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1年民营医疗:洗牌、破局和变革
一、洗牌
经历2019年的淘汰和2020年爆雷后的民营医疗,在后疫情时代,2021年民营医疗将正式进入历史性大洗牌时代。
好不容易熬过疫情之年,很多人寄希望于2021年能迎来触底反弹。然而,反弹的很可能不是医疗行业,而只是从业人的侥幸心理。事实上,民营医疗新一轮的洗牌,从2015年起就启动了,整个行业的下行通道并未关闭,煎熬期还得继续。2020年,疫情只是让民营医疗以更加惨烈的方式集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这还不到最惨烈的时刻,2021年,民营医疗大概率还会加速洗牌。
疫情新常态只是暂时的,经济新常态却是持久的,不能因为疫情新常态的斑驳而抹掉了经济新常态的底色,未来更不能因为疫情新常态结束而误以为经济新常态也结束。新冠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掩护玩家裸泳的反向潮水作用,盲目乐观或选择性无视终究解不了渴。
你可曾发现,大小社区周边一下子冒出了众多连锁便利店?前阵子,各大互联网巨头更是争抢社区团购卖菜业务?多数人只看到了巨头“攻”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巨头“守”的另一面。这些无疑都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米油盐酱、果蔬蛋肉”才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绝对刚需。但凡举国上下都在强调“民以食为天”,其潜台词是“经济在下行,钱不好赚了”。别忘了,经济一旦萧条,全球均无疫苗!
实体医疗机构整体走势下行,资本市场上,医疗服务概念板块走势除了个别明星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外,大多数上市公司走势也是下行的。甚至,很多公司频频跌破发行价,“出道即巅峰”的真实案例一个接着一个,其中以港股表现尤为典型。
即便是在2020疫情特殊之年,医疗投资总体看似极其火热,其实大多仍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乃至互联网医疗专场。无论从资本总量还是从投资偏好和持续性上看,医疗服务投资都远远逊于生物医药等其它细分赛道。医疗投资冷热不均的背后,除了医疗服务无法像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能批量生产乃至互联网医疗可指数化增长外,还与医疗实体运营大多尚未形成真正可复制的模式直接相关。
市场需求的理性升级和客户认知的品质追求,医保支付的深刻变革和监管政策的从严执行,运营理念的转变升维和营销模式的更新换代,价值资本的持续涌入和人才团队的优化重组,在供需多重要素力量的综合推动下,民营医疗终于迎来全新的面貌。传统民营医疗尤其是曾雄踞民营医疗半边天的部分某系医疗,将加速被洗牌出局。这种出局主因并不在疫情,而是医疗服务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发展的必然结果,疫情只是洗牌出局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医保基金更加为钱发愁,向公立医院倾斜力度将更大,民营医疗能获得的医保额度将更是少之又少。药品集采、耗材集采席卷全国,公立医疗确实难过,但更难过的还是自负盈亏的民营医疗。公立尚有财政托底,民营只有自个家底。民营医疗从业者,吃医保过日子的,仍未沉下心来好好研究DRG和DIP,不靠医保支付的,也还没意识到目标客群支付能力在下降。
2021年,尤其对非基本需求的医美而言,两极分化愈加显著。少数品质医美和专家创办的“小而美”机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而包括知名连锁在内的大多数医美机构则愈加艰难。赚过快钱的医美人,满心期待疫情结束后能迎来新一轮可持续的报复性消费,等来的却是客户“有心消费、无力买单”的无奈结局。很多人连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都保不住,有的甚至连生活保障和房贷车贷都捉襟见肘,你要让她们用什么来美美的?还靠已被打击得七零八落、满地找牙的医美贷吗?
民营医疗争挂大学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依然有广阔市场,但挂名乱象很可能迎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联合监管利剑;位于城市边远郊区的各类大小医学园区或Medical Town将不敌主城区的Medical Mall,不少园区不可避免地陷入空壳化乃至一地鸡毛;医疗服务连锁扩张掉坑案例将越来越集中和突出,盲目跨区域连锁日见颓势,最终不得不剥离乃至倒闭。立足本土区域的同城“八爪鱼”连锁模式将越来越受市场和资本的肯定和追捧。
二、破局
走过2019年的回归和2020年的整合,整个医疗行业迎来的势必将是破局。行业要实现破局,只有核心要素充分整合才有可能。核心要素中,首要是人(团队),其次是钱(资本)。如今,医疗服务行业从资本强势逐步向团队强势倾斜,“得人才者得天下”,有人就有钱,有钱没人迟早也会变没钱。
人才流动上,可能出现体制内外大规模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民营医疗骨干医疗人才尤其是紧缺领域和专科的医生和护士,如急诊、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人才可能部分回流公立医院(主要是新建分院或迁址扩建),寻求安全庇护或过渡调整。提供基础医疗和医保服务的民营医疗,尤其是空有大楼的新建大型综合医院可能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消费医疗为主要代表的市场化专科优秀人才也会加速脱离公立体制,选择执业更自主也更安全的个体户创业或抱团式发展之路。
高阶人才纯背书式加盟将受到市场冷遇。即便是院士、国医大师、主委等挂名宣传也不再吃香,中高端客户并不会单单为了一个超级名号买单。多数高端医疗机构依然运营不理想,“有专家无运营、有底气没人气”的窘境将愈加突出。大资本将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专家和运营团队抛出实质合伙橄榄枝。中青年骨干全身心加盟将越来越多。
人才整合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外力驱动乃至激励模式的推陈出新,而是源于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曾一度被视为“激励圣经”的合伙人计划,将越来越不吃香,“假合伙”逐步让位于“真合伙”。创业将成为部分核心高管和医生团队首选项,除了有钱还得有权,即便无法拍板,至少也要能参与决策。不过,仍要清醒地看到,医疗创业虽气候已成,但成先烈者也随之增多,根源就在于“创了个假业”。
有人被洗出局,也就有人整装入局。在医疗服务短期逐利行为被市场狠狠打脸后,中长期资本加持下的各路英雄豪杰终于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做医疗,真心实意做服务,高度认同“质量和安全是品质医疗的前提和基础”,强消费体验和全链条服务将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跨界入局者、转型彻底者、医疗正规军、行业监管者,将加快驱赶草根野蛮人、医疗杂牌军出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民营医疗“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的尴尬状态将越来越少,真心付出终能换来诚意回报。
民营医疗新时代,是大资本、大财团合纵连横、组团并购的大时代,是医生团队和运营团队崛起的大好时代,是“大而全”吃亏、“中不溜”吃土,“小而美”吃香的结构化转型时代。当下,有钱比有牌照重要,有人尤其有医生和运营团队比有钱重要,有靠谱的认知比有人重要。有钱、有团队、有靠谱认知的人和资本方,才有资格谈抄底、去抄底。未来的民营医疗,是比拼耐力和韧性的时候了,扛得住、活得久才是王道。
2021年,资本会继续涌向医疗行业,但主因并非医疗好赚钱,而只是其它行业大多更不靠谱。医疗服务本身的薄利状态,将可能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新常态。肿瘤、脑科、康复和辅助生殖等“重资产、强技术”赛道依然会吸引大资本持续加码,与此同时,轻资产、重体验的消费医疗尤其是眼视光、轻医美、新康复、新中医也会成为资本投资和并购热点。眼科黑马和新秀越战越勇,在视光和屈光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眼科医院并购与眼科门诊部或诊所并购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眼视光投资将迎来如同近十年眼科医院投资的历史性高光时刻,“有眼光,投视光”将成为医疗圈和投资圈的共识。
从区域上看,一二线城市消费医疗市场远比三四线城市靠谱。不仅眼视光、轻医美如此,以运动康复、骨科康复为主的新康复和以治未病、调理养生为主的新中医同样如此。市场上还可能跑出医生主导、带有消费属性的新妇科和新男科“小而美”门诊部和诊所。民营医疗大概率迎来海内IPO上市小高潮,内地A股很可能仍倾向以眼科、口腔等为主要代表的安全型消费医疗上市,而医美和妇产等风险型消费医疗以及非消费医疗,多数依旧只能选择港股或海外上市。
三、变革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民营医疗大多只有国内大循环,多数单体医疗机构的成本、收入和利润都将可能降低,民营医疗商业模式或将彻底变革。医疗服务是否具备高性价比,将是考验未来民营医疗的核心指标,这不仅考验医疗团队,更考验运营团队。“大做小、量做多、傍大款”,将是多数民营医疗最务实的主导生存策略。
民营医疗必须重构乃至彻底放弃多年来“高举高打、拉高均值、冲大业绩”的惯性运营模式,一方面得大规模提高来诊总量,获客却又是最难的,另一方面又得精细化、低成本运营,人力成本和物业租金又不能说减就减。如何低成本获客,如何薄利多销,就成了民营医疗能否活下去的关键所在。
消费医疗在打法和路线的策略选择上,由于专科成熟度、区域城市和短中长期不同,各细分专科面临“消费向左、医疗向右”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抉择。一二线城市专科成熟度较高的医美和口腔主流策略将是偏保守的“医疗向右”,而专科成熟度较低的眼视光和新康复以及三四线城市的医美和口腔,在疫情新常态和经济新常态双重叠加形势下,其主导策略仍是偏激进的“消费向左”以谋求生存。但消费医疗总体趋势和方向无疑是确定的,将逐步从“消费向左”到“医疗向右”转变升级。
医疗服务的零售属性将越来越得到挖掘和重视,互联网医疗将充分展现“降本增效”功用,特别是在5G时代,IOT、BD/AI、VR/AR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功用将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阿里巴巴前总参谋长曾鸣提出的“S2b2c”智能商业模式将逐步渗透到民营医疗尤其是消费医疗,从而有望真正重塑整个医疗行业和重建医疗产业全新生态。互联网医疗的再次爆发,更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实体的整体破局可能。各类大小不一的医疗机构,将凭借机构及其医生信任背书和精准目标人群聚集的双重优势,成为未来新零售、新消费的最佳场景和入口之一。
未来民营医疗的商业模式,很可能不是靠医保赚钱,甚至不是靠传统医疗服务本身赚钱,而是靠医疗服务衍生出的非医疗产品或服务赚钱,靠机构估值、市值等股权增值赚钱。“三甲医院开设月子中心”现象,为啥只解读出公立医院抢民营医疗市场或饭碗?可曾想过人家只是在顺应趋势转型,整个医疗行业的赚钱逻辑都在变了。这还只是大变革前奏而已,互联网医疗将大大突破赢利模式变革的边界和限制,不再只是“妇幼保健院设月子中心”这种从服务到服务的初级衍生。2021年,靠非医疗服务或产品赚钱的模式很可能得到初步验证,最先走通的大概率会在消费医疗领域。
疫情后遗症将持续发酵,以社群和直播为主要代表的线上获客和卖货能力将成为民营医疗尤其是消费医疗必杀技。但多数因不得要领而收效甚微,玩社群尤其是跟风玩直播往往成了自嗨和重在参与,实际效果聊胜于无。消费医疗“高频带高频”的创新玩法则花样百出,不少玩家尤其是MCN机构收获满满,赢得了营销先机,收获了一大波市场红利。
危机,从来就不会自然而然结束。倘若你不努力改变和应对,“于人是机、在己是危”,别人能从危机中跑出来,而你只会被危机淹没、消无声息。未来的民营医疗人,在面对残酷市场现实时,不要只会空喊一句“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对大多数民营医疗人而言,“小而美、真合伙、做专病、攻消费、精细化、线上化、低成本、活下去”。
2020年,这一年确实感觉时间过得最快,但大多数人还没有深刻感受到时代和行业乃至人心的快速巨变,到时很可能还会嫌2021年时间过得也慢甚至更慢。2021年的民营医疗,很可能成为医疗新时代的开局之年,破立并存、动荡和秩序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