有名的物种,大概就是雪豹了。
这一年中,和雪豹确认眼神,解决雪豹惹的麻烦,亦或是参与雪豹救助,和这“大猫”一起度过了很多难忘的瞬间。
同样难忘的还有热心于保护的当地人,一直在三江源开展研究工作的学长学姐,以及中国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
现在的我,暂别北大与青海,开始了“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与管理”专业的学习。
我尚未在这里见过猫;不过,燕南园夏日绿影下的那只黄猫,三江源的雪地上的那串爪印,时常与我面前的文献相辉映。
带着北大男篮精神走得更远
张宁
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
亚洲中学生MVP,CUBA两座总冠军成员
《这就是灌篮》第一季总冠军
我是张宁,2015年带着年少轻狂和热血梦想来到了北大。
来到这之前,我试想过自己要在北大男篮这支队伍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要取得如何的成绩,但当真正要融入这个集体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并不能适应它。
由于伤病,我不得不阶段性的停止训练接受治疗,而且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个人打法和球队的技战术格格不入,在这个我梦寐以求想为它书写荣光的队伍里,我找不到定位和存在感。
更糟糕的是,自我怀疑让我变得不会打球了,在这样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在质疑和骂声中走过,在无望和低迷边缘徘徊。
但是给了我安慰和包容的依然是北大,有时候我会自己去未名湖逛逛,有心事就绕着多走几圈;晚上训练迟了也还有五四的烧烤和学一的夜宵等着我。
学校的好资源尤其多,除了大拿们的课以外还有各种讲座。
在这里,我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生活,也更加认清了自己,我坚信球场是让我心跳加速的战场,打篮球是让我最心潮澎湃的一件事。
足够幸运的是,在家人、教练、队友的帮助下,我挺过了最艰难的一年,他们从没有放弃我,而是把我从烦恼的深渊中拽回来,不断给我机会,在训练时为我加油鼓劲,让我在赛场上重拾信心。
经过不断的磨合和实战,我逐渐在队伍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开始发挥优势打出个人风格。
面对质疑和诋毁,我学着收起玻璃心,把他们当成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这三年里,我们北大男篮获得了不少荣誉,大运会男篮总冠军;CUBA东北赛区三连冠;第十九、二十届CUBA总冠军,在第二十届总决赛上,我砍下30分帮助球队成功卫冕,那个令人激动又骄傲的时刻,我觉得可以吹一年。
另外,我还有幸代表辽宁参加了全运会;今年年初站在了全明星星锐赛的舞台上为大学生球员证明自己。
通过北大男篮取得的优异成绩受邀参加节目《这就是灌篮》,并在这认识了一群积极优秀的小伙伴。
今年我大四了,有人问我有没有考虑去更高的平台,更激烈的赛场展现自己。
期待之余我脑海里浮现最多的是和队员们的朝夕相处,是教练的叮嘱和教诲,是挥洒汗水的篮球场,是去美国训练时艰苦又开心的时光,是一起站上的领奖台和捧起的奖杯。
一想到这,我充满感激,谢谢北大男篮,圆了我从没敢做过的梦。
但是未来已来,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地意识到,是的!我想去更好的赛场,我想听见篮球和梦想碰撞的声音,我想要带着不改的初心和北大男篮的精神继续奋斗下去,走得更远。
被很多书收藏了的过客
辛星
经济学院2011级本科生
光华管理学院2015级博士生
“燕园藏书人”
要不是这个女孩儿,我又怎么会爱上藏书呢?
以前,在北京大学45甲楼的地下一层的角落有三家书店,博雅堂、野草书店、汉学书店。
这三家书店在北大赫赫有名,他们以文史、学术著作为主,开学季会有出售一些教材。所售之书的格调极高,从来不会有网络小说、连载漫画、成功学鸡汤学等。
往来的读者中常常会有耄耋老人,大多是名家大家,也会来这里翻翻打折的书。
文史学术类的书籍受众小,印量少,单册分摊的价格高,若非专门学者,没有几个人会买。恰是在北大,这些书销路却十分火爆。
大一大二我偶尔会去书店逛逛,但是不经常,倒是喜欢听听书店老板讲讲故事。
这种书店,也只有在北大能够活下来。
2013年9月30日,周一,那天下午我去书店乱逛,博雅堂刚好新到了一批古籍大部头。
我正想问老板能不能看看书单,却见到有一个我同龄的小姑娘左手和右手分别拎着两大捆书,踉踉跄跄从书店出来。
我留心看了一眼,那书是《太平御览》和《读史方舆纪要》。我非常诧异,一个小女生居然会买这么艰涩的书?
老板告诉我,她是这里的常客,《册府元龟》《艺文类聚》《文苑英华》《文献通考》等等这些书,即便是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都买的很少,她却一旦遇到就毫不犹豫的购买。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倒也很想再见见她。
2013年冬天,我刚刚考完期末最后一科“信息经济学”后,来到书店逛,再次看到了这个女生。
我跟她聊了起来,她叫璃子,家在日本名古屋,是京都大学的交换生,中文讲得流利。
她说她很喜欢中国的书,给我推荐了好多京都大学附近的买中国书的书店,并且很骄傲地说她可能看的中国古书比很多中国人还多。
如今想来,她说的是对的。至少在当时,她买的书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也是年少自尊,自己作为一个北大的学生,对祖国的了解竟不如外国人,心里暗暗作气。
她离开之后,我告诉书店老板,今后这个女孩儿买了什么书,请你告诉我,凡她所读,我定必读。我就是这样带着稚气开始藏书的。
第一套藏书是胡三省注的繁体竖排20册《资治通鉴》,后来是中华书局的绿皮点校本289册《二十四史》,后来逐渐懂了门道,书就越藏越多,越藏越专。
本科毕业前最后一个冬天,我去了一趟京都,在漫天飞雪中探访了璃子曾经告诉的一家很有名的京都书店,叫临川书店。
我在书店门口拨通了她的电话,却不知道电话里那头在说些什么,于是便求助于书店的服务员。服务员听了话筒之后,用很不熟练的英语告诉我,The number is not available(无效号码)。
如今是我在北大的第8个年头。宿舍和书房被填得充实,藏书早已超过5000册。书是越藏越多,可学识却没什么长进。
藏书多了之后,我突然明白,这万千纸页的生命远比人的生命更韧性。
我们拥有了书,本以为这些书成了我们生命的点缀,而事实上,纵是王侯将相,究其一生的搜罗,最后也不过是在扉页上留下几方丹印。
扉页合拢,人去阁空,而书却依旧苍老而悠然。所以啊,人是熬不过书的,不是人藏书,是书,藏住了人。
我不希望大家叫我藏书人,我只是一个被很多书收藏了的过客。
现在回想起来,是北大包容着这些高贵的书店,也纵容了我充满稚气的情怀。
如今,不知道是书多些了,还是年龄大些了,我终于不再像初见璃子那样自尊和要强了。
后来,汉学书店因为一次事故群书尽毁,从此便在北大消失了。野草书店在2017年年初也搬离了北大。博雅堂还在,腾换了个地方,依旧文质彬彬,人来人往。
不过,2013年冬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璃子。
永远守护你们的“公主楼”
朱一芳
北京大学30楼楼长
毕业典礼上五个串烧讲述人之一
我是一位在北大的宿管人员,同学们的“楼长阿姨”。
我在退休之前的职业是办公室职员,最早我在29楼工作了三年,2015年新建30楼之后,我就来到了30楼做楼长,这样一算有六年了。
这六年以来,我看到了北大的很多变化:北大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
比如说在老楼,同学们的宿舍只有12平方,也住四个同学。一个书桌上一个对开门的顶柜和一个小架子,就是每个同学放东西的地方。
那会儿有同学是冬天把东西打包寄回去,夏天家长再寄回来,很是麻烦。
现在咱们有一个大柜子和一个壁柜,所以现在条件比原先好多了。现在楼里有饮水机、洗衣机、烘干机、洗鞋机,有洗澡间,同学们不用冬天冒冷风去大澡堂了。
楼两侧都有自习室,同学们不用到处找地方自习,不出楼就全部解决了,特别方便。
从前同学们得用吊杆在楼道里晾衣服,现在咱们有阳台的宿舍,就可以在外面晾衣服了。
楼长的轮班制度是“上24歇48”,相当于我们上一天一宿歇两天。我们规定是晚十一点就可以休息了,也会有个别同学来借钥匙,我们就会晚睡一点。
但同学们都比较懂事,不打扰人。有一次让我又心疼又感动的,一个同学没带钥匙但又不忍心喊醒我,也不想打扰舍友休息,就自己呆了一晚上。等我早上起来我才发现她在那里等着,我说孩子没事你叫我啊,冻感冒了怎么办呢。
因为30号楼是15年新建的,2015级研三的那一届姑娘们和楼长阿姨一起布置新楼,我们写着“公主楼”和“楼长室”的牌子都是2015级的楼委会姑娘们在燕窝中心自己亲手做的。
以前为了空出楼前的安全通道,每个宿舍都要轮班码齐自行车、摩托车,不论刮风下雨同学们都会跟着阿姨下来码车,非常自觉。
2015级的孩子们毕业的时候有些不舍,她们和我一起拍照留念,也会抱着我哭。
前两天我也收到一份回学校探望的毕业生带来的礼物,她们百忙之中来,有这份心我就很满足了。
我感到非常欣慰,能接触到这么高学历的孩子们,而且大多数孩子素质都非常高,有教养。为他们服务,我觉得非常幸运。
同学们离开家,从大江南北来到这里求学,肯定刚开始会不太适应集体生活。我希望我们给同学们营造出一个家的氛围,让每一个“小公主”在温馨舒服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我最关心的是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其实阿姨们心里都有一本账,会关注同学的情绪变化,把人文关怀做到方方面面。
有时候同学可能受了委屈进门就抱着我哭,我就会听听她怎么说,鼓励她、或者给她一些建议,希望她能够豁然开朗。
我建议同学们遇事不纠结,自己舒心是最重要的,不用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在北大百廿之际,我希望北大能越来越好,更进一步。
希望姑娘们身心健康,学业有成,真正珍惜北大这几年的校园生活,这将是你们终生的回忆。
在这里历练成长,将来对社会做出贡献。
想和我们分享你的北大故事吗?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vip.163.com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在300-800范围内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
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点击标题看往期“120个故事”哦~
编辑:陈潇漪、李研、王一璐、李凡、筱羽
排版:孙萌
制图:司雨田
责编:园中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