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略 2018-06-01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黄帝内经》理论中提到“风为百病之长”,又或者说“风者百病之始”,都是说外淫致病,风邪为主,所以又叫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为患,不但它自己侵入人体,其他邪气侵入人体也往往借助于风邪。因此,有风热、风寒、风湿、风燥等,且速度快,变化多。《素问·风论》讨论了风邪引起的各种症状共18种,提到了“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首次出现了内风的概念。

 

唐略老师在本文中提出内风是中老年各种疾病的根源,虽然此内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原因是由于内伤的积损,而不是由外感风寒造成的。

 

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在所有的疾病中,风是领头的,是罪魁祸首。所以,防病先防风。

 

风有两种:一是外风,也就是自然界的风,风邪侵袭人体,使人伤风感冒,感冒误治,又会变生出各种其他疾病,或者邪气潜伏下来,日后滋生不测。二是内风,也就是人体本身的风。

 

外风是容易防的,其带来的疾病很迅速,能被人们很快地发现和治疗,我们姑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内风。

 

什么是内风呢?

 

我们不妨把人体比作大自然。自然界的风,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春天熏风送暖,吹生了万物;夏天的凉风送爽,万物繁茂。这样的风都是好风,风中一切欣欣向荣。人体也有这样的风,因为是好风,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日用而不知。

 

但到了秋天,风里就开始有肃杀之气了,草木对其尤为敏感,开始在风里渐渐枯黄、摇落。渐渐地,到了冬天,风更大更凛冽了,草木在风里完全泯灭了生机。人体的内风也是这样,它起于中年之后,是人体自身的一种肃杀之风,它像秋风把大地带入叶落霜飞的季节那样,把人体带入疾病的季节,再带入死亡的的严冬。

 

内风有哪些迹象?

 

人到中年之后的各种病,都与这股内风有关;而中老年人防病,也要重在防内风。

 

秋风起时,一叶可知。人体的秋风起时,有哪些迹象呢?

 

◎肌肤干燥

风能带走水分。秋风带走大地的水分,所以秋天会比较干燥。内风也能带走人体的水分,中年之后,当你发现肌肤比以前干燥,尤其是手、足、面部发干时,即使没有什么其他的不适,也说明,你体内秋风渐起了。

 

◎头晕耳鸣

山顶上的风往往更大。中医说:“至高至上,惟风可到。”头部是人体最高的地方,也是风邪最大的地方,所以内风起时,往往在头部出现症状,如头晕、耳鸣、眼花、头痛等。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人体内的风邪已经很明显了。

 

◎人体摇晃、颤抖

风能吹动物体,内风也能吹动人的肢体,使人产生摇晃、颤抖、抽搐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说明你体内的风已经很大了。

 

◎中风

风是会越刮越大的。当狂风大作的时候,一切都被破坏掉了,这在人体就是中风。风可以在瞬间刮起来,人也可以在瞬间中风。中风,是内风造成的最迅速最严重的恶果,往往使人很快就瘫痪,甚至死亡。而其他病导致的死亡,也都跟风有关,只不过是风没那么猛烈而已。

 

如何防人体的内风呢?

 

要防内风,先要养好肝。《黄帝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也是从肝而起的,所以内风又称“肝风”。

 

内风,男女有别

但同样是肝的问题,男女又有差异: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女人到了35岁的时候,阳明脉开始衰了,脸庞不再娇嫩,变得焦黄,头发也开始掉了。可知,女人的衰老是从阳明脉开始的。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男人到了40岁的时候,肾气开始衰了,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吃完饭得剔牙了。可知,男人的衰老是从肾开始的。

 

〉女性的内风

女性的内风,在阳明脉衰之后出现。阳明属于土,肝风属木,土衰则风木之势尤其显得大,这就好比大树没有深厚的土壤作为根基,在风中会摇得更厉害。阳明对应的脏腑是胃和大肠,而胃和大肠的疾病在女性当中是很常见的,比如:胃痛、胃溃疡、便秘等。胃火上冲还会导致口臭;胃不和则卧不安,则会导致失眠。这些病都会加速阳明脉的衰弱,加速女性的衰老和内风的出现。

 

所以,女性防内风,首先要养肠胃,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要避免肠胃方面的疾病和不适,有胃中隐痛千万不要忍着,有口臭千万不要靠嚼口香糖来敷衍,有便秘千万不要拖延治疗。而且,中医临床表明,上述症状往往更青睐脾气较大、较容易郁闷的女性,而脾气较大、较容易郁闷又与肝相关,前者是肝火旺,后者是肝气郁。因此,要做到肝气舒畅、肠胃健康,关键还要心情好。

 

〉男性的内风

男人的内风,则在肾衰之后出现。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如果肾水虚,不能生木,也会导致肝风更旺,好比一棵没有水滋养的大树在风中更容易折断。肾统领人全身的水液,贮藏人体最精华的物质,滋养骨骼、骨髓和大脑,还负责调控大小便。饮食、起居无规律,房事不节、劳心过度,都会导致肾消耗过多,造成性生活质量下降、尿频、尿急、夜尿多、易累、腰痛、腰酸、牙缝变大等,这些都是肾虚的症状,也是内风的前兆。这时候生活上就得非常注意了,尤其是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因为性生活是直接消耗肾精的。

 

◎饮食防内风

除了这些,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到了中老年,还应该在饮食上有所注意,不要吃生风、动风的食物。这些食物,首当其冲的是鸡,鸡肉温肝,能鼓动肝气,健康的年轻人吃了,能鼓动体内的生气,所以鸡肉大补;但老年人吃了,则只能鼓动体内的风邪,加剧疾病。有经验的老中医经常告诫大家:人到了50岁之后,就不要吃鸡肉了。其他食物,如蘑菇、黄花菜、竹笋、鲤鱼、虾等,也最好少吃或不吃。

 

》》编后语

风,现代人听得最多的恐怕就是“中风”了。据古代医书“中风”包含两种情况,就是本文中的“外中”和“内中”。“外中”是一般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如《风论》篇例举的各种情况),意思是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来。“内中”大致是指脑血管意外,因为认为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生。在临床上,“外中”现在一般已经很少叫“中风”,讲到“中风”多是指“内中”。

 

中风又名卒中,是指卒然发作的意思,是内风发展到后期的状况,可见其对人体的影响之大。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中指出“凡非风卒倒等症,无非气脱而然。何也?盖人之生死,全在乎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颓,此发病之因也。”说明中风虽然是急性发作,而其实是由于各方面的慢性原因所造成的。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风论》说“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年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治当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也。”说明了“中风”症状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当然古人的年代生活条件不如今人,因此年龄描述可能并不准确,但其提到的治法“和脏腑,通经络”对于今天仍是具有指导意义。从某些方面而言,现代人规范起居,调适心情,注意饮食,保持运动使经络通畅就能做到。

 


作者简介 |

中医人唐略,致力于中医复兴与全民健康。著有《药到病自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整理中医古籍若干部。

 

来源:传统中医-唐略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